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关节腔内注射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因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80例(380膝)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74例,女206例;年龄59~72岁,平均(63±4)岁。120例于术中紧密缝合关节囊后局部注射质量浓度30 g/L的氨甲环酸生理盐水溶液50 ml(1.5 g氨甲环酸组),136例局部注射质量浓度10 g/L的氨甲环酸生理盐水溶液50 ml(0.5 g氨甲环酸组),124例未应用氨甲环酸(无药物干预组)。于术后第1~3天连续测量患侧肢体周径,于术中和术后第1天测量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监测三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输血情况。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手术期未出现感染、坏死、脂肪液化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无腹泻、恶心及呕吐等氨甲环酸不良反应。三组病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麻醉方式、术后引流量、术中总失血量及术侧肢体周径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1.5 g氨甲环酸组7.5%,0.5 g氨甲环酸组13.2%,无药物干预组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氨甲环酸用药组较无药物干预组降低,1.5 g氨甲环酸组较0.5 g氨甲环酸组更低(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1.5 g氨甲环酸组(693.29±377.91)ml,0.5 g氨甲环酸组(835.41±481.97)ml,无药物干预组(1032.75±322.1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氨甲环酸用药组较无药物干预组减小,1.5 g氨甲环酸组较0.5 g氨甲环酸组更小(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能减少术后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作用成浓度依赖关系,1.5 g氨甲环酸较0.5 g氨甲环酸更有效。
作者:冯贵喜;刘军;张福江;刘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手术导板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的准确性。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导板辅助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59~78岁,平均(70.9±6.69)岁;传统截骨方法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58~77岁,平均(69.9±6.35)岁。传统截骨方法组采用常规截骨方法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导板辅助组采用个性化手术导板辅助截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评估两组患者X线片上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想状态值的偏差,及手术导板辅助组术中实际的截骨量、股骨外翻角、股骨外旋角、胫骨后倾角与术前规划的差异。结果手术导板辅助组髋-膝-踝角平均偏差0.77°±0.51°、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平均偏差0.37°±0.53°、冠状面胫骨组件角平均偏差0.11°±0.24°,均小于传统截骨方法组(分别为2.73°±1.59°、1.22°±2.53°、1.10°±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导板辅助组矢状面股骨组件角和胫骨组件角平均偏差8.26°±0.85°、0.71°±0.77°,与传统截骨方法组(分别为9.28°±0.58°、0.72°±1.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导板辅助组术中实际的股骨远端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角、股骨外旋角、胫骨后倾角与术前规划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547,3.864,0.537,-0.040,-1.290,P均>0.05)。结论相对于全膝关节置换传统的定位截骨方法,个性化手术导板辅助截骨更精确,特别是在冠状面上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的精确度更高。
作者:邱冰;张明娇;唐本森;刘非;朱伟民;甄东;刘方;邓必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侧半月板外突与半月板损伤部位、类型及膝内翻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接受关节镜检查及手术的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97例,男40例,女57例;年龄32~66岁,平均(51.2±10.71)岁。于膝关节冠状面MRI上测量半月板外突≥3 mm者38例,无半月板外突者59例。在X线片上测量股胫角,<182°记录为膝内翻。在关节镜下观察半月板撕裂类型(纵裂、水平裂、斜裂、横裂、复杂裂)、撕裂部位(前角撕裂、体部撕裂、后角撕裂、根部撕裂)。比较内侧半月板外突组和无内侧半月板外突组半月板不同撕裂类型和部位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半月板外突的危险因素。结果内侧半月板外突组与无内侧半月板外突组的患者年龄(t=-1.511,P=0.135)、性别(χ2=0.208,P=0.648)、体重指数(t=0.249,P=0.650)及侧别(χ2=0.052,P=0.82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膝内翻患者半月板外突的发生率为89%(25/28),半月板根部撕裂患者半月板外突的发生率为78%(18/23)。内侧半月板外突组与无内侧半月板外突组根部撕裂(χ2=19.329,P=0.000)、复杂裂(χ2=5.111,P=0.024)、膝内翻(χ2=41.481,P=0.000)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半月板前角撕裂(χ2=0.044,P=1.000)、体部撕裂(χ2=0.261,P=0.661)、后角撕裂(χ2=3.722,P=0.086)、纵裂(χ2=0.054,P=0.816)、水平裂(χ2=0.317,P=0.790)、斜裂(χ2=0.198,P=0.819)、横裂(χ2=1.188,P=0.385)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膝内翻的OR值为101.976,95%CI(15.973,651.041),P=0.000;根部撕裂的OR值为35.517,95%CI(6.804,185.399),P=0.000;复杂裂的OR值为0.949,95%CI(0.211,4.267),P=0.945。结论膝内翻和内侧半月板根部撕裂是造成内侧半月板外突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黄竞敏;李昱鸿;李冬超;王海蛟;张政;胡文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环线切割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腕管综合征患者72例(103侧),男27例,女45例;年龄22~94岁,平均51.3岁。采用切开减压手术21例(30侧)、环线切割手术51例(73侧)。切开手术于掌心鱼际纹尺侧做切口,显露腕横韧带并切断,达到腕管减压的目的。环线切割手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分别从腕横韧带的深层及浅层穿线,形成环套切断腕横韧带,使腕管减压。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超声检查,观察正中神经长宽比(钩骨层面正中神经横断面的长和宽的比值)和肿胀比(豌豆骨层面与桡骨远端层面正中神经横断面积的比值);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波士顿腕管综合征评分量表(Boston carpal tunnel questionnaire,BCTQ)评估腕管综合征症状以及腕关节功能。