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09年8期文献
  • 骨水泥间隔物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水泥间隔物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及作用.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假体取出时年龄34~80岁,平均52岁.置换术后至出现感染的时间为2周~19年.34例在一期手术中取出全部假体,2例分次取出假体.骨水泥间隔物内加入5%~10%的万古霉素.对有脓性分泌物者留置出入管进行灌洗,一般维持3~7 d,术后1周可下地活动,但患肢至少免负重2个月.术后常规静脉使用万古霉素,或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选用敏感抗生素,2周后改敏感抗生素或口服利福平巩固4~8周.结果 34例患者的感染在术后3~19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其中2例间隔物折断(支架为髓内钉),1例间隔物脱位;2例患者(以斯氏针和原股骨假体为支架者各1例)在感染控制后拒绝翻修.2例感染持续存在,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感染获得控制;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因并发症死亡.使用间隔物后的感染治愈率为94.7%.结论 骨水泥间隔物可通过局部缓慢释放高浓度抗生素明显提高感染的治愈率,同时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限制瘢痕形成,避免下肢不等长,便于再次进行关节置换.

    作者:李玉军;黄德勇;张洪;周乙雄;殷建华;徐辉;李为;郭晓忠;张春雨;周一新;黄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快速成形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枢椎椎板螺钉的植入

    目的 观察快速成形(rapid prototyping,RP)个体化导航模板在C2椎板螺钉植入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 对患者行上颈椎CT连续扫描,三维重建软件Amira 3.1建立C2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出模型.在UG Imageware 12.0平台打开三维重建模型.利用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RE)原理寻找C2椎板螺钉的佳进钉钉道.提取椎板的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椎体后部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椎板孔道成定位模板,将椎体和定位模板通过激光RP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手术时利用实物导航模板与椎体的后部结构相吻合,通过导航孔进行C2椎板螺钉的定位,植入椎板螺钉.术后根据X线片和CT扫描评价椎板螺钉的位置.结果 采用RP导航模板为5例患者植入C2椎板螺钉,术后CT扫描显示椎板螺钉的位置准确,未出现相关C2椎板螺钉植入的并发症.结论 利用RE原理和RP技术生产出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C:椎板螺钉的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陆声;徐永清;张元智;李栋平;李军;丁晶;冯子良;陈国平;陈玉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探讨影响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4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Sehatzker分型分类.随访指标包括:患者自我评价根据Macnab标准;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评分;放射学采用Rasmussen评分和Resnick-Niwoyama评分对骨折复位情况和关节退变程度进行评价;膝关节活动度;关节间隙和关节面高度变化.所得数值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3例患者总体优良率达到60%,患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是113°.Lysholm评分平均为83.1分(17~98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Lysholm评分同患侧关节面塌陷高度、患侧关节间隙呈负相关.单髁平台骨折评分高于双髁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Rasmussen评分平均14,0分(10~18分);患侧关节有81,4%(35/43例)出现骨关节炎表现,健侧仅有23.3%(10/43例);Rasmussen评分差(11.5分)和满意(16分)两组患者的骨关节炎发生率均为100%.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同患侧关节面下陷高度、关节间隙变化以及年龄相关,单髁平台骨折较双髁平台骨折预后好.

    作者:王宝军;高化;李亚东;赵亮;刘长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老化或废用退化性的代谢障碍性骨病,以骨量减少、结构退化、脆性增加、诱发骨折为特征.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60~70岁老年人中约1/3发生骨质疏松,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半数以上患有骨质疏松.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并发症与致残率日益增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作者:牛银波;梅其炳;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缝隙连接在骨重建中的作用及其与骨疾病的关系

    一、缝隙连接的结构和功能(一)缝隙连接的结构缝隙连接通道是由相邻细胞间的连接小体(connexon)对接形成的完整通道,连接小体又称为半通道,是缝隙连接的基本单位,由被称为连接蛋白(connexin,Cx)的蛋白亚基组成.六个蛋白亚基排列成一个环状的六聚体,中间形成亲水性的孔道.每个连接蛋白是一条多肽链,包括4个保守的跨膜区域,2个胞外袢环,1个胞内袢环以及胞内的N末端和C末端.

