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的功能重建

    骨盆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的重建十分必要,这种重建对于患者术后的坐、立和行走功能非常重要.髋臼部位肿瘤多数为髂骨或耻、坐骨同时受累.常见肿瘤包括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Ewing肉瘤、成骨肉瘤等[1-3].半骨盆截肢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但因为丧失了患侧肢体,患者多难以接受.近20年来,随着诊断技术、新辅助化疗的发展及肿瘤外科切除原则的建立,骨盆肿瘤的切除及功能重建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可选择的髋臼重建方法有:瘤骨灭活再植、异体半骨盆移植及人工半骨盆假体重建等[4-8].

    作者:郭卫;姬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节段切除及骨重建技术

    桡骨远端是构成腕关节、下尺桡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正常人的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边缘长于掌侧缘,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掌倾角);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1.5 cm,故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尺倾角).桡骨下端具有掌、背、桡、尺四个面,掌侧光滑凹陷,有旋前方肌附着;背侧凸起,有四个骨性腱沟,内有伸肌腱;桡侧面延长成茎突,有肱桡肌附着及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腱鞘;尺侧面构成下尺桡关节,为前臂旋转的枢纽.因此,当桡骨远端畸形、外伤或存在肿瘤行关节重建时,如骨关节重建不良或方法不合理,则可造成腕及手指的功能障碍.

    作者:王臻;李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76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骨巨细胞瘤协作组(天津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西京医院、浙医二院、南京军区总医院)2000年3月至2014年7月间所有膝关节周围GC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性别、年龄、发生部位、Campanacci分级、Ennecking分期、周围软组织受侵袭情况、病理性骨折程度和手术方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膝关节周围GCT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收集376例GCT患者,原发302例,复发74例;男198例,女178例;发病年龄12~78岁,平均(35.6±12.8)岁,男性发病平均年龄(37.4±13.2)岁,女性发病平均年龄(33.5±12.0)岁,女性发病年龄明显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膝关节175例(46.5%)、右膝关节201例(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远端202例(53.7%)、胫骨近端174例(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瘤体破坏偏心性304例(80.9%),中心性72例(19.1%).未发生骨折261例(69.4%),简单骨折73例(19.4%),复杂骨折42例(11.2%).结论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越高,其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囊外病变比例及采取边缘切除方式的比例就越高.

    作者:赵立明;徐明;胡永成;于秀淳;王臻;叶招明;吴苏稼;郭军;王景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QLQ-BM22简体中文版的评估及临床应用

    目的 旨在将英文版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EORTC QLQ-BM22)翻译为简体中文版,并评估其效用.方法 将英文版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翻译成简体中文版,通过2位英语母语译者独立回译合并进行文化调试,发送至EORTC总部对回译版及原版进行比较.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骨转移癌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7~78岁,平均59.4岁.填写调查问卷并记录患者对问卷中内容理解存在的疑惑,评估患者对本问卷的理解程度,通过患者的反馈信息重新修改简体中文版问卷.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6~84岁,平均57.2岁.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3和6个月随访时分别填写调查问卷;通过EORTC QLQ-BM22评分情况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EORTC通过比较回译版及原版,认为翻译准确表达了原版的内容,可作为简体中文版正式发布.患者对中文版问卷的理解无困难,均能切题地完成问卷的填写.临床随访病例除社会心理评分于各随访阶段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外,术后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功能以及总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EORTC QLQ-BM22可作为评估中国群体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份有效量表,亦可用于评估治疗对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

    作者:陈正启;曾辉;付东;孙伟;沈嘉康;傅泽泽;邓必勇;蔡郑东;华莹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波原位灭活联合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微波原位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6月至2012年4月对19例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患者采用微波灭活联合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男12例,女7例;年龄11~65岁,平均47岁.原发恶性骨肿瘤11例,转移瘤8例.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6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X线、CT显示骨干皮质破坏小于骨全长的1/3,而MRI显示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依据MRI确定截骨范围,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采用常规肿瘤假体置换入路,按广泛切除原则充分显露瘤段骨及软组织肿块.使用铜网保护瘤段骨周围软组织,用2 450 MHz微波将瘤段骨内部加热到50℃,持续20 min,按术前测量长度进行截骨,人工关节假体重建,逐层缝合组织及皮肤.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600 ml.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7年.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复发,带瘤生存;2例术后其他部位转移,死亡;余8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转移.6例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5~20个月出现其他部位转移,死亡;2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转移.3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其余患者无关节功能受限.结论 微波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髓腔内广泛受累的四肢恶性骨肿瘤,能大限度地保留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

