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直接前人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人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织损伤及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68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男27例,女41例.按手术入路分组:DAA组35例,年龄(54.88±12.13)岁;PLA组33例,年龄(53.18±14.72)岁.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肌酸激酶(Serum creatinekinase,CK)、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步态参数、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等.结果 DAA组手术切口长度较PLA组短[(11.23±0.97) cm与(15.16±1.12) cm]、手术时间较PLA组长[(73.77±9.20) min与(64.12±13.31) min]、术中出血量较PLA组大[(157.15±35.83) ml与(126.97±45.45)ml]、术后住院时间较PLA组短[(2.95±0.24)d与(3.35±0.51)d].DAA组术后CK、CRP、ESR、IL-6值均低于PLA组.术后72 h内DAA组疼痛VAS评分低于PL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术后3个月时DA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分及步态参数均优于PLA组,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上髋臼前倾角DAA组(16.4°±2.3°)较PLA组(20.4°±2.8°)小.DAA组1例术中出现股骨大转子尖部无移位骨折,PLA组无早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肌肉损伤小,术后疼痛症状轻,术后住院时间短,早期髋臼假体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早期髋关节功能康复,但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作者:赵海燕;夏亚一;康鹏德;聂涌;裴福兴;沈彬;杨静;周宗科;石小军;王浩洋;曾羿;刘欣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检验中文版牛津膝关节量表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膝关节功能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经翻译、回译、文化适应性检验和预测试形成中文版牛津膝关节量表,对114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男23例,女91例;年龄55~84岁,平均(67.35±6.94)岁.对比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简明生活质量量表-8(Short Form8 Health Survey,SF-8)中的生理维度、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 Group 5-Dimension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EQ-5D)中的行动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分析其天花板效应及地板效应.结果 中文版牛津膝关节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85).与WOMAC骨关节炎指数(r=-0.80)及SF-8中的生理维度(r=0.65)呈强相关,与EQ-5D中的行动能力(r=-0.35)及日常活动能力(r=-0.41)呈中度相关;与SF-8的心理维度(r=0.58)呈强相关,与EQ-5D的焦虑/抑郁条目呈中度相关(r=-0.35),与EQ-5D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呈弱相关(r=0.30).说明其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三个公因子:躯体功能、疼痛、睡眠问题,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02%,因子载荷均高于0.4.量表各条目均未出现天花板效应及地板效应.结论 中文版牛津膝关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敏感检测到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的变化.
作者:林恺;包良笑;李小丹;王健;张辉见;廖晓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在预测股骨远端扭转角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至8月61名健康成年女性(年龄18~38岁,平均31.5岁;身高153~170 cm,平均160 cm)的下肢全长CT数据,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roximal tibia varus angle,P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和股骨远端扭转角(condylar twist angle,CTA).PTA为冠状面胫骨平台切线与胫骨机械轴垂线之间的夹角;MPTA为冠状面胫骨机械轴与胫骨平台切线之间的内侧角;CTA为股骨通髁线与后髁连线在横断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PTA、MPTA和CTA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PTA、MPTA和CTA均符合正态分布.PTA数值范围为1.40°~6.50°,平均2.30°±1.86°;MPTA数值范围为83.50°~88.60°,平均87.7°±1.86°;CTA数值范围为0.50°~5.80°,平均3.40°±1.27°.PTA与CTA呈正相关(r=0.58,P=0.048),随PTA角度增加CTA呈上升趋势;MPTA与CTA呈负相关(r=-0.58,P=0.048),随MPTA角度增加CTA呈下降趋势.52名受试对象的PTA为2°~4°,占全部受试对象的85.2%;6名≤2°,占9.8%;3名≥4°,占4.9%.8名受试对象的CTA小于3°,占全部受试对象的13.1%;43名为3°~4°,占70.5%;10名大于4°,占16.4%.PTA与CTA的回归方程为:CTA=2.52+0.395PTA,MPTA与CTA的回归方程为:CTA=38.06-0.390MPTA.结论 于术前CT片或标准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PTA可以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CTA,有助于获得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减少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不良的发生率.
