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10年5期文献
  • 可延长假体在儿童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可延长假体在儿童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22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儿,应用可延长假体开展保肢手术.女11例,男11例;平均年龄10.7(6~13)岁.部位:股骨下段18例,胫骨上段3例,股骨上段1例.骨肉瘤20例,尤文肉瘤2例,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所有患儿均术前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的新辅助化疗.结果 22例患儿均获得随访,生存患儿平均随访37.63(24~86)个月,局部复发率为4.55%(1/22),肺转移发生率为18.18%(4/22),1例死于术后化疗并发症.术后14例患儿共延长34次,每次延长约1cm,得以延长的患儿双下肢基本等长,长度差平均为0.4(0~1.0)cm.参照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估标准,终MSTS评分平均为76.67%(23/30).配对t检验显示延长组患儿延长前后患肢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假体周围感染1例,膝关节倾斜、假体松动下沉和皮下感染各1例.结论 在儿童保肢手术中应用可延长假体的初步结果显示,其既能重建广泛切除肿瘤后的骨缺损,又能解决切除儿童骨骺引发的肢体不等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晋;沈靖南;尹军强;尤涛;黄纲;邹昌业;李浩淼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 报告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设计及初步应用结果.方法 腕关节镜掌桡侧入路定位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与舟骨结节交界处,掌尺侧入路定位在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豌豆骨近侧0.5 cm处.对20具防腐腕关节以上离断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5具新鲜腕关节以上离断标本进行模拟镜下手术.2004年4月至2008年1月,共进行腕关节镜掌侧入路手术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1~64岁,平均35.6岁.结果 掌侧入路与其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均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掌侧入路镜检可以清晰显示背侧关节囊、舟月骨间韧带的掌侧部分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掌侧部分.通过掌侧入路置入关节镜,背侧入路置入手术器械,可以更方便地处理腕关节腔背侧部分的病变.20例临床病例均未发生并发症,平均随访23.4(12~37)个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为134°±16°,桡尺偏活动度为39°±8°,旋前-旋后活动度为139°±18°.术前有2例疼痛为Ⅱ级,18例疼痛为Ⅲ级;末次随访时,11例疼痛为Ⅰ级,8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疼痛缓解显著(Z=31.2,P<0.01).改良Garland和Werley评分为:优1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0%.结论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是传统背侧入路的重要补充,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的优点.

    作者:桂鉴超;朱金国;王黎明;蒋逸秋;张理;顾湘杰;马昕;王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全脊柱三维MRI特点及与侧凸严重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eoliosis,AIS)的MRI特征性变化,探讨AIS的MRI特征性变化与侧凸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三维莺建MRI技术对90例青少年(49例AIS,41名健康青少年)进行全脊髓脊柱和后脑MR检查.测量颈椎和胸椎各节段的脊髓大前后径(AP)、大横向直径(TS)和凸凹侧脊髓旁间隙(LCS)、小脑扁桃体与枕骨大孔基线的距离、齿突与枕骨大孔基线的距离、颈髓中轴线与延髓中轴线夹角(α)、枕骨大孔基线与延髓中轴线夹角(β)、脊髓面积、椎管面积、脊髓椎管面积比,测量脊髓全长、脊柱全长、脊髓脊柱全长比.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IS患者的AP、TS、AP/TS 和LCS比值明显增加,小脑扁桃体位置相对枕骨大孔明显下移,脊髓圆锥位置相对上移,β角减小,脊髓椎管面积比增大(P<0.01);AIS组与对照组相比,全脊髓或全脊柱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脊髓脊柱全长比明显减小(P<0.01),与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AP、AP/TS和LCS比值与Cobb角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AIS患者在脊髓和脊柱的横断面上存在显著性形态学异常,部分与Cobb角有明显正相关;脊髓和脊柱纵轴上存在明显的脊髓牵拉受限,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的生长不平衡,这些可能与AIS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劳立峰;沈建雄;陈正光;刘浩;翁习生;王以朋;邱贵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后路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腰弯后代偿弯的自发性矫形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胸腰弯/腰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后代偿弯的自发性矫形.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以上的双弯型AIS患者共41例(男6例,女35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3.8(11~16)岁,随访时间平均29(24~36)个月.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PUMC)分型Ⅱb1型13例,Ⅱc1型5例,Ⅱc3型7例,Ⅱd1型16例.分为选择性胸弯融合(STF)组21例和选择性胸腰弯/腰弯融合组(SLF)20例.术前、术后和随访2年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和术前仰卧位左右弯曲像.结果 STF组和SLF组融合节段分别为(9.1±0.9)个和(5.5±0.7)个;术前和术后随访2年以上躯干偏移(TS)在STF组分别为(14.8±7.8)mm和(11.4±5.9)mm(P=0.048);SLF组为(24.7±7.3)mm和(13.2±4.9)am(P<0.001);STF组代偿性腰弯由37.7°±6.8°自发矫形为15.1°±8.4°(P=0.001);SLF组代偿性胸弯由27.4°±6.7°自发矫形为14.9°±5.0°(P<0.001).术前和术后2年在STF组中胸后凸由18.0°±6.8°降至13.5°±7.6°(P<0.01),腰前凸由37.9°±8.4°增至43.8°±6.8°(P<0.05);SLF组中胸后凸由12.8°±7.8°增至28.4°±10.8°(P<0.001),腰前凸由33.4°±8.8°增至39.6°±6.9°(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后2年腰弯Lenke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胸腰弯/腰弯矫正AIS代偿弯在冠状面、矢状面上自发性矫形程度不同,腰弯Lenke分型在两组中变化明显.

