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的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颈椎前路手术412例,男308例,女104例;年龄18~76岁,平均45.6±12.9岁.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412例患者,病史短4小时,长达20年,平均548 d.全瘫58例(14.1%),不全瘫192例(46.6%),无瘫痪症状162例(39.3%).麻醉包括三大类(5种):局麻(局部浸润35例、颈丛阻滞52例、局部浸润+颈丛阻滞6例、全麻318例、全麻+颈丛1例.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33例,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32例,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347例.结果共42例51例次出现早期并发症,并发症的例次发生率为12.37%.28例次(6.80%)同手术直接相关,喉上神经损伤5例次,喉返神经损伤4例次,颈部切口感染及血肿4例次,脊髓损害症状加重5例次,神经根损伤2例次,植骨块移位2例次,取骨区感染及血肿各1例次,钢板、螺钉松动2例次,螺钉位置不当1例次,食管瘘1例次;23例次(5.08%)同手术间接相关.结论降低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要熟悉颈椎前路临床解剖,提高手术技巧,还要做好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金大地;王健;瞿东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报告采用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翻修的近期效果.方法1998年至2003年,对20例骨水泥固定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的股骨假体采用广泛微孔涂层假体进行翻修.翻修前使用国产假体18例,进口假体2例;全髋关节置换1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所有假体均为骨水泥固定,早期骨水泥技术固定18例,第二代骨水泥技术固定2例.原始疾病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股骨颈骨折6例.从初次关节置换到翻修手术的时间短5年,长17年,平均11.5年.其中4例患者为再次翻修.根据Paprosky分型,Ⅰ型3髋,Ⅱ型6髋,ⅢA型11髋.翻修假体,AML(DePuy)5髋,Solution(DePuy)7髋,Full-coated(Zimmer)6髋,Peffecta延长柄(Wright Med)2髋.翻修时患者平均年龄64岁(41~77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0个月(18~60个月).结果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5分.根据Engh骨长入分级标准评定,术后X线表现骨性固定17例,稳定性纤维固定3例.无一例因松动需要再翻修的病例,骨皮质密度和厚度均明显增加.结论广泛微孔涂层假体在股骨干骺端和股骨髓腔同时存在缺损时,可以在相对正常的股骨远端髓腔获得轴向及抗旋转初始稳定,为骨长入和生物学固定创造条件.
作者:于建华;张铁良;卜延民;赵秀祥;郑得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儿童肱骨近端成骨肉瘤的患者,切除肱骨肿瘤后,实施了锁骨代肱骨的重建手术.探讨该重建方法的效果.方法患者仰卧,皮肤切口自锁骨内侧端通过喙突至上臂前方.整块切除肿瘤.重建的第一步为松解锁骨,保留锁骨骨膜及其周围部分软组织.切开胸锁关节,去除锁骨近端的软骨.以肩锁关节为轴,旋转整根锁骨,使锁骨近端能够较容易的下垂.将残留肱骨及被旋转后的锁骨近端应用窄的AO动力加压钢板作内固定.将原来附着于肱骨近端的残留肌肉缝合在锁骨上,使之尽量符合原来的解剖结构.在恰当张力下将肱二头肌长头腱性部分固定在肱二头肌短头的腱性部分上.结果患儿在手术后3个月即拥有良好的患肢功能.患儿术后肩关节前屈达80°,外展平均达到75°.术后随访1~4年,3例患儿均无肿瘤局部复发.结论对于儿童患者,肱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会出现肢体短缩等相关问题.接受锁骨代替肱骨手术的患者,术后锁骨出现纵向生长.如果锁骨骨膜未受到破坏,术后还会出现锁骨骨质增生肥厚.保留锁骨的骨膜是保证术后锁骨生长的重要的因素.实施锁骨重建肱骨近端手术后,除重建后的肩锁关节外,肩胛骨-胸廓之间的连接在外展、内旋及外旋方面也提供了相当的活动度.对于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青少年患者来讲,锁骨代替肱骨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作者:郭卫;杨毅;李大森;汤小东;唐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三维培养的克隆的鼠颅骨成骨样细胞(colonal munne calvarial osteoblast-likecell line,MC3T3-E1)在特定的周期性牵拉应力刺激下的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牵拉应力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以明胶海绵(2.00cm×2.00cm×O.25 cm)作为MC3T3-E1的三维培养支架,每块明胶海绵种植细胞悬液100μl,细胞数目为1.25×105个.明胶海绵拉伸度为5%,频率60 cycles/min,15 min/h,牵拉后2、4、6、8、10 d分别从牵拉组和对照组中各取3个样本,行细胞计数、细胞及培养液的ALP活性测定、细胞的OPN mRNA测定.结果牵拉后第2d牵拉组的细胞数目即多于对照组(P<0.05),细胞倍增时间从71 h提前至55 h.除第2 d外,牵拉组细胞的ALP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培养液中ALP活性均处于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相牵拉组OPN mRNA的表达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第4 d OPN mRNA的表达接近牵拉组,其余各时相均低于牵拉组(P<0.05).结论周期性牵拉应力促进三维培养的MC3T3-E1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ALP活性,促进OPN的合成,增强细胞的分化能力.
