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腰椎经皮椎弓根置钉术中小关节角对关节突关节破坏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115例腰椎骨折或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6例,女59例;年龄15~77岁,平均(53.71±12.19)岁.测量腰椎节段和椎弓根平面上的小关节角(facet angle,FA),并对术后关节突关节破坏进行诊断及分级.双因素方差分析上腰椎组、下腰椎组及L1~L5节段不同FA对关节突关节破坏率的影响,评价FA与关节突关节破坏和破坏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上腰椎组和下腰椎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476枚,其中L1为144枚,L2为136枚,L3为64枚,L4为72枚,L5为60枚.共145枚(30.46%)存在关节突关节破坏.其中,上腰椎组344枚(72.27%),关节突关节破坏率为28.78% (99/344);下腰椎组132枚(27.73%),关节突关节破坏率为34.85%(46/132),两组关节突关节破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P=0.20).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当FA> 35°时,关节突关节破坏率明显增加(F=20.12,P< 0.001),L1~L5不同腰椎节段对关节突关节破坏率的影响并不显著(F=0.93,P=0.45).FA与关节突关节破坏率之间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相关性(r=0.25,P< 0.001).FA与关节突关节的破坏等级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相关性(r=0.27,P<0.001).结论 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下的经皮椎弓根置钉技术存在较高的关节突关节破坏率,椎弓根平面上小关节角大小明显影响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作者:徐正宽;陈刚;李方财;钱胜君;陈其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对偶交叉梯形皮瓣治疗手指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采用对偶交叉梯形皮瓣治疗且获得平均1年以上随访的11例(26指)手指瘢痕挛缩屈曲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16指),女4例(10指);年龄28~60岁,平均38.2岁;左侧17指,右侧9指.轻度挛缩8指,中度挛缩14指,重度挛缩4指.以瘢痕皱褶张力线为中轴线,间距0.5~0.8 cm将中轴线平均分解,在手指桡侧面及尺侧面形成若干相互对称的梯形皮瓣,梯形皮瓣的双臂方向相对,与中轴线成角60°~70°,将对偶皮瓣交错缝合,利用指侧方及指间关节背侧过剩的皮肤和瘢痕皱褶覆盖创面,皮肤缺损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24指皮瓣均未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及感染,全部成活.2指皮瓣边缘少许坏死,延期愈合.轻度挛缩患者远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3°(-8°~0°),主动屈曲平均45°(30°~60°);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0°~0°),主动屈曲平均95°(70°~110°);挛缩瘢痕平均延长150%.中度挛缩患者远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9°~0°),主动屈曲平均35°(20°~50°);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0°~0°),主动屈曲平均85°(70°~120°);挛缩瘢痕平均延长130%.重度挛缩患者远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8°(-15°—5°),主动屈曲平均17°(10°~25°);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8°(-10°~-5°),主动屈曲平均78°(70°~90°).挛缩瘢痕平均延长220%.达到改善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治疗效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轻度挛缩: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7.5%.中度挛缩:优1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9%.重度挛缩:优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75%.结论 对偶交叉梯形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是矫正手指跨关节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良好办法.
作者:冯伟;邢丹谋;任东;陈焱;王欢;赵志明;肖志宏;彭正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颈前路椎间融合术227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9例,女118例;年龄34~78岁,平均(52.2±10.7)岁.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1.1士9.0)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0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肩臂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T1倾斜角(T1slope,T1S)、颈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axis,SVA),比较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1年T1S由术前25.4°±8.5°增加至27.9°±8.2°,前凸角由12.7°±8.5°增加至15.3°±9.5°,SVA由(21.0±12.3) mm增加至(24.3±11.4)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8.5±4.0)分提高至(13.0±2.4)分;VAS评分由(2.7±1.8)分降低至(0.2±0.4)分;NDI指数由48.2%±8.2%降低至27.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T1S与前凸角及SVA呈正相关性(r=0.311,0.213;P=0.000,0.001),而前凸角与SVA呈负相关性(r=0.246,P=0.000).术后1年T1S与前凸角及SVA呈正相关性(r=0.390,0.392;P=0.000,0.000),而前凸角与SVA呈负相关性(r=0.131,P=0.048).术后1年前凸角改变值与JOA改变值呈正相关性(r=0.294,P=0.000),与NDI改变值呈负相关性(r=-0.141,P=0.034).结论 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颈椎局部矢状位序列保持相对稳定,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刘涛;邱水强;黄宇峰;王善金;罗振东;吴德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踝关节三角韧带断裂的特点,探讨依据断裂部位的针对性锚钉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踝关节三角韧带完全断裂1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龄15~60岁,平均(34.15±1.23)岁;依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7例(其中3例Maisonnuve骨折),旋前外展型Ⅲ度损伤1例,Ⅳ度损伤1例;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10例;依据AO/OTA分型:43B型9例,43C型10例.根据三角韧带断裂部位,分别实施针对性锚钉修复手术,术后穿戴护踝早期功能锻炼,末次随访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iy,AOFAS)踝-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0.42±5.11)个月.距骨止点处断裂14例(73.7%,14/19),行距骨侧双锚钉植入残端锁边缝合修复;中间部分断裂4例(21.1%,4/19),行距骨侧双锚钉植入、内踝穿骨道修复;内踝止点处撕脱1例(5.3%,1/19),行内踝侧单锚钉植入残端锁边缝合修复.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70~96分,平均90.53分,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4.7%;VAS评分0~2分,平均0.42分.至末次随访,19例中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一例内踝间隙增宽.结论 依据三角韧带断裂的不同部位采用针对性锚钉修复技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更快,并发症少.
