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念珠菌关节炎的临床特征,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念珠菌关节炎诊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两家医院收治的18例念珠菌关节炎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59±8)岁(范围48~71岁).均行关节积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1例手术患者行术中组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17例患者接受MR检查,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接受了膝关节X线检查.分析临床特征、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病原学、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 18例均为膝关节念珠菌关节炎,2例合并糖尿病.1例为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继发念珠菌关节炎,16例有3次以上关节腔内糖皮质激素注射史,1例无糖尿病、关节手术及激素应用史.临床表现均为关节肿痛,部分伴有行走受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增高;MRI表现为关节积液及滑膜增生;关节镜检查见关节积液浑浊及滑膜增生;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假体周围骨质吸收.培养结果为白色念珠菌2例、非白色念珠菌16例.18例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敏感率均为100%.13例接受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4例单纯抗真菌药物治疗,1例放弃治疗.真菌药物疗程6~52周,中位时间12周.应用氟康唑治疗12例、伏立康唑治疗1例、伏立康唑及氟康唑序贯治疗1例、氟康唑治疗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全身及关节腔局部用药1例、特比萘芬后改用氟康唑治疗1例、氟胞嘧啶联合氟康唑治疗1例.17例随访3~72个月,末次随访时治愈12例、截肢1例、复发4例.结论 文献中念珠菌关节炎的报告比较少见,多发生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且有糖尿病、免疫抑制剂应用的高危人群中.对免疫正常、非术后患者念珠菌关节炎的发生可能与关节腔内多次注射及频繁的关节腔内糖皮质激素应用相关.由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困难,治疗疗程长且预后不佳.
作者:刘岩;陶崑;蒲增惠;赵茂茂;于红霞;宋波;狄正林;章军辉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三入路技术建立股骨骨道的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ACL断裂患者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31.46±7.34)岁(范围16~4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39±18.57)d(范围5~180d);术前所有患者Lae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阳性,其中pivot-shift试验Ⅰ级32例、Ⅱ级15例、Ⅲ级8例.术中通过前外侧、高位前内侧及附加低位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骨道.手术前后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股骨骨道后壁均无破损,股骨骨道长度为(38.58±3.76) mm(范围35~42 mm);冠状面股骨骨道角度为49.32°±2.45°(范围45°~52°).随访时间(26.73±5.23)个月(范围21~34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51例pivot-shift试验阴性,4例由术前Ⅲ级改变为Ⅰ级;49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2例有5°屈曲受限、1例有小于5°的屈曲受限、3例有5°过伸受限.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73.31±5.83)分提高至(94.63±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4,P<0.001);Lysholm评分由术前(66.35±8.9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5.32±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结论 通过三入路技术建立股骨骨道的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操作简便,股骨定位准确,术后早期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作者:高士基;刘宁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评估关节腔内注射自体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或联合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08例,Kellgren-Lawrence分级1~3级.随机分为ADSCs组、HA组、ADSCs+HA组,每组36例,分别于关节腔内注射相应的药物3次,每周1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全器官磁共振评分体系(whole-orga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e,WORMS)评估注射前和注射完成后3、6、12、24、36个月的临床表现和关节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36个月随访.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不良反应.ADSCs组和ADSCs+HA组注射后各时点VAS评分和WOMAC总分均小于HA组(P<0.05).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36个月ADSCs组VAS评分从(4.14±1.42)分下降至(2.39±1.74)分,WOMAC总分从(42.86±31.24)分下降至(27.17±27.99)分;ADSCs+HA组VAS评分从(4.25±1.13)分下降至(2.31±1.74)分,WOMAC总分从(34.92±22.62)分下降至(21.33±21.38)分;HA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高于注射前.ADSCs+HA组注射后3个月VAS评分小于ADSCs组(P<0.05),注射后各时点ADSCs组和ADSCs+HA组WOMAC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ADSCs组患者注射前后WORMS软骨损伤评分改善(P<0.05),软骨下骨磨损评分改善(P<0.05).注射前后WORMS软骨损伤评分差值与WOMAC总分差值呈正相关(r=0.790,P=0.007),与VA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800,P=0.005).结论 单纯自体ADSCs或联合HA关节腔内注射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并改善患者活动功能,并在注射后36个月得到较好的维持,ADSCs联合HA在短期内缓解疼痛效果更明显.软骨的修复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改善.
