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肱骨近端关节囊内骨折原始X线片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1999年4月至2004年2月保守治疗肱骨近端关节囊内骨折459例,其中资料完整、随访时间大于9个月者211例,男82例,女129例;年龄17~81岁,平均54.2岁.Neer一部分骨折68例,二部分骨折39例,三部分骨折59例,四部分骨折45例.将原始X线片与随访9个月以上的X线片进行比较,按照自行设计的评估标准:Neer分型、骨折近端内侧干骺端长度、肱骨头相对肱骨干的位移、大转子相对肱骨干的位移、骨折内侧皮质的位移、肱骨头是否脱位、肱骨头是否劈裂,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各个标准对预后判断的准确程度.结果 79%的骨折近端内侧干骺端长度小于8 mm的骨折、84%的内侧皮质位移大于2mm的骨折及68%的Neer四部分骨折预后不良.对于预后不良预测准确度高的指标依次为骨折内侧皮质的位移大于2 mm(准确度0.85)、骨折近端内侧干骺端长度小于8 mm(准确度0.83)、Neer四部分骨折(准确度0.76),而头脱位(准确度0.64)、头劈裂(准确度0.64)、肱骨头相对肱骨干的位移大于10 mm(准确度0.54)的预测准确度较差.结论 新的评估标准可为肱骨近端关节囊内骨折提供精确的预后判断,从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袁本祥;董英海;刘祖德;黄平;信维伟;李海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 d~50周,平均6.5周.Fielding-Hawkins临床分型,Ⅰ型17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1例)、Ⅱ型12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寰椎后弓缺如各1例)、Ⅲ型3例.对牵引后能复位、无神经症状、未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且不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2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6例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50个月,平均32个月.保守治疗成功26例,斜颈全部消失,冠状位上两侧块保持对称,旋转及伸屈运动恢复正常.手术治疗的6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原有神经症状消失或减轻,4例斜颈消失,2例斜颈未继续进展.结论 对大多数患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而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陶春生;倪斌;王健;王明飞;任中武;郭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探讨其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31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5~38岁,平均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9例.Garden骨折分型:Ⅲ型11例,Ⅳ型15例.保守治疗骨折不愈合11例,术后骨折不愈合15例(闭合复位骨圆针固定6例、切开复位螺纹钉或骨圆针固定9例).受伤时间6~17个月,平均8.5个月.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短缩及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移位17例,股骨颈不同程度吸收9例.手术采用切开复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及螺纹钉、空心螺钉或骨圆针固定.术后6~8个月开始部分负重,术后11个月开始完全负重.结果 26例随访28~69个月,平均4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1~15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5例患肢短缩超过3 cm的患者术后无进一步短缩.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2.8分.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可以改善骨折端的血运,促进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愈合.
作者:张建国;肖湘;张铁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92例,对其中3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者采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男25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4.2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8例,L3 5例,L4 2例,L4,5 1例.Magerl分型:A3型12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12例,C2型4例,C3型2例;ASIA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8例,D级6例,E级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3例.患者取侧卧位,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临时固定.同体位下再行损伤节段的前路减压支撑植骨,对于骨折脱位者前后协同复位.复位满意及减压彻底后,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适度加压抱紧前侧支撑植骨,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重建三柱稳定性.结果 手术时间180~320min,平均230 min.出血量900~2400ml,平均1200ml.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6例出现肋间神经损伤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32例随访6~60个月,平均13个月.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后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及松动.结论 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可充分发挥前路与后路手术各自的优势,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为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夏群;徐宝山;张继东;苗军;李建光;张晓林;周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X线表现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229例,男83例,女146例;年龄40~74岁,平均56.8岁.摄X线正位片测量侧凸Cobb角和侧方稳定性,侧位片观察腰椎曲度变化;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骨矿含量和T值.结果 229例中,侧凸<10°者151例(66%),10°~20°者60例(26%),>20°者18例(8%),平均9.45°±4.79°.其中右侧凸120例(52%),左侧凸100例(48%).159例(69%)伴有Ⅰ度椎体旋转,54例(24%)伴有Ⅱ度旋转.20例(9%)椎体间侧方移位>4mm,16例(7%)伴有后凸畸形.骨密度测量,T值在侧凸角<10°、10°~20°和>20°三组分别为-1.49±0.14、-2.56±0.24、-2.89±0.50;总T值为-1.88±0.17,T值<-1者153例(67%),Cobb角>10°者T值均<-1;T值<-2.5者98例(43%).结论 在退行性脊柱侧凸中,侧凸角度大多<10°,左右侧凸基本相等,椎体多有Ⅰ度或Ⅱ度旋转;67%的患者椎体骨质减少,43%的患者伴有骨质疏松;侧凸角度越大,骨质疏松可能越严重.
