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02年7期文献
  • 骨肉瘤成骨细胞表型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采集手术切除未经培养的骨肉瘤标本,研究肿瘤中成骨细胞的分化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观察骨肉瘤中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频率、特异性,以及骨肉瘤成骨细胞表型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RT-PCR方法研究48例骨肉瘤标本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和骨桥蛋白(ON)的mRNA转录.磷酸甘油酸激酶(PGK)被用于内参照.结果在大多数骨肉瘤标本中可以发现ALP或OC的mRNA转录(分别为93.75%,79.17%).在所有的肉瘤检测中均可发现ON的mRNA转录.在骨肉瘤的成骨细胞亚型中可见到ALP和OC的高水平表达.肺转移瘤OC的mRNA表达弱于原发灶.肿瘤细胞有高水平OC表达的病例组有较高的生存率(P=0.045).结论OC是目前好的成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将来可能用于检测骨肉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的肿瘤细胞.

    作者:郭卫;J0hn H Healey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引起的全身多发性骨吸收

    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引起的多发性骨吸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4月~2001年4月以多发性骨病变收入院的4例和外院会诊的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25~46岁,平均37岁.从发病至确诊的时间长36个月,短8个月,平均19.5个月.1例患者曾在当地医院行骨病变活检术,但未能早期确诊.所有患者疼痛均较严重,需服用强效止痛药物.大部分患者都有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低下、胃肠不适等症状.同位素骨扫描显示全身骨骼多发核素异常浓聚区,X线片显示多发的颅骨、肋骨、骨盆及四肢骨吸收.实验室检查:血钙2.27~3.22 mmol/L,甲状旁腺素168~214 ng/ml.3例患者颈部能触及肿块,2例触诊正常.所有患者均转入普通外科.结果甲状旁腺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其中甲状旁腺腺瘤3例,甲状旁腺组织增生2例.甲状旁腺切除术后患者的全身疼痛均减轻.随访3~27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时患者原有骨吸收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缩小.结论在临床上,对于以全身多发骨病变就诊于骨科的较年轻患者,应考虑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性骨病的可能.确诊后,应及时切除异常甲状旁腺,避免骨吸收的进一步加重.

    作者:燕太强;郭卫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表面骨肉瘤

    目的探讨表面骨肉瘤的组织类型、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表面骨肉瘤19例,其中骨膜骨肉瘤4例,部位分别为胫骨干中上段(3例)和腓骨下段(1例);X线片及CT显示肿物位于骨旁,外缘不规则,可见放射状骨针影;镜下为低度或中度恶性软骨肉瘤样改变.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2例,肿物均位于股骨内侧;X线片显示肿物以广泛基底附于患骨,混杂骨膜反应;镜下显示高度恶性,似髓内型.去分化骨旁骨肉瘤1例,肿物位于股骨下端;患者曾先后4次手术,术后病理显示高分化组织内出现低分化区.经典骨旁骨肉瘤12例,肿物75%位于股骨下端干骺端后部.结果骨膜骨肉瘤4例均行保肢手术,已无瘤生存1.1~6.5年.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2例,其中1例拒绝手术,3个月后死于肺及肝转移;另1例应用大剂量化疗及保肢治疗,现已无瘤生存19个月.去分化骨旁骨肉瘤1例,行假体旁复发性肿瘤切除,现已无瘤生存6个月.经典骨旁骨肉瘤的初始治疗均为保肢手术,其中9例随访1.2~9.6年,除1例局部复发、1例死于肺转移外,另外7例均无瘤生存.结论表面骨肉瘤四种组织类型各具有特殊性,应区别对待.骨膜骨肉瘤及经典骨旁骨肉瘤应以局部广泛切除或瘤段切除为主,预后较好;去分化型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保肢或截肢均应配合有效的大剂量辅助化疗.

