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愈合是机体组织对损伤刺激的生理反应,包括四个阶段:止血、炎症、增殖与重新塑形.此过程需要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综合调控,使伤口在一定时间内得以愈合.某些因素导致的伤口经久不愈,属于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伤口愈合的机制,从而大限度地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
作者:张静;张仲;胡永清;曹建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成人正常膝关节运动状态,为改进和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膝关节假体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取120名(240膝,男女各半)膝关节正常的中国成年人,年龄21~40岁,平均30.6岁,身高1.60~1.75 m.受试者作膝关节的过屈膝运动,通过X线透视成像技术,获得双侧膝关节不同体位时的连续侧位X线片.股骨髁上前方的关节球面为伸展面(extensionfacet,EF),后方的关节球面为屈曲面(flexionfacet,FF);两个球面的圆心分别定义为伸展面球心(extensionfacet center,EFC)和屈曲面球心(flexionfacet center,FFC).然后测量关节在不同体位时,后部胫骨皮质与同侧股骨髁后方关节面球心的间距,通过胫骨内外侧软骨下骨性标志中突出的两个点引一条直线,再引第二条直线垂直于前者,并与后部的胫骨皮质正切.屈曲面球心FFC到第二条直线的距离为d1,伸展面球心EFC到第二条直线的距离为d2,分别测量关节在不同体位时d1和d2的长度.不同体位时d1、d2长度变化的绝对值即为膝关节屈曲时股骨和胫骨的相对运动范围.所得数据用SAS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侧别间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及外侧髁的运动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成人正常膝关节屈曲时股骨和胫骨的相对运动范围:内侧髁(1.4±0.3)mm,外侧髁(15.9±4.7)mm.结论国人正常膝关节在过屈曲运动过程中,股骨外侧髁表现出显著的后向运动(包含滚动和滑动),导致胫骨相对于股骨的轴向旋转.
作者:张秀丽;陈百成;王学谦;高志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儿男,10个月,出生后2个月接种卡介苗(BCG).接种后10 d,体温38.5℃~39.2℃,心律不齐,双肺呼吸音粗,肝肿大在剑突下5.5 cm,脾在肋下8 cm,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红蛋白52g/L,白细胞19.8×109/L,中性粒细胞6.7×109/L,血小板81×109/L,肝肾功能正常.骨髓检查:粒系细胞反应增多.
作者:安燕生;吴启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32岁.半年前落枕后出现左肩部、左上肢麻木且逐渐加重.在个体诊所行针灸治疗1周无效,晨起时麻木感加重.无发热、寒战,无盗汗、低热史,无外伤及结核病接触史.
作者:肖光仲;张瑞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77年,Maxwell施行首例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皮瓣移植术获得成功.我们自2001年,对伴有皮肤软组织及骨组织缺损的小腿严重损伤进行游离背阔肌皮瓣和带监测皮岛的游离腓骨联合移植,取得满意结果.
作者:李昶;白志刚;王润生;王爱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998年2月至2003年5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分别接受角钢板(A组)、动力髋螺钉(DHS,B组)、Gamma钉(C组)、股骨近端钉(PFN,D组)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四组、共16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各组的结果.结果 A、B组和C、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B组相比,C、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A、B、D组和C组相比在术中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高.A组和B、C、D组相比在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较差.各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Ⅰ A型无移位和Ⅰ B型部分移位的骨折,应用四种内固定皆可;对Ⅱ、Ⅲ型骨折,适用Gamma钉和PFN;对Ⅱ、Ⅲ型中骨折线未累及小转子水平的股骨外侧皮质者,亦可应用DHS结合大转子张力带或大转子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对大转子处呈冠状面骨折者,不可用角钢板和DHS,宜选用Gamma钉或PFN;对逆转子间型骨折,可应用角钢板、Gamma钉或PFN.