作者:张圣扬;吕帅洁;丁权威;范梦强;童培建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膝内翻程度对外侧间室软骨早期代谢改变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招募无膝关节骨关节炎及内外翻畸形的中老年志愿者20例(20膝)作为健康对照组,同期纳入伴有不同内翻程度的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作为骨关节炎组.骨关节炎组根据膝内翻角度分为:2°<内翻≤5°组、5°<内翻≤10°组、10°<内翻≤15°组、内翻>15°组,每组15例.行外侧间室软骨延迟增强MRI扫描,于矢状面MRI将外侧间室软骨分为股骨负重区软骨(wbFC)、股骨后方软骨(pFC)、外侧间室股骨软骨(FC,即wbFC+pFC)及胫骨软骨(TC)四个感兴趣区.使用Matlab7.1和MRIMapper软件对软骨感兴趣区进行图像处理,计算反映软骨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的T1Gd值.结果 健康对照组wbFC、pFC、FC以及TC区的T1Gd值分别为(400.3±51.5) ms、(393.6±57.9) ms、(397.5±52.3) ms和(448.6±62.5) ms,2°<内翻≤5°组分别为(391.8±41.5) ms、(407.2±43.8) ms、(400.1±37.8) ms和(461.3±41.6) ms,5°<内翻≤10°组分别为(386.9±57.1)ms、(401.3±73.5) ms、(397.7±59.6) ms和(438.9±42.8) ms,上述三组各感兴趣区T1Gd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内翻≤15°组各感兴趣区T1Gd值分别为(380.1±45.5) ms、(385.5±76.6) ms、(384.0±53.5) ms和(400.2±43.8) ms;与健康对照组、2°<内翻≤5°组及5°<内翻≤10°组三组相比,wbFC、pFC和FC区T1C,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C区的T1Gd值明显下降(P<0.05);内翻>15°组wbFC、pFC、FC以及TC区的T1Gd值分别为(327.7±54.3) ms、(340.1±33.0) ms、(334.9±36.0) ms和(363.6±48.6) ms,与其余四组比较各感兴趣区的T1Gd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膝内翻程度对外侧间室软骨GAG含量存在影响.膝内翻≤10°时外侧间室软骨GAG含量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相比无明显下降,膝内翻>10°时外侧间室软骨GAG含量明显下降.
作者:万伏银;岳聚安;陈有荣;刘艳春;张启栋;郭万首 刊期: 2018年第23期
金属-金属髋关节置换术后体内金属离子蓄积及相关并发症的问题一直受到关节外科医生的关注;人工关节假体头颈交界处锥部腐蚀导致的金属离子问题,也是人工关节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是否如预估的那样严重,其具体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等问题尚存在争议,对金属离子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标准也没有统一共识.通过文献回顾对上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包括局部性和系统性,前者主要是局部组织不良反应,尤以假瘤为代表,但假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后者包括致癌性、致畸性等,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钴铬等金属毒性的分子机制涉及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其组织病理学机制包括巨噬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前者主要与磨损剂量有关、后者与金属敏感性相关,个体差异较大.金属离子浓度检测的方法目前较常用的是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耦合法.金属离子浓度临界值的确定对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常用的标准是英国学者提出的7μg/L,现在也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总而言之,目前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离子相关并发症是由于钴铬金属离子激活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异常激活的诸多信号通路导致了局部的软组织反应,而全身性并发症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对于金属离子浓度检测也没有统一标准,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建议对此指标过于推荐,应综合评估患者情况.
作者:王一鸣;徐卫东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利用软骨细胞构建基质相互作用分子2(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2,STIM2)过表达模型探讨STIM2蛋白在软骨细胞钙离子释放激活钙(Ca2+ release activated Ca2+,CRAC)通道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及正常软骨细胞分别取自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软骨退变及正常区域,采用胞内钙离子信号实时荧光检测技术对骨关节炎和正常软骨细胞CRAC通道功能进行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骨关节炎与正常软骨细胞中STIM2蛋白的表达情况.构建质粒并进行转染上调正常软骨细胞STIM2蛋白水平,使用细胞荧光、Real-time PCR与蛋白质印迹验证转染效率;采用胞内钙离子信号实时荧光检测技术对STIM2转染组与空载质粒组软骨细胞中CRAC通道功能的改变进行检测.结果 在毒胡萝卜素处理后,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内质网释放钙离子信号的峰值强度[(2.13±0.12)倍]较正常软骨细胞[(2.87±0.32)倍]下降;在外源性钙离子处理后,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钙离子信号荧光强度到达峰值所需的时间[(336.85±15.88)8]较正常软骨细胞[(231.96±17.82)s]增加.蛋白质印迹显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STIM2蛋白表达增加.质粒转染后,STIM2转染组的软骨细胞荧光强度增加,STIM2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STIM2蛋白表达增加.在毒胡萝卜素处理后STIM2转染组软骨细胞内质网释放钙离子信号的峰值强度[(2.60±0.19)倍]较空载质粒组[(4.58±0.28)倍]下降;外源性钙离子处理后STIM2转染组软骨细胞内质网释放钙离子信号的峰值强度[(2.24±0.19)倍]较空载质粒组[(4.34±0.33)倍]下降.结论 软骨细胞中STIM2蛋白负向调控CRAC通道功能,减少内质网内储存性钙离子的浓度.
作者:符振澜;龚啸元;陈诚;杨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重度僵硬角状脊柱畸形的矫形既往被视为脊柱矫形外科技术难以逾越的困难.尽管脊柱外科医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矫形方案,但与各种技术相伴的往往是不理想的矫形效果、极高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及大量出血带来的威胁.2002年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矫治重度僵硬脊柱畸形被首次报道[1],之后国内有多家脊柱畸形治疗中心相继开展了PVCR手术.中国是世界上应用PVCR手术矫治此类畸形病例数量多的国家之一.通过PVCR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较少的神经并发症.
作者:解京明 刊期: 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