    作者:李书忠;胡有谷;刘吉华;李玉军;曹来宾;徐德永;柳祥庭;张国庆;解思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血液学改变

    目的测定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femoral head,NONFH)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变化,筛选敏感分子标记物用于早期诊断和筛选高危人群.方法研究对象共分三组:(1)NONFH早期组(塌陷前期)30例,(2)NONFH晚期组(塌陷后期)30例,(3)正常对照组30例.各组对象均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蛋白C(PC)、D-二聚体(D-Dimer)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结果(1)NONFH早、晚期组血小板GMP-140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PC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D-Dimer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l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骨坏死情况越严重,各项指标上升或降低的趋势越明显,而且各项指标早、晚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2)经判别分析,筛选出Pal、D-Dimer、PC三个指标,建立NONFH早期、晚期和正常对照三类判别函数式.NONFH早期:Y1=-26.396 6+41.491 6X10+0.0512X4+4.139 0 X1;NONFH晚期:Y2=-66.756 6+82.131 5X10+0.108 2X4+2.723 3X1;正常对照组:Y3=-26.7049+20.5695X10+0.032 7X4+6.190 0X1.回代判对率97.78%.结论(1)NONFH患者各期均存在高凝和低纤溶状态.(2)PAI、D-Dimer、PC为NONFH患者的血液学敏感指标.

    作者:郑召民;卢旭华;董天华;张树桧;刘尚礼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外科治疗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FH)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或骨细胞变性导致骨的有活力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引起的病理过程.其病因复杂,临床上可将AVNFH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后者包括全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高雪氏病以及由皮质激素及酒精诱导的股骨头坏死等[1].

    作者:李军伟;翁习生;邱贵兴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与Hox基因研究进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idiopathi clubfoot,CIF)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足功能的先天性畸形.目前此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的学说有:种质(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缺陷学说,发育阻滞学说,胚胎期神经源性、肌源性及血管源性异常学说和纤维卷缩变性学说.目前为推崇的是神经肌肉病变学说.Carroll[1]认为要揭示神经肌肉病变的根本原因,还有待于CIF基因的发现.

    作者:王大佳;陈秋;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应用pQCT与DXA定量检测去卵巢大鼠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建模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pQCT与DXA定量检测去卵巢大鼠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建模效果的能力.方法16只8月龄Wistar雌性大鼠(平均体重350 g)随机分为模型组(卵巢切除组)与对照组(卵巢假切除组).术后3个月,取大鼠左侧股骨.应用肢体计算机断层扫描(p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骨质疏松建模效果进行对比研究:(1)确定pQCT与DXA测量精度,即计算重复测量的精度误差;(2)比较应用两种骨密度仪所测得的对照组、模型组的骨密度、骨矿含量、骨几何结构参数及其相关系数.结果(1)pQCT总骨及松质骨体密度的测量精度误差分别为2.27%与2.00%,而DXA骨面密度的测量精度误差为3.36%.(2)模型组pQCT总骨体密度和松质骨体密度分别低于对照组8.2%和15.0%[(模型组-对照组)/对照组×100%],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模型组DXA骨面密度低于对照组3.0%,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pQCT总骨骨矿含量低于对照组3.7%,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松质骨骨矿含量低于对照组11.4%,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DXA骨矿含量低于对照组3.0%,差异无显著性(P>0.05).(3)DXA骨矿含量与pQCT总骨骨矿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82,P<0.001);DXA骨投影面积与pQCT骨体积之间亦呈正相关(r=0.52,P<0.05);DXA骨面密度与pQCT总骨体密度之间无相关关系(r=0.14,P>0.05).DXA骨矿含量与骨面密度之间呈正相关(r=0.72,P<0.05),但DXA骨投影面积与骨面密度之间无相关关系(r=0.32,P>0.05);pQCT骨体积与总骨体密度之间呈负相关(r=-0.57,P<0.05),但pQCT总骨骨矿含量与总骨体密度之间却无相关关系(r=0.30,P>0.05).结论pQCT能够比较灵敏地检测去卵巢成年大鼠骨质的丢失,特别是对于松质骨丢失的检测尤为灵敏.

