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10年3期文献
  • 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和治疗

    目的 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提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方法,并对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4月至2007年2月收入院,具有完整诊治记录及随访资料的242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68例,女174例;年龄53~87岁.平均71.5岁.根据脊柱矢状位的平衡性、脊柱后凸畸形的部位进行分型,分析各亚型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方法的特点.对分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进行研究.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应用PUFH分型方法对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27例,女53例;年龄56~83岁,平均69.4岁)进行分型并指导临床诊疗.结果 将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分为4型(胸椎后凸畸形、胸腰段后凸畸形、腰椎后凸畸形和全脊柱后凸畸形)及8个亚型(每型分为平衡型和非平衡型),分析归纳相应的临床特点.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为87.5%,Kappa系数为0.859;可重复性为93.7%,Kappa系数为0.929.应用此分型指导治疗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VAS评分:治疗前(7.7±1.4)分,末次随访(4.1±1.2)分;Prolo功能分级:治疗前(5.2±1.1)级,末次随访(8.4±1.0)级;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PUFH分型是一种针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分型方法,其直观、简洁、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淳德;孙浩林;李宏;于峥嵘;刘宪义;邑晓东;林景荣;刘洪;卢海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评估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

    目的 对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er,PLC)损伤患者重建术后的旋转稳定性进行测试,探讨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测量外旋角度的关系.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对13例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mciate ligament,PCL)合并PIG损伤患者进行重建手术,男10例,女3例;年龄21~46岁,平均33.2岁;术前行外旋拨号试验,术后1年再行外旋拨号试验及步态分析测试.比较术前、术后外旋拨号试验测得外旋角度的改变以及重建术后1年步态分析中膝关节外旋角度与外旋拨号试验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例患者术前外旋拨号试验患侧外旋角度较对侧平均增大16.3°±6.1°,重建术后1年外旋拨号试验患侧较对侧外旋角度平均增大-4.2°±8.0°,患侧外旋拨号试验大外旋角度绝对值平均为29.6°±15.1°.术后1年步态分析测试结果示患侧较对侧平均增大-3.7°±7.2°,患侧大外旋角度平均13.8°±15.8°.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中患侧和对侧外旋角度差值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外旋角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70.由外旋拨号试验估计步态中外旋角度的回归方程为:Y=-7.5721±0.7234X.结论 使用韧带重建后外复合体可以有效控制患者外旋角度.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均可测量患者后外旋转稳定性,且两者测量外旋角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直线相关关系.

    作者:张晋;冯华;洪雷;王雪松;张辉;耿向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YESS(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和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20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YESS(150例)和TESSYS(51例)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男122例,女79例;年龄17~79岁,平均33.5岁.疗效评定依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Nakai分级法.结果 162例(80.6%)获得随访,YESS手术组119例(79.3%)、TESSYS手术组43例(84.3%).随访3~36个月,平均12.5个月.YESS手术组术前腿痛VAS评分(8.4±2.1)分,术后1年(2.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SSYS手术组术前腿痛VAS评分(8.6±2.3)分,术后1年(2.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ESS手术组优良率87.5%,TESSYS手术组88.4%.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YESS手术组6例术后无效,4例术后复发者行翻修术;TESSYS手术组1例术后无效,2例术后复发者行翻修术.结论 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佗,正确选择YESS技术或TESSYS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跃;李长青;王建;张正丰;初同伟;潘勇;郑文杰;罗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微创稳定系统(LISS)和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微创稳定系统(LISS)和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LISS及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42例.解剖钢板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9.9岁;骨折按AO/OTA分型:A2型3例,A3型7例,C2型12例,C3型1例.LISS钢板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0~59岁,平均40.5岁;骨折按AO/OTA分型:A2型2例,A3型6例,C2型10例,C3型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出血量、是否植骨、术后并发症及愈合时间等,用改良HSS评分来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术后解剖钢板组随访12~18个月,平均13.7个月;USS钢板组随访12~18个月,平均13.8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放射学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总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钢板组的植骨例数多于LISS钢板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出血量及HSS评分比较,LISS钢板组优于解剖钢板组,但USS钢板组钢板刺激症状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LISS及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LISS固定系统具备角度稳定性,骨折固定可靠,体现微创原则,是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新趋势.

