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测量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后倾角度,并与术前比较,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1998~2001年,对38例(58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男8例(11膝),女30例(47膝);年龄41~65岁,平均55.2岁.采用Gieble槽式钢板内固定的闭合楔形截骨.截骨线位于胫骨结节上方,距关节面约2 cm.在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上测量胫骨后倾角度,即胫骨平台关节面与胫骨纵轴的垂直线的夹角;使用Insall-Salvati指数测量髌骨高度,即髌腱长度(从髌骨下极到胫骨结节)和髌骨长度(髌骨的长径)的比值,并计算胫骨后倾角度和髌骨高度在手术前后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胫骨高位截骨术前胫骨后倾角度平均为9.4°±3.0°,术后平均为5.6°±2.6°,术后较术前平均减小3.8°±2.0°.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nsall-Salvati比值术前平均为1.05+0.16,均大于0.8;术后平均为0.94±0.18,有7膝小于0.8;术后较术前平均减小0.15±0.10.手术前、后Insall-Salvati比值,即髌骨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胫骨后倾角度在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明显减小,可导致髌骨低位等一系列并发症,将对再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蒋毅;周一新;周乙雄;张洪;徐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重建,介绍应用自体胫骨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体会.方法1992年11月~2000年9月,对22例(29膝)有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及自体胫骨移植术,男5例(5膝),女17例(24膝);年龄43~78岁,平均61.2岁.手术前诊断:骨关节炎13例(14膝),其中膝内翻12例(13膝),膝外翻1例(1膝);类风湿关节炎7例(12膝);滑膜软骨瘤病1例(1膝);大骨节病1例(2膝).术中将胫骨平台倾斜型骨缺损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将截下的胫骨平台骨块修整后使其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匹配,并将带有皮质骨的部分尽量放置在台阶状缺损的外缘,以承受平台的压力.术中植骨厚度为8~15 mm,平均10mm.在置入假体以及在骨水泥固化之前,应在植骨块侧方加压.所有膝关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9年,平均4.2年,除1例因迟发性感染和植骨吸收再次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假体松动而行Ⅰ B-Ⅱ楔形假体翻修外,其它病例未发现自体移植骨的不愈合、移位、骨折、骨吸收和胫骨假体松动.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10~26分提高到术后76~94分.结论在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胫骨移植可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防止平台塌陷,并为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吕厚山;王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张力带方法治疗大转子粉碎性骨折或截骨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1992年1月~1998年10月,对295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大转子粉碎性骨折或截骨不愈合的19例(20髋)患者进行治疗,男7例,女12例;年龄63~76岁,平均69岁.20髋中,16髋为假体松动伴骨溶解在翻修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4髋为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股骨转子截骨入路,因转子截骨不愈合致髋外展肌力不足而行翻修术.采用多枚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118个月,平均30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5分恢复至随访时的平均89分.19髋达一期愈合,1髋固定失败后再次行大转子张力带固定后愈合.19髋平均愈合时间为16.6周.所有病例术后均无髋关节脱位.结论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使用多枚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大转子骨折或截骨不愈合,可以提高愈合率,维持正常的髋关节外展肌功能.该方法也适用于大转子粉碎性骨折或骨质疏松的患者.
作者:吴立东;Thomas L.Bernasek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单关节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早期出现单膝关节肿胀、疼痛的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龄23~47岁,平均36.8岁;左膝3例,右膝2例;自发病到手术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6.2个月.检查患者的关节液、血液的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关节镜下探查,并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对术中所见滑膜形态进行记录、比较,切取滑膜组织做病理检查.手术前、后关节炎症指数、活动范围进行对比.结果关节镜下可见:滑膜呈暗紫色团簇状增生,绒毛呈杵状膨大,软骨面可见血管翳爬行,有坏死纤维素沉积.病理学诊断均符合RA.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率为100%,肿胀消失率为60%,活动范围平均增加19°.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逐渐出现多关节发病,症状及体征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RA)诊断标准.由单膝症状到典型症状出现的时间为3~25个月,平均10.9个月.本组5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形态的特异性表现可早期诊断RA.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对膝关节RA的治疗和控制病情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竟敏;赵力;高志国;王瑞林;唐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428例(450膝,男:女=252:198)胫骨无疾病和畸形的华北地区成人,年龄18~79岁,平均43.9岁.按不同年龄段分成三组,A组:18~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用CR X线机摄胫腓骨标准侧位像,并按照Danzig测量方法,在计算机上测量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结果男252膝,左侧113膝,右侧139膝;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左侧13.2°±4.4°,右侧10.5°±5.1°,平均11.7°±4.9°.女198膝,左侧85膝,右侧113膝;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左侧11.2°±3.5°,右侧10.6°±4.4°,平均10.8°±4.0°.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A组平均11.7°±4.4°,B组平均10.4°±4.7°,C组平均12.3°±4.4°.经统计学分析证实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及年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大多在9°~13°,平均11.3°±4.5°,大角度为21°,大于西方人.