    作者:张戈;秦岭;孔颖妍;欧施琪;吕红彬;石印玉;梁秉中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肩胛骨腹面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常见,约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36%,恶性骨肿瘤的10%.但发生在肩胛骨的骨软骨瘤很少,若发生于肩胛骨的腹面,由于其具有隐蔽性,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漏诊.1980年来,我院共收治发生于肩胛骨腹面的骨软骨瘤4例.

    作者:丁真奇;翟文亮;练克俭;康两期;郭林新;洪加源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足母)趾腹成形联合甲沟重建治疗复发性嵌甲的临床研究

    (足母)嵌甲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它是(足母)趾两旁背侧皮肤与皮下组织挤压(足母)趾甲,或(足母)趾甲边缘甲体嵌入甲沟软组织中,引起的炎症和感染.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1,2],如甲缘分离、酚处理甲母质、韧带夹管、(足母)趾甲完整拔除、(足母)趾甲部分拔除、(足母)趾甲皮肤楔形切除、(足母)趾甲及甲床部分切除、甲床彻底切除以及甲沟重建等,但术后复发率均较高.我们设计了(足母)趾腹成形+甲沟重建术治疗复发性嵌甲,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顾洪生;刘尚礼;黄东生;李春海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提高对神经修复方法的认识

    长期以来,对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都是在神经断裂时采用端端缝合.如有神经缺损,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缺损范围较小时,可采用适当游离两神经断端、改变关节位置、神经移位以及骨缩短等方法;缺损范围较大时,则采用自体神经移植予以修复,以保证在无张力下进行神经缝合.迄今为止,这些仍然是神经损伤常用和有效的修复方法.

    作者:洪光祥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3~1999年,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107例,3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男31例,女5例;年龄7~44岁,平均27岁.受伤距第一次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为3~36个月,其中3~6个月4例,6~12个月29例,12~24个月2例,24~36个月1例,平均间隔时间9.4个月.整个手术过程分三期完成.第一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将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或通过神经桥接至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正中神经腋前区皮下预置.第二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用于桥接的尺神经.第三期:肋间神经移位至正中神经,肋间神经移位至胸背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吻合术.3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8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指标包括:桡神经支配肌肉运动改善情况,肌肉再生电位恢复情况,桡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变化.结果运动功能改善者29例,占患者总数的80.6%;感觉功能改善者27例,占75.0%.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总体效果满意,但肱三头肌功能恢复欠佳.

    作者:王天兵;彭峰;高兴平;沙轲;方有生;陈德松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目的应用以指背筋膜为蒂、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方法根据指背皮肤的血供特点,于手指近节中、远段及近节指间关节背侧设计皮瓣,皮瓣侧缘不超过手指侧中线,轴点位于远侧指间关节背桡侧或背尺侧,轴心线与手指纵轴平行.切取的皮瓣内含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在皮瓣转位后将其与创面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1997年11月~2001年4月,应用该术式修复手指指腹缺损27例28指.急诊手术24例,择期手术3例.皮瓣面积为1.8 cm×1.5 cm~2.5 cm×2.2 cm,蒂长1.5~2.2 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7~32个月,平均21个月.修复后的指腹外观良好,质地柔软、耐磨,无明显触痛,静止两点辨别觉达3.5~6.5 mm.供区无明显并发症,指间关节活动正常.结论此术式不损伤手指主要血管、神经,简单、安全,一次完成,不妨碍其他手指活动,重建的指腹感觉恢复满意.

