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04年12期文献
  •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的分析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89例,男76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6.8岁.骨折节段:T11 10例,T12 21例,L1 29例,L2 18例,L3 11例.骨折Magerl分型:A型68例,C型21例.采用后路手术41例,前路手术40例,前后联合入路8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7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6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组出现椎弓根钉断裂2例,伤口深部感染1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平均矫正9.4 mm和14.8°,术后6个月分别丢失0.5 mm和7.5°.前路手术组因硬脊膜损伤未修补出现脑脊液漏2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前后联合入路未发生并发症.前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后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植骨块位于椎体前中部;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正度丢失、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具体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作者:夏群;徐宝山;张继东;付国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的研制和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anterior cervical low-profile plate system,ACLPS)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由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组件包括钛板、锁固片、固定螺钉及挽救螺钉,切迹低平、锁固简捷、规格多样,并以松质骨螺纹自攻螺钉单皮质固定为特点.临床应用治疗颈椎疾患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35~74岁,平均50.7岁.颈椎病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颈椎骨折和(或)脱位伴截瘫14例,颈椎转移性肿瘤伴截瘫3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ACLPS内固定术.单间隙融合22例,双间隙15例.单纯自体髂骨块植骨29例40个间隙,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8例12个间隙.钛板固定椎体高为C3,低达T1.结果3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全部病例术后均无颈部异物感,舒适度满意.未发生切口感染、血肿、窒息、神经损伤、硬脊膜破裂及脑脊液漏、切口渗液不愈合等现象.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根据JOA评分术后总有效率94.6%,优良率83.8%.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无植骨块脱出或塌陷、椎间高度明显丢失、钛板或螺钉断裂、螺钉松动脱落及钛板螺钉整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ACLPS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紧固能力,能够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且操作简便,可以满足颈椎前路固定的需要.

    作者:俞杭平;范顺武;唐天驷;姜为民;丁亮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腹直肌运动诱发电位在诊断中下胸段脊柱脊髓损伤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的腹直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检测对中下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取5具成人尸体,通过解剖确定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情况及体表定位.依据体表定位法,测定25例正常成人的双侧腹直肌MEP,得出各节段的正常参考值;并应用于胸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23例(全瘫12例,不全瘫11例,损伤节段为T4~T12),测定双侧腹直肌MEP.结果(1)每侧腹直肌由T6~T12共7对肋间神经支配,由此确定腹直肌7个节段的MEP体表记录点.(2)25例正常成人均可纪录到双侧腹直肌T6~T12节段的MEP,各节段MEP峰潜时的差异有显著性.(3)12例全瘫者均有与骨折部位的序列数相对应节段或以下节段的腹直肌MEP消失,信访全部截瘫无恢复;11例不全瘫者,除1例外其余均可纪录到与骨折部位的序列数相对应节段或以下节段异常的腹直肌MEP,随访9例有不同程度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不同节段的腹直肌MEP检测有相对独立、恒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正常成人的引出率为100%,其各节段正常参考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中下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有定性、定位诊断价值.

    作者:陈裕光;李佛保;万勇;陈立言;何爱珊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作用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的作用,评估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9月共施行14例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和22例开胸前方松解手术,所有病例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腔镜组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15.9岁;其中KingⅡ型9例,KingⅢ型5例;Cobb角88°±10.4°,柔软度(Bending片侧凸矫正率)25.5%±6.1%;松解节段5.8±0.9个.开胸组男5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5岁;其中KingⅡ型13例,KingⅢ型9例;Cobb角90°±15.2°,柔软度24.8%±7.8%;松解节段6.0±1.1个.两组患者均于前方松解后2周行后路TSRH矫形手术.对两组的术后侧凸矫正率以及半年后的矫正丢失率进行比较.结果胸腔镜组术后Cobb角39.6°±10.8°,侧凸矫正率54.7%±10.3%,半年后矫正丢失率2.9%±1.1%;开胸组术后Cobb角41.9°±13.2°,侧凸矫正率53.2%±12.5%,半年后矫正丢失率3.2%±1.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能达到开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亮;邱勇;王斌;朱锋;朱丽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骨化灶游离前移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目的应用改良前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分析其疗效.方法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2例134个骨化节段,其中连续型35例122个节段,跳跃型4例9个节段,局限型3例3个节段.术前CT检查骨化灶厚度指数(O-Index)为12.4%~78.8%,平均43.2%.手术经颈前路于椎体开槽,深至椎体后缘时用微型磨钻向骨化灶边缘游离.处理与硬膜严重粘连不宜切除的骨化灶时,可用丝线缝穿骨化灶一侧残余的后纵韧带或骨化灶周围的纤维组织,轻轻提起系在植骨块或颈长肌上,使骨化灶完全缩入骨槽内;对体积较小、与硬膜粘连轻的骨化灶予以切除.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年6个月~8年,平均3年8个月.按JO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术前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3~16分)28例,术后平均改善率74%;中度(8~12分)11例,术后改善率75%;重度(<7分)3例,术后改善率78%.CT显示42例84个节段骨化灶前移至骨槽内,椎管内径恢复正常.术中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2例,脑脊液漏12例,术后骨化灶残留6例9节段,无术后死亡及瘫痪加重病例.结论应用骨化灶游离前移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相对安全,减压彻底,可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发生,使神经功能获得大程度恢复,对于骨化灶厚度指数在80%以下者均可考虑行前路减压.