作者:魏世隽;徐峰;蔡贤华;黄继锋;刘曦明;兰生辉;王华松;孔长旺;齐凤宇;汤明;韩晶;黄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8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7例,女70例;年龄19~78岁,平均49.71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39例,颈椎间盘置换术48例.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6、12个月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和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节段、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气管锻炼情况、手术方式、颈椎曲度变化等资料.采用Bazaz评分系统和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吞咽困难的存在和严重性.根据术后1周患者Bazaz评分分为吞咽困难组和非吞咽困难组,通过单因素x2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潜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导致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1周,出现吞咽困难者99例(52.94%),术后1年16例(8.56%).术前SWAL-QOL评分为(65.62±4.41)分,术后下降至(58.72±7.54)分,术后1年为(64.66±5.26)分.术后1周SWAL-QOL评分与手术时间相关(r=-0.47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气管锻炼(OR=0.302,95%CI:0.131,0.748)、手术时间<60 min(0R=0.407,95%CI:0.190,0.878)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OR=0.211,95%CI:0.102,0.425)是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前气管锻炼、缩短手术时间、行人工间盘置换术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
作者:闫锁洲;王晓宇;孔令德;邸军;丁文元;张静涛;杨思东;李嘉;王林峰;申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技术在骨盆骶髂关节螺钉置入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至12月利用3D打印导板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治疗5例骨盆后环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42~67岁,平均(52.4±1.2)岁;其中合并骶骨骨折4例(Denis Ⅰ型3例,DenisⅡ型1例合并骶神经损伤),骶髂关节分离1例.采集患者术前骨盆CT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合成并打印骨折三维模型,计算机模拟骶髂关节螺钉安全置入点及工作同道并设计置钉导板.术中对每枚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时间、透视次数、出血情况进行分析,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复位情况;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时骶尾部疼痛情况;根据Majeed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生活、活动及工作情况.结果 5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共置入骶髂关节螺钉5枚,螺钉置入时间为8~16 min,平均11.2 min.每枚螺钉置入术中透视4~8次,平均5.6次.术后骨折复位Matta标准评价,优4例,良1例,优良率100%.术中出血20~50 ml,平均(30±0.7) ml.术前患者骶尾部VAS评分平均(7.04±0.1)分;术后1周VAS评分平均(5.46±0.3)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平均(1.48±0.2)分.术后6个月骶尾部VAS评分较术前减少约5.56分,较术后1周减少约3.98分;术后6个月骶尾部疼痛程度由术前及术后1周的中重度疼痛明显减轻为轻度痛,经骶髂螺钉固定后骶尾部疼痛状况改善明显.术后6月Majeed评分为86~92分,平均(90±0.5)分,5例评分均为优,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3D打印导板技术,能极大简化骨盆后环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程序,具有微创、减少射线暴露、疗效确切等优势.
作者:刘毅;刘国辉;夏天;米博斌;刘静;李卉;胡良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为骨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术中精准彻底地切除肿瘤是目前肿瘤外科医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3D打印技术是目前医疗领域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其自身特点和优势能够弥补传统骨肿瘤外科诊治中的缺点和不足,极大地提高骨肿瘤外科的个体化诊治水平和精度.在骨肿瘤外科临床活动中,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制作:①术前规划或模拟手术用的解剖模型;②术中截骨或置钉用的辅助导板;③个体化的植入物、假体;④修剪移植骨的塑形模板;⑤假体原型.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医师及患者放射线暴露的时间、精确切除肿瘤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花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等等.通过回顾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中的相关文献,对3D打印的五种主要用途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术后疗效、并发症、肿瘤复发率、打印物品精度、诊疗成本8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后分别从骨肿瘤的不同部位及3D打印技术的不同用途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旨在总结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临床中的应用,使其应用条理化以便加深临床医师对于3D打印技术的了解,同时分析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趋势、潜在优势和不足,拓展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诊治的新思路.
作者:张剑锋;杨雄刚;魏悦;田东牧;胡永成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