结果11例失随访,61例随访3~27个月,平均11.6个月。切开减压组与环线切割组术前BCTQ评分分别为(28.5±4.6)分、(29.4±5.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P=0.528)。术后3个月BCTQ评分分别为(16.3±5.7)分、(15.7±4.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674)。术后3个月两组BCTQ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开减压组术前、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示正中神经长宽比分别为3.8±0.7、2.6±0.4,肿胀比分别为2.3±0.4、1.2±0.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环线切割组术前、术后3个月正中神经长宽比分别为3.9±0.6、2.7±0.5,肿胀比分别为2.1±0.3、1.4±0.4,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正中神经长宽比、肿胀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开减压组和环线切割组术后均无感染、愈合不良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的环线切割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能改善正中神经刺激症状,恢复正中神经的形态及功能,达到与切开减压手术相同的疗效。
作者:王易彬;汤宇;徐子涵;吉毅峥;孙天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桡骨骨膜瓣移植重建舟骨血运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9~33岁,平均26.2岁。腕舟骨腰部骨折骨不连25例,腕舟骨近端骨折骨不连3例。术中将以第1、2伸肌腱鞘之间分离出的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骨膜瓣横行镶嵌于骨折端,重建舟骨血运,然后以克氏针(15例)或Herbert螺钉(13例)固定。术后第1、2、3、6、12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个月。克氏针固定和Herbert螺钉固定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5个月,腕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腕关节功能参照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优2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26/28)。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93%(14/15)、Herbert螺钉组优良率92%(12/13),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6)。结论采用桡骨骨膜瓣移植重建舟骨血运及克氏针或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操作简便,可改善舟骨骨折端血供,促进骨不连愈合,术后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张钰;林尊文;刘明军;邹帆;陈江伟;黄山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并发急性失血性贫血。异体输血是目前纠正术后贫血的主要措施,虽然可以快速纠正贫血,但可能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及其他问题,包括感染、肢体康复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采取血液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失血,减少或避免异体输血。围术期血液管理措施主要分为三部分:术前纠正贫血、自体血储存;术中止血带、抗纤溶药、局部止血剂、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等的应用;术后自体血回输、遵循输血指征、处理引流和体位控制等。围术期血液管理旨在减少术后失血、降低输血率、改善预后、促进术后康复及降低医疗成本。血液管理理念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血液管理方法的特点,权衡利弊,制定出高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鲁强;尹东;彭昊;聂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孔块体生物玻璃在体外环境中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多孔块状生物玻璃浸泡于α?MEM培养基中制备浸提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生物玻璃培养基及α?MEM培养基中的离子浓度。通过Giemsa染色、黏着斑蛋白(Venculi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生物玻璃培养基培养的MC3T3?E1细胞(生物玻璃培养基组)及α?MEM培养基培养的MC3T3?E1细胞(普通培养基组)的细胞个数、核质比、Venculin免疫荧光强度;通过细胞周期检测、MTT检测、Brdu检测比较两组细胞的各个细胞周期数量构成比、OD值、Brdu阳性细胞比;提取两组细胞总RNA并行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蛋白分析,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观察两组培养基培养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率及细胞矿化率。结果生物玻璃培养基中的Si离子和F离子浓度分别为(40.02±0.67)mg/L、(0.02±0.001)mg/L,α?MEM培养基分别为(2.02±0.01)mg/L、0.00 mg/L。Giemsa染色后生物玻璃培养基组和普通培养基组400倍镜下的细胞个数分别为(106.0±6.025)个、(40.20±3.63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生物玻璃培养基组细胞的核质比、Venculin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40.85±5.720、0.05088±0.02178)较普通培养基组(分别为21.93±4.137、0.02360±0.00318)增高。生物玻璃培养基组处于S期和G2/M期细胞数量构成比较普通培养基组高。生物玻璃培养基组OD值至第3天开始较普通培养基组增高,BrdU阳性细胞比较普通培养基组增高。生物玻璃培养基组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的表达较普通培养基组增多,碱性磷酸酶活性率(1.328%±0.01536%)高于普通培养基组(0.979%±0.03059%),细胞矿化率(2.953%±0.5363%)高于普通培养基组(1.000%±0.2081%)。结论多孔块体生物玻璃培养基相对于α?MEM培养基含有较多的Si离子,能促进MC3T3?E1细胞黏附,并对其增殖、活力及成骨分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作者:胡腾龙;厉晓杰;赵雄;陆清达;郝旭光;张斌;杨柳;颉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钙化性肌坏死是一种少见的创伤后并发症。1960年Gallie和Thomson[1]首先报告了2例Volkmann缺血挛缩后发生钙化性肌坏死的患者。钙化性肌坏死的具体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但多发生在创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之后,尤其是伴有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例[2]。临床表现多为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物,偶尔存在压痛。由于距初始创伤时间间隔长、临床症状不典型,钙化性肌坏死的诊断比较困难。我们报告1例诊断为左小腿胫前肌钙化性肌坏死的男性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钙化性肌坏死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与治疗方法。
作者:李冬松;高航;赵星宇;吴伟乾;刘建国;冯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