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修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应用带线锚钉修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28~66岁,平均46.6岁;左踝14例,右踝1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2~8 d,平均4.8 d.根据Lauge-Hansen分型,6例旋后外旋型;18例旋前外旋型;8例旋前外展型.32例均应用锚钉修复固定治疗后,通过评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以及影像学检查愈合修复情况,评价锚钉修复固定治疗效果.术后未给予石膏外固定,早期行踝关节功能练习,术后6周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无一例发生感染、延迟愈合、神经损伤、螺钉松动及骨髓炎等并发症.1例外踝切口部分裂开,出现少部分钛板螺钉外露,切口经换药3周后逐渐愈合.2例合并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走时疼痛,其中1例后期手术行踝关节融合后解除疼痛,另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行进一步治疗后失去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16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4%(27/32).重力应力位X线片测量:术前患侧内踝间隙为(5.32±0.38) mm,内固定术后患侧内踝间隙为(2.67±0.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术后8个月应力位X线片测量结果,患侧内踝间隙为(2.78±0.23) mm,与健侧(2.56±0.26) mm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应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断裂,同时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董玉金;张铁慧;钟声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应用扩大的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expanding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E-PSO)技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重度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13例我院收治的先天性重度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15~55岁,平均(34.9±20.5)岁.病变节段分布:T7~83例,T8~93例,T9~102例,T10~114例,T9~111例.术中使用E-PSO技术进行截骨矫形,将多个畸形椎体视为病椎复合体,在病椎复合体内两侧分别行楔形截骨,截骨平面下方与病椎复合体邻近下一正常椎体的终板毗邻,截骨平面上方达病椎复合体邻近上一正常椎体的终板毗邻,截骨完成后交替加压抱紧闭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平均32个月.术前节段后凸角为107.0°±3.5°,术后23.5°±1.5°,末次随访23.5°±0.2°.矢状面参数:术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为98.1°±7.6°,术后28.9°±3.0°,末次随访29.5°±0.1°;术前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为94.1°±1.5°,术后43.7°±1.3°,末次随访44.1°±5.3°;术前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为(-0.6±39)mm,术后(1.6±7.9) mm,末次随访(6.0±0.7) mm.脊柱骨盆参数:术前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为28.9°±1.6°,术后31.7°±12.3°,末次随访31.9°±2.1°;术前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为17.7°±1.9°,术后13.4°±3.4°,末次随访13.1°±4.2°;术前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为11.3°±0.4°,术后18.2°±1.1 °,末次随访为18.7°±2.1°.术后及末次随访的矢状面参数、脊柱骨盆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矢状面及脊柱骨盆各参数,除SVA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均无明显矫正丢失,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7±1.4)分,末次随访为(1.9±0.7)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为(19.8±12.7)分,末次随访为(9.2±0.7)分.无一例无神经损害表现、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内固定的松动、脱出、移位和断裂.结论 对先天性重度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病例采用扩大PSO技术进行截骨矫形可行性较高并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宏其;肖力戈;郭超峰;唐明星;刘金洋;吴建煌;邓盎;王昱翔;高琪乐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微创钢缆辅助加长头颈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1例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24~71岁,平均43.5岁.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2例.所有患者采用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其中ⅡB型2例;ⅡC型5例;ⅢA型7例;ⅢB型2例;Ⅳ型1例;Ⅴ型4例.术前行双侧股骨全长CT扫描,测量股骨长度、髓腔直径以及股骨前弓.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钢缆辅助加长头颈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单根钢缆辅助髓内钉固定7例,两根及以上钢缆辅助髓内钉固定14例.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其中20例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1例患者经二次手术骨折愈合,愈合时间距初次手术13个月.根据Harris功能评价标准,术后评分为68~97分,平均85.4分,其中优1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术后并发症包括拉力螺钉穿出股骨头和骨折不愈合各1例.结论 螺旋形、长斜形及伴有较大蝶形骨块的股骨转子下骨折采取微创钢缆辅助复位加长头颈型髓内钉内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后疗效,但骨折良好愈合的关键在于微创保护骨折块的血供.
作者:刘兆杰;胡永成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32例(132个椎体)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并行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7例,女75例,年龄65~86岁,平均(71.6±2.2)岁.依术后胸腰椎正位X线片所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3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一侧组(偏一侧组,35例),骨水泥超过椎体中线但未完全充满对侧椎体(近中线组,46例),骨水泥充满双侧椎体(双侧组,51例).偏一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70.3±5.3)岁;近中线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72.1±3.2)岁;双侧组男22例,女29例,年龄(71.2±4.6)岁.术中采取局部麻醉,使患者俯卧于手术床上,利用手术床头尾同时上升稍许及手法按压病椎复位压缩骨折.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中注入骨水泥.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并对各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VAS行方差分析,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132例均取得随访,时间1个月~1年,平均(11±0.3)个月.偏一侧组、近中线组及双侧组间术后即时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472,P=0.000);偏一侧组术后VAS评分较双侧组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33,P=0.000),近中线组较偏一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6,P=0.000),近中线组与双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1,P=0.563).3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1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术后3个月=0.892,P术后3个月=0.413;F术后6个月=0.342,P术后6个月=0.713;F术后1年=0.834,P术后1年=0.441).偏一侧组有3例因未填充骨水泥侧疼痛未缓解,经再次对侧穿刺注入骨水泥后好转.偏一侧组出现骨水泥渗漏11例,近中线组骨水泥渗漏13例,双侧组骨水泥渗漏3例.结论 骨水泥的分布是影响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布过椎体中线的临床疗效较偏于一侧效果好.