    作者:邢泽军;仉建国;邱贵兴;刘勇;刘景臣;于斌;汪雪松;孙武;赵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颈胸段脊柱骨肿瘤术后再手术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骨肿瘤术后再手术的因为及其手术策略.方法 2000年7月至2008年1月,对14例颈胸段脊柱骨肿瘤术后患者施行再手术.软骨肉瘤5例,骨巨细胞瘤5例,血管肉瘤、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各1例.经前后联合入路行单个椎节切除6例、两个椎节切除2例、三个椎节3例,经后外侧入路行单个椎节切除1例、两个椎节切除2例.除2例三个椎节切除分二期进行外,其余均为一期完成.前路采用钛网或植骨、骨水泥加带锁钉板内固定系统或单棒内固定,后路采用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术后血管肉瘤患者接受化疗和局部放疗,其余患者接受局部放疗.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改善.3例脑脊液漏,经引流、换药处理后愈合,2例Horner综合征和1例声音嘶哑于术后2~5周自行恢复.随访18~108个月,平均45个月.7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22个月再次复发,其中5例分别于术后30~38个月瘫痪、死亡,2例带瘤生存.结论 颈胸段脊柱骨肿瘤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因为是肿瘤局部复发或肿瘤残存.复发与肿瘤病理类型、切除方式和相关综合治疗的衔接有关.应该珍惜第一次手术机会,力争将肉眼可见的肿瘤彻底切除.与初次手术相比,再手术具有更高的风险及难度,术者应熟悉颈胸段脊柱的解剖结构.

    作者:杨兴海;肖建如;吴志鹏;冯大鹏;黄权;郑伟;陈华江;袁文;贾连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评价应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行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6具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均来源于男性,X线榆查排除腰椎疾患和明显退行性改变,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证实所有标本骨密度均处于正常范围.截取L4~S2节段腰椎,用自凝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将标本两端固定在夹具内.沿腰椎轴线加载500N的预负荷后,分别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检测以下三种状态的前屈、后伸及侧屈各方向活动的即刻稳定性:完整腰椎标本,L5S1椎间盘切除、PEEK椎间融合器植入,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 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76.9%、66.6%与81.1%;辅以后路惟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93.9%、90%与86.6%.完整腰椎标本的空白对照组L4,5椎间前屈、后伸与左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16°±0.33°、4.02°±0.30°、3.48°±0.34.;L5S1单纯椎间融合器组则分别为5.82°±0.36°、5.38°±0.30°、4.96°±0.29°;L5S1椎间融合器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则分别为4.82°±0.26°、5.76°±0.31°、3.98°±0.29°.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崮定后,L4,5椎间相对活动度显著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单纯应用PEEK椎间融合器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刻稳定性优于完整腰椎标本.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融合节段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作者:张继东;夏群;胡永成;苗军;种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骨胶原代谢指标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特异性溶骨性骨代谢指标-血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羧基末端肽(serum type 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sICTP)、尿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氨基末端肽(urinary nitrogen-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uNTx)和尿吡啶酚(urinary pyridinoline crosslinks,uPYD)诊断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2例乳腺癌患者的sICTP、uNTx和uPYD水平,并计算此三项指标诊断骨转移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以核素全身骨扫描为标准,并以CT、X线、MRI等影像学方法确诊,将72例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三项指标浓度的差别,并根据骨痛程度及骨转移范围分为亚组比较其在不同组间浓度差别.结果 骨转移组患者sICTP、uNTx和uPYD浓度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三项指标之间显著相关(r>0.5,P<0.05).sICTP、uNTx和uPYD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0.56%、72.00%与80.56%(P<0.05),特异度为97.22%、83.33%和80.56%(P<0.05);各项指标水平在不同骨痛程度及骨转移范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浓度水平升高和发生骨转移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溶骨性骨代谢指标sICTP、uNTx和uPYD浓度的测定对于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与骨转移临床表现的关系对肿瘤骨转移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佟仲生;王晓蕊;王忱;陈瑛;任丽;崔林;李淑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微创经骶前入路轴向腰骶椎融合术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腰椎融合术引入微创手术技术~([1]).与传统的开放式腰椎融合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微创腰椎融合术无论从观念还是技术上均有很大的发展,已逐渐成为独立的手术体系.

