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介绍骶骨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重点阐述高位骶骨肿瘤的治疗手段.方法自1992年1月~2000年3月共治疗骶骨肿瘤64例,骨巨细胞瘤、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转移癌为主要的诊断.对于低于S2的病变可安全地施行骶骨部分切除术;而对高于S2甚至高达腰椎的骶骨病变则采取前后联合入路、直视下刮除及局部置管持续化疗的方法,滴注时间可持续1周.研究证明高浓度的铂类药物对马尾神经无可见的不良影响.结果4例良性肿瘤者单纯行摘除术均治愈.9例部分切除者中仅1例复发;51例高位骶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为76.5%,无严重而无法控制的并发症.结论前后联合人路、直视下刮除加局部高浓度化疗是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可避免创伤很大的全骶骨切除术.
作者:范清宇;马保安;周勇;张明华;沈万安;李钊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髂骨皮瓣移植加外固定器固定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5月~2001年5月,应用Bastiani外固定器固定胫骨骨折及缺损端,同时行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共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6~58岁,平均37岁.随访5~36个月,平均25.5个月.结果22例髂骨皮瓣均完全成活,胫骨及软组织缺损Ⅰ期修复,骨外固定器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植骨与骨折端于术后2~4个月达临床愈合,术后3~6个月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骨不连、骨坏死、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吻合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皮瓣移植,可Ⅰ期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结合骨外固定器固定,可为植骨愈合创造便利条件,且固定牢靠,受区创伤小,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应力遮挡,促进骨折愈合,是目前治疗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姚忠军;胡军;严永祥;何明武;赵猛;刘有余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腰椎峡部裂及滑脱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1umbar spondyloly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single vertebrae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LSRF)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其复位机制.方法采用24具成人L4、L5脊柱标本,峡部断裂后应用LSRF、Hefti、Salib法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取4具成人L2~S2脊柱标本,L5双侧峡部裂后加载,建立滑脱模型,应用LSRF进行复位试验.结果LSRF固定强度为Hefti的1.6倍,Salib的2.7倍,且具有良好的复位功能.LSRF的复位机制为以椎板钩与椎板接触点为支点,利用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向后上提拉,使椎体前移复位.结论LSRF具有坚强固定和良好的复位作用,为椎弓峡部崩裂及滑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固定方法.
作者:钱忠来;唐天驷;杨惠林;王以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增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诱导成骨能力的剂量依赖性进行研究.方法280只BAL B/c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35只,实验组rbBMP-2的剂量均为0.5 mg,bFGF的剂量分别为0、2、10、40、80、300、500活性单位(IU);设立单纯牛松质骨载体组为对照组.按实验设计,分别将rhBMP-2混悬液及bFGF-PVP溶液与牛松质骨载体充分混匀,负压下真空抽吸,冻干.将复合植骨材料植入小鼠右侧股部肌袋内,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5、7、9、14、21 d六个时间点取材,进行组织学、X线分析以及钙含量测定,观察各组的诱导成骨情况.结果(1)bFGF剂量为10~80 IU时,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软骨细胞及新生骨形成均早于其它各组,成骨量多于其它各组,组织钙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提示此剂量bFGF使rhBMP-2的诱导成骨能力明显增强.(2)bFGF剂量为0、2、300 IU时,各组在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软骨细胞及新生骨形成以及组织钙含量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O.05),提示此剂量bFGF对rhBMP-2的诱导成骨能力无明显影响.(3)bFGF剂量为500IU时,术后第21 d,仅1例标本可见散在的极少量新骨形成,其组织钙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O.05),提示此剂量bFGF明显抑制了rhBMP-2的诱导成骨能力.(4)术后第21d,单纯松质骨载体组未见新骨形成.结论bFGF增强rbBMP-2诱导成骨能力存在剂量依赖性.
作者:杜俊杰;罗卓荆;曹艳杰;胡蕴玉;袁志;吕荣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儿女,1岁半,因左髋关节肿痛、活动受限1个月入院,入院时息儿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7.5℃,左下肢屈曲外展外旋位,腹股沟区可触及2.Ocm×7.0cm大小条索状包块,质硬,触痛阳性,有波动感,活动度差.
作者:张延平;高晓红;王晨庄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一、历史回顾早在19世纪初,法国解剖学家An-toine Portal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到,脊柱畸形可产生一节或多节椎体相应的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压迫症.
作者:贾连顺;杨立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关节镜外科作为现代微创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先进的手术设备和良好的手术效果,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师的好评.
作者:陈百成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近十余年来,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replacement,ADR)发展迅速.传统的脊椎融合术使融合椎间的活动丧失,脊柱功能紊乱,应力集中于相邻椎间,加速其退行性变,术后数年或数十年出现腰背痛或神经病变,尤其是融合两个以上节段者更甚.
作者:王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问世已近40年,经第一、二代和第三代的改进,在国外,尤其是欧洲,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已总结出数十篇报道,初步提出该新技术的适应证、疗效(80%左右)及其并发症.
