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11年7期文献
  • 改良邻指矩形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

    目的 探讨改良切取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邻指超比例矩形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26例(26指)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患者,男21例(21指),女5例(5指);年龄17~56岁,平均31.6岁;机器绞伤14例,挤压伤8例,绳索绞勒伤4例.其中示指8例,中指9例,环指4例,小指5例.脱套手指末节长度为1.1~2.6cm.应用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邻指超比例矩形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3.6 cm×2.3 cm~6.5 cm×3.2 cm.供区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 术后13~23 d断蒂,26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及供区植皮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8 mm.无一例外观表现臃肿及发生指端触痛等并发症.手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法评定,优17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6%.结论 改良切取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邻指超比例矩形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的方法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术后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皮瓣外观及感觉恢复良好,可用于修复2~5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

    作者:张文龙;张子明;高顺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疼痛

    目的 评价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对邻近关节的影响.方法 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对应用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疼痛的24例资料完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1例;年龄37~72岁,平均45岁;创伤后距舟关节炎15例,风湿性关节炎6例,退变性关节炎3例.应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Graves评分对患足功能、疼痛及对周围关节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20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部刀口皮肤边缘坏死,经换药延迟拆线3周愈合.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4.5分,术后优良率为87.5%;VAS 疼痛评分从术前8.1分下降至术后2.4分.患者主观在疼痛感受、外观变化、行走距离、穿鞋体验方面均有改善.23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仅有1例患者不满意.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23例完全融合(成功率95.8%),1例未融合患者使用大一号环锯经取髂骨骨柱回植融合.Graves评分显示1度改变8例,2度改变1例.结论 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创伤小、融合效果满意,对治疗单纯性距舟关节疼痛性病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华水;段升军;栾涛;刘士懂;谢新敏;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带线铆钉治疗Tossy Ⅰ、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带线铆钉治疗TossyⅡ、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治疗TossyⅡ、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3~49,平均41岁;TossyⅡ型9例,Ⅲ型22例.其中新鲜肩锁关节脱位19例,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9例,锁骨钩接骨板固定失败3例;患者均不合并骨折.手术均采用Mitek 3.0 mm带线铆钉植入喙突,以不可吸收尾线穿过锁骨固定脱位,同时修复喙锁韧带或转移喙肩韧带;其中12例采用克氏针辅助固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lic Association,JOA)肩关节疾患治疗判定标准和肩锁关节脱位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7个月.单纯铆钉固定组术后JOA肩关节疾患评分为65~95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9.47%(17/19);铆钉结合克氏针固定组术后JOA肩关节疾患评分为74~97分,其中优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75.00%(9/12).两组肩锁关节脱位评价系统的优良率分别为94.74%(18/19)和91.67%(11/12).5例患者在拔除克氏针1~3个月后出现肩锁关节复位部分丢失,但肩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后无明显变化,未进一步治疗.结论 带线铆钉治疗TossyⅡ、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避免二次手术的特点,术后疗效肯定.

    作者:张克刚;陆芸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 探讨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乐棘突间植入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45~8岁,平均65.4岁.L3,4节段7例,L4,5节段13例,L3,4合并L4,5节段6例.术前MRI和CT扫描证实L3,4和(或)L4,5节段黄韧带增厚,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合并椎间盘突出致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神经根或马尾受压.应用eFilm及CAD软件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活动度,术前、术后椎管面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5.46±4.3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24.50±1.58)分,责任节段椎管面积由术前平均(218.4±16.2)mm2增加至术后(264.6±9.9)mm2.单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无明显变化,椎间隙后缘高度较术前增加,随时间延长高度有所下降.术后手术节段仍保留一定的活动度,但较术前明显下降.Coflex系统无松动、断裂及脱出.结论 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隋福革;赵丛然;汪群;韩秀英;周冰;李恒;王强;何晓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局部修复和(或)异体肌腱重建治疗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

    目的 探讨采用局部修复和(或)异体肌腱重建治疗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复合结构(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急性PLC损伤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3~47岁,平均31岁;合并后十字韧带损伤9例,合并前、后十字韧带同时损伤3例.首先在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肌腱解剖重建前、后十字韧带,然后对于PLC两端附着点撕脱损伤的患者采用铆钉固定、缝线缝合修复治疗;对于PLC实质部断裂的患者采用局部缝合修复和(或)异体肌腱重建的方法治疗.术后根据KT-1000、IKDC及Lysholm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8.00°±6.77°提高至术后130.75°±3.05°.KT-1000由术前(14.85±1.83)mm改善至术后(4.18±1.88)mm.根据IKDC 综合评定标准,A级7例,B级3例,C级1例,D级1例.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35~44分[平均(38.83±3.16)分]提高至术后79~91分[平均(84.92±3.73)分].所有患者患膝均无感染及免疫排斥反应.3例患者住院期间B超显示患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膝关节屈曲较对侧少15°.结论 对于急性PLC损伤患者,PLC两端附着点撕脱损伤采用铆钉固定、缝线缝合修复;实质部断裂的患者采用局部缝合修复和(或)异体肌腱重建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高石军;李彤;陆博;邵德成;陈竞青;王建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单一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前中柱钛网植骨一期三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前中柱钛网植骨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19~66岁,平均37.3岁;T11 1例,T12 5例,L1 20例,L2 11例,L3 5例,L4 2例.骨折按AO分型:A3型24例,B1和B2型共17例,C1型3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0例,B级17例,C级10例,D级7例.通过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时神经功能和矫形效果的比较分析临床疗效,总结早期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4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38.9个月.术后2年随访时,除1例术前A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损伤未恢复外,其余43例神经功能均有ASIA分级1~2级的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43例(97.7%)于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征象,矫正度维持良好.并发症包括:术中大出血(>1500 ml)9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4例,脑脊液漏3例,固定松动钛网塌陷、矫正度严重丢失1例,钛网位置不良3例,医原性游离骨块遗留椎管内2例,浅层感染1例.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具有减压充分,融合效果良好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替代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术式.

