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12年9期文献
  • 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二期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 探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6月采用二期THA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31~74岁,平均52.6岁.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6例.术前行关节腔穿刺液及术中取关节周围组织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一期手术取出内固定,清除感染病灶,植入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术后静脉滴注及口服抗生素.停用抗生素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间隔1个月连续两次正常后,行二期手术取出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植入非骨水泥全髋关节假体.结果 2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7例细菌培养阴性.一期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6~8周,平均6.4周;口服抗生素6~9周,平均6.7周.一期与二期手术间隔6~14个月,平均9个月.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复发或新发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溶解.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74.6分(64~8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0.9分(86~97分).结论 二期THA手术治疗股骨近端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可以重建关节功能,术后近期无感染复发.

    作者:康鹏德;杨静;沈彬;周宗科;裴福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髋臼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髋臼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32例(32髋),男23例,女9例;年龄51~76岁,平均66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6例,翻修26例.PaproskyⅡB型骨缺损12例,采用打压植骨结合钛网重建;ⅡC型骨缺损13例,采用打压植骨结合钛网重建7例、打压植骨结合金属加强杯重建6例;ⅢA型骨缺损7例,采用结构植骨+打压植骨结合带翼金属加强杯重建6例、双层打压植骨结合钛网及金属加强杯重建l例.疗效通过影像学Gill金属网杯松动评定标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4.00±11.71)分提高至(78.41±9.32)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7.5%.3例出现髋臼旋转中心轻度移位,1例发生脱位,其余28例未发生固定物松动、下沉及植骨吸收.结论 根据髋臼缺损Paprosky分型选择钛网或金属加强杯结合打压植骨或结构性植骨技术,可以重建髋臼骨缺损,从而提高髋臼杯的稳定性.

    作者:陈伟;谷长跃;于庆巍;张远鹰;王金成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

    目的 分析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 2002年9月至2011年7月,以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6~9岁,平均(7.0±1.1)岁.9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4例已完成终融合手术(已融合组),6例未完成终融合手术(未融合组).记录每次手术术前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Cobb角、C7-S1距离,计算FVC、FVC/FVC预测值百分比、FEV1、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变化,分析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已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其中终融合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末次延长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FEV1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生长棒置入术前与末次手术前FVC/FVC预测值百分比及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值无相关性.结论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肺功能得到改善,肺功能的改善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无关.

    作者:姜宇;赵宇;王以朋;邱贵兴;翁习生;李晔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混合植骨技术结合髋臼加强杯或钛网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

    目的 探讨自体骨和异体冷冻干燥骨混合植骨方法在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中恢复髋臼骨量的作用,评价混合植骨技术结合髋臼加强杯或钛网杯重建髋臼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4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自体骨和异体冷冻干燥骨混合打压植骨结合髋臼加强杯或钛网杯对髋臼严重骨缺损18例19髋进行重建.男8例,女10例;年龄33~76岁,平均64.7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导致髋臼假体松动而行翻修术17例,髋臼发育不良行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PaproskyⅡB型骨缺损5髋,PaproskyⅡC型2髋,PaproskyⅢA型6髋,PaproskyⅢB型6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6~12.3年,平均6.5年.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38.7±9.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87.6±7.8)分.术后3~6个月X线检查可见髋臼植骨区骨长入,1年后植骨区骨整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再松动病例.1例出现髋臼聚乙烯明显磨损,髋关节旋转中心上移.结论 自体骨和异体冷冻干燥骨混合打压植骨可有效恢复髋臼骨量,植骨中加入的自体骨可促进植骨区骨长入,混合植骨方法结合髋臼加强杯或钛网杯固定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疗效确切.

    作者:叶一林;朱天岳;柴卫兵;卢宏章;李军;刘震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距减小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距减小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即刻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的病例.利用Coreldraw 12.0等比例重建术后即刻双髋正位X线片,依据股骨偏距减小值(F)分为五组:F<2 mm组、2≤F≤4 mm组、4<F≤6 mm组、6<F≤8 mm组、8<F≤10 mm组,每组18例;等比例重建终末随访(4~7年,平均5.6年)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速度和角度.结果 (1)五组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分别为(0.72±0.13) mm、(0.78±0.11) mm、(0.87±0.09) mm、(0.99±0.09) mm、(1.17±0.15) mm,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速度分别为(0.132±0.025) mm/年、(0.139±0.019) mm/年、(0.159±0.029) mm/年、(0.183±0.032) mm/年、(0.213±0.023) mm/年,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角度分别为5.0°±3.5°、3.2°±3.8°、-4.3°±4.9°、-8.7°±4.1°、-13.0°±4.7°,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距的重建应尽量达到正常解剖水平,股骨头中心向外上方迁移可能会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和假体磨损增加.

