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根据上肩部悬吊带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的稳定性来选择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治疗方法 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34例FSI患者.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24~67)岁.根据SSSC的稳定性,结合肩胛颈骨折的Miller分型来选择具体手术治疗方案.分别采取了固定锁骨骨折、锁骨肩峰端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固定肩胛颈骨折或二者同时固定的方式,并对8例患者利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喙锁韧带,13例患者直接缝合修复肩锁韧带及关节囊,3例合并肩峰骨折者行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12~72)个月,Herscovici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功能,优21例(61.8%),良9例(26.5%),可3例(8.8%),差1例(2.9%).肩关节主动外展或屈曲范围>120°者24例,90°~120°者8例,<90°者2例.术后遗留肩关节僵硬5例,肩关节疼痛6例.结论 FSI患者SSSC组成部分的损伤及其稳定性的正确评估,对于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而FSI患者SSSC稳定性的重建与否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
作者:王敏;周浩;孙玉强;叶湛;孙晓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of the hip,RSAH)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RSAH的患者26例(32髋),男14例,女12例;年龄30~62岁,平均46.8岁.术前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9例(11髋),股骨头坏死7例(9髋),强直性脊柱炎3例(4髋),类风湿关节炎5例(6髋),骨关节炎1例(1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1髋).术前全部患者均行CT或MR检查观察髋臼与股骨头结构、囊性变、硬化、坏死位置和范围及骨缺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每半年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假体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情况,临床疗效通过Harris评分评价.结果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年(8个月~4.3年);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4.5±7.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4.3±5.2)分,其中优28髋(87.5%),良4髋(12.5%).并发症包括术中股神经损伤1例,异位骨化2例(3髋),臀中肌步态2髋,髋关节弹响2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骨颈缩窄1髋.无股骨颈骨折、感染、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RSAH术后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提高手术技术和严格掌握适应证可减少早期并发症发生.
作者:姜文学;尤佳;李轶津;范猛;周海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收治1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8~52岁,平均3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坠落伤2例,慢性溃疡1例,烫伤1例.在患肢小腿外侧区沿腓动脉轴线设计皮瓣,术中游离包含于皮瓣内的1~3支腓动脉穿支,于腓动脉穿支近端结扎切断腓动脉及静脉,向远端游离至外踝尖上约5 cm并以此为旋转点,连同皮瓣向远端逆行转移覆盖足踝软组织缺损区.切取皮瓣范围为10 cm×5 cm~25 cm×15 cm,血管蒂长6~17 cm.结果术后10例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局部回流不畅、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获5~14个月(平均9.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行走正常.结论 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营养皮瓣血管蒂长,蒂部细小易转移而不易受压,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皮肤质地良好,用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满意.
作者:阮洪江;蔡培华;柴益民;范存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选取98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35例,女63例.病因:骨性关节炎66例,类风湿关节炎32例.病程2~12年,平均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以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A组均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A组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未发现卜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苗兵;毕晓扬;任凯晶;于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的静力稳定结构,对膝关节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CL损伤后可以产生明显的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随之继发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损害,导致关节退变和骨关节炎的早期发生.ACL断裂是运动损伤科的常见疾病,多见于足球、篮球及体操等运动项目.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200 000例ACL断裂发生,在中国尚无全面的统计调查结果被报道.
作者:董宇;陈世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脊髓半切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常见的如脊髓外伤、椎管内髓外肿瘤及血肿等.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的临床报道较少,至今英文文献仅检索到26例,国内更鲜有报道.我科2008年1月和4月收治两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松;陈德玉;卢旭华;袁文;杨立利;严望军;黄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自Guinto等首次报告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再吸收(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herniated lumbar disc)以来,相关临床报道较多.但是,颈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再吸收文献报道较少,有MRI影像证据的报道则更少.我们报告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MRI随访发现椎间盘突出组织在发病6个月后完全吸收,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潘浩;肖鲁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女,27岁.因腰部酸痛2个月伴右下肢酸麻2周入院.查体:脊柱腰段轻度突起,L3.4椎间隙及L3棘突右侧压痛及叩击痛阳性.右侧髂腰肌肌力4级;右侧股四头肌肌力4级;
作者:林斌;王宁;刘晖;郭志民;沙漠;蔡弢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腰椎关节突关节囊肿(1umbar juxtafacet cyst,IJC)压迫神经根,可引发腰痛和下肢顽同性放射痛,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相混淆,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1950年,Vosschulte与Borger,首先报告压迫神经根的脊椎小关节滑膜囊肿.1994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12例UC,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其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左振柏;李明;王进;张元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本文对生理载荷条件下(正常步态、爬楼梯和日常活动的混态载倚)骨水泥髋臼假体(牛髋骨试件)的失效机制进行研究.试验中利用髋关节仿真试验机施加生理载倚,利用人工仿真关节液来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以测试髋臼假体的生命周期.在试验中通过微CT扫描仪观测并记载破坏的进程,并在试验结束后使用显微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所有载荷条件下,骨水泥-骨的界面松解是导致假体失效的原因,在体外环境条件下界面松解发生在髋臼窝中心的后上部区域,在体内生理环境下界面松解则发生在髋臼窝的所有区域.因此.模拟人体内部生理条件的试验环境是必需的,同时也确定髋臼假体的失效来自于力学和生物学因素的共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棘突间移植物-DIAM(device for intervertebral assisted motion)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6年4月接受DIAM移植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女14例,男8例;平均年龄38.5(24~59)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8例;单发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诱发腰痛16例(其中3例为腰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残留腰痛),腰椎间盘突出3例,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2例,腰椎间盘后路摘除术后1例.结果手术时间为25 min(单节段)和35 min(双节段).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6~2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移植物无明显迁移.正位X线片显示移植物撑开了棘突间间隙,侧位X线片显示神经根管高度、椎间隙后高度术前及术后66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症状改善程度采用Odom评估法,优7例,良10例,可1例,差4例;优良率77.3%.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平均(7.09±0.92)分改善至术后66周平均(3.23±1.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未发生症状加重、移植物松脱及术后翻修.结论 应用棘突间移植物技术治疗单发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保留了腰椎后柱结构稳定性,操作简单.通过棘突间撑开作用降低了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增加了神经根管高度,恢复了腰椎后柱高度.