    作者:陈新;闫旭;王凯;王佳;庞贵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叶组织瓣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一蒂多叶组织瓣一次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8例多指(趾)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2~38岁,平均27.6岁.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皮穿支或肌间隙穿支为蒂形成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股外侧皮神经前支;以股外侧肌肌支、股直肌肌支、股中间肌肌支、远端肌间隔支为分叶瓣,依受区缺损面积及各指(趾)蹼间距切取各组织瓣,在肌瓣上植全厚皮,一次修复手(足)部创面.结果 术后8例患者均未发生血管危象,植皮均成活.全部病例获6个月~3年(平均10.5个月)随访,修复各创面外形均良好,无臃肿,植皮处轻微挛缩.肌瓣植皮处恢复保护性感觉,各皮瓣两点辨别觉约8~10 mm.修复1例左足一至三趾软组织缺损病例,术后患足无疼痛及不适,负重行走正常;修复7例手部缺损病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71%.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多叶组织瓣能一次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仅需吻合一组血管,无需行分指及整形手术,是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文亚;张明;胡宇湘;伍辉国;宋东宁;侯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8月,对单纯前十字韧带完全断裂患者分别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简称自体组,38例)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简称异体组,23例)行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手术.客观指标包括: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双下肢周径差别;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评分表进行膝关节功能的主观评估.结果 自体组平均随访27个月,异体组平均随访26个月.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自体组35例阴性,3例Ⅰ度阳性;异体组20例阴性,2例Ⅰ度阳性,1例Ⅲ度阳性.两组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自体组34例差异范围0~2 mm,4例3~5mm;异体组20例0~2mm,2例3~5 mm,1例>10 mm.双下肢周径差别:自体组(0.62±0.43)cm,异体组(0.57±0.42)cm.Tegner评分:自体组(6.21±0.84)分,异体组为(6.17±1.15)分.Lysholm评分:自体组(95.00±4.40)分.异体组(94.57±8.83)分.IKDC评分:自体组(90.26±2.92)分,异体组(89.48±7.27)分.结论 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结果.

    作者:刘彩龙;赵金忠;陈雷;皇甫小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脊柱载荷分享评分的改良及临床分析

    目的 改良胸腰椎骨折手术的脊柱载荷分享评分,并应用该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以McCormack提出的脊柱载荷分享评分为基础,制定改良评分标准,即依据后凸畸形、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块占位为标准进行评分.抽取2002年6月至2007年1月应用改良法制定手术方案的200例具有完整资料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 120例,女80例;年龄17~78岁,平均47.3岁.采用改良评分法进行评价.评分结果显示,应采用后路手术105例,前路手术95例,但其中27例评分≥7分者因基础疾病、经济问题等原因而改行后路手术;故终采用后路手术132例,前路手术68例.脊髓损伤采用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1例,C级10例,D级19例,E级156例.结果 200例患者获得6~45个月的随访,平均20.3个月.对156例无神经损伤者进行功能评价:优112例,良32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92.3%.术后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0例,C级4例,D级15例,E级177例.27例按改良评分应行前路手术而行后路手术患者中,4例术前椎管内占位严重且伴神经损伤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基本无恢复,椎管内占位骨块畸形愈合,残留严重椎管狭窄;发生椎弓根螺钉断钉3例,断棒1例,余23例椎弓根螺钉在椎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切割,表现为轻重不等的腰背酸痛.105例按改良评分≤6分者,行后路手术,随访时按功能评价:优84例,良21例.其中24例McCormack评分I>7分而改良评分≤6分者,行单纯后路手术,随访时均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体高度丢失现象.结论 改良评分法更直观、便于测量、数据准确,实用性强,好记忆,便于掌握.

    作者:张振武;饶小华;田纪青;王原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结合动力髁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

    目的 评估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结合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治疗青壮年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25例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25~40岁,平均35岁;左侧12例,右侧13例;车祸伤20例,坠落伤5例.骨折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ⅢA型15例,ⅢB型4例,Ⅳ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手术均采用MIPPO结合DCS进行治疗.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对患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5个月.无一例发生钢板断裂、螺钉松动退出及切割、骨折延迟愈合、再骨折、髋内翻畸形、肢体短缩等并发症.采用Harris评分法对患髋功能进行评价,优14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2%.结论 运用MIPPO技术结合BO原理置入DCS可以有效减小手术创伤及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治疗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的方法.