    作者:李建江;马信龙;邓树才;郝永宏;张晓林;马毅;赵合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关节镜下韧带末端缝扎固定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韧带末端缝扎固定治疗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韧带末端缝扎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3~52岁,平均31.5岁;其中青少年患者5例.骨折块横径>10mm 8例,5~10mm 11例,<5 mm 2例.在关节镜下使用两股5号爱惜邦缝线在韧带末端缝扎,从胫骨前内侧向胫骨骨床的4∶30和7∶30钻两个2.5 mm骨隧道,经骨隧道将缝线拉出,固定于门型钉上.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时间、膝关节的松弛度及活动度、对青少年患者骨骺的影响,测量KT-2000值,采用Lysholm评价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骨折复位均满意;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3.5个月.1例患者后抽屉试验(+),但其终点为硬性;所有患者伸膝均不受限,2例患者有10°~15°屈膝受限,平均屈膝角度为140.5°±3.8°;KT-2000为平均(1.2±0.4)mm,Lysholm评分为平均(95.2±2.7)分.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韧带末端缝合固定的方法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可靠,可较好恢复患膝的功能;适用于合并关节内其他结构损伤的患者、粉碎性骨折或骨折块较小的患者、骨骺未闭的青少年患者.

    作者:吴术红;刘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的治疗

    目的 总结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3月,治疗26例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6~80岁,平均42岁.其中锁骨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9例(Ⅰ型),锁骨远端骨折或脱位伴喙锁韧带、肩锁关节损伤10例(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其余部分损伤7例(Ⅲ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10 d,平均6.4 d.肩胛颈及肩胛盂骨折均以重建钢板及空心钉固定,肩峰骨折以重建钢板及空心钉固定,锁骨骨折以重建钢板或钩状钢板固定,喙突骨折以空心钉固定,所有韧带损伤均行一期修复.术后随访,监测骨折愈合情况并指导功能康复.骨折愈合后以Rowe及Constant-Mudey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2周.术后无一例出现肩峰下撞击征等并发症.患者肩关节均自觉处于稳定状态.2例患者出现三角肌肌力下降,3例出现肩部疲劳感及酸痛感.Rowe评分为71~97分,平均89.7分,其中优18例、良5例、可3例;Constant-Murley评分为70~100分,平均92.4分,其中优16例、良6例、可4例.结论 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分为三型,可采用重建钢板及空心钉固定进行治疗.

    作者:张金利;曹清;袁天祥;杨建华;董强;马宝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24例,女8例;行关节置换时的年龄为57~81,平均71岁;从骨折到行关节置换的时间为5~70个月,平均40个月.骨折内固定方式包括:滑动髋螺钉15例,髓内钉10例,钢板5例,多枚螺钉2例.失败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创伤性关节炎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全部为生物型髋臼),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骨水泥型股骨柄12例,非骨水泥型股骨柄20例.标准股骨假体25例,长柄股骨假体7例.结果 术后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年,平均5年.28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7分(32~4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分(84~95分);优6例,良14例,可7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平均外展角为44°(42°~48°),髋臼假体无松动.根据Harris标准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固定,1例为A级,9例为C级.根据Engh等标准评价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的固定,18例均评价为骨长入.3例髋关节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异位骨化,Brooker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问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挽救选择.