    作者:邢丹谋;周必光;彭正人;杨中华;王俊文;廖苏平;危蕾;潘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经骨髓腔静脉回流的末节断指再植

    目的应用经骨髓腔静脉回流的再植方法治疗手指末节断指.方法取15指新鲜手指标本,用美蓝生理盐水分别灌注指动脉(5指)和中节骨髓腔(10指),对其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1999年4月~2000年6月,临床应用经骨髓腔静脉回流的再植方法对14例15指末节断指进行再植.去除远侧指间关节面,对末节基底和中节指骨头纵向钻孔,使其髓腔相通,用单根克氏针纵行固定.每指均吻合指动脉或末端指动脉弓分支一或两条(一条9指,两条6指),指神经两条.结果解剖观察表明:当手指皮下无静脉回路时,骨髓腔是血液回流的主要途径;骨髓腔通过指骨静脉回流系统与指深、浅静脉有丰富交通.14例15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8个月.手指末节外形良好,痛、温觉恢复,指腹两点辨别觉为5~9 mm.结论经骨髓腔静脉回流的末节断指再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方法,可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扩大末节断指再植适应证.

    作者:杨中华;周必光;彭正人;廖苏平;王俊文;潘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侧侧缝合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目的应用侧侧缝合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法选择10例不适宜施行常规修复方法的周围神经损伤病例,损伤至修复术的时间为1~10个月,平均4个月.将受损神经的适宜部位与相邻神经干并拢,纵行切开两神经相邻面的神经外膜和束膜1~2 cm后,侧侧紧密对合,以9/0~11/0无损伤线侧侧缝合切开的束膜和外膜.手术前后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结果9例患者经3个月~3年随访,平均16个月.6例达到主要支配区的M3S3级,3例达到M2S3-级,供体神经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有4例从M5S5级下降至M4S4级,3周~3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神经侧侧缝合法可作为一种不能用常规方法修复的损伤神经的补救性治疗方法.

    作者:张少成;张雪松;刘会仁;郑旭东;年申生;王书平;王家林;潘永太;禹宝庆;侯海春;李明;石志才;李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拇指、手指Ⅰ、Ⅱ度缺损的再造

    目的应用部分足趾组织移植进行指-趾动脉吻合的拇指、手指Ⅰ度及Ⅱ度缺损再造.方法拇指、手指末节及指尖缺损65例71指,包括拇指49指,示指12指,中指5指,环指5指.其中6例为二指同时再造.拇指再造病例中,应用部分(足母)趾组织移植者14指,部分第二足趾组织移植者35指;手指再造全部应用部分第二足趾组织移植.结果术后发生动脉危象10指、静脉危象4指,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全部成活.20指行二期整形.38例42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3年.患者对再造指外形感到满意,能作指腹捏夹动作,感觉恢复到S3+以上者34指,其中30指的两点辨别觉达到6~8 mm.供区无并发症.结论部分足趾组织移植进行指-趾动脉吻合的拇指、手指末节及指尖再造手术不受解剖异常的影响,术后的拇指、手指功能与外形比较符合患者的期望.

    作者:屈志刚;方光荣;程国良;潘达德;汤海萍;丁小珩;侯书健;孙乐天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棒球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评估棒球肘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晚期病例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手术治疗棒球肘患者6例,其中2例采用关节镜进行滑膜切除和关节游离体取出;2例为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手术,清除较大的关节游离体;2例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分别为病灶清理、关节软骨修整和软骨下钻孔植骨.手术前后均进行了细致的体检,以及X线、CT、3D-CT和MR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肘关节疼痛和伸直障碍,晚期病例可有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后障碍.MRI能发现较早期的病变,屈肘45.位X线片和断层摄影较伸肘位X线片更敏感,3D-CT对评估关节面形态和关节游离体的意义较大.全部病例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2个月.根据肘关节疼痛程度、活动范围、绞锁和弹响以及影像学改变等方面综合评估,手术疗效为优3例,良2例,可1例.5例患者术后伸肘活动范围平均增加了10.,2例恢复了原来的工作,1例重返棒球赛场.结论细致的体检结合MRI、屈肘45.位X线片或断层摄影片可发现早期病变.对于晚期患者的手术治疗,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介入程度越少者,疗效越好.

    作者:熊革;中村蓼吾 刊期: 200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