作者:马远征;余方圆;赵铭;陈兴;李宏伟;才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寰椎后弓侧块螺钉置钉安全角度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名寰枢椎形态正常者行颈椎侧位X线摄片和寰枢椎轴位CT扫描,在影像学图像上对寰椎后弓小高度、矢状面大进钉倾斜角、大进钉内倾角等参数进行测量.应用影像学观测的进钉角度对21例上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后路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观察后弓侧块螺钉置入后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影响,术后观察有无神经症状加重.其中13例行手术前后CT检查,并测量螺钉置入前后的相关参数,评估置钉的安全性.结果 (1)寰椎后弓侧块矢状面进钉倾斜角大头倾10°、大尾倾6°,大倾斜角随寰椎后弓小高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2)当进钉点由内侧改为外侧时,置钉内倾角需作0°~30°的相应调整;(3)手术实际进钉角度与术前预测有一定的差异,但均在预测范围内;(4)临床病例均置钉成功,影像学显示在常用的进钉区域内置钉无螺钉伤及椎动脉、脊髓等周围组织的现象.结论 寰椎后弓侧块置钉在矢状面和轴平面上均有一定的安全角度范围,依据此范围置钉可增加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陈其昕;杨迪;李方财;徐侃;沈金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结果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36~68岁,平均47.5岁.病程1~6年,平均3.6年.单节段椎间盘突出24例:C3-42例,C4-54例,C5-614例,C6-74例;多节段椎间盘突出44例:C4-5、C5-621例,C5-6、C6-7 23例.根据术中SEP值改善情况分为两组,A组20例(术中SEP值改善超过50%),B组48例(术中SEP值改善低于50%).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4、12、24周JOA分值,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推断JOA分值与SEP之间关系.结果 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分值分别为9.25±1.18、9.48±0.93(P>0.05),术后1、2、4周时A组患者JOA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SEP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SEP检测有助于了解脊髓功能,预测手术效果.
作者:陈庄洪;蔡贤华;王华松;黄继锋;王伟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臂丛的动脉来源、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取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放射显影法观察臂丛动脉的区带状分布;(2)取10具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臂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 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及其前后股区域,该区以椎动脉及颈深动脉供血为主.Ⅱ区包括股与束的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分支及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量较多,平均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量平均为3.4支(1~6支).结论 椎管外臂丛动脉可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每一动脉分支在进入臂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与神经伴行,升、降支之间的吻合方式以不改变口径的真性吻合为主.三个分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彭田红;唐茂林;徐达传;廖华;钟世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胸腰椎损伤.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胸腰椎损伤特别是爆裂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上升.该损伤常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遗留各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因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已有不少,主要集中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模型建立方法、损伤机制、椎管内压迫程度的动态变化、骨折复位机制、骨折发生后的稳定性评估以及骨折治疗的相关内植物及技术评价等方面.
