目的明确桡神经前臂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上肢标本47具,肉眼及放大镜下,于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约10 cm处,肱肌与肱桡肌间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向远端分离出前臂各肌支至入肌点,观察各肌支数目及走行,以肱骨外上髁为测量起点,沿神经走行测量各肌支发出点、入肌点高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7具标本中,有35具(74.5%)桡神经深支走行与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基本吻合;各肌支数目不等,其中指伸肌支数目多,平均4.6支,拇长伸肌支及示指伸肌支数目较少,平均仅为1.1支;有29具(61 7%)桡侧腕短伸肌支发自桡神经浅支,15具(31.9%)发自桡神经深支,3具(6.4%)与桡神经浅、深支一同发出.结论前臂于旋前位时,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近端7/10可作为桡神经深支的体表投影;指伸肌支、尺侧腕伸肌支及小指伸肌支长度较短及其发出点距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位置相对较近是医原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差别较大与其所支配肌肉的结构、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支起源差别较大可能与解剖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偏差有关.
作者:黄涛;刘大庸;秦建强;钟世镇;霍霄鲲;熊绍虎;余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估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MRI在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07例手术证实为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术前均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MR检查.术后计算各项检查的敏感性,并分析产生假阴性的原因.结果前抽屉试验的阳性率为78.5c%,Lachman试验为97.2%,轴移试验为91.6%,而MRI敏感性为93.5%c.10例患者的关节镜检查显示前十字韧带近侧撕裂端再附着于后十字韧带.在此10例中,前抽屉试验的阳性率为60%,Lachman试验为80%,轴移试验为60%,而MRI敏感性为40%.本组9例轴移试验假阴性的患者中,有4例为撕裂的前十字韧带再附着于后十字韧带而替代了部分前十字韧带的功能,因此关节镜下显示胫骨外侧髁半脱位受限.2例Lachman试验假阴性的患者经关节镜证实为前十字韧带断端再附着伴有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在10例再附着患者中有3例MRI表现为韧带倾斜度变化.结论Lachman试验对诊断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敏感性高.MRI和轴移试验较敏感,但结果受MR检查技术和伴发损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沈灏;蒋垚;赵金忠;邵俊杰;刘闻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内窥镜诊治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可行性,在锁骨下内窥镜入路的基础上,在腋部寻找到达第一肋表面前中斜角肌止点的手术器械安全入路,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取陈旧尸体标本2具4侧,新鲜尸体标本9具18侧.在腋窝胸大肌后缘第二肋水平做1.5 cm长皮肤横切口,采取不同体位,于不同角度测量自入路切口点到第一肋表面前中斜角肌止点的距离,解剖肋锁间隙、入路周围的组织结构及相互的毗邻关系,选择安全器械入路.结果侧卧位,上肢外展上举120°、前倾30°,取胸大肌后缘第二肋水平1.5 cm皮肤横切口,器械沿胸壁向胸锁关节外侧6.5 cm处插入7.8cm左右,顺利到达第一肋表面前中斜角肌止点,自皮肤至第一肋的走行中不伤及血管、神经.结论该手术入路是器械到达第一肋表面前中斜角肌止点的安全入路.
作者:官士兵;史其林;陈德松;顾玉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Kienbock病是以腕月骨无菌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到目前为止,此病的病因、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多的争议.早在1843年Peste就报告了腕月骨进行性骨软骨病的病例,但直到1910年,Kienbock[1]才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此病的临床特点和X线表现.
作者:熊革;田光磊;王澍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扩髓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12只犬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截断股骨颈;实验组:截断股骨颈并模拟双侧髋关节置换术扩髓.监测血液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变化,术后取其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肺组织切片均未发现脂肪栓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髓腔锉扩髓后,肺组织部分血管内发现明显的脂肪栓子,血液动力学及呼吸监测发现肺动脉压和肺循环阻力增高,心输出量、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下降,肺分流率增加.经统计学检验证实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扩髓过程可以诱发脂肪栓塞,干扰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因此,建议对髓腔锉进行改进.临床上对心肺储备降低的患者实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该高度重视脂肪栓塞的发生.
作者:李军;马忠泰;刘玉和;汤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动态评估结扎幼犬不同数量髋外周动脉后,股骨头前外侧部血流量的变化.方法将18只杂种幼犬的36个髋关节进行分组,A组为结扎任意1条动脉,B组为结扎任意2条动脉,C组为结扎任意3条动脉,D组为结扎任意4条动脉,E组为结扎全部5条动脉.应用氢廓清技术测量结扎髋外周动脉前、后的股骨头前外侧部血流量.结果 (1)正常情况下,股骨头前外侧部血流量平均为(0.1397±0.0515)ml@min-1@ml-1;(2)5条主要动脉中,结扎1条或2条动脉后血流量轻微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扎动脉数超过3条后,平均血流量显著降低.结论(1)氢廓清技术是一种简单、可靠、经济的局部组织血流定量测定方法.(2)通过氢廓清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股骨头血流资料,股骨头前外侧部血供主要靠3条髋外周动脉供养.