    作者:吴劲风;叶冬平;李锋生;梁伟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与国人舟骨形态学相关的舟骨螺钉内固定应用

    目的 探讨与国人舟骨形态学相关的舟骨螺钉内固定应用.方法 测量27例成人舟骨标本的舟骨长轴长度(沿舟骨长轴线从近极到远极关节面的距离)、舟骨腰部宽度、远极宽度和近极宽度(垂直于舟骨长轴的方向,分别测量舟骨腰部窄部位的宽度、距离远极关节面2 mm处的远极宽度和距离近极顶端2 mm处的近极宽度),男17例,女10例.比较男性和女性标本的测量数据,并分别同国内可供选择的舟骨内固定螺钉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舟骨长轴长度:男性标本(29.3±1.3)mm,女性标本(25.4±1.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舟骨腰部宽度、近极宽度和远极宽度男性标本分别为(10.3±0.8)mm、(4.5±0.6)mm和(6.0±0.5)mm,女性标本分别为(9.0±0.8)mm、(4.0±0.4)mm和(5.6±0.4)mm,男性标本的测量值均显著大于女性标本.所有舟骨标本的平均近极宽度均小于远极宽度.国内部分可供选择的舟骨螺钉产品(3.0空心螺钉垫圈系统和部分Acutrak标准型螺钉)的尾端直径大于舟骨近极平均宽度.结论 根据舟骨形态学相关测量结果,治疗舟骨骨折螺钉的适宜平均长度男、女性分别为25 mm和21 mm.因国人舟骨近极宽度相对较窄小,选择背侧入路从近极置入螺钉时,应选择尾端直径适宜的螺钉产品,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刘波;陈山林;诸寅;张立山;王立伟;田光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静态分析

    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健康人体的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静态分析双足站立相时跟骨内部的生物力学特性,探讨跟骨骨折疼痛的内外侧应力不均衡因素.方法 选取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8岁,体重64kg.采用16排螺旋CT对足部沿横断面连续扫描,将符合DICOM 3.0标准的CT断层图像导入MIMICS10.1中,设定阈值为226~3071 Houfield unit,确定方位后经手动编辑、区域增长、形态学操作及空洞处理等,生成足部的三维模型,从整个足部模型中提取跟骨模型.对跟骨进行面网格的优化处理后,导入ANSYS10.0中得到体网格模型.根据CT断层图像的灰度值完成模型材质的添加,生成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对象双足静止站立的状态,距下关节面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被全约束,自足跟及跟腱附着点处对模型分别施加垂直向上的320 N和160 N载荷,观察跟骨的Vonmises应力分布.结果 MIMICS软件能够迅速建立更为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当垂直载荷作用于跟骨后,跟骨内、外侧存在一定的应力不均衡因素.跟骨的外侧结构是明显的薄弱区域,随着跟骨外侧壁的应力增加,导致继发外侧畸形,压迫腓骨长短肌及跟骰关节产生疼痛.结论 创建的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经验证是一个较为精确的正常跟骨三维模型,可用于理解跟骨内部的应力分布变化.

    作者:黄海晶;王捷;马建雄;张清功;王志彬;金鸿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RANKL/RANK/OPG/NF-κB系统的药物调节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是关节寿命的主要限制因素,终导致假体失败.其核心问题是无菌炎症性骨溶解.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炎症因子、趋化因子、促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血管形成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它们相互作用,终通过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造成骨质吸收和溶解.其中RANKL/RANK/OPG/NF-κB系统在炎症性骨溶解和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

    作者:包倪荣;赵建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进展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发生率约占肩部损伤的12%~([1]).目前,临床认为Rockwood Ⅰ、Ⅱ型急性脱位应行保守治疗,Ⅳ、Ⅴ及Ⅵ型急性脱位应行手术治疗,但对Ⅲ型急性脱位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对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建华;李新志;王光勇;周宏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rAAV2-CTGF和TIMP1双基因联合转染恒河猴退变腰椎间盘的生物学效应

