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39.5岁;齿突陈旧性骨折5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6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术前JOA评分5.1~10.9分,平均7.6分.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2 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 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 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 mm.应用Vertex 7例,Axis 3例,Cervifix 5例.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30枚.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87.5%.骨折的齿突均骨性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周劲松;吴起宁;刘团江;王晓东;郭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封闭试验在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55~78岁,平均71.5岁.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膝关节屈曲60°~90°,平行胫骨平台上方经髌腱内侧或外侧穿刺,吸出关节内积液,注入质量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10 ml加得宝松1 ml行封闭治疗.膝关节封闭后1 h、1 d、2 d、1周采用问卷调查,分别记录下肢症状改变情况.膝关节封闭前及封闭后1周记录关节疼痛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率.封闭后1周复诊,综合评估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封闭后,膝关节周围疼痛明显缓解21例(疼痛缓解率75.6%~100%),中度缓解8例(疼痛缓解率51.3%~73.5%),轻度缓解和未缓解3例(疼痛缓解率0%~34%).综合评估后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2例,腰椎手术3例,未手术7例.术后随访效果满意,封闭试验灵敏度为86%.结论对膝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膝关节内封闭试验可以明确引起关节症状的真正来源,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并为手术顺序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
作者:黄健;吕厚山;林剑浩;关振鹏;姜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在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骨关节炎的应用.方法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骨关节炎患者32例(48髋),男9例(14髋),女23例(髋);年龄28~52岁,平均38.1岁;左髋9例,右髋7例,双髋16例.32例(48髋)患者中,X线片示髋臼倾斜度较大,但股骨头位置尚好者21例(28髋),髋臼倾斜度大,头轻度外移,不超过股骨头1/3者11例(20髋).MRI示髋关节内积液28髋,髋臼和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信号异常10髋,髋臼盂唇信号连续性中断10髋.关节镜下清理软骨磨损创面、增生肥厚的滑膜组织和盂唇组织.结果2例患者术中因持续牵引力量较大,时间较长致会阴区皮肤压伤,皮肤感觉迟钝,术后7 d恢复正常.术后28例(36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5年,平均23个月.根据VAS评分标准对疼痛进行评分,术前5~9分,平均6.8分;术后4~6分,平均2分.按照Harris评分标准,术前(58.8±6.15)分,末次随访时(89.6±11.3)分,优20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髋关节镜清理术可延缓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患者的病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玉杰;陈继营;蔡谞;李众利;王志刚;王岩;毕文志;朱娟丽;高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肘关节镜下软组织松解及清理术在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方法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63岁;病程8个月~20年.肘关节屈曲角度为15°~60°,平均30.4°;伸直角度为-80°~-20°,平均-51.2°.关节内骨赘伴游离体4例,陈旧性桡骨头骨折2例,陈旧性尺骨鹰嘴骨折2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3例,退行性变4例.臂丛麻醉下,经肘内上、外上入路切开,关节镜下均可见充血增生的滑膜及软组织粘连,关节软骨退变、剥脱8例,关节内增生骨赘伴游离体形成5例,肘关节前方瘢痕骨化2例.刨削滑膜粘连带,取出增生骨赘及游离体.检查关节活动度,若肘关节伸直受限,则对前方软组织及关节囊松解;若屈曲受限,则另经后直入路(鹰嘴尖上3 cm)进入肘关节,对后方关节囊进行松解.结果术后7~14 d,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暂时性麻痹,3个月后恢复.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1个月.末次随访时,关节屈曲角度为70°~120°,改善60.5°;伸直角度为-20°~-5°,改善37.6°.参照改良HSS肘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7例,良5例,失败3例.结论肘关节镜下软组织松解及清理术可改善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作者:黄竞敏;赵力;唐建军;赵金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钩骨-掌骨关节损伤的分型、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7例钩骨-掌骨关节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19~51岁.根据钩骨的损伤情况先分为四型,再根据掌骨基底脱位伴/不伴骨折分为两个亚型.腕掌关节韧带损伤,钩骨无骨折,第4和(或)第5掌骨基底脱位或半脱位为Ⅰ a型,伴骨折为Ⅰ b型;钩骨背侧撕脱性骨折,第4和(或)第5掌骨基底脱位或半脱位为Ⅱa型,伴骨折为Ⅱb型;钩骨背侧粉碎性骨折,第4和(或)第5掌骨基底脱位或半脱位为Ⅲa型,伴骨折为Ⅲb型;钩骨冠状面劈裂骨折,第4和(或)第5掌骨基底脱位或半脱位为Ⅳa型,伴骨折为Ⅳb型.17例钩骨-掌骨关节损伤患者Ⅰ b型7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Ⅲb型2例,Ⅳa型1例,Ⅳb型4例.针对不同类型损伤选择闭合或手术治疗.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为100%.术后随访4~96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感染、神经损伤和肌腱粘连等并发症.结论稳定的钩骨-掌骨关节损伤可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治疗,但应密切随访;关节内和不稳定骨折一般选择手术治疗.短期随访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郜永斌;田光磊;王澍寰;姜保国;田文;陈山林;易传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股骨头的坏死面积比例在预测股骨头塌陷中的价值.方法测量9例(15髋)股骨头坏死标本的坏死面积比例,同时根据MRI计算该9例患者的坏死面积比例,两者进行比较.对8例(16髋)行2次及以上MR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比较第一、二次MRI上股骨头坏死面积比例的相关性.两次MR检查间隔平均18.9个月.根据27例(38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MRI表现,计算坏死面积比例及坏死指数,并进行随访.对发生坏死塌陷的股骨头的坏死面积比例和坏死指数进行计算.结果标本和MRI上的坏死面积比例为63.23%±-10.16%和63.60%±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MRI计算出的坏死面积比例与标本测量所得的坏死面积比例一致.第一、二次MRI上的坏死面积比例分别为52.37%±19.91%和51.70%±21.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股骨头的坏死面积比例不随病程的延长而变化.在38髋早期坏死的股骨头中,有28髋塌陷,10髋未塌陷,塌陷与末塌陷患者的ARCO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是否塌陷与其分期无关.坏死面积比例与坏死指数的相对危险度为1.043和1.020,表明坏死面积比例更能准确预测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是否塌陷.结论股骨头的坏死面积比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是否塌陷.