作者:王向阳;戴力扬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机械应力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以及基因表达等生理过程和某些病理过程(如心肌肥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表面存在对应力敏感的受体,这些受体能将所感应的力信号通过细胞表面特殊的分子通道传递至胞内不同结构部件上,实现力化学转换,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1,2].整合素就是这样一种受体,其他还包括膜离子通道、膜受体及信号传导系统等.这些受体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作者:邱贵兴;于胜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关节软骨是否适应肢体延长时的缓慢牵伸应力刺激.方法 32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延长组(A组)和延迟观察组(B组),各组又按延长幅度不同分为10%、20%及40%三个亚组(即A10、A20、A40、B10、B20、B40六组,每组5只),另2只为正常对照.采用胫骨上干骺端1 mm/d速度缓慢牵伸延长.通过X线确定延长幅度及膝关节影像学变化,用光镜及电镜观察胫骨平台关节软骨组织及细胞形态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软骨表面结构变化.结果 (1)各组术前、延长前、延长终止及取材时膝关节软骨未见明显影像学异常.(2)A40及B40组部分内侧胫骨平台软骨外观苍白、光泽差,其余各组无异常.(3)A40组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散在的退变细胞及部分同源软骨细胞群;B20组及B40组细胞数量增多且胞体增大,有较多同源软骨细胞群,无退变细胞.(4)A40组部分细胞有轻度的粗面内质网扩张及线粒体肿胀,但细胞周晕正常;部分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胞周基质小泡丰富.B组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5)A10组软骨表面偶见形态不规则表面突起;A20组网状纤维稍紊乱;A40组出现条束状不规则粗大纤维束,偶见表面细小裂隙.与A40组比较,B40组软骨表面粗大纤维明显减少,未见表面裂隙.结论 低幅度延长时关节软骨能有效适应缓慢牵伸刺激,但大幅度延长时关节软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构异常.
作者:王序全;李起鸿;许建中;吴雪珲;代飞;何清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62岁,双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8年伴间歇性跛行1年入院.体格检查:脊柱无畸形,腰部无压痛及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感觉、肌力、反射正常,会阴及马鞍区感觉正常,排便及排尿正常.直立后伸试验2 min后,出现双下肢麻木及酸胀.实验室检查:尿酸726.4μmol/L,空腹葡萄糖耐量试验8.5 mmol/L,C反应蛋白18.8 mg/L.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L5椎体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L4,5椎间隙稍变窄,L4、L5椎体前缘可见条状钙化影.CT显示L3,4及L4,5环形等密度软组织影向椎体周边膨出,椎管内沙砾状钙化,硬膜囊界线不清,L4,5黄韧带增厚(图1);骨窗:关节突关节有囊性穿凿样改变,边缘硬化,周围骨质结构及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图2).患者有痛风病史10年,平时不规则服用秋水仙碱及别嘌呤醇.入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徐宁生;范诚;袁军;常秀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软组织肉瘤常发生于下肢,部位深在,瘤体长到一定大小后常与重要的血管、神经发生粘连,还可以侵犯骨膜.手术貂时如将肿瘤连同神经一起切除将导致下肢永久性残疾,而连同血管或骨一起切除还须进行重建.肿瘤切除后局部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可能导致肿瘤复发.虽然切除肿瘤后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但并发症多,疗效并不理想[1].我们采用不离体无水乙醇灭活法术中处理被软组织肉瘤侵犯的神经和股骨干,取得了较好的初步应用效果.
作者:方志伟;陈勇;邢汝维;滕胜;多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关节镜的广泛应用使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更加明确,治疗也较以往的切开修复创伤更小.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采用抽吸式半月板缝合术修复半月板损伤10例,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徐昕;张卫国;徐华;杨华清;王小武;刘顺贵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髋关节由凹状的髋臼与凸状的股骨头构成,属于球窝结构,具有内在稳定性.通过髋关节头、臼软骨面相互接触传导重力,支撑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及提供下肢的活动度[1,2].在众多的可动关节中,髋关节是稳定的,其结构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大范围动作,如行走、坐和蹲等.球窝关节排列紊乱可导致关节软骨和骨内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引起退行性关节炎等损害,并因关节承受巨大的力而逐渐加剧.
作者:胡侦明;罗先正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