    目的 研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2,AAV2)介导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l)双基因体内转染退变的恒河猴腰椎间盘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恒河猴9只,雌性4只,雄性5只;年龄4~7岁,体重4.5~7 kg.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环诱导恒河猴腰椎间盘退变,微创经皮注入携带CTGF和TIMP1双基因腺相关病毒颗粒.应用RT-PCR测定细胞因子的表达,RT-PCR、35S整合法观察双基因联合转染对退变椎间盘的生物学作用.结果 双基因转染后8、16、24周时CTGF mRNA表达量分别为PBS对照组的10.02、2.39、0.91倍;TIM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PBS对照组的6.08、3.81、2.67倍;Ⅱ型胶mRNA表达量分别为PBS对照组的145.51%、174.72%、113.73%;蛋白多糖mRNA表达量分别为PBS对照组的461.19%、191.46%、301.39%;蛋白多糖合成效率为分别PBS对照组的455.06%、285.97%、165.58%.结论 CTGF和TIMP1双基因联合转染后可以在体内较长期表达,并能促进体内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合成,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孔杰;胡有谷;刘勇;齐宗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基因治疗导入微小RNA沉默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基因的体外研究和体内应用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导入肌腱细胞和损伤肌腱沉默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因的作用及对Ⅰ、Ⅲ型胶原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针对鸡TGF β1基因的mRNA序列,合成4对miRNA TGF β1 DNA序列和一对不编码序列,分别插入至miRNA质粒载体中,获得5个miRNA TGF β1质粒载体,并分别命名为miRNA #1、#2、#3、#4和阴性对照.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并分析miRNA导入肌腱细胞后TGF β1、Ⅰ、Ⅲ型胶原和CTGF基因表达变化.在转基因治疗肌腱1周和6周后,检测TGF β1、Ⅰ、Ⅲ型胶原和CTGF基因在体内损伤肌腱中的表达.结果 与阴性对照细胞组相比,实时PCR结果分析显示:miRNA #1和#2质粒载体治疗的细胞组TGF β1基因表达分别下降了68%和43%;在miRNA #1治疗的细胞组,Ⅲ型胶原和CTGF基因表达分别下降70%和68%.使用miRNA #1干扰质粒转基因至体内损伤肌腱结果显示:术后1周,TGF β1基因表达下降67%,而Ⅰ、Ⅲ型胶原和CTGF基因表达未变化;术后6周,TGF β1和Ⅲ型胶原基因表达分别下降56%和58%.结论 miRNA导入肌腱细胞后TGF β1、Ⅲ型胶原和CTGF基因表达显著下降.导入miRNA至活体损伤肌腱后1周,TGF β1基因表达显著下降;术后6周,TGF β1和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显著下降.

    作者:陈传好;汤锦波;周友浪;曹怡;吴亚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Lasègue征的再认识

    Ernest Chades Lasègue(1816-1883)为19世纪法国流行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领域的医学专家,在其文章Considerations sur la sciatique~([1])(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中指出: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疾病,不是功能失调,与其他神经痛无关.坐骨神经大出口处在坐骨结节、梨状肌下方.坐骨神经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肢体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2]).此文作者虽未谈及坐骨神经痛的检查方法,但在其临床工作中非常强调直腿抬高试验对诊断坐骨神经痛的意义~([1]).

    作者:胡有谷;陈伯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腰椎定位器在腰椎间盘镜手术中的应用

    腰椎间盘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因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减压充分,手术疗效同开放手术等优势,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MED手术视野局限.难以按照开放手术时显露的解剖标志定位.目前,一般可采用以下定位方式:(1)术中透视定位.但占用手术时间,操作繁琐~([1-3]);(2)棘突插针定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且棘突与椎间隙化置有偏差~([4]).(3)腰椎定位器定位.本文报道采用腰椎定位器在腰椎间盘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谭清实;徐宝山;夏群;吉宁;胡永成;闫广辉;张继东;苗军;宁尚龙;纪经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个性化骨盆模型的建立、有限元分析及实验验证(下)

    结果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比较,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各加载水平下十个应变片位置处的大和小平面内主应变结果见图4.多数情况下有限元结果与实验结果均一致.位置4,5和10的大主应变有限元预测结果略高于实验结果,另外7个位置的有限元预测结果则略低于实验结果.位置1,3和9的小主应变有限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差异,其他7个位置的有限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均有很好的一致性.除1,3和9位置外,其他位置的相对误差在10%~30%,由于这3个位置数值的绝对值较小,所以对误差比较敏感,但其相对误差仍<50%.从这一较高的一致性来看,该个性化的有限元模型可以精确地获得骨盆骨整体的力学响应.

    作者:ji-Yuan Wang;Qing-Hang Zhang;Colin Lupton;刘勤;丁秀敏;郭子学;Jie Tong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中国部第二届中国脊柱畸形年会会议纪要

    2009年10月9至11日,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中国部(SDSG-China)第二届中国脊柱畸形年会在南京隆重举行.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DSG)于2000年在美国成立,由50多位国际脊柱畸形矫正专家组成.SDSG中国部是SDSG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是经国际SDSG建议,由国内脊柱侧凸矫形专家、PUMC分型奠基人邱贵兴院士和南京鼓楼医院邱勇教授发起,于2007年10月在杭州成立.

    作者: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Lasègue征的再认识

    Lasègue征是脊柱外科和神经科医生都很熟悉的查体方法,然而对这一特殊查体方法的具体操作以及与直腿抬高试验、Kernig征的关系等问题,在不少著名的专著、期刊文献中一直存在一些令人混淆的表述,有的观点甚至自相矛盾.

    作者:夏志敏;周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