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05年12期文献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体软骨终板核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了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端椎凸、凹侧椎体软骨终板内核心蛋白、TGFβ1及bFGF的变化,探讨其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2例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12~20岁,平均14.9岁;侧凸Cobb角43°~102°,平均65.1°.所有患者均经X线、CTM和(或)MR检查排除先天性、神经肌肉性等原因所导致的侧凸.对前路手术取下的顶椎和端椎的软骨终板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染色结果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像中心医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经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侧凸顶椎和端椎凹侧终板软骨细胞内TGFβ1表达的面密度和数密度高于凸侧及顶椎凸侧表达的数密度高于端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顶椎和端椎凹侧bFGF表达的面密度和数密度高于凸侧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及端椎凸侧蛋白多糖核心蛋白的面密度和数密度高于凹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及bFGF及核心蛋白在侧凸顶椎的表达较端椎表达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凹侧TGFβ1、bFGF高表达和核心蛋白低表达,表明细胞因子和核心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是脊柱侧凸的发病原因或继发于侧凸的变化.

    作者:徐宏光;邱贵兴;王以朋;吴志宏;仉建国;刘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治疗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traumatic osteoarthritis,TOA)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95年3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7例髋臼骨折患者,经平均2.5年(8个月~5.5年)的随访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25例(23.4%).男18例,女7例;年龄28~71岁,平均42.7岁.根据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3例,前壁骨折2例,后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6例,后壁合并后柱骨折3例,T型骨折2例,横行伴后壁骨折5例,双柱骨折1例.合并异位骨化6例,骨缺损3例.按Letournel分型标准: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10例、Ⅳ期5例、Ⅴ期1例.Harris评分平均52.6分.采取非手术治疗14例,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1例.结果非手术治疗的14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6个月.12例症状有所改善,影像学表现未见加重;另2例症状加重,X线片示关节间隙进一步狭窄,增生加重.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61.8分.THA治疗的11例随访13~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7.6分.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髋臼骨折术后TOA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复位质量是导致TOA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Ⅰ~Ⅲ期的病变可试行保守治疗,对Ⅳ、Ⅴ期患者采用THA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杨效宁;杨静;沈彬;贾健;裴福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半髋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和下沉的关系.方法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均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35髋、Ⅳ期13髋;其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观察其下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2年(3~8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5年生存率为83%.按UCLA评分标准,Ficat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05).8髋(FicatⅢ期、Ⅳ期各4髋)疗效差,归为失败组.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6髋的股骨假体有明显下沉(其柄干角小于130°),2髋的髋臼有破坏(1髋柄干角为128°,1髋为136°).疗效好的40髋(成功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39°,而失败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27°(P<0.05).失败组中,6髋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分别为5.02 mm和4.85mm,其柄干角均小于130°;而成功组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仅为1.48 mm和1.04 mm(P<0.05).柄干角小于130°者其发生不良后果的机会增加7.1倍.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股骨假体超过2mm下沉的时间为19.5个月,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5.6个月(P<0.01).结论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较大的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可以减少股骨头颈区域的压力,从而可以减少下沉,提高存活率.运用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失败.