    作者:李芳萍;顾明;张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l cord iniury,SCI)是高致残性疾病,目前其治疗研究以干细胞移植为热点.脐血中含有多种干细胞,均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研究,如间质干细胞[1-4](mesenchymml stem cells)、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orel bloodhematopoietic stem/progemitor cells,CBHSC/HPCs)、内皮祖细胞[3,5](endothelia progenitDr cells,EPCs)、胚胎样干细胞[6](embryonic-like stem cells)及成分更为复杂的单个核细胞[7,8](mononuclear cells)等,为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脐血造血干细胞库的建立,提供了稳定、及时的干细胞来源,并已成功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疾病、先天代谢性疾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其在治疗SCI研究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唐亮;冯世庆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自体真皮移植预防硬膜外纤维化及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自体真皮移植预防硬膜外纤维化及粘连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5头西藏小型猪,手术切除L2、L4全椎板造成缺损,去除硬膜后方硬膜外脂肪暴露硬脊膜,切取自体真皮移植于L2椎板缺损处覆盖硬脊膜(实验组),L4椎板缺损处硬脊膜外不用任何移植物覆盖(自身空白对照组).于术后2、4、6、8、10周全麻下股动脉放血法各处死1头动物,大体观察移植真皮存活情况及是否存在毛发生长、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物.采用改良Robertson记分法评定硬膜外瘢痕量及粘连程度,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织学观察移植真皮内皮肤附属器变化情况.结果 移植真皮全部成活,与体表真皮比较明显增厚(P<0.05).实验组未见移植真皮毛发生长、皮脂腺囊肿和汗液囊肿形成;真皮与硬脊膜之间存在潜在的易分离平面,只有极少量瘢痕组织,粘连疏松,硬膜表面和移植真皮表皮面光滑.对照组大量的瘢痕形成,竖脊肌前方瘢痕组织严重且广泛长人硬膜外腔,与硬脊膜粘连紧密,硬脊膜从瘢痕组织上分离困难.改良Robertson记分法评分,实验组硬膜外瘢痕量及粘连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见毛囊萎缩、毛根坏死、皮脂腺及汗腺消失.结论 自体真皮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抑制瘢痕形成和物理隔离屏障作用的生物材料.自体真皮移植能有效地预防硬膜外纤维化及粘连,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慕舜;曾月东;曲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高雪病合并股骨病理性骨折、胫骨慢性骨髓炎一例报告

    患者女,41岁.因右侧股部肿痛5年余,右侧小腿反复流脓4年余入院.患者于26年前因脾肿大而切除脾脏;11年前确诊为高雪病(Gaucher disease),8年前采用酶替代治疗.5年前,患者摔伤致右侧股骨中段骨折,给予石膏固定2个月,拆除石膏后摄X线片,未见骨折愈合,且股骨仍有反常活动.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小腿近端肿痛,20余天后皮肤破溃,有脓血性液体流出,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换药等治疗,伤口愈合.其后,右侧小腿反复多处破溃、流脓,在当地医院行右侧小腿清创术,清理出大量死骨,术后渗液减少,但创面至今仍未愈合,反复渗液.

    作者:苏昊;王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左小腿骨外骨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13岁.因发现左小腿后侧肿块,逐渐增大,伴肿胀、酸痛3年余人院.查体:左小腿后侧中下段有一条索状色素沉着带(约1.5 cm×5.0 cm),皮肤表面有散在丘疹样结节,质硬、不活动.软组织内可触及边缘不规则硬性肿块,大小约3.0 cm×4.5 cm,质硬,活动度好,有轻微触痛,无下肢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作者:张爱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跗舟骨原发性肿瘤二例报告

    跗舟骨的原发性肿瘤极为罕见,仅见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个案报告[1-4].由于解剖结构复杂,在X线片上不易早期发现.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发生误诊,延误治疗.