    作者:史峰军;刘长胜;张勇;于泉;刁振斌;崔明宇;李春龙;王大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骶骨螺钉经上终板与经前皮质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测试骶骨螺钉经上终板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经前皮质固定技术比较.方法取17具新鲜成年男性骶骨标本,两侧分别采用螺钉经上终板固定和经前皮质固定技术.经前皮质固定的螺钉指向前内侧,平行于终板;经上终板固定的螺钉指向前内侧,矢状面上向头侧成30°~35°角,钉尖对向S1上终板的前部.植入螺钉时测定大扭矩;通过模拟生理应力进行疲劳试验,测定固定刚度变化和拔出力.结果经上终板固定组螺钉大扭矩为(3.18±0.49)Nm,经前皮质固定组为(1.98±0.76)N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经上终板固定组比经前皮质固定组高60.6%;经上终板固定组拔出力为(1457±276)N,经前皮质固定组为(1122±364)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上终板固定组比经前皮质固定组高29.9%;在循环负载过程中,两组刚度在负载早期(前5000个循环)均明显下降,然后趋于平稳,经上终板固定组的后刚度高于经前皮质固定组(P<0.05).两组中螺钉的大扭矩与拔出力均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5(P<0.01).结论骶骨螺钉经上终板固定技术与经前皮质固定技术相比有一定的力学优越性.

    作者:陈亮;陆瓞骥;吕维加;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胫骨轴向旋转运动与膝关节屈伸运动耦合的研究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前后,胫骨轴向旋转的方向、幅度与胫股关节屈伸运动的关系.方法将6具新鲜男性成人的左侧下肢标本安置于改良Oxford膝关节运动支架,对股内侧、股中间、股外侧肌群分别施以1.25:1.5:1的负荷.在被动屈伸膝关节的过程中,应用激光束发生器和反三角函数的方法,测量∑PFC-PS膝关节假体置换前后胫骨轴向旋转的角度.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屈曲10°、20°、30°、60°、90°、120°、150°时胫骨平均内旋5.1°±2.3°、9.3°±3.3°、10.2°±4.8°、11.7°±35°、13.5°±8.4°、22.0°±8.6°、29.6°±9.3°;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内旋-2.2°±1.7°、-2.5°±1.5°、-2.0°±1.3°、1.7°±2.5°、3.9°±2.4°、13.5°±6.1°、18.6°±4.7°(膝关节伸直时胫骨旋转为0°,胫骨内旋为正值,外旋为负值).结论(1)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逐渐内旋.(2)胫骨的内旋运动是不等幅的:膝关节屈曲0°-30°过程中,胫骨发生大幅度内旋;30°-90°过程中,胫骨内旋运动进入平台期;超过90°时,胫骨再度发生大幅度内旋,可能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在膝关节高屈曲时进一步松弛有关.(3)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0°-30°过程中胫骨小幅度反常外旋;30°-150°过程中胫骨内旋运动模式类似于正常膝关节,但幅度较小.

    作者:周一新;蒋毅;张洪;周乙雄;张昊华;及松洁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指由于颈椎退变,神经根受压迫等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麻木、感觉缺失和反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为根性痛.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机械压迫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及疼痛产生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发病机制.

    作者:朱巍;贾连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髓核移植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导致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尽管椎间盘切除术或椎体融合术可以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并非是针对椎间盘退变本身的治疗.术中不可避免会破坏椎间盘和椎体附件的正常结构,引起继发性脊柱不稳,加速相邻椎间盘的退变,所以远期效果并不理想[1,2].髓核移植是近年来用于治疗早期椎间盘退变的一种新技术[3],从临床和基础研究可分为人工髓核移植、自体髓核或髓核细胞移植、同种异体髓核或髓核细胞移植三个方面.