作者:贺强;马建兵;孙相祥;肖琳;赵光辉;王曦;姜扩;李辉;张维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Coonrad-Morrey假体全肘关节置换术后的肘关节力线,建立健康成人正常肘关节与假体设计相关的解剖参数,探讨Coonrad-Morrey假体与中国成人肘关节解剖形态的匹配性.方法 招募健康成人志愿者42名摄双侧肘关节正位X线片84张;通过图像存档系统收集正常肘关节正位X线片99张;采用Coonrad-Morrey假体行全肘关节置换术后肘关节正位X线片54张.于X线片上测量:肱骨-肘-腕(humerus-elbow-wrist,HEW)角、肱骨干髓腔长轴与肘关节屈戌轴的桡侧夹角(肱轴角)、尺骨干中段髓腔长轴与肘关节屈戌轴的桡侧夹角(尺中轴角)、尺骨干近端髓腔长轴与肘关节屈戌轴的桡侧夹角(尺近轴角)、肱骨和尺骨近端髓腔长轴的水平距离(髓腔偏移度).分析正常肘关节和全肘关节置换术后肘关节形态学指标的差异,正常肘关节的形态学指标是否存在性别、侧别差异及与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全肘关节置换术后HEW角(2.71°±8.08°)及髓腔偏移度[(1.79±3.49) mm]小于正常肘关节[分别为11.30°±7.21°、(5.25±2.5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肱轴角(89.92°±3.64°)、尺中轴角(93.34°±6.30°)、尺近轴角(78.87°±4.79°)大于正常肘关节(分别为87.59°±5.62°、89.23°±5.66°、76.22°±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肘关节,女性肱轴角大于男性.其余各指标的性别、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指标与身高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人Coonrad-Morrey假体全肘关节置换术后肘关节较正常肘关节外翻减小且前臂向外侧平移,Coonrad-Morrey假体存在使国人全肘关节置换术后前臂向外侧平移且肘关节外翻减小的设计因素.
作者:李国珅;公茂琪;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轴移试验是临床上评估前十字韧带伴相关结构损伤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减弱或丧失具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同时也是评估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情况的主要体格检查之一.前十字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前外侧结构损伤,包括外侧半月板、前外侧关节囊(前外侧韧带)、髂胫束和胫骨平台形态异常,均与临床轴移试验分度有关.外侧半月板是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后限制胫骨前向移位和旋转的次级稳定结构;前外侧关节囊(前外侧韧带)协助前十字韧带限制胫骨前向移位和内旋;髂胫束是膝关节高度屈曲时胫骨前向移位和内旋的重要限制结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造成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后行临床轴移试验体格检查时胫骨前向移位量增加;外侧胫骨平台的大小也与轴移试验分度相关.前十字韧带损伤伴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的密闭性和功能完整性受损与高度轴移密切相关,胫骨平台的形态异常也可影响膝关节的前向旋转稳定性.造成高度轴移现象的相关解剖与形态学因素及其在膝关节前向旋转稳定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共识.高度轴移现象对前外侧结构损伤和胫骨平台形态异常具有提示作用.识别造成高度轴移的解剖结构可能影响患者重建手术的策略和对相关结构的处理策略.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应尽量修复外侧半月板和髂胫束的损伤,伴有前外侧关节囊(前外侧韧带)损伤时应考虑附加关节外腱固定术,以便更好地恢复前外侧结构的密闭性和功能完整性.
作者:靳国荣;董江涛;许宏涛;高伟;刘巍;高石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3D打印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重要技术.从第一台3D打印机的出现至今已经30余年,在此期间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3D打印技术为突出的特点是打印的“个性化”和“打印墨水”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该技术可以为每例患者“量身定做”生物材料,“打印墨水”的多样化使得该技术可以广泛服务于不同的临床需求.3D打印的技术原理大体上分为四个方面:①打印物图像信息的搜集及数据化;②图像数据信息的处理和转化;③利用数据信息进行3D打印;④打印物的后期处理和性能评估.目前常见的与骨科相关的成型方法包括:①光固化成型;②选择性激光烧结;③熔融沉积成型;④分层实体制造;⑤金属直接熔融技术或电子束熔融;⑥喷墨打印技术.供3D打印机使用的材料逐渐增多,包括胶原、壳聚糖等天然医用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聚醚醚酮等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羟基磷灰石等生物活性陶瓷材料,钛合金等医用金属材料等.3D打印在骨科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①术前规划,如术前病变模型的打印制作;②制作手术导航模板,辅助手术的精准进行;③定制个性化假体与内植物;④定制外固定支具;⑤新型手术器械的开发,满足特殊疾病和患者的需求;⑥组织工程支架,有利于再生医学的个性化应用;⑦药物研发、释放和剂型的研究.
作者:贺超;王磊;李国远;姜闻博;郝永强 刊期: 2017年第19期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约为1%(0.3%~2.5%)[1-2].其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相对常见,发生率为0.3%~2%;而胫骨假体周围骨折较少见,发生率为0.1%~0.4%[3].胫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分型方法为Felix分型.根据骨折的解剖位置和假体固定情况分为四型.Ⅰ型,骨折位于胫骨平台;Ⅱ型,骨折位于胫骨平台下方邻近假体柄;Ⅲ型,骨折位于胫骨柄远处;Ⅳ型,胫骨结节骨折(图1).A型,影像学检查提示假体稳定;B型,影像学证实有假体松动;C型,为术中发生的骨折.目前国内尚未见FelixⅡB型胫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文献报道.
作者:孙长鲛;景峰;容威;付立功;朱剑津;何大炜;蔡谞 刊期: 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