    作者:杨正明;陶惠民;叶招明;李伟栩;杨迪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胫骨髓内钉进针点取骨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下肢股骨干和胫骨干骨折常用的方法.常规的操作是将髓内钉进针处的松质骨绞碎、压缩而无法有效利用,造成浪费.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采用交锁髓内钉进针点环锯替代开髓器开髓同时取骨,并将所取松质骨开放植于骨折断端,共治疗胫骨干骨折14例,其中合并股骨干骨折2例.全部病例在4~6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

    作者:胡茂忠;范猛;李轶津;孙玉福;井万里;姜文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Maspin:新的潜在的骨肉瘤转移抑制基因

    目的 通过对肿瘤基因组数据整体分析寻找骨肉瘤转移相关基因,初步分析其与骨肉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联合分析肿瘤组织DNA拷贝数目的 变化及肿瘤转移细胞模型中表达差异基因数据,筛选骨肉瘤转移相关基因,通过RT-PCR、Weste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该基因在不同骨肉瘤细胞系、正常成骨细胞、骨肉瘤及正常骨组织临床标本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随访分析其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NCBI数据库显示18q常出现DNA拷贝数目变化和杂合性缺失.基因芯片结果 显示高转移MG63-A1细胞系与MG63wt相比142个基因表达差异在4倍以上,而在18q21区域其中一个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Maspin在高转移MG63-A1细胞系中表达明显下降.RT-PCR、Westen blot检测证实基因芯片结果 准确,并发现Maspin在正常成骨细胞高表达,在SAOS2、143B中表达缺失.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27例骨肉瘤临床标本中,33.3%(9/27例)的标本Maspin表达为阳性,其余为阴性;在正常骨组织中Maspin表达强阳性.Maspin表达与骨肉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32).结论 Maspin的表达随着骨肉瘤细胞系转移能力的增加而出现缺失,在骨肉瘤标本中Maspin表达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预示着其可能成为阻遏骨肉瘤转移的新靶点.

    作者:熊伟;牛朋彦;李锋;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成人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成人骨肉瘤患者的临床与治疗特点,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间收治并确诊为骨肉瘤的30例40岁以上成年患者的病例资料,以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大小、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影像学表现、病理骨折、组织学分级、术前诊断正确性、Enneking外科分期、手术方式、化疗、远处转移13项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应用Los-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检验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存活17例,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41个月;死亡13例,死亡时间为术后3~35个月,平均16个月,3年生存率56.7%.30例患者中四肢骨20例,中轴骨lO例;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22例正常,8例升高;影像学表现溶骨型17例,混合型8例,成骨型5例.3年生存率与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血清AKP水平、Enneking外科分期、手术方式、远处转移相关(单因素P值<0.05),其中仅手术方式为独立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P值<0.05),而与性别、肿瘤大小、影像学表现、病理骨折、组织学分级、化疗及术前诊断正确性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成人骨肉瘤临床表现较年轻患者更好发于中轴骨,血清AKP水平多正常,影像学多见溶骨型改变.其预后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成人骨肉瘤的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以期改善预后.

    作者:林秾;叶招明;李玢;李伟栩;陶惠民;杨迪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骨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8年10月至2008年11月我科诊治7例骨血管源性恶性肿瘤患者,包括5例血管内皮瘤和2例血管肉瘤.男4例,女3例;年龄19~76岁,平均42.6岁.1例为多中心病变,6例为单中心.1例病变位于椎体,其余6例位于四肢骨.所有患者均以局部疼痛就诊,病变影像学表现均为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血管肉瘤伴有软组织包块.1例脊柱病变接受边缘切除和术后放疗,5例接受广泛切除重建或截肢术,未行放化疗,另外1例放弃治疗.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平均随访40个月(1~89个月).结果 股骨上段血管肉瘤患者半盆截肢后于术后17个月死于肺和内脏多发转移.脊柱血管内皮瘤患者术后3年死于其他原因.胫骨上端血管内皮瘤患者术后6年出现局部软组织复发,予以再次完整切除.保守治疗的患者带瘤生存,其他3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骨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主要根据病理学检查确诊,同一解剖部位的多中心病灶对诊断有一定特异性.手术广泛切除为治疗四肢病变的主要手段,椎体病变瘤内刮除后可辅以术后放疗.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作者:燕太强;李晓;沈丹华;董森;杨荣利;郭卫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