作者:戴祥麒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膝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滑膜囊肿和腱鞘囊肿临床上罕见,因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或漏诊.近年来,随着MR检查和关节镜技术的进步,对ACL滑膜囊肿和腱鞘囊肿的诊断认识不断提高.我院在1994年1月~1999年11月期间,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ACL滑膜囊肿和腱鞘囊肿4例,结合有关文献,介绍诊治体会.
作者:张羽飞;王立德;王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报告膝关节后室游离体关节镜检查的结果,探讨对游离体行直径4mm、30°关节镜取出术的方法.方法对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后室有异常高密度影的骨关节炎患者,使用4 mm、30°关节镜经后外及后内入口检查,并分别在其前方1~1.5cm添加辅助入口,对发现的游离体行镜视下取出术.术后观察小腿和足部痛觉,踝及足趾的跖背屈运动,足背动脉搏动并行膝侧方应力试验.结果1999年1月~2000年12月,在364例膝关节镜手术中,对17例在X线片上可见膝关节后室游离体的骨关节炎患者,行后外和后内入口的关节镜检查.9例在后外室发现游离体,行关节镜视下取出术.后内室均未发现游离体.术后1例X线检查发现后外侧皮下残留l枚游离体,1例出现后外侧切口血肿,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和韧带并发症.结论用4 mm、30°关节镜行膝关节后室检查及添加辅助口行镜下游离体取出术安全可行.
作者:倪磊;吕厚山;杜莉如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膝关节镜手术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现已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我们采用关节腔内注入局麻药布比卡因的方法用于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观察其效果.
作者:王琼;陈晓菲;孙晓雄;冯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关节镜技术在早期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共27例早期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术,包括滑膜次全切除术,同时结合全身性抗生素的应用和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进行综合治疗.通过体温、皮温、关节积液、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检查评价该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平均3 d,体温恢复正常;术后6周,无伸膝功能受限者,屈膝活动度均超过120°.术后3个月,85.2%患者的患侧屈膝活动度恢复正常,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9.4±4.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早期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创伤小、清创彻底,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金忠;蒋垚;沈灏;邵俊杰;何耀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诊断和治疗盂唇损伤的应用意义和临床疗效.方法对明确诊断盂唇损伤的36例病例,进行X线检查、单纯造影、MR加造影和关节镜技术的比较总结回顾.28例单纯盂唇损伤,采用肩关节镜下损伤盂唇的部分切除术;5例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复合体(SLAP)病损,采用肩关节镜下盂唇损伤处清创术,术后患肩零度位牵引;3例合并Bankart病损,行肩关节镜下盂唇损伤处清创术后,通过有限切口进行改良的Bristow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3年,平均2年.参照美国Michasel Reese医疗中心的评分标准,疼痛评分总分75分:术前平均35分,术后平均65分.关节功能评分总分25分:术前平均10分,术后平均20分.全部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8例合并SLAP或Bankart病损者,术后未出现肩关节不稳定症状.结论盂唇是肩关节内损伤的好发部位之一.肩关节镜是明确诊断和治疗盂唇损伤的有效的先进技术.肩关节镜下手术有一定难度,需特备的手术器械,因此要求术者熟练掌握肩关节镜技术.
作者:何国础;杨庆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经40年的研究和发展,已达到了临床试用阶段.由于胸椎间盘疾患较少见且胸椎结构较稳定,人工椎间盘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腰椎间盘,其次是颈椎间盘.
作者:郑召民;刘尚礼;黄东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或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1998年4月~2000年4月,应用改良型SB Charit6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腰椎间盘置换术共31例37个间隙,其中腰椎间盘退变16例18个间隙,合并椎间隙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17个间隙,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结果随访率100%,截止至2001年9月,平均随访26个月(17~41个月).临床评价:优23例,良6例,尚可2例.术后腰椎节段可平均前屈4.0°和后伸5.1°,共9.1°活动度.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4.2mm.由于技术上的原因,1例出现滑动核轻度移位,但无临床症状.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刘尚礼;黄东生;郑召民;李春海;马若凡;陈燕涛;沈慧勇;李卫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及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 SB CharitéⅢ型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33个椎间盘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术前JOA评分4~17分,平均11分.手术节段为L3-41例,L4-518例,L5S18例,3例患者进行了相邻两个节段的椎间盘置换术(L3-4和L4-5 1例,L4-5和L5S12例).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6分;症状改善率64%~100%,平均89%;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率50%~100%,平均84%.27例患者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1例患者术后仍感腰背痛,1例患者虽然术后症状较术前好转但仍感左下肢疼痛,1例患者术后16个月搬运重物时造成手术节段的椎弓根断裂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有选择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王庆一;苏庆军;张岑山;曲铁兵;刘燕翌;康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1年12月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Link SB CharitéⅢ型人工椎间盘行椎间盘置换术,共置换假体30个,随访4~28个月(平均16个月),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JOA评分.结果所有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100~800ml(平均320m1).术后第2 d(早期病例为术后第7 d),患者可佩戴腰围下地,术后6周除去腰围恢复正常活动.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3例患者术后出现健侧肢体麻木.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无椎间盘假体脱落、失效,远期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李康华;林涨源;胡一合;龚家琳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