    作者:肖增明;詹新立;李世德;Cui Q;Wang GJ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骨结构差异及其对MED的指导意义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后部骨结构解剖因素,分析其对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的影响,及可能引起的危险和并发症.方法研究采用MED治疗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扫描图像,对其突出节段的棘突成角、棘突偏向、椎板长、椎板厚、椎板成角、小关节纵轴长及小关节间距等解剖参数进行测量记录,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及其与MED术中情况的关系.结果椎板倾斜、棘突畸形偏向手术侧、椎小关节发育性或增生性内聚、椎板过厚、椎板相对椎间盘水平低或位置过低、椎板过短、椎管小内径和椎管侧壁过深等是影响MED的解剖因素.同一MED病例L4,5节段比L5S1难度增加很多.研究表明椎板长度大于18 mm、椎板角大于120°和椎管侧壁深度小于10 mm的病例,行MED手术会非常容易.椎板长度小于12 mm、椎板角小于100°和椎管侧壁深度大于14 mm的患者行MED术会非常困难和危险,如有上述解剖变异和畸形情况,则不应采用MED治疗;介于两者之间的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结论因为器械因素,很多病例不适合MED手术.对切开手术影响不大的腰椎后部解剖结构变异,对MED非常重要,应该成为选择MED的一个手术指征.术前测量腰椎后部解剖数据,选择适合病例行MED,可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易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欢;崔少千;周凤华;刘学勇;李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脊柱畸形手术失败原因与对策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手术失败原因、预防措施、处理方法及翻修手术适应证.方法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翻修手术时年龄4~35岁,平均14.7岁;既往平均手术史1.5次.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时间平均47.9个月(13~114个月).术前出现腰背部酸困疼痛、活动后加重16例,内植物并发症(断裂、松脱或外露等)5例,畸形进行性加重21例,下肢部分肌力和感觉障碍5例.翻修术前平均侧凸角75.3°,脊柱柔韧性9.8%;后凸角76°,柔韧性25.2%.分别采用脊椎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原位固定和分期手术治疗.结果20例患者平均随访31.8个月,侧后凸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5.2%和67.5%.手术并发症: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12.9%),经脱水、激素和电脉冲刺激等治疗,均在术后1~3周内得到完全恢复;内植物断裂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正确掌握脊柱矫形手术治疗原则、良好的植骨融合、对先天性侧凸进行必要的内固定以及避免过早拆除内固定等,是防止矫形手术失败的有效手段.对有顽固性腰背痛、脊柱假关节和术后畸形进行性加重者,应根据患者年龄、畸形程度和脊柱柔韧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史亚民;侯树勋;李利;王华东;韦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计算机辅助导航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一、导航系统概述计算机辅助矫形外科正在逐渐进入到创伤骨科领域.计算机辅助矫形外科是指通过导航系统或智能装置改善术区显露、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减少医患双方接触射线的时间以及促进骨科手术的微创操作.遥控追踪技术是现代计算机辅助矫形外科的基础.目前常用的是基于红外线的追踪器,包括主动追踪器(依靠红外线发射)和被动追踪器(利用红外线反射).根据不同的注册方法,骨科导航系统可以分为基于术前CT影像的导航系统、基于术中二维透视影像的导航系统、基于术中三维透视影像的导航系统、基于模态(modalitybased navigation)的导航系统以及无影像导航系统.

    作者:肖湘;梁国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是骨科手术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多见于下肢手术或创伤.尽管可以导致死亡及静脉栓塞后综合征等严重后果,但由于临床表现隐匿,VTE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国外对下肢手术后VTE预防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还较少,至今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术前评估和预防治疗体系.

    作者:李婧;邱贵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新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其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性能.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12个绵羊腰椎功能单位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个,分别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IG组)、interfix-lumbar 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检测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第二步将15只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Interfix-lumbar 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每组5只,术后定期摄X线片了解椎间隙高度变化及融合进程;第三步将上述动物在术后6个月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以了解融合情况.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和髂骨植骨组与cage组和NT组在腰椎强度和轴向刚度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镍钛融合器的大破坏载荷可达11 200 N,安全系数达到1.2以上.cage组和NT组手术6个月时手术节段高度分别丧失16%和16.5%,但仍高于正常椎间隙高度(P<0.05).光镜下可见新生骨小梁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结论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良好,可以作为腰椎椎间融合装置应用于临床.

    作者:洪鑫;吴小涛;茅祖斌;庄苏阳;陈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周围神经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传导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传导束的可行性并观察其再生的情况.方法121只Wistar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5组,A组(实验组,n=25):在T9水平横行切断脊髓并切除5mm,植入肋间神经和含酸性成纤维因子(acidic fiblast growth factor,aFGF)纤维蛋白凝胶;B组(水平对照组1,n=25):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型,断端间由含aFGF的纤维蛋白凝胶填充;C组(水平对照组2,n=25):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型,断端间植入肋间神经和不含aFGF的纤维蛋白凝胶;D组(水平对照组3,n=25):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型,断端间旷置;E组(空白对照组,n=21):仅行椎板切除术.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FG逆行神经示踪、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传导束再生的情况.结果A组在损伤区有BDA标记的神经纤维通过,在颈髓背角和腹侧角、脑干中缝核和红核、网状结构、前庭侧核以及在大脑运动皮层的第Ⅴ层均发现FG标记阳性的神经细胞数.A组大鼠MEP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以及BBB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与B、C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周围神经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能部分修复脊髓传导束.