    目的 回顾性分析32例胸椎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11月,32例胸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胸椎原发性肿瘤18例,胸椎转移瘤14例.肿瘤病灶均为单节段;原发良性肿瘤S23例,S3 6例,其中7例合并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Ⅰ A 4例,Ⅰ B 3例,Ⅱ2例.14例转移性胸椎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8例,D级10例,E级7例(仅有局部疼痛).结果 手术时间为230~420 min,平均270min;切除肿瘤时失血量为1200~4200 ml,平均为2100 ml.术后随访0.5~4.6年,平均3.2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术后3周时,VA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下降至2.1分(P<0.0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3周时SF-36评分由术前平均39分增加至79分(P<0.01).术后1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C级1例,D级2例(3例死亡和2例随访不足1年,未行神经功能评估).至末次随访仅2例局部复发和8例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安全可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能彻底切除胸椎肿瘤,对脊髓行360°彻底减压,缓解疼痛、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有效控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李锋;方忠;熊伟;李光辉;肖骏;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异体大鼠骨肉瘤细胞RNA电转染树突状细胞瘤苗诱导的特异性抗骨肉瘤免疫学效应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异体大鼠骨肉瘤细胞RNA电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瘤苗在大鼠肿瘤动物模型诱导的抗骨肉瘤免疫学效应.方法 本研究采用UMR108细胞RNA通过电穿孔的方法 转染至SD大鼠骨髓来源的DCs制备瘤苗.将该瘤苗应用于骨肉瘤荷瘤大鼠,观察其特异性抗肿瘤效应,并对瘤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杀瘤效应加以评估.结果 异体骨肉瘤RNA转染DC瘤苗可诱导UMR106特异性的CTLs效应,其杀瘤效果显著.在体内实验中,80%的异体RNA-DC瘤苗接种大鼠可以有效地抵抗肿瘤细胞攻击,而得以长期存活,存活大鼠产生了长效免疫效应,可以抵抗同一肿瘤的二次攻击,但是对其他肿瘤细胞不具有免疫性.结论 该研究为异体骨肉瘤细胞RNA转染DCs瘤苗可以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显著的细胞毒T淋巴杀瘤活性提供了证据,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该瘤苗良好的主动免疫治疗效应,从而表明异体瘤苗为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策略,针对临床骨肉瘤患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于哲;张婷;张云飞;马保安;范清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髌内侧关节囊的热挛缩对髌骨外侧位移的影响

    异常的解剖结构可以导致髌骨复发性脱位,例如滑车的发育不良、髌骨上移、软组织不平衡或者四头肌伸肌机制的异常[1,2].坚固的关节囊和髌骨周围组织将髌骨维持在滑车凹槽的中心.如果关节囊和髌骨周围组织失去平衡,在膝关节屈曲和伸展时髌骨会滑向一侧或者移至滑车的边缘.近期的尸体研究报告膝关节屈曲20°时髌骨向内移动4mm进入滑车,在膝关节屈曲90°时,髌骨向外移动7 mm[3].在膝关节的进一步屈曲过程中,髌骨位于滑车内对于防止髌骨脱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全国腰椎退行性失稳与滑脱专题座谈会会议纪要

    全国腰椎退行性失稳与滑脱专题座谈会于2008年11月27至28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与<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承办.

    作者:申勇;范顺武;马宏庆;丁文元;李宝俊;杨大龙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