作者:王鹏程;张英泽;陈百成;李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35岁,蒙古族.27个月前开始感腰痛和双下肢放射痛,伴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下降.在当地诊断为双肺Ⅲ型结核予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腰腿痛仍显著并感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腹股沟以下麻木.X线摄片诊断为L4,5椎体结核,在本院行病灶清除术.术后腰腿痛缓解,肌力无恢复.随后行腰椎MR检查示T12L1椎间隙水平脊髓后方有明显压迹(图1),考虑脊髓后方有压迫.半个月后再次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未发现硬膜外有压迫,硬膜搏动尚好,未做硬膜切开探查.此次术后肌力仍无改善,一直以轮椅代步.9个月前双下肢逐渐出现痉挛性疼痛,无力加重,二便失禁,再次入院.查体:胸腰段有压、叩痛,脐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2级,肌萎缩明显,膝、踝反射活跃,有踝阵挛,Babinski征(+).ESR 22 mm/1h.X线片示L4,5椎体陈旧性结核,胸椎未见异常.MRI示T12L1髓内占位性病变,等T1、短T2异常信号影,上下径1.7 cm,前后径1.0 cm,其上、下脊髓呈异常增粗的长T1、长T2信号影(图2).诊断:胸髓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作者:张明建;李文军;孙吉英;玉素甫;尼加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种化疗方案及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2月至2003年11月,将收治的76例脊柱结核分为三组:超短程化疗组38例,化疗方案2SHRZ/2.5H2R2Z2,疗程4.5个月;短程化疗组23例,方案为3SHRZ/5H2R2Z2,疗程8个月;标准化疗组15例,方案为3SHRZ/9 H2R2Z2,疗程12个月.术前化疗时间三组基本相同,为15~40 d,平均21 d.全部病例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结果超短程、短程和标准化疗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和45个月.观测指标为:(1)临床表现:结核病症状消失,一般情况良好,无主诉疼痛,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体温正常,病变局部无叩击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1个月下地,4~5个月恢复工作.(2)实验室检查:ESR、CRP两项或一项正常或接近于正常.(3)影像学检查:X线片、CT、MRI见脓肿消失,无新生破坏灶,无植骨床与植骨吸收现象,植骨界面出现骨愈合征象,畸形矫正满意、矫正角度丢失<5°.(4)B超:可能出现椎旁脓肿或流注脓肿的部位无液性暗区.(5)药物并发症:随访时肝、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随访时三组均达到以上标准,为优良效果,并且三组效果相同.结论超短程化疗、短程化疗和标准化疗方案结合前路脊柱结核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均达到优良.超短程化疗与短程化疗、标准化疗方案的效果均满意.
作者:王自立;金卫东;乔永东;丁惠强;赵浩宁;蔺志凯;陈军;杨伟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 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 h,术中平均出血450 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 h,术中平均出血350 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入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作者:马远征;胡明;才晓军;陈兴;李宏伟;隰建成;薛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胸段多椎体脊柱结核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3年8月,应用一期经肋横突切口,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或钛网植骨+Kanada),加后路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椎板植骨治疗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35.2岁.病变节段:T2~T54例,T3~T5 8例,T3~T6 5例,T3~T72例,T2~T7 1例;累及连续的椎体数目:3个椎体8例,4个椎体9例,5个椎体2例,6个椎体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44°±3.2°),重的1例后凸畸形达90°;19例伴不完全截瘫.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适当的抗痨治疗,术后20例随访12~43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术后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1~3个月内ESR、CRP恢复至正常水平,胸椎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术后后凸角度19°±6.5°(P<0.01),随访时无加重.随访1年时均获骨性融合.19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26级,并发症主要有瘫痪一过性加重1例(90°后凸患者),入路侧肺不张1例,经对症处理治愈.结论高胸段多椎体脊柱结核的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可行且有效,能较好地解决清除病灶、前方减压、植骨稳定、矫形的问题.
作者:张宏其;龙文荣;邓展生;胡建中;王锡阳;陈静;吴建煌;何洪波;林涨元;李康华;廖前德;张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疔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陈建庭;江建明;王吉兴;鲁凯伍;张忠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从骨组织工程学角度改进可调式人工椎体的结构和生物学性能,用于治疗胸腰椎椎体结核.方法用钛合金制成的框架式结构的可调式人工椎体,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在彻底切除病灶,恢复病椎骨膜功能,营造病椎局部良好血运环境的基础上,撑开椎体、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并维持脊柱稳定性、植骨重建骨性结构.治疗破坏较重的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19例,胸椎体结核9例,腰椎体结核10例.其中完全截瘫4例,不完全截瘫7例,有马尾神经综合征8例.均有后凸畸形20°~45°,平均32.7°.合并肺结核15例.术后定期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手术节段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12~30个月,其中18个月以上11例,平均16个月.2例完全截瘫患者,1例感觉部分恢复,截瘫指数5;1例感觉、运动及二便功能部分恢复,截瘫指数3;余17例完全恢复.后凸畸形纠正20°~35°,平均29.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骨重建理想、人工椎体稳定,ESR、血象等基本正常,无一例复发.结论在全程、规律、足量、联合的抗结核化疗保护下,彻底切除结核病灶,应用改进的可调式人工椎体治疗由胸腰椎结核引起的严重骨缺损及其并发症是可行的.
作者:王永清;夏仁云;卢世璧;程杰;孙元;郝玉彬;冯雪峰;刘江涛;江霞;孙建文;车海涌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