    作者:姚猛;王岩松;邓小明;刘庆鹏;吉光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双侧先天性髌骨脱位一例报告

    先天性髌骨脱位是一种较少见的畸形,多见于女性.儿童期髌骨先天性脱位大都可通过软组织手术使髌骨内移,回到股骨滑车沟内,但有关成人先天性髌骨脱位治疗的文献报道却很少见.2002年,我们为1例成人双侧先天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同期施行了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经过2年随访,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于建华;张铁良;卜延民;赵秀祥;郑得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左手掌冲压性贯通伤一例报告

    患者男,22岁,机械操作工人.因左手掌被瓶盖机冲压伤后2 h入院.体格检查:左手第5掌指关节掌侧4.5 cm×3.0 cm圆形组织缺损,呈贯通伤通向背侧,其边缘有多处软组织挫伤.贯通伤的组织块仅有少许腱性纤维与手掌相连,内含第5掌指关节,掌侧皮肤,小指浅、深屈肌腱,小指尺侧指固有动脉和指神经.小指桡侧血管、神经束完整.手背侧皮肤缺损.中、环指近节掌面各有一不规则裂伤,长约2.5 cm(图1).鼻烟窝肿胀、触痛,腕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显示:左第5掌指关节骨折并移位,环指近节指骨骨折但无明显移位,舟状骨远端骨折.

    作者:邢丹谋;彭正人;周必光;李文武;任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人工髓核置换术作为符合椎间盘生理功能的重建方法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近期并发症.总结并分析这些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提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有很大帮助.

    作者:王洪伟;叶军;苏训同;孙连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爆裂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破坏了脊柱的前柱和中柱、甚至后柱,常导致进行性不稳、后凸畸形、下腰痛以及神经损伤,大约90%的爆裂性骨折发生在胸腰段.虽然对于有神经症状的爆裂性骨折进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骨折的处理仍然存在争论[1-3].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其杉;彭茂秀;林焱;毛方敏;倪文飞;王向阳;池永龙;徐华梓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第八届全国人工关节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人工关节学术大会于2005年11月3至6日在广州如期举行,会议期间进行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人工关节学组的换届改选.会议注册人员461人,特邀嘉宾93人,其中来自德国、新加坡、英国、韩国的嘉宾11人.

    作者:史占军;金大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华骨科杂志》1995至2004年论文核心作者分析

    目的探讨<中华骨科杂志>载文作者及其所在机构、地区分布情况,了解科研人员合作类型及特点,确定<中华骨科杂志>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所在机构及核心作者所在地区.方法利用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研制开发的<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I),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骨科杂志>1995至2004年所刊论文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合作情况、地区分布、系统分布、核心作者、论文多产单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骨科杂志>1995至2004年10年间发表论文2660篇,其中发表论文1篇的作者1123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69.67%.作者合作论文2385篇,合作率89.66%,合作度4.11;独著论文275篇(10.34%).部队医院发表论文646篇(24.28%),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发表论文1091篇(41.01%),省、直辖市、自治区医院发表论文706篇(26.54%).核心作者218人,发表论文995篇(37.41%).论文多产单位20个,发表论文1007篇(37.86%).北京地区发表论文667篇(25.08%)居第一位.结论<中华骨科杂志>作者分布范围广,合作率高,并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对刊物影响较大、造诣较深的活跃核心作者队伍.

    作者:于光;杨华;赵悦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2000至2004年《中华骨科杂志》载文被引分析

    目的从文献引证的角度了解<中华骨科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以<中华骨科杂志>2000至2004年共60期刊载的论文和被引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 Chinese Medical Citation Index,CMCI),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主要文献计量学统计指标为各年度发文被引比例、单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单篇论文被引情况、作者发文被引情况、被引论文的地区分布、高被引作者机构、被引论文年代分布、主要引用期刊和自引率.结果<中华骨科杂志>2000至2004年发表论文1184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了749篇(4213次),被引率分别为76.43%、75.20%、71.49%、57.46%和30.19%,平均被引率为63.26%,单篇论文被引次数分别为7.86、6.54、5.48、2.98和1.78次,平均被引次数为5.62次,单篇被引高次数为68次.被引作者群的地域分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区.北京、上海和天津在骨科学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前列.CMCI来源期刊中有461种期刊引用<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自引191条,自引率为0.045.结论<中华骨科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是我国骨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也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主要核心期刊.

    作者:杨华;于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