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18年21期文献
  • 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复合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伴指骨复合缺损的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1例拇指复合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16~56岁,平均31.5岁;患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为3.0 cm×1.3 cm~6.3 cm×2.0 cm,骨缺损为1.3 cm×0.8 cm×0.4 cm~2.8 cm×1.3 cm×0.8cm;均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中切取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横纹皮瓣和桡骨远端骨瓣,经大鱼际部皮下隧道带蒂转移至拇指创面,修复复合组织缺损;皮瓣面积4.0 cm×1.5 cm~7.0 cm×3.0 cm,骨瓣体积为1.5 cm×1.0 cm×0.5 cm~3.0 cm×1.5 cm×1.0 cm.术后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结果 11例嵌合骨皮瓣均全部成活,骨瓣愈合时间1.5~3个月,平均1.6个月.移植骨无一例发生骨吸收;患指功能、外观恢复良好;供区瘢痕轻微.术后6个月,患指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5~9.0 mm,平均7.1 mm.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息指功能,其中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0.9%(10/11).结论 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可同时修复拇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安全、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供区瘢痕隐蔽等优点,是修复拇指复合组织缺损的新选择.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齐伟亚;朱辉;石荣剑;寿奎水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保守与全螺纹空心螺钉治疗第五跖骨Ekrol 2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保守与全螺纹空心螺钉治疗第五跖骨Ekrol 2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2例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3例采用全螺纹空心螺钉治疗(手术治疗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2~58岁,平均(43.4±9.2)岁;骨折移位长度平均(2.3±0.2) mm.19例采用石膏固定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男10例,女9例;年龄26~62岁,平均(45.7±8.9)岁;骨折移位长度平均(2.1±0.2) mm.术后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美国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评分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跖骨长度及移位距离.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9.3±2.0)周,AOFAS评分平均为(84.1±3.9)分,VAS评分平均为(0.1±0.2)分,SF-36评分平均为(95.1±2.9)分,治疗前后跖骨长度缩短(2.1±2.5) mm;保守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2±2.1)周,AOFAS评分平均为(84.2±4.2)分,VAS评分平均为(0.2±0.2)分,SF-36评分平均为(94.1±5.2)分,治疗前后跖骨长度缩短(0.4±2.5) mm.术后早期复查,AOFAS前足评分、VAS评分、SF-36评分及治疗前后骨折长度缩短距离,手术治疗组均优于保守治疗组;中长期各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手术治疗组3例、保守治疗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刺激症,保守治疗组2例出现畸形愈合.结论 全螺纹空心螺钉治疗第五跖骨Ekrol 2型骨折的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但中、长期效果两者无明显差异.

    作者:马洪冬;鲁志超;殷大利;韩亚新;杨茂伟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对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椎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fusion,ACDF)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接受颈前路手术且均获得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例.其中ACDF手术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59.5±4.26)岁.ACCF手术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2.5±3.85)岁.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CT三维重建及颈椎MR检查,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性评价及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其中神经功能评价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包括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和T1倾斜角.结果 80例患者随访时间18~26个月,平均2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NDI:ACDF组分别由术前的(8.1±1.4)分、(5.8±1.2)分、(22.2±5.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2±1,8)分、(1.5±1.4)分、(10.5±4.8)分;ACCF组分别由术前(7.3±1.6)分、(4.9±1.5)分、(24.2±4.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9±1.1)分、(1.7±1.2)分、(11.3土4.2)分;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4、0.887、1.666,P=0.134、0.382、0.107).矢状位平衡参数C2~7 Cobb角、C2~7 SVA、T1倾斜角:ACDF组分别由术前的17.5°±4.7°、(20.3±9.3) mm、35.2°±8.6°改善至末次随访时29.5°±5.2°、(11.2±8.6) mm、28.7°±8.2°;ACCF组分别由术前的16.8°±5.1°、(19.5±8.6) mm、34.6°±9.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25.3°±4.2°、(15.7±9.2) mm、30.3°±7.9°;两组患者C2~7 Cobb角、C2~7 SVA、T1倾斜角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5、2.45、2.34,P=0.039、0.045、0.043).两组组内患者相比,术前具有较高T1倾斜角(>25°)者较低T1倾斜角(<25°)者术后C2~7 SVA减小得更加显著,但C2~7 Cobb角的变化值较小;术前具有较低T1倾斜角(<25°)者较高T1倾斜角(>25°)者术后C2~ Cobb角增加得更加显著,但C2~7 SVA的变化值较小.结论 ACDF及ACCF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且均可维持颈椎曲度,改善颈椎的矢状位平衡参数.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角度考虑,对于术前T1倾斜角较大的患者,行ACDF手术更为理想.