作者:曲铁兵;曾纪洲;林源;潘江;王进军;康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后髌骨低位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改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预防和控制髌骨低位的措施.方法41例(48膝)膝关节内侧间隙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0例(33膝),女11例(15膝);年龄45~56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行胫骨外侧高位楔形截骨术.根据术前测量的截骨角度(内翻角+正常外翻角+过度矫形3°~5°),在槽刀和导向器等辅助下切除楔形骨块,用改良Giebel槽式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后不需外固定.测量48膝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术前及术后X线片的Insall-Salvati比值、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胫骨结节高度、患肢解剖轴线角度,并用X2检验和直线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时假定术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减小≥5°以及髌骨高度下降≥10%具有临床意义.结果术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比术前平均减小6.14°,Insall-Salvati比值术前、术后相对变化率为10.6%,胫骨结节高度比术前平均下降3.13mm.64.6%的病例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减小≥5°.按Insall-Salvati比值结果,56.2%的病例髌骨高度相对下降率≥10%.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的减小与髌骨高度的相对下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的减小与髌骨低位具有相关性,提示在施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时,保持正常的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能减少术后髌骨低位的危险性.
作者:陈百成;高石军;王晓峰;陆博;邵德成;王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AO重建钢板固定及常规尺神经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1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68例,随访资料完整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1岁.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6例.43例肱骨髁间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14例,C2型18例,C3型11例.行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并常规行尺神经前置.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2例,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6例,合并鹰嘴骨折经骨折端进入5例.术后早期行肘关节CPM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37个月,平均17.7个月.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3例,良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6.1%.6例尺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神经麻痹.伤后4周出现异位骨化2例;肘内翻3°1例,但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切口感染3例.肘关节功能受限2例,其中1例伸屈为43°,另1例为62°.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及早解剖复位,尺神经前置能减少尺神经麻痹的发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思群;吴建国;夏新雷;陈文钧;黄煌渊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大鼠桡神经移位修复股神经,重建股四头肌功能的效果,并应用C7神经根移位,通过长段神经桥接修复股神经,重建截瘫患者双下肢的部分功能.方法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将左侧桡神经切断,近端牵至锁骨下切口内,经吻合血管的坐骨神经进行桥接,一期修复同侧股神经;B组:行桡神经与桥接神经吻合,术后3个月再切断同侧股神经并与桥接神经吻合.观察指标为电生理、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及截面积恢复率.临床上应用C7神经根为动力神经源,将胫神经自小腿远端切断并向近端游离至臀部,应用带血管蒂的胫神经反转至颈部与C7神经吻合,待胫神经自颈部再生到臀部后,再将胫神经与股神经吻合来治疗2例截瘫患者.结果B组股四头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均优于A组;两组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截面积恢复率及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例随访41个月,左侧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4-级,右侧3级;另1例随访24个月,双侧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2-级.结论周围神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C7移位分期修复股神经可重建截瘫患者下肢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作者:王树锋;周忠水;吕站辉;张高孟;路培法;王明山;张克民;孔令贵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hBMP-2)基因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成骨活性.方法实验分为3组:(1)hBMP-2转染细胞组,(2)半乳糖苷酶基因(βgal)转染细胞组,(3)未转染细胞组.从羊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基因转染后利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MP-2的表达,并在体外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和Von Kossa染色、ALP定量测定、透射电镜观察.分别将细胞悬液注入裸鼠股后部肌内,分期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只有hBMP-2转染细胞组的MSCs表达并分泌hBMP-2.该组于转染后第12 d,ALP活性达高峰,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于16 d后出现钙结节,而其它两组未见.透射电镜观察见hBMP-2转染细胞组的细胞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增多.裸鼠肌内注射细胞悬液后3周,hBMP-2转染细胞组即有异位成骨,6周时明显增多,其它两组仅见纤维组织形成或微量成骨.结论hBMP-2基因转染能诱导羊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裸鼠体内诱导成骨.
