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甚可致患者瘫痪.其发病率在亚洲,尤其是日本人群中较高,在其他地区和人种中发病率相对较低.目前治疗颈椎OPLL的手术方式较多,手术治疗短期疗效明确,但颈椎OPLL的自然进程及手术后长期预后缺乏综合性研究,临床医生对其自然状态下的疾病进展及长期预后缺乏直观认知.因此,探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自然进程及手术长期预后的一般规律至关重要.通过检索颈椎OPLL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病灶演变的相关文献,总结其在自然进程下和外科干预后颈椎OPLL的影像学变化和临床症状进展,分析颈椎OPLL患者的长期预后,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综合文献相关数据发现自然状态下骨化灶轴向长度每年增长约2mm,厚度每年增长约0.2 mm,低龄、连续和(或)混合型骨化灶为骨化灶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自然进程相比,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各型前路手术可以减缓颈椎OPLL骨化灶进展,而无内固定的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则会加快骨化灶进展;此外,低龄、连续和(或)混合型骨化灶同样为术后骨化灶进展的危险因素.脊髓损害症状并非仅由骨化灶严重程度决定,骨化物椎管占有率、颈椎活动度、年龄、外伤史等因素均有影响.目前各类型手术后短期内均可以减轻颈椎OPLL脊髓损害症状,但总体而言,虽然前路手术并发症较多,但长期预后优于后路手术.
作者:石维;陈雄生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由脊柱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并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该疾病在亚洲国家中多发,中国人的平均患病率为3.08%,疾病进展可导致截瘫,但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愈手段.OPLL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基因、激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但仍停留在推测及学说阶段.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数据库,根据纳入的文献将OPLL发病机制分为胞外微环境、胞内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生物力学因素、内分泌及生活习惯等进行总结分析.现有的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独立地阐明了OPLL发病的可能机制,不同的致病因素通过相应分子通路引起局部间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启动成骨过程,导致异位骨化物形成.但这些研究均未能阐明OPLL完整的发病过程.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学领域,近年来筛选出大量与OPLL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或位点,但均有样本量不足、种族地区差异、结果可重复性差等缺点.
作者:唐一钒;陈雄生 刊期: 2018年第24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化的病理现象,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当后纵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神经并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时,称之为颈椎后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由于病变位于椎管前部与脊髓紧密相贴的特殊性,外科手术直接切除骨化物,对该节段神经组织扰动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操作,因此,长期以来实施后路间接减压为主要手段.鉴于骨化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占据椎管有效容积,其减压效果始终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为此许多学者根据不同骨化物特点设计许多具有个性化的的手术方法,其目的是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及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评估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分析其较传统颈前路手术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9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临床资料,男57例,女39例;年龄32~69岁,平均(54.6±8.7)岁;结节型骨化29例(30.2%),节段型骨化48例(50.0%),连续型骨化5例(5.2%),混合型骨化14例(14.6%).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CT三维重建观察骨化物的切除效果,MRI评价脊髓减压情况,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颈椎曲度的变化;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与近期文献报道的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分块切除术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势.结果 9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单椎体切除57例(59.4%),双椎体切除31例(32.3%),单间隙扩大减压1例(1.0%),选择性“椎体+半椎体”次全切4例(4.2%)、“半椎体+椎体+半椎体”次全切1例(1.0%)、“2个椎体+半椎体”次全切2例(2.1%).9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8个月,平均(28.0±9.3)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1.38±2.80)分,末次随访时为(15.32±1.62)分,JOA评分改善率为74.63%±13.18%;术前VAS评分(6.00±1.41)分,末次随访降低至(2.35±1.11)分;颈椎曲度由术前10.4°±9.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5.8°±8.1°.CT示手术节段骨化物均彻底切除,无残留;MRI示脊髓及硬膜囊压迫完全解除,形态恢复良好.术后出现脑脊液漏6例、C5神经根麻痹3例、Horner综合征1例、中度吞咽困难伴声嘶2例、钛网下沉伴螺钉松动1例,经对症处理后除1例患者术后2年偶发咽喉部异物感外,其余患者并发症在不同随访阶段均获良好预后.与2016年文献报道(meta分析)骨化物分块切除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与声嘶、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文献报道,而JOA评分改善率则高于文献报道.结论 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其在手术安全性、脑脊液漏可控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可能优于传统颈前路手术.