    作者:廖翔;邵增务;杨述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旋转牵拉脊柱导致脊髓传导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目的模拟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操作,探讨旋转、牵拉脊柱对脊髓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C、AA、BB、CC六组,麻醉后记录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SEP);暴露L1~L4脊椎,咬去关节突,再次记录SEP,无显著变化即可进行试验.A、B、C三组分别将脊柱旋转20°、35°、50°,持续15 min后去除负荷,于旋转后l、5、10 min及去除旋转后5、15、30、60 min记录SEP.AA、BB、CC三组在旋转20°、35°、50°的同时牵拉脊柱延长10%,其他同前.术后24 h评价兔子运动功能,行损伤区脊髓光镜观察.结果A组的SEP波幅和潜伏期呈一过性改变,去除旋转后30 min恢复正常;B组SEP改变更加明显且恢复缓慢,去除旋转后1 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C组SEP在短期内即发生基本波形消失,去除旋转后恢复不良.AA、BB、CC组SEP改变较相同度数的单纯旋转更加明显.术后A组运动功能无明显异常、B组轻度减退、C组严重减退;而旋转同时牵拉脊柱延长10%的三组比单纯旋转组运动功能减退更明显.结论(1)旋转脊柱可导致脊髓损害,其严重程度随旋转度数和时间的增加而加重,呈指数关系;(2)轻度旋转脊柱对脊髓的影响较小,而旋转和牵拉同时作用易造成脊髓损害,两者具有协同效果;(3)SEP对脊髓损害敏感,其变化与损害严重程度一致.

    作者:邱勇;凌为其;李卫国;马薇薇;朱丽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增加载荷分享的动力内固定对椎体骨量和骨结构的影响

    目的分析比较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相对坚强内固定对固定区椎体骨密度和骨结构的影响,探讨增加载荷分享的意义.方法24只山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仅行脊柱椎旁肌剥离;单纯植骨融合组:切除L3后部结构,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坚强固定融合组:在脊柱不稳模型上行相对坚强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动力固定融合组:在脊柱不稳模型上行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24周处死动物,取腰椎标本.采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QCT)测定腰椎标本固定区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固定区椎体骨小梁结构;并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计算骨小梁体积比、平均骨小梁间距、平均骨小梁厚度和骨矿化沉积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坚强固定融合组的骨密度明显下降(P<0.01);而动力固定融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和单纯植骨融合组比较,坚强固定融合组的骨小梁体积比、平均骨小梁厚度和骨矿化沉积速度均明显下降(P<0.01),平均骨小梁间距明显增加(P<0.05);而动力固定融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参数的差异无显著性.光镜下可观察到坚强固定融合组固定区椎体有骨质疏松改变.结论坚强内固定对固定区椎体有应力遮挡效应;而动力椎弓根螺钉固定器能增加载荷分享,有效缓解应力遮挡效应.

    作者:徐华梓;宋红浦;池永龙;王向阳;林焱;黄其杉;毛方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严重胸椎间盘突出钙化嵌入脊髓一例报告

    患者 女,47岁.因右下肢麻木逐渐加重2.5年,伴左下肢无力、行走困难3个月就诊.上述症状于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无明显外伤史.查体示右侧腹股沟以下感觉减退;T9,10部位有压痛、叩击痛,神经放射痛不明显;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正常;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亢进,双侧髌、踝阵挛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肛门扩约肌功能正常.CT示T9-10椎间盘突出骨化,压迫硬膜囊并嵌入脊髓,黄韧带骨化(图1).MRI示T9-10椎间盘在T2WI信号减低,向后突出,压迫硬膜囊,T9椎体水平右侧黄韧带肥厚,脊髓内未见异常信号影(图2).诊断为T9-10椎间盘突出钙化嵌入脊髓.

    作者:丁文元;张为;申勇;董玉昌;郜书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脊柱包虫病一例报告

    患者 女,16岁.腰腿痛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3个月前跌倒后腰及右下肢疼痛,近1个月逐渐加重伴跛行,无麻木,伴低热、盗汗.有犬、羊接触史.查体:腰骶部轻度后凸畸形,局部压痛,有明显叩击痛,椎旁肌痉挛,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右小腿后外侧及右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膝、踝反射正常.X线片示L4,5椎体骨质破坏,虫蚀样,呈点状低密度影,L4椎体塌陷并向左侧移位,L4,5椎间隙变窄,轻度后凸(图1).CT示L4及L5椎体上缘斑片状溶骨性破坏,椎旁右侧有一大小约7.0 cm×8.0 cm×9.5 cm的椭圆形蜂窝状囊性肿块,未见钙化;硬膜囊向左后方移位,右侧腰大肌影消失(图2).B超示腹腔包虫.实验室检查:血沉40mm/1h,Casoni试验(++).诊断:L4,5椎体包虫,结核待排除.

    作者:张明建;李文军;孙吉英;尼加提;郑德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肿瘤,原发于骨组织者少见.

    作者:刘俊茹;魏梅新;王晓萌;李凤林;王莹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