作者:刘宝戈;Giovanni Alessi;Hendrik Fransen;Luc F.De Waele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同时经椎弓根对骨折椎体进行撬拨,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并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0例(34椎)胸腰椎骨折.男23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0.8岁.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性骨折,其中6例合并骨质疏松.植骨材料分别采用Cem-Ostetic人工骨浆(3例)、自体骨(17例)和同种异体骨(10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分别平均为(15.5±3.8)mm、(23.3±5.7)mm和(22.5±5.1)mm;椎体后高分别平均为(25.8±3.4)mm、(28.6±2.0)mm和(28.3±2.2)mm;后凸角度平均分别为23.5±7.6°、14.3°±7.1°和15.7°±7.5°;VAS分别平均为7.57±1.45、2.57±0.65和2.07±0.62.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骨折椎体密度等同或高于上、下邻椎体,部分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病例亦达到临床融合标准.结论 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提高骨折椎体密度,增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作者:赵斌;罗华云;赵轶波;田江华;马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新型可膨胀椎弓根螺钉(Thunder钉)在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中固定的可靠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应用Thunder钉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各种腰椎疾患42例(236枚螺钉),其中腰椎退行性疾病24例,腰椎结核二期后路融合手术8例,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6例,腰椎翻修手术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查,患者腰椎骨密度平均下降2.6个标准差.术后处理与其他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相同.术后1周、3个月、半年、1年及2年随访患者,摄X线片并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了解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42例患者均获平均16(12~24)个月的随访.术后3、6、12及24个月的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Thunder钉位置良好,无螺钉松动、断裂迹象,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0、3.0、2.9和2.9.脊柱骨融合于术后随时间延长趋于完善,骨融合评分平均值分别为2.3、2.5、3.0、3.0.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疗效满意.结论 Thunder钉具有良好的钉-骨界面结合,能够提高螺钉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固定强度,为脊柱融合提供良好的基础,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桑宏勋;吴子祥;雷伟;马真胜;樊勇;王海强;刘绪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收集并分析有关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疼痛及残障指数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1月至2008年11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08年11月)、AMED(1985年1月至2008年11月)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iew Manager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臂部疼痛及颈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disability index,NDI)均采用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进行评价.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经改良Jadad评分判定均为高质研究.共纳入213例,干预组(颈椎间盘置换组)和对照组(ACDF组)术后6周臂部疼痛VAS合并WMD为-2.91[95%置信区间(-4.19,-1.62),P<0.05],术后6个月合并WMD值为-2.67[95%置信区间(-4.02,-1.33),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6周NDI合并WMD值为-11.93[95%置信区间(-15.66,-8.19),P<0.05],术后6个月合并WMD值为-11.2[95%置信区间(-14.74,-7.69),P<0.05].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术后6周和6个月时患者臂部疼痛程度低于ACDF;颈椎间盘置换术后6周和6个月患者颈部功能恢复程度高于ACDF.