作者: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马超;熊传芝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与同年龄正常人骨密度(BMD)的差异,并用高分辨率微焦点CT(micro CT)扫描成像,定量研究AIS、CS患者的骨小梁形态计量学特征.方法AIS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12~19岁,Cobb角48°~104°.CS患者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18岁,Cobb角40°~125°.正常对照组35例,均为女性,年龄13~16岁.正常组和术前AIS、CS患者均接受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EXA)扫描,评估腰椎和股骨颈BMD状况.对AIS与CS患者的髂骨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AIS患者腰椎和股骨颈BMD低于正常人,CS患者BMD和骨量(BMC)均低于正常人.CS与AIS患者比较股骨颈BMD和BMC显著降低.micro CT中的骨容积比与DEXA下的BMD显著相关.AIS骨组织体积比值(19.9%±3.4%)明显高于CS患者(13.3%±3.0%).AIS患者骨小梁厚度和骨面积比值与CS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小梁厚度分别为(155.5±54.9)μm和(108.1±17.4)μm,骨面积比值分别为16.4%±3.3%和22.0%±3.4%.CS患者骨连接度和骨小梁数目低于AIS患者.结论AIS患者骨量低,髂骨骨小梁微结构异常,骨容积比低,骨小梁细小.CS患者BMD与骨小梁微结构均低于正常人和AIS患者.
作者:朱锋;邱勇;杨晓恩;李广文;秦岭;郑振耀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半球形ABG Ⅰ代羟基磷灰石(HA)涂层髋臼杯假体翻修原因,评价其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99例(366髋)行半球形ABGⅠ代HA涂层髋臼假体置换患者的病历和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截止2004年7月30日随访121例(141髋),其中68例(77髋)髋臼杯进行了翻修,男48例(53髋),女20例(24髋);年龄30~72岁,平均51.4岁;全髋翻修7髋,髋臼杯翻修70髋.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位置,将外展角>50°、前倾角>20°、髋臼杯露出髋臼外>10%定义为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并根据测量随访时正位X线片上的股骨头偏移距离计算内衬磨损率.根据X线片对髋臼假体翻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翻修68例77髋中术后5年内翻修¨髋,6~12年翻修66髋,翻修病例集中在术后7~9年.X线片示假体松动42髋、严重骨溶解43髋、轻度骨溶解12髋,均有不同程度内衬磨损.翻修患者中髋臼杯位置不良18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臼植骨6髋,术后外伤2髋,术后脱位2髋,其余49髋的翻修原因推测与假体有关.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26±0.10)mm.翻修手术中取出的假体表面没有很好的骨生长.结论ABGⅠ代HA涂层髋臼假体的中期随访结果较好,长期随访结果不满意.导致翻修率高的原因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假体安放位置不正确、高内衬磨损率和过多的螺钉孔导致的骨溶解松动.
作者:刘延青;张克;金仁权;刘岩;娄思权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对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导致的盂肱关节畸形进行CT或MR检查并按照Waters进行分型,探讨Waters分型与术前肩关节被动外旋角度的相关性.方法33例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患儿,男12例,女21例;年龄10个月~16岁,平均4.5岁.产瘫类型:TassinⅡ型19例,Ⅲ型13例,Ⅳ型1例.在肩关节横断面CT或MRI扫描图像上,按照Friedman的标准测量关节盂的后倾角及肱骨头向后脱位的比率.按照Waters分型标准对盂肱关节的畸形进行分型,同时测量患侧肩关节中立位被动外旋角度,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Waters分型标准,33例患儿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7例,Ⅳ型6例,V型5例,Ⅵ型7例.Ⅰ、Ⅱ型患儿肩关被动外旋多能超过中立位;Ⅲ、Ⅳ型患儿肩关节多不固定在内旋位,但被动外旋很难超过中立位;V、Ⅵ型患儿肩关节多固定在内旋位,被动外旋角度平均>-30°.盂肱关节畸形的程度与肩关节被动外旋受限的角度呈直线正相关.结论Waters分型较准确地提示盂肱关节的畸形程度,盂肱关节畸形越严重其肩关节被动外旋受限越明显.