作者:汤亭亭;徐小良;戴尅戎;郁朝锋;朱六龙;楼觉人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酒精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422(aP2)和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取小鼠双侧股骨骨髓细胞,通过细胞贴壁、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以0.09 mol/L的酒精浓度作为诱导剂处理细胞.采用完整细胞斑点印迹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中422(aP2)mRNA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422(aP2)mRNA的完整细胞斑点印迹扫描值进行比较,实验组中422(aP2)基因杂交信号明显增强,斑点印迹扫描值为7207.8+331.3,对照组斑点印迹扫描值为652.2±62.6,实验组为对照组的11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Ⅰ型胶原mRNA的完整细胞斑点印迹扫描值进行比较,实验组基因杂交信号较对照组明显减弱,斑点印迹扫描值为3 567.3±300.9,对照组斑点印迹扫描值为7 487.0±488.4,为实验组的2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酒精能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减少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这可能与酒精性骨坏死的发生机制有关.
作者:李杰;李月白;王义生;殷力;许建中;熊腾滨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采用Von Kossa染色、检测Ⅰ型胶原表达、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蛋白含量等方法,研究体外培养、扩增后的BMSCs生物学特性和成骨能力.在动物模型中,分别使用单纯珊瑚和珊瑚、BMSCs复合物修复羊股骨中段25mm缺损.根据羊股骨的解剖特点,将珊瑚制成长25 mm、内径10 mm、外径16 mm的圆桶状植入骨缺损的部位.术后摄X线片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BMSCs经诱导分化后,具有成骨细胞表型和功能.珊瑚、BMSCs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修复股骨缺损.珊瑚、BMSCs复合物修复股骨缺损能力优于单纯珊瑚,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组织工程化骨可再生骨组织,组织工程技术可用于修复股骨缺损.
作者:祝联;崔磊;王敏;王倬;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52岁,因左髋部疼痛3个月,加重伴跛行20 d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部隐痛,以夜间疼痛为著,白天活动后稍轻;20 d前,疼痛进行性加重,伴左下肢跛行.
作者:郭其勇;亓建洪;朱宝林;陈昌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28岁,因左髂部出现肿物3年伴疼痛1年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髂后部有一约鸡蛋大小的肿物,3年来肿物无明显增大,1年前出现左髂部及左下肢疼痛.
作者:孟平;张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MRI不但可以诊断膝部软组织创伤,而且还能清楚显示X线检查不能发现的隐性骨折,且较螺旋CT三维重建省时、廉价、信息更丰富.
作者:戴平丰;章士正;范顺武;裘敏剑;朱碧波;胡吉波;林伟;钱月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单纯性滑囊结核在临床上很少见,相关文献报道甚少[1],故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误治.我院自1990年2月~2001年1月,共收治10例单纯性滑囊结核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作者:汤志鹏;齐明;武志刚;王晓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tis,NF)是一种扩展迅速,极具潜在破坏性的软组织感染,临床少见.若延误诊断和治疗,轻者致残,重者致命.近年来我院收治2例重症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经积极治疗,保全了肢体,挽救了生命.
作者:魏杰;常保国;田丰年;郝迎春;刘增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972年即有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描述,但一直未引起临床上的重视.近20年来,有关TFCC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后诊断和治疗的报道很多,特别是随着MRI及腕关节镜技术的应用,使其诊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费起礼;赵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作者:孙天胜;刘树清;刘智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