    作者:余文超;袁文;陈华江;曹鹏;徐辰;杨晨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基于患者自评的成人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的建立

    目的 构建一项针对成人髋部疾病功能重建疗效评价的简易自评评分系统.方法 经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初筛用于患者自评的髋关节功能评估备选指标.采用两轮德尔菲咨询法,邀请专家对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行动能力、劳动能力、患髋总体状况自评得分等方面筛选指标的重要程度及进行评判和打分,并说明熟悉程度以及判断依据.第二轮测评时增加了量表内容完整性、合理性评价等内容.根据指标重要程度(均值、满分频率、变异系数三个指标)界值确定终入选指标,计算两轮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确定各指标权重赋分形成终的评分量表.结果 28位和25位专家德尔菲咨询后分别收回有效反馈25份和24份,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9.3%(25/28)、96%(24/25).一、二级指标专家权威系数普遍超过0.85;指标重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Kendall's系数)普遍超过0.3,且第二轮协调系数更高,一致性较好.行动能力中的“乘坐公交车”选项不符合重要性界值要求被剔除.终确定该评分系统(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髋关节评分)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行动能力、劳动能力等四个维度共10项指标,并确定其赋分权重分数分别为45、25、21、9分以及确定了具体10项指标权重分;第二部分为患者对患髋总体状况自评评分(VAS评分,满分100分);后完整得分为第一、二部分累加,其中第一、二部分终权重占比分别为85%、15%.结论 经德尔菲法确立的患者自评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髋关节评分简单实用,可作为髋关节功能重建临床疗效评估的参考工具.

    作者:陈圣宝;徐峰;冯勇;贾伟涛;胡海;张长青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 比较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选取7具人体股骨防腐标本,按照Pauwels角=70°将股骨颈锯断制成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模型,使用传统空心拉力螺钉及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分别固定骨折(两种方法先选其一固定,而后拆除后再使用另一种方法固定);取股骨干中段截断,股骨干与水平面成75°置于包埋模具内并固定在材料试验平台上,在股骨颈骨折线两边安装光学传感器;分别加载垂直、侧方及旋转载荷各三次,其中垂直及侧方设定大载荷为400N,旋转载荷为2.5 N·m,记录第三次垂直、侧方及旋转三种载荷下骨折断端间的滑动位移或相对角位移,计算两种内固定物对抗不同方式载荷的刚度值并进行对比.另外,将一名2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左侧股骨CT数据导入相应软件并制作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同时将空心拉力螺钉及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材料属性进行赋值后终制成骨折固定后的有限元模型,在静力载荷加载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测量兴趣部位应力值及骨折断端间移位值并进行对比.结果 尸体标本测试在垂直、侧方及旋转载荷加载测试中,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组相应的刚度值分别为(3 904±1 148) N/mm,(4 324±1 234) N/mm和(11.45±4.95)N·m/°,而空心拉力螺钉组分别为(3 020±1 150) N/mm,(3 020±854) N/mm和(6.53±4.83)N· 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94,4.7694和2.9424;P=0.0347,0.0050和0.0423).有限元分析显示在垂直静力载荷为600N的作用下,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固定时,股骨及螺钉上的大应力值分别为:40.1 MPa和126.4 MPa,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时相应的应力值为:98.1 MPa和145.5 MPa,前者均小于后者;而骨折断端间的大压应力值,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固定时为14.37 MPa,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时为9.39 MPa,前者远大于后者.骨折断端间移位裂隙大小对比显示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固定明显小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结论 股骨颈动力加压锁定钉板系统能为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提供更为坚强的固定,生物力学性能更好,股骨及螺钉断裂的风险更低,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胡家朗;李绍刚;陈明;黄志平;周思远;王俊文;郑琼;李鲲;勘武生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Masquelet技术重建骨缺损研究进展

    导致骨缺损的原因很多,包括外伤、恶性肿瘤切除、慢性骨髓炎和先天性因素等.骨缺损的治疗技术包括自体骨松质骨植骨技术、带血管腓骨移植技术、骨搬移技术、Masquelet技术等.膜诱导技术由Masquelet等在1986年首次发现,该技术为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案.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创面彻底清创、保持骨折端的稳定、放置骨水泥、无张力关闭创面;待6~8周后,行第二阶段手术,即切开诱导膜,取出骨水泥后植骨.骨水泥可选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也可选择磷酸钙、硫酸钙等其他材料,必要时可结合抗生素同时使用.不同的骨水泥诱导的生物膜也各具特点.诱导膜能够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多种成骨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并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将缺损内部的植骨与外界环境隔离,避免了骨移植后植骨吸收的现象,为骨缺损愈合提供了稳定的生物学环境.Masquelet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对受区要求低、易于被患者接受和临床推广,适用于各部位骨缺损,特别是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大段骨缺损治疗.

    作者:袁昊龙;王志刚;张锴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蛋白泛素化修饰异常与骨肉瘤研究进展

    蛋白泛素化修饰是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一种方式,是泛素分子单体或泛素链在多种泛素修饰酶,包括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协同作用下,共价结合到底物蛋白的赖氨酸残基的过程.泛素化修饰通过与26S蛋白酶复合体偶联,组成泛素-蛋白酶系统.该系统是调控真核细胞中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在维持蛋白水平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蛋白泛素化修饰还具有广泛的非蛋白降解功能,参与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信号传导、DNA损伤修复以及胞吞作用等多种重要生理进程的调控,在维持细胞稳态、蛋白质稳定性及许多信号通路和应答外界刺激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异常可以导致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并影响其进展.近年来,在骨肉瘤中涉及蛋白泛素化修饰异常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尚无关于蛋白泛素化修饰异常在骨肉瘤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方案的综合评述.通过对骨肉瘤中异常表达的泛素修饰酶及相关分子进行综述,探寻与泛素化修饰异常相关的骨肉瘤发病机制,从而为骨肉瘤的诊断、潜在分子治疗靶点的探寻以及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赵军;刘国龙;马刚;刘立仁 刊期: 201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