    作者:纪经涛;张洪;胡永成;夏群;苗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定制肿瘤型关节假体髓外柄断裂的有限翻修技术

    目的 介绍定制肿瘤型关节假体髓外柄断裂的有限翻修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例患者行定制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发生假体髓外柄断裂,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5岁、51岁和52岁.原发肿瘤部位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别为股骨远端骨肉瘤、股骨远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及股骨近端软骨肉瘤.假体髓外柄断裂分别发生于术后11个月、34个月和28个月,均无明显外伤史,为行走时发生假体断裂.假体断裂处位于股骨远端假体髓外柄结合部和股骨近端假体的股骨颈基底部.依据假体断裂后髓内柄固定牢固及髓外柄残留足够长度的情况,为避免常规翻修手术中较困难的原假体髓内柄及骨水泥取出,设计了股骨近端和远端翻修假体进行有限翻修,该翻修假体由套筒部和关节部组成,材质及关节部外形与原假体相同,翻修时保留原假体髓内柄,将翻修假体套接于残留的髓外柄,骨水泥及挤压螺钉固定,同时更换磨损的配件,从而完成有限翻修.术后常规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观察翻修假体稳定性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例患者假体断裂原因为股骨远端假体髓外柄结合部、股骨近端假体股骨颈基底部疲劳断裂各1例,股骨远端假体髓外柄结合部松动、锁钉断裂1例.翻修术后分别随访1个月、103个月和110个月,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发生软组织内肿瘤复发而再行肿瘤切除术.至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翻修假体固定牢固、无松动.MSTS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66.7%、86.7%和83.3%.结论 定制肿瘤型关节假体由于疲劳或结构失效可发生断裂,套接式翻修假体可保留固定牢固的原假体髓内柄而行有限翻修,降低了手术难度,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

    作者:杨强;王鲁强;杨志平;李昕;李振峰;李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广泛切除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Ⅱ、Ⅲ期肢体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广泛切除术后进行放、化疗与单纯化疗对Ⅱ、Ⅲ期(AJCC分期)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行广泛切除手术的81例AJCC分期Ⅱ、Ⅲ期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放、化疗组59例,单纯化疗组22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临床因素.结果 8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放、化疗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2~66个月),单纯化疗组为19个月(2~59个月).放、化疗组局部复发13例(22%),远处转移14例(23.7%),死亡8例(13.6%);单纯化疗组局部复发5例(22.7%),远处转移10例(45.5%),死亡4例(18.2%).单因素分析显示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与治疗方式(放、化疗组44个月,单纯化疗组14个月,x2=5.87,P=0.015)和AJCC分期(Ⅱ期42个月,Ⅲ期24个月,x2=4.404,P=0.036)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2,OR=0.44,95% CI=0.221~0.87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式与中位总生存时间无关(放、化疗组57个月,单纯化疗组43个月,x2=1.147,P=0.284),中位总生存时间与肿瘤大小(≤5 cm者60个月,>5 cm者45个月,x2=4.478,P=0.034)、组织学分级(G2级者52个月,G3级者50个月,x2=4.325,P=0.038)和AJCC分期(Ⅱ期61个月,Ⅲ期39个月,x2=9.935,P=0.002)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未发现影响中位总生存时间的临床因素.结论 对于经过广泛切除手术的Ⅱ、Ⅲ期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放、化疗较单纯化疗可延长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

    作者:张路;方志伟;樊征夫;白楚杰;刘佳勇;薛瑞峰;李舒;高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肉瘤重要信号通路的遗传学研究