    作者:刘忠堂;潘孝云;王琦;陈云苏;蒋垚;张先龙;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Maisonneuve骨折诊治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Maisonneuve骨折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23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25~43岁,平均35.3岁;摔倒伤10例,运动相关损伤8例,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1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内踝骨折16例,后踝骨折6例,三角韧带撕裂7例;所有患者均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和腓骨上1/4螺旋型骨折.手术采用固定内踝及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及固定修复下胫腓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采用Baird-Jackson 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3例患者中有9例在入院前发生漏诊,漏诊率为39.13%(9/23),入院后经详细查体而明确诊断.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患者踝关节均无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踝关节活动度与对侧基本相同.术后4~7个月,平均5.3个月X线片示腓骨骨折及踝部骨折均骨性愈合,踝穴正常,腓骨长度恢复,无下胫腓螺钉断裂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末次随访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5~100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22例患者中有19例已经恢复到伤前的活动水平.结论:Maisonneuve骨折是容易产生漏诊的踝关节损伤,仅注意到受伤的局部情况和缺乏对这种少见骨折的认识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可采用固定内踝及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及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作者:张银光;贾健;刘兆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年龄50岁以上、临床可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73例,根据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分为再骨折组48例和骨折组225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股骨颈DXA骨密度测定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骨折时间等临床特征,并行运动协调技能评价.结果 骨折组年龄(67.7±8.5)岁,再骨折组(72.7±9.5)岁;再骨折组女性占77.1%,高于骨折组女性构成比70.2%;再骨折类型以椎体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多见,其次为股骨颈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75岁,HR=1.23;>85岁,HR=1.68)、女性(HR=1.36)、曾发生椎体骨折(HR=1.62)、曾发生髋部骨折(HR=1.27),骨密度-T值<-3.5(HR=1.38)及运动协调技能减退(HR=1.27).再骨折平均发生于初次骨折后(3.7±2.5)年.骨折组随访2年内再骨折发生率4.9%(11/225).结论 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然很明显,两次骨折之间有足够的间隔采取措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特别是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应进行干预,进行运动协调技能的康复训练和防跌倒练习.

    作者:阮文东;王沛;雪原;马信龙;周先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目的 通过基因芯片寻找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iod-induced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INFH)组织中表达变化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探究氧化应激诱发或加重SINFH的始动因素和分子机制.方法 20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于左侧臀肌注射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建立SINFH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于左侧臀肌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6周后取两组大鼠的左侧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抽提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的mRNA,经反转录获得大鼠股骨头组织cDNA,进行基因芯片检测.检测结果经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股骨头出现骨小梁紊乱、变细,骨细胞坏死,空骨陷窝率增加;对照组大鼠未见股骨头坏死.模型组基因芯片检测发现27条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COX6A2、COX4I2、SOD3和DUSP1等4条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均呈下调表达.这些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涉及抑制活性氧自由基(ROS)生成,加速ROS清除以及保护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等方面.结论 大鼠SINFH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变化,初步提示COX6A2、COX412、SOD3和DUSP1基因是氧化应激在SINFH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基因.

    作者:童培建;毛强;吴承亮;金红婷;肖鲁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行兔腰椎横突间融合

    目的 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进行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材料,以骨形态发生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以骨髓间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态发生蛋白、B组以脱钙骨基质、C组以自体髂骨行L5,6横突间融合.术后8周取腰椎标本,评估植入材料融合情况;行DR片灰度分析,计算成骨密度及成骨面积;行CT扫描三维重建观察横突间融合形态.HE染色分析横突间融合组织结构.结果 大体可见A组及C组植入材料与宿主横突融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横突间植入材料大部分被吸收.DR片示A组与C组横突间呈高密度影,成骨密度不均;B组未达到骨性融合.CT示A组与C组融合标本有明显的连续骨痂通过横突间区;B组未见连续骨痂.A组成骨密度和成骨面积均高于B组,与C组无差异.组织学观察示A组与C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横突处新生骨小梁形成;B组横突间连接主要为纤维组织.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行兔腰椎横突间融合,其成骨能力接近自体髂骨,优于单纯应用脱钙骨基质.

    作者:胡炜;张学利;高欣凤;崔子健;孙天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双侧先天性肱桡关节融合一例报告

    患儿男,2.5岁,出生史正常,无阳性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出生后即发现双侧肘关节僵硬.体格检查:右肘关节屈曲80°位固定,左肘关节屈曲95°位固定.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消失.肱动脉和桡动脉正常,前臂未见神经系统缺陷,全身其他关节均正常.

    作者:刘振江;赵群;张立军;李祁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侧前方入路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样变脊膜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45岁,因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10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10年余,近1个月劳累后加重,呈钝痛,双下肢麻木、无力,以右下肢麻木明显,无发热、咳嗽症状,大便干结,小便基本正常,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减轻.查体:颅神经和双上肢检查未见异常,胸椎活动受限,T5~7棘突叩痛,剑突平面以下痛、温、触觉减退,右下肢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趾背伸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双侧腱反射减退,肌张力减低,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可疑.

    作者:李强;施永彦;卢娟;赵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短柄髋关节植入物的初始与远期稳定性(二)

    (四)微动分析在步骤1结束时获得重建模型的微动结果,这是重建步骤前的第一步,位于45%步态相.对植入物节点相对于骨节点法向(分离)和切向(滑动)运动场变量(在数量方面)的标定和评估,以此对骨-植入物接触界面进行分析.所有结果均在Abaqus/CAE中显示(Simulia,Inc.,Pawtucke,Rhode Is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腕管综合征与肘管综合征的临床分型现状与建议

    腕管与肘管综合征是手外科临床中常见的两类周围神经卡压征,如何规范它们的诊治标准是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综合近期有关临床分型资料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供全国同道讨论、修改与参考.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