作者:张经纬;蒋垚;张先龙;冯建翔;杨立峰;赵刘军;吴志军;黄雷;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告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2月至2003年6月,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9~67岁,平均42.2岁.按照Muller的AO分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6 d,平均4.3 d.取肘后正中切口,经尺骨鹰嘴截骨显露肱骨髁间骨折.先将髁间骨折复位固定,其中6例C3型骨折,由于骨折块粉碎,采用了自体髂骨植骨.然后用双钢板固定髁上骨折,内侧半管状钢板固定于内上髁的嵴上,外侧则用重建钢板固定,两钢板呈90°角,鹰嘴截骨部用张力带固定.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后1个月,肘关节屈曲80°~105°,平均86.2°;伸直丢失30°~45°,平均40.7°.术后12个月,肘关节屈曲95°~135°,平均117°;伸直丢失10°~35°,平均23.2°.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7周.以Jupiter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3例,良15例,可4例.4例伤口渗出,3例克氏针退出,1例尺神经病变,3例异位骨化.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能提供牢固持久的固定,有效地防止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爽;李治伟;毕伟;刘沂;温殿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方法,总结疗效,探讨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126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患者,男98例,女28例;年龄15~71岁,平均35岁.胫骨骨折96例,股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6例,桡骨骨折2例,尺桡骨双骨折5例.骨缺损1.5~6.5 cm,平均3.5 cm.患处彻底清创,切除失活的软组织和骨组织,直至骨折端点状出血.对于轻度骨质疏松、稳定性骨折且预期病程短者可使用双臂单边单平面外固定架;对于明显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和(或)预期病程长者使用单臂双平面外固定架;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者,使用单臂双平面外固定架固定并辅以石膏托外固定;邻近关节骨折,可考虑跨关节外固定架和(或)石膏固定.一期或择期植入带皮质的自体松质骨骨条,直径<5 mm,开放伤口.术后严格无菌换药.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平均用药11d.结果平均随访2.4年(8个月~4.5年).术后平均8周移植骨质表面覆盖肉芽组织,14例于术后5周行游离植皮闭合创面,112例于术后平均10周瘢痕自行愈合.123例骨折于术后平均7个月愈合,9个月去除外固定;3例骨折未愈合.4例出现窦道,2例感染复发.结论开放植骨术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和骨缺损的简单、积极而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疗程缩短,手术次数减少.感染并非植骨的绝对禁忌证.彻底清创、牢固外固定、大量植骨、创面充分暴露和术后严格无菌换药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黄雷;李兵;刘沂;张伯松;张树喜;夏平;王满宜;荣国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空心钉及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体部横行骨折的手术方法并与传统双克氏针及张力带钢丝法进行疗效比较.方法空心钉及张力带钢丝组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46岁,平均随访时间30周.传统双克氏针及张力带钢丝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2岁,平均随访时间42周.比较两组术后2、4周膝关节屈曲角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术后24周患侧与健侧相比屈曲损失角度.两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结果空心钉及张力带钢丝组术后2、4周膝关节平均屈曲角度分别为59°±14.8°及98°±15.1°;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0±3.0)周;术后24周与健侧相比,屈曲平均损失11°±6.3°,均未出现并发症.传统双克氏针及张力带钢丝组术后2、4周膝关节平均屈曲角度分别为31°±13.3°及63°+13.7°;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3±3.8)周;术后24周与健侧相比,平均屈曲损失18°±6.2°,其中2例因拔针张力带钢丝松动,分别采用了石膏外固定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空心钉及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体部横行骨折,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较少、内固定更为稳定,膝关节早期功能康复效果较好,临床愈合时间相对缩短,且无并发症发生;但其远期效果及并发症的评估尚待长期随访.
作者:林源;王进军;曲铁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PC-DCP)与动力加压钢板(DCP)内固定后板下骨质改变情况并进行对照.方法采用性成熟山羊10只,在左右侧完整胫骨中段分别用PC-DCP与DCP固定.固定术后12、24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批5只,解剖出双侧胫骨.取3对胫骨进行CT扫描与生物力学测试,对照研究两种钢板固定术后固定骨段皮质骨厚度和生物力学强度改变;取剩余两对胫骨,截取接骨板下皮质骨骨段,进行板下骨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固定术后12周,DCP组板下皮质骨呈明显松质骨样改变,PC-DCP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和骨抗扭力学强度均明显大于D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固定术后24周,DCP组和PC-DCP组骨皮质均变薄,骨髓腔扩大,板下皮质骨松质骨样改变,两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和抗扭力学强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坚硬接骨板固定后板下骨质疏松是血运障碍和应力遮挡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血运损害在固定的较早期是其主要原因.PC-DCP可以明显减轻因血运损害导致的骨质疏松.
作者:赵玉峰;李起鸿;顾祖超;王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自行设计的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性或开放性胫骨近端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3年1月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性或开放性胫骨近端骨折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0~80岁,平均43岁.胫骨近端骨折按Schatzker分型标准,Ⅳ型8例,Ⅵ型14例.治疗采用闭合间接复位,必要时结合有限切开空心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个月.外固定架使用时间平均为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4例行自体髂骨植骨.20例骨折一期愈合,2例骨折延期愈合者经二期植骨后愈合.6例开放性骨折者无一例发生感染;其余16例闭合性骨折者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仅4例发生针道局部感染,经换药后治愈.19例术后膝关节活动度≥90°(包括3例Ⅱ期行膝关节松解术患者),2例膝关节活动度为60°,1例为45°.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需间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按照Merchant评分标准对术后功能进行综合评分,优14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7.3%.结论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性或开放性胫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膝关节可早期活动,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张伯锋;李衡;张立兴;彭阿钦;齐向北;王志红;李志;侯志勇;李增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方法对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内固定治疗的13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年龄17~77岁,平均49.1岁;男79例,女58例.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23例,Ⅲ型71例,Ⅳ型38例,1例未分型.闭合复位134例,切开复位3例.随访14~95个月,平均49.1个月.结果截至2001年1月,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51例(37.2%),发展成晚期塌陷者33例(24.1%).49例(96.1%)病变在伤后5年内发现,伤后第2年和第3年发现的例数多.活动受限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跛行和疼痛;晚期塌陷组中约有30%的病例没有明确疼痛主诉,但平均Harris评分低于早期坏死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晚期塌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的复位质量(包括对线和对位)均对病变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60岁以上者有较低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及晚期塌陷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X线片的分析提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病变的位置与预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至少随访5年,伤后2~3年应密切观察.股骨颈骨折的原始移位程度是决定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作者:危杰;周力;王满宜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