作者:李冰;王沛;李晖;阮文东;冯世庆;马信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Lenke 5型脊柱侧凸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转归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胸弯的29例女性Lenke 5型脊柱侧凸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3±2.0)岁;Risser征0~5级,平均(3.8±0.8)级.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随访24~58个月,平均33个月,分析术后胸弯的转归及其与术前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主弯Cobb角减小至11.9°±7.3°(矫正率为74.7%±15.3%),胸弯Cobb角减小至16.7°±7.5°(矫正率为40.4%±21.8%).胸弯Cobb角矫正丢失2°以上的9例患者术前胸弯Bending相矫正率较低(F=5.408,P=0.028).在发生显著胸弯矫正丢失的3例患者中,2例术前胸弯Cobb角均达35°以上,2例胸弯柔软度低于50%,1例主弯和胸弯Cobb角比值低于1.25,1例Risser征为0级.末次随访时,胸弯Cobb角与术前胸弯Cobb角、胸弯Bending相Cobb角以及胸弯和主弯Cobb角比值均正相关(分别为r=0.664,19<0.001;r=0.555,P=0.001;r=0.515,P=0.002).而末次随访时胸弯矫正率则与术前胸弯Bending相矫正率正相关(r=0.495,P=0.006).结论 Lenke 5型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自发性矫正可能与术前胸弯Cobb角、柔软度以及生长潜能等密切相关,但术前胸弯柔软度小能完全反映术后自发性矫正的程度.
作者:孙旭;刘臻;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朱锋;钱邦平;马薇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分型方法 ,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86例慢性腰痛患者的椎间盘造影术中X线荧光影像和术后CT扫描片,结合术中患者有无一致性疼痛复制反应,将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分型.结果386例腰痛患者共行1056个椎间盘的腰椎间盘造影术,共有192例患者(49.7%)的226个椎间盘(21.4%)出现疼痛复制反应.192例出现疼痛复制反应的患者中,由于纤维环破裂(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160例,由于终板破裂(internal end-plate disruption,IED)32例,分别占83.3%和16.7%.应用修正的Dallas CT椎间盘造影分级方法评估IDD患者纤维环放射状撕裂程度,应用术中荧光X线影像结合术后CT扫描评估IED患者终板放射状破裂程度.IDD患者纤维环破裂分级越高,椎间盘造影时一致性疼痛比例越大(r=-0.604,P=0.000).IED患者终板破裂程度越大,椎间盘造影时一致性疼痛比例越大(r=0.683,P=0.000).结论 根据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将椎间盘源性腰痛分为两种类型,由IDD引起的腰痛和由IED引起的腰痛.临床上这两种类型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都要通过腰椎间盘造影术确诊,诊断过程、放射状撕裂方式和疼痛反应方式完全一致,表明其为一种科学、合理的分型方法.
作者:彭宝淦;李端明;庞晓东;匡正达;张新宇;杜明奎;高春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后路融合结合选择性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46例患者,男14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6.4岁.节段行TLIF的标准:运动节段存在僵硬的后凸畸形,椎体在任一个方向存在明显移位、节段不稳定,冠状位L3或L4椎体明显倾斜;3个节段行TLIF 3例,2个节段21例,1个节段22例.随访2~5年,平均3.6年.影像学评价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腰部和下肢症状的JOA评分.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31.7°3±14.4°,末次随访平均10.2°±6.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6,P<0.05),术后改善率67.8%.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27.5°±12.6°,末次随访平均39.3°±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P<0.05),术后改善率44.4%.TLIF节段前凸角术前平均6.5°±5.1°,末次随访平均11.6°±5.9°;TLIF节段的脊柱其他畸形和椎体移位均得到明显矫正.术前JOA评分平均(14.1±4.2)分,末次随访平均(22.2±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P<0.05),根据JOA评分恢复率,优良率84.8%;术后JOA评分增加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增加呈正相关(r=0.61.P=0.02).结论 选择性TLIF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恢复腰椎前凸、矫正节段畸形和移位,从而提高脊柱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方财;陈其昕;陈维善;徐侃;吴琼华;韩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例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结果.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病灶位于颈椎+胸椎3例,胸椎+胸椎3例,胸椎+胸腰段6例,胸椎+腰椎4例,胸腰段+腰椎5例,颈椎+胸椎+胸腰段1例,颈椎+胸腰段+腰椎1例.术前后凸角度-5.0°~65.0°,平均30.6°.各处病灶根据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术、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单纯病灶清除术或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所有病灶均治愈,未再复发.术后6~12个月,行植骨者病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术前11例合并截瘫者,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改善至平均14.2°.术后9例次发生并发症,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结论 跳跃型脊柱结核应根据各处病灶的部位、稳定性、畸形状况及神经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前提下积极术前准备,对绝大多数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可一期行手术治疗.
作者:薛海滨;马远征;陈兴;李宏伟;李治国;彭伟;刘海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选取JOA改善率>75%(A组38例)和<25%的病例(B组32例)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前Pavlov比率、术前颈椎活动度、术前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受压节段数、随访时间等可能影响术后JOA改善率的术前参数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只在年龄和术前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两组中年龄>60岁的病例以及JOA评分<6分的病例.A组剩余24例(A1组),B组18例(B1组).再次对A1组和B1组行以上统计学分析,两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A1和B1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术后颈椎曲度指数及其改变率、术后Pavlov比率及椎管扩大率等六项参数进行成组设计t检验,并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上述六项参数中除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五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B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各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结论 术后减小颈椎活动范围、维持颈椎前凸及尽量扩大椎管直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海云;顾锐;朱本清;邓树才;贾占华;吕工一;刘建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