作者:谢华;李继春;何劲;徐中华;农鲁明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不同关节线位置对膝关节产生的生物力学效应,为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临床手术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根据正常志愿者(男性,30岁,165 cm,60 kg)膝关节CT扫描数据和单间室膝关节假体三维扫描数据构建正常膝关节和单髁置换三维模型.基于对象特异性非均匀材料属性赋值方法,构建正常膝关节和3种不同关节线位置(-3 mm、0mm和3 mm)的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有限元模型.以胫骨关节面为起始面,从上往下每隔2 mm取1截面,共取5个截面.分别在5个截面的内外侧平台面各均匀选取30个节点,以节点等效应力平均值表示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的应力水平,以定量比较不同模型间应力水平差异.结果 聚乙烯垫片上表面应力均值在0、-3和+3 mm关节线高度分别为14.84、26.81和20.86 MPa,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vs-3=4.896,P0vs-3=0.000;t0vs+3=3.455,P0v+3=0.008;t-3vs+3=2.579,P-3vs+3=0.020).胫骨侧假体上表面应力均值在0、-3和+3 mm关节线高度分别为29.69、50.49和39.99 MPa,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vss-3=5.675,P0vs-3=0.000;t0vs+3=4.755,P0V+ 3=0.001;t-3vs+3=4.783,P-3vs+3=0.000).当关节线处于0mm高度时,胫骨平台内外侧应力水平与正常膝关节为接近;当关节线处于-3 mm高度时,内侧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假体上表面接触应力相比于0 mm关节线位置,分别增加81%和70%,而外侧胫骨平台松质骨的应力增加8.7%;当关节线处于+3 mm高度时,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假体上表面接触应力相比于0mm关节线位置的增幅较-3 mm关节线小,分别为41%和35%.而外侧胫骨平台松质骨的应力相比于0 mm关节线下降55.6%.结论 在膝关节单髁置换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关节线位置,才有助于保证膝关节内外侧间室的应力水平和传递路径同正常膝基本一致,从而降低聚乙烯垫片的过早磨损、胫骨假体下沉以及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
作者:聂涌;胡钦胜;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刊期: 2017年第22期
躯体矢状平衡由脊柱骨盆及下肢共同协调、维持.脊柱骨盆序列对躯体矢状平衡起重要作用,还参与腰椎滑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椎退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还与脊柱畸形手术策略制定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脊柱骨盆冠、矢状参数是脊柱骨盆序列数值化表现,通常是通过影像学资料上测量所获得.人体脊柱骨盆正侧位X线片是通过人体站立位姿势获得的,是一种经济、易用、高效的骨显像辅助检查,其为脊柱骨盆序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途径.但是在摄脊柱骨盆侧位X线片时,人体放松站立位下上肢位于身体两侧对躯干的遮挡使脊柱显影不清,导致相关参数难以测量.因此,早期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采用屈曲肩关节使上肢前移的摄片体位从而获得较清的显像,但这种方式的体位会对脊柱骨盆矢状序列产生显著性影响,表现为部分参数偏离原有的真实值.即使是相同的体位,摆放姿势的微小变异还可能掩盖或者增大多次摄片的差异,如脊柱矫形治疗中,通过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时对矫正度数的错误判断.因此,不同摄片体位会对我们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提供一种精确、稳定且有代表性的摄片体位十分重要,为此多位学者各自提出数种不同的摄片体位并进行评估.其中体位包括上肢有支撑的被动体位和无支撑的主动体位,涉及不同的屈肩及屈膝角度.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总结对不同摄片体位进行综述.
作者:陈熙棒;王克;王向阳 刊期: 2017年第22期
人体软组织主要包括皮肤和黏膜、肌腱和韧带、骨骼肌和平滑肌、筋膜、中枢和周围神经、动静脉、血栓、角膜以及其他脏器等,由于解剖结构及微观结构上存在差异,各种软组织的一般力学参数变化较大,但作为粘弹性材料,普遍具有非线性、各向异性、粘弹性等共同力学特点.在术式选择、组织移植、修复重建、康复训练等临床实践中,这些生物力学特性被广泛应用和体现,如手术切口的选择应考虑皮肤不同部位上张力的分布,软组织的蠕变和延展性使神经延长成为可能.尽管各种测试测量手段均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近年来相关原理方法和测试手段的进步及整合使各种软组织力学参数的测量更加准确客观,力学特性更加明确.作为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软组织生物力学的发展有利于加深临床医师对各种软组织性质及其病变机制的理解,并且与骨科临床实践息息相关.本文将联系临床实践,对与骨科关系比较密切的皮肤、骨骼肌、肌腱、韧带、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概述,分析影响各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因素,并对相关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进行总结和展望.
作者:邢飞;马剑雄;马信龙 刊期: 201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