    目的 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方法检测人骨肉瘤基因组的拷贝数异常,探讨并验证骨肉瘤重要信号通路的遗传学异常及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aCGH检测10例新鲜骨肉瘤标本的基因拷贝数变化,然后利用基因和基因组京都百科全书通路分析方法(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确定骨肉瘤有关信号通路的基因改变,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对10例骨肉瘤标本的aCGH数据进行KEGG通路分析发现33条信号通路的分子有明显的基因拷贝数改变,20条信号通路的分子存在明显的基因扩增,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mTOR通路;13条信号通路的分子存在明显的基因缺失,如Wnt和Hedgehog通路.另外,还发现与细胞-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相关的信号通路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学改变,如CAMs和紧密连接信号通路存在基因扩增、黏着连接通路存在基因缺失.通过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证实VEGF信号通路中的VEGFA基因明显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证实骨肉瘤中VEGFA蛋白高表达,并且与微血管密度紧密相关.结论 骨肉瘤信号通路的遗传学改变涉及VEGF、mTOR、Wnt、Hedgehog、CAMs、紧密连接、黏着连接信号通路及其他26条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的遗传学改变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为骨肉瘤针对特定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分子遗传学依据.

    作者:周文雅;王国文;郝梦泽;杜晓玲;杨蕴;杨吉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Ezrin shRNA联合HSP70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Ezrin基因沉默联合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诱导的免疫杀伤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将人HSP70和Ezrin-shRNA的DNA片段分别克隆至含CMV和pU6双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GFP-V-RS中构建含HSP70和Ezrin-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V-RS-shRNA和pGFP-V-RS-shRNA-HSP70.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入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转染效果;荧光定量RT-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转染细胞株Eznn和HSP70基因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MT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周期相关蛋白表达量变化;MTT法检测HSP70刺激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靶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荧光图像及基因和蛋白表达分析证实,首次成功构建同时沉默Ezrin和过表达HSP70的特异性载体.较单纯沉默Ezrin,同时过表达HSP70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沉默Ezrin蛋白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的效果,但与对照细胞相比,M63细胞凋亡率仍明显上升,自11.01%±0.22%上升至24.28%±0.50%,增殖速度则自395.14%±2.24%减少至310.00%±2.83%.另外,Western blot检测发现Ezrin-shRNA可促进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相反可降低抗凋亡基因Bcl-2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而Ezrin-shRNMHSP70组较Ezrin-shRNA组促Bax表达和降低Bcl-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有所减弱,但较阴性对照组仍有明显效果.MG63细胞的CTL细胞毒杀伤效应显示各效靶浓度下CT+IL-2+HSP70组的杀伤活性高于CT+IL-2组,高达56.33%±1.95%.结论 同时沉默Ezrin、过表达HSP70既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并利用HSP70诱导的CTL,增强对靶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姚琴;赵慧毅;谢柏臻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肉瘤预后个体化预测模型列线图的建立

    目的 通过对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及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建立骨肉瘤预后预测模型列线图,并验证其准确度.方法 收集1998至2008年确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235例骨肉瘤患者组成建模组,2009年的55例骨肉瘤患者组成验证组.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子;然后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内部验证运用Bootstrap法,外部验证运用验证组,一致性指数(C-index)用来评价模型准确度,并绘制出列线图预测和实际观察的五年生存率校准曲线.结果 建模组和验证组五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6.1%±6.7%和61.8%±12.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性骨折、入院时碱性磷酸酶水平、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术后化疗次数是独立预后因素.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观察的五年生存率有很好的一致性.列线图预测五年生存率的C-index为0.74(95%CI,0.70~0.78),明显高于Enneking分期系统.应用验证组进行外部验证,列线图、Enneking分期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的C-index分别为0.71、0.54和0.56,提示列线图比Enneking分期及AJCC分期的预后预测准确性更高.结论 成功建立的预测骨肉瘤患者总体生存列线图能实现个体化预测,且与其他预后预测系统相比更直观、准确.