作者:王树锋;潘勇卫;胡琪;陈山林;程晓光;常万绅;胡臻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膝外摆(lateral thrust)步态对膝内翻患者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外侧间隙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44例,男10例,女34例;年龄31~60岁,平均41岁.分别在静态单足和双足站立位膝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胫骨角度数和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宽度.双足站立位模拟步态周期中双支撑相,即膝外摆早期;单足站立位模拟步态周期中单支撑相,即膝外摆后期,两种体位X线片上的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外侧间隙的改变反映了膝外摆过程中胫骨和股骨对应关系的改变.结果单足较双足支撑相的股骨-胫骨角增大(角度分别为188.50°±4.48°和185.50°±4.46°),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增宽[距离分别为(9.92±0.86)mm和(7.70±0.78)mm].结论膝外摆步态中股骨-胫骨角增大、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增宽,使膝内翻患者的膝内侧间室承重增加,膝外侧稳定结构不稳,终可能导致膝内翻加重及发生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作者:王飞;陈百成;高石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随着MRI、MR关节造影(MRa)、髋关节镜的应用,髋臼唇的解剖、病理变化以及在髋关节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了解.髋臼唇的撕裂是引起髋部,特别是腹股沟处疼痛的原因之一[1,2],髋臼唇的退行性变是引起髋关节疼痛的原因之一,并且是髋关节发生骨关节炎的先兆[2],髋臼唇的损伤是髋关节脱位不能复位或创伤后髋关节反复脱位的原因之一[3].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赵建;彭阿钦;韩长伶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周期性压力下,体外培养的椎间盘细胞中的肌动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10只5~6周龄、体重为25~30kg的猪的椎间盘进行体外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对细胞施加周期谮性液压,通过对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Western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在周期性压力下椎间盘细胞中的肌动蛋白的变化.结果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经1 MPa、1 Hz,持续每天3 h加压,3 d后髓核细胞的存活率大于90%,纤维环细胞的存活率大于85%,加压后的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体积均缩小,由多角形转变为细长形.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肌动蛋白在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减少,以髓核细胞为著.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肌动蛋白由正常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内的疏松排列转变为受压细胞内的紧密排列,髓核细胞的体积明显缩小,其中的肌动蛋白在细胞膜周围紧密排列.结论体外培养的单层椎间盘细胞在受力状态下,肌动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的体积缩小,并且肌动蛋白在细胞内重排列.这可能是激发细胞内或细胞表面信号传导的重要机制.
作者:于胜吉;邱贵兴;Yang BL;Roth S;Whyne C;Yee AJ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体重约300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1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暴露T10段脊髓,将一直径为3 mm的圆形薄铜垫片置于T10段脊髓表面,以重量为10 g的砝码,从5 cm高度自由坠落打击该垫片,造成T10段脊髓冲击伤,损伤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建立后24 h,损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及假手术组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损伤后24 h、注射MSCs后1、3、5周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细胞CD34、CD45阴性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的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注射MSCs 3~5周后部分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MSCs经静脉注射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林建华;雷盛民;康德智;张志坚;余良宏;吴朝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男,19岁.因发现右大腿下段后方质硬肿块13个月,增大伴屈膝障碍2个月就诊.查体:右大腿下段增粗,后方可触及20 cm×18 cm×10 cm大小、质硬、固定、界限清、轻度压痛肿块,局部皮温无异常,未见浅表静脉怒张;右膝活动受限(0°-0°-100°).实验室检查:血沉35 mm/1 h,血清碱性磷酸酶137IU/L.X线片示右股骨下段后方起源于骨表面一20cm×15 cm高密度肿块,其内可见多个透亮区域.
作者:方向前;周道扬;范顺武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骨囊肿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骨干骺端的囊性病变,占骨肿瘤样病变的22.68%[1].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刮除植骨或骨膜植入、克氏针穿刺引流、囊腔内注射类固醇以及腔内骨髓移植等,但哪一种方法更有效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报告应用空心钉持续减压治疗22例单纯骨囊肿的初步结果.
作者:陶惠民;杨正明;叶招明;李伟栩;杨迪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足踝部严重捻挫、压砸撕脱伤造成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处理困难,如治疗不当易造成裸露的肌腱、骨骼缺血性坏死,甚至足部截肢和残疾.2002年11月至2004年4月,我们利用恒定负压辅助治疗仪(天津市医疗器械二厂协助)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疗效满意.
作者:曲家富;赵国志;曹立海;王志伟;刘志权;高建华;杜晓健;李绍光;孙洋;彭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脊髓继发损伤是脊髓组织对创伤所产生的组织反应,造成脊髓损伤加重是对创伤发生反应的部位而言,组织反应可加重脊髓原发损伤.其程度取决于原发损伤的大小,一般不会超过原发损伤的程度.
作者:胥少汀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