作者:杨波;刘尚礼;李春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骨原发性黄色瘤极其罕见,在外科病理诊断中易被误诊为其他病变,如骨的转移性透明细胞癌等.资料与方法3例分别来自北京海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活检材料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会诊病例.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作HE、Foot网织纤维、PAS染色及用CD68、CK等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所有试剂均为中山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ZYMED公司产品).
作者:付静;沈丹华;廖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年来,外科技术趋向于微创化,即将医原性的创伤尽可能减小到低限度,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在骨科领域内的微创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和特有的形成过程,并且已从对个别技术的改良进展为较全面的一种观点.
作者:王亦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应用新的X线片测量方法测量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确定诊断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的敏感指标.方法取100名不同年龄段的无症状的成年人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管矢状径(a)、椎体中矢径(b)、退变椎体矢状径(c),计算颈椎管率(a/b)、有效颈椎管率[(a+b-c)/c],分性别、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年龄组的颈椎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龄组的有效颈椎管率其差异在C3、C7节段无统计学意义,而在C4~C6节段有非常显著性(P<0.01).(3)男女之间的颈椎管矢状径差异无显著性,而椎体中矢径及退变椎体矢状径差异有显著性,颈椎管率和有效颈椎管率男性小于女性(P<0.01).结论 (1)颈椎管率是诊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指标,有效颈椎管率是诊断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的指标.(2)有效颈椎管率低于0.6时,应考虑退行性颈椎管狭窄.(3)40岁以上患者在X线侧位片上除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还应考虑是否存在退行性颈椎管狭窄.
作者:李杰;胡有谷;刘宗礼;谭江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3例,占88%.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作者:侯铁胜;李明;赵杰;傅强;贺石生;鲁凯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术式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者2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均再次经颈前入路去除残留致压物、移位植骨块及内固定物,并植骨融合固定.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及再手术所见,结合颈椎X线和MR检查,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观察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1例,植骨移位压迫4例,cage植入后再压迫4例,钢板螺钉松脱2例,相邻节段病变8例.全部病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1个月.再次减压固定后23例获得骨性愈合,6例延迟愈合.再手术后6个月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2.4%和46.7%.神经根型完全恢复.结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残留或新形成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彻底减压和重建施术节段的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作者:陈德玉;贾连顺;赵定麟;袁文;倪斌;肖建如;陈雄生;王新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术中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病变部和髓核压力,结合临床、显微镜、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破碎型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差异.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57例.根据术中所见分为两组:(1)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RDH):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后,可见破碎腰椎间盘组织与椎间盘母体分离,自行溢出或很容易被拉出;(2)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DDH):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后无破碎椎间盘组织溢出,突出病变部必须以器械切除.椎间盘突出病变部切取前,用GENERAA710多功能测压仪进行椎间盘测压,研究两种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的差异.结果(1)R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高于DDH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两组髓核部压力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3)R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高于髓核部,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4)D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与髓核部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5)35例患者的腰痛评分与突出病变部压力明显相关(r=0.539,P<0.05);(6)光镜下RDH组椎间盘组织纤维排列松散,可见炎症反应和明显的边缘血管化;(7)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DH组I型胶原染色阴性,而DDH组软骨细胞核内I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1)RDH的病因为部分椎间盘损伤和相继的修复,突出病变部压力明显高于髓核部以及DDH病变部.其周围由炎性肉芽组织分隔,可溢出进入硬膜外腔(即游离型),高压可能是破碎病灶内炎症反应的结果;(2)DDH的病因为退行变及非典型Scheuermann病,突出病变部与髓核部压力差别不大,突出病变部是完整椎间盘之局部突出,与椎间盘母体无分离;(3)突出病变部压力越高,腰痛越严重.
作者:王沛;董强;雪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术后进行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方法术式为后正中切口,显露一侧椎板后在棘突基底部截骨,并将棘突-韧带-骶棘肌推离对侧椎板,完成全椎板显露.切除椎板上、下缘和黄韧带,并潜式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或摘除椎间盘.应用此术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钙化、腰椎黄韧带骨化患者共37例.其中单节段减压24例,两节段减压13例.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随访34例,疗效优良率为82.4%;术后3年随访27例,疗效优良率为81.5%.术后CT显示椎管直径明显增加,棘突截骨愈合率为87%.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对腰椎后柱张力带结构破坏小,主椎管和侧椎管减压充分,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疗效较为满意的一种术式.
作者:郭立新;刘蜀彬;马远征;陈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