    作者:肖瑜;张福江;马信龙;任凯晶;于建华;高志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椎间盘封闭术对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价值

    目的 探讨椎间盘封闭术对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价值.方法 临床高度怀疑椎间盘源性腰痛行椎间盘造影及单个椎间盘封闭术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5~60岁,平均48岁.根据造影术中纤维环破裂Dallas分级将患者分为0级组7例、1级组36例、2级组48例、3级组29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罗兰莫里斯功能评分表(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对术前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对高度怀疑的“责任椎间盘”进行封闭阻滞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疼痛VAS和RMDQ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llas 3级组中期疗效优于Dallas 1级组及2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纤维环破裂患者(Dallas分级3级)术后各时间点腰痛症状复发率均低于其他各组患者.结论 椎间盘封闭术能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症状,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造影术不能复制疼痛病例的补充诊断依据;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特别是重度纤维环破裂患者,接受椎间盘局部封闭术后缓解疼痛的效果确切.

    作者:李永华;胡子昂;范顺武;赵凤东;赵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深部感染的技术要点与初步经验.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接受二期翻修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深部感染患者21例(21膝),男8例,女13例;年龄56~83岁,平均64.4岁.一期手术中彻底清创,取出假体,植入含高浓度万古霉素的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术后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2~8周,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翻修假体.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4个月,平均32.2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复发.终末随访时,KSS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伸膝迟滞程度无明显加重.两次手术间隔平均11.5周.间隔体取出前后骨缺损程度未见明显改变.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及伤口愈合不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间隔期内的膝关节功能、避免骨量丢失,相关并发症少.彻底清创、间隔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准确判断翻修假体植入时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军;张宇;张娜;孙振辉;田孟强;田峥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二期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 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作者:陈哲峰;王青;崔维顶;范卫民;刘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F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Fg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作者:张成绩;徐志宏;史冬泉;陈东阳;庞勇;袁涛;翁文杰;蒋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臂丛撕脱伤伸肘及伸指功能的中期随访

    目的 观察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臂丛神经撕脱伤伸肘、伸指、伸拇功能的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4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的伸肘及伸指功能,男36例,女7例;年龄4~44岁,平均(23.5±9.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2个月,平均(3.7±1.9)个月.其中全臂丛神经撕脱伤32例,中下干撕脱伴上干部分损伤或正常5例,C6~T1神经根撕脱伴C5椎孔外断裂或部分损伤6例.取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显露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后侧束、桡神经向远端游离,切断后侧束的其他分支.将下干后股、后侧束及桡神经上提,膈神经在胸廓上口内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吻合.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33例,通过腓肠神经桥接10例.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3个月,平均(39.7±7.1)个月.伸肘、伸指、伸拇肌力达到3或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1.6%、41.9%、39.5%.结论 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其伸肘功能恢复满意,伸指、伸拇功能的恢复仍需进一步改善.

    作者:王树锋;栗鹏程;薛云浩;李玉成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探讨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 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名,女5名;年龄21~38岁,平均(28.1±6.O)岁.行膝关节完全伸直位CT横断面扫描,26幅CT扫描图像纳入研究.在CT扫描图像上描绘两条胫骨前后轴线: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分别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及髌韧带中内1/3点连线,股骨外科髁上轴线;测量两条胫骨前后轴线分别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的夹角,并与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即0°进行比较.结果 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与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5.1 °~5.8°,平均0.7.±2.8.,与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中内1/3点连线的夹角为-3.4°~14.1°,平均6.9°±5.3°,与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条胫骨前后轴线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的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可参考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连线,使股骨与胫骨假体间旋转对线更匹配.

    作者:赵宝辉;陈百成;王聪;邓默;任宝;徐佳丽;高文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ybrid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进展

    颈椎退变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颈椎疾患,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人工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1-7].但在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单纯应用 ACDF容易造成邻近节段退变等远期并发症[8];而单纯应用ADR则会受到手术指征的限制.因此,有学者提出采用ADR与ACDF联合应用,即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以适应病变节段的不同特点,既可以发挥人工椎间盘的优势又可以弥补颈椎融合的缺陷9-11.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ybrid手术的报道逐渐增多,同时也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Hybrid手术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结果及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邹飞;王洪立;姜建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McCune-Albright综合征并发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McCune-Albright综合征早定义为多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皮肤牛奶咖啡斑和性早熟三联征[1-2].McCune-Albright综合征属罕见病,其发病率约为1/1 00 000至1/1 000 000.有学者认为,一些内分泌疾病,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生长激素分泌过多[4-5]、肾性磷酸盐过度丢失伴或不伴有佝偻病或骨软化症[6]、Cushing综合征均可能与患者本身患有的McCuneAlbright综合征有关[7-9].

    作者:王守丰;邱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嘎吱”声现象的研究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对缓解关节疼痛、重建关节活动度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1-2].随着THA的广泛开展,各种手术并发症也相继被报道,如感染、假体松动、骨质溶解、负重界面磨损等,其中磨损碎屑是导致骨质溶解及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3-5],影响人工关节使用寿命,尤其是在中青年患者中[4,6].为了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更换耐磨的负重界面日益成为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者:仇志强;廖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

    一、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椎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据初步调查,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1].

    作者:沈彬;裴福兴;邱贵兴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