    作者:黄纲;董忠信;谢显彪;尹军强;邹昌业;王永谦;王晋;沈靖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

    目的 介绍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并探讨其工作原理、手术操作技巧、早期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肿瘤瘤段骨切除、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治疗股骨远端骨肉瘤的儿童患者3例,均为男性,年龄8岁、9岁和15岁.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1~2周期,化疗结束后根据X线、CT和MR等检查结果评价化疗疗效,对于化疗效果好且符合保留骨骺手术条件者采用此术式治疗.首先通过CT、MRI确定病变范围,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定制保留骨骺的肿瘤型假体以及模具,待假体定制完毕后行肿瘤瘤段骨切除、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切口愈合1周后给予术后的规范化化疗,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3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h、4h和6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 ml、500 ml和2 200ml.对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根据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术后3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24分、26分和13分,短期随访显示患者肢体功能良好.1例患者出现假体感染,经保守治疗(抗炎补液、切口换药等)无效后行大腿截肢术,余2例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等其他并发症.2例患者双下肢长度相差均<2cm.结论 通过严格掌握保留骨骺保肢手术的适应证,配合术前及术后的新辅助化疗,保留骨骺的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术为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的保肢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其疗效安全、可靠,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董扬;阎洪亮;张智长;稽伟平;杨庆诚;覃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盆骨巨细胞瘤临床治疗的系统文献综述

    目的 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好发年龄、发病部位、不同治疗方式的复发率及并发症.方法 在医学常用外文数据库检索“giant cell tumor,pelvis”,在医学常用中文数据库检索“骨巨细胞瘤,骨盆”,时间选取1949至2012年,所有被检索的文献及参考文献均被用于分析,经文题、摘要、全文内容二次筛选,共筛选出38篇文献,将所涉及的骨盆GC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删除重复报告的病例;收集每例入选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手术方式、随访时间、并发症、复发率及死亡率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项研究.结果 筛选出的38篇文献中共165例骨盆GCT患者纳入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发病年龄14~73岁,平均33.2岁,高发年龄21~40岁;男、女比例为1∶1.7.发病部位:髂骨区(A区)48例,髋臼区(B区)60例,耻、坐骨区(C区)31例.随访时间1.5~35年,平均9.5年.27例(32.5%,27/83)患者出现治疗并发症,以病灶外整块切除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13/28)发生率高;常见并发症为切口内感染、切口延迟愈合.9例(45.0%,9/20)接受单纯病灶放疗的患者术后复发,24例(33.3%,24/72)接受病灶内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5例(35.7%,5/14)接受病灶内手术联合放疗或冷疗的患者术后复发,1例(2.0%,1/51)接受病灶外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总复发率为24.6%(39/158),死亡率为3.2%(5/158).结论 骨盆GCT临床少见,常累及髋臼区(B区),高发年龄为21~40岁,病灶外整块切除术后并发症为常见,但术后复发率低,骨盆GCT总体复发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作者:郑凯;于秀淳;胡永成;王臻;吴苏稼;叶招明;许宋锋;徐明;中国骨巨细胞瘤协作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资料完整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9~58岁,平均24.4岁,中位年龄21岁.终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纳入研究,软组织为首发23例,骨首发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的无痛性肿块17例(65.4%,17/26),伴有疼痛症状9例(36.4%,9/26).纳入分析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体积、Enneking外科分期、外科边界以及辅助化疗与否.肿瘤学评价包括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和生存分析.肿瘤体积与外科边界对局部复发率、辅助化疗对转移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局部复发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Enneking外科分期Ⅱ期14例,Ⅲ期12例.手术行边缘切除9例、广泛切除17例.随访时间5~226个月,平均4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终12例存活(46.2%).Ⅱ期和Ⅲ期病例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9.5%和23.4%.局部复发7例(26.9%),广泛切除与边缘切除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期患者接受与未接受化疗转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5 cm和<5cm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40.7%和8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科边界与局部复发率明显相关,Cox回归分析表明Enneking外科分期和肿瘤体积是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典型表现为无痛包块,易发生早期转移;外科边界是局部复发率的独立预后因素;Enneking外科分期与肿瘤体积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辅助化疗对于控制新发转移率和提高生存率的无明显改善.

    作者:刘巍峰;郝林;王涛;宫丽华;李远;牛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