    作者:李建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肌腱愈合早期的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分子机制变化

    目的 探讨肌腱损伤后愈合早期细胞凋亡和增殖及相关控制和调控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15只来亨鸡,横断舣侧长趾浅、深屈肌腱,后行改良Kessler法修复.分别于术后3、7、14和28 d取趾深屈肌腱,以6根正常深屈肌腱作为0d对照组.通过TUNEL法榆测腱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显微镜下计数荧光阳性细胞并统计分析,同时切片行苏木素染色观察组织反应和计数细胞总数.结果 (1)肌腱术后3、7、14、28 d细胞凋亡均显著高于0 d对照组(P<0.05),其中腱内膜区3 d凋亡细胞数多,14 d出现明显下降;而外膜区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7 d细胞的PCNA蛋白表达较0 d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14 d达到高峰,28 d和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bcl-2的变化趋势与PCNA相同.(4)组织炎症反应术后1周内明显,14 d和28 d基本消失.结论 肌腱损伤3 d时细胞大量凋亡,增殖细胞很少;细胞增殖在损伤14 d时达到高峰,凋亡下降.bcl-2表达在14 d时达高峰,28 d时降至正常水平.

    作者:吴亚芳;汤锦波;陈传好;曹怡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骨肉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短肽的体内功能验证

    目的 验证骨肉瘤血管内皮细胞(osteosarcoma-associat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OAVECs)特异性结合肽(TKPDKGY)对荷瘤裸鼠模型体内OAVECs的亲和性.方法 合成短肽(TKPD-KGY)并在其N端加载一个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纯化后将短肽荧光复合物注入荷瘤裸鼠血管内,通过小动物整体荧光成像来观察短肽在活体动物内的分布,同时定时处死裸鼠,切取重要器官和肿瘤制冰冻切片,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来评价短肽在体内与OAVECs的亲和性.结果 小动物整体荧光成像显示荷瘤裸鼠注射FTTC-TKPDKGY 10 min后,肿瘤处即可见微弱荧光富集,30min时显示明显并逐渐增强,1h后达强,4 h后逐渐消退,至24 h基本无荧光残留.激光共聚焦扫描可见肿瘤血管和血管丛荧光强度较强,肿瘤组织仅见少量短肽结合,可提示有一定的结合性.心、脑、肺和肝组织显示并不明显.肾脏镜下可见肾血管并无荧光显像,但肾小球和肾小管部可见荧光富集,提示短肽在此代谢.结论 TKPDKGY对目标细胞有良好的靶向性,为短肽进一步结合效应分子应用于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杨澜波;史占军;管明强;李朋;赵赞栋;王健;肖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耻骨联合交锁一例报告

    骨盆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暴力所致,我科收治了一例伴有少见耻骨联合交锁的骨盆骨折患者并进行了长期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勇;赵元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obb综合征继发脊柱侧凸一例报告

    Cobb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定义为弥漫性血管畸形在同一体节内同时累及皮肤、骨组织及脊髓,较为罕见.合并脊柱侧凸并以此为首诊的病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作者:刘文军;邱勇;钱邦平;曹兴兵;束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三维重建及快速成型技术在肢体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数控技术、激光技术及材料科学的进步,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及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技术逐渐渗透到诊断、手术计划、手术导航、术后及模拟仿真等医学领域~([1]).尤其是其在临床骨创伤手术及修复重建术中的应用,能够为骨折及骨畸形的治疗提供前瞻性手术设计及整复效果的评估~([2-4]).

    作者:张伟;张铁良;张玉朵;王可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与颈脊髓压迫症的影像学与临床关系

    无症状颈脊髓压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在常规体检或一般检查中时有发现,多被认为是颈椎病,但是缺乏临床体征和症状,患者也并无明确神经受损表现~([1,3]).本文的题目分别从影像学和临床两个角度考虑设定.MR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颈椎病疾病学及诊断学提供了影像学、解剖学全新概念.MRI可以清晰显示颈椎骨性组织及压迫脊髓和被膜的病理变化.为了严格手术指征,必须高度注意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颈椎影像学退变性脊髓压迫.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力学环境对骨折愈合图式的影响

    骨折愈合过程涉及到纤维组织、软骨和成骨等相关基因的有序表达,是一个复杂而高度有序的细胞、分子反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生物学、内分泌学问题,其先决条件是有良好反应能力的生物学环境~([1,2]).同时,骨折愈合是一个对力学变化高度敏感的生物学修复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一个理想的生物力学环境~([3]).有众多研究证明,骨折断端优良的力学环境,比如说微动可以促进骨痂的形成和钙化,加速骨折愈合~([4]).然而,什么样的生物学和力学环境是理想的,力学环境对于骨愈合过程的影响机制等问题,长期以来深深地吸引并困扰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迄今为止,我们对其理解还十分有限,需要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5,6]).

    作者:赵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