作者:陈雄生;赵寅;周盛源;朱巍;许政;孙延卿;李凤宁;苑博;贾连顺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C2穹顶下减压术及C2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高位颈椎(C2及其以上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涉及C2及其以上节段并造成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OPLL患者57例,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39例纳入研究.男22例,女17例;年龄39~71岁,平均(55.74±7.91)岁.对于C2节段OPLL,21例患者采用C2穹顶下减压术(C2穹顶下减压组),18例患者采用C2单开门椎管成形术(C2单开门组),所有患者均同期采用C3~C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均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采用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C2节段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价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63个月,平均(42.3±17.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及术后随访的NDI、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NDI、JOA评分、VAS评分、SAC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C2穹顶下减压组术后轴性疼痛VAS评分(1.52±1.2)分,明显低于C2单开门组(2.06±0.87)分(t=-2.23,P< 0.05),而C2单开门组术后SAC平均为(14.11±1.023) mm,明显大于C2穹顶下减压组(11.86±1.014) mm(t=-6.89,P< 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失败或再次发生压迫征象.结论 对涉及C2及其以上节段的颈椎高位OPLL患者,后路C2穹顶下减压术和C2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能获得良好的减压效果;C2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脊髓有效空间优于C2穹顶下减压术,但术后疼痛程度较C2穹顶下减压组严重,两组术后的神经恢复状况无明显差异.对于椎管内骨化块在C2椎体下缘水平占位超过椎管矢状径50%以上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患者,C2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取得更加充分的减压效果.
作者:李万里;余成诚;吴依楠;李方财;马骏;陈其昕;陈维善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C3椎板切除、保留C7棘突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该术式减少轴性疼痛的机制.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共收治OPLL患者133例,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42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改良手术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9~77岁,平均(56.2±9.75)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C6椎板单开门、C7椎板上半部分切除保留C7棘突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标准手术组)患者20例,即C3~C7椎板单开门减压术治疗,男12例,女8例;年龄41~75岁,平均(53.7±8.23)岁.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疗效评价采用颈椎生理曲度及活动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29个月,平均(22.9±4.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改良手术组患者NDI平均为6.56%±4.78%,优于标准手术组9.25%±7.63%.改良手术组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VAS评分低于标准手术组,此后随访期间两组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术后颈椎曲度平均为12.32°±8.26°,标准手术组为11.56°±8.05°,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为39.68°±5.52°,标准手术组为33.5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19%)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加重或新出现轴性症状,改良手术组3例(13.6%),标准手术组5例(3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切口感染、椎板塌陷、术后再关门、内固定失败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3椎板切除、保留C7棘突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手术减压效果满意,相较标准的椎管成形术更微创,且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并保持颈椎活动度.
作者:梁昌详;梁国彦;肖丹;黄帅豪;柯雨洪;昌耘冰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椎管成形术后随访期间OPLL的CT影像学进展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21例OPLL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1例,女10例;年龄55~69岁,平均(61.48±4.29)岁.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通过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颈椎CT扫描及二维重建测量OPLL长度、宽度和厚度,计算平均进展速度,并分析术前OPLL大小与术后OPLL进展速度的关系.结果 随访时间1.2~6.5年,平均(3.36±1.92)年.颈椎JOA评分手术前为(11.81±1.75)分,末次随访时为(14.43±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P< 0.01).术后OPLL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平均进展速度分别为(3.54±2.89) mm/年、(0.49±0.52)mm/年和(0.34±0.21)mm/年.长度的平均进展速度与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3.6,P=0.003;t=3.8,P=0.002).术后OPLL头端进展速度为(1.54±1.19) mm/年,尾端进展速度为(1.60±1.33) mm/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P=0.559).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PLL长度进展速度与术前长度有相关性(OPLL长度进展速度(mm)=0.05×术前长度+ 1.23,R2=0.26,P=0.02);而OPLL宽度和厚度的进展速度与术前OPLL宽度和厚度无相关性.局灶型OPLL术后进展速度为(3.02±0.26) mm/年,节段型OPLL进展速度为(2.97±0.65) mm/年,连续型OPLL进展速度为(3.65±1.14)mm/年,混合型OPLL进展速度为(3.82±1.27) mm/年,其中任意两种类型OPLL术后进展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OPLL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CT影像学随访显示OPLL长度、宽度和厚度均有进展,其中长度的进展速度较宽度和厚度更快,但OPLL头、尾端的进展速度无差异;OPLL长度的进展速度与术前OPLL长度呈正相关性.混合型及连续型OPLL的术后进展速度可能大于节段型及局限型的OPLL.
作者:徐广宇;邹飞;姜建元;马晓生;夏新雷;吕飞舟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保留后伸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保留后伸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改良手术组)的病历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61.72±8.41)岁.减压范围:C2~C6者3例;C2~C7者7例,C3~C6者8例,C3~C7者14例.选取同时期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3例(标准手术组)作为对照.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颈椎X线、CT三维重建及MR检查,测量并比较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双侧颈后肌肉容积、术后截骨面融合情况.同时记录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果 传统手术组平均随访(13.04±4.67)个月,改良手术组平均随访(11.81±4.93)个月.传统手术组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分别为平均为(6.09±0.79)分、(4.22±1.04)分和25.48%±3.2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平均为(13.43±1.53)分、(2.83±1.15)分和8.83%±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分别平均为(6.28±1.05)分、(4.09±1.00)分和25.06%±3.24%,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为(13.88±1.48)分、(1.16±0.57)分和5.66%±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AS评分和N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的VAS评分和NDI比传统手术组更低.末次随访时,传统手术组颈椎过屈位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为6.26°±3.31°、30.17°±4.56°、11.39°±1.95°和9.74%±4.05%,较术前明显丢失(P<0.05);改良手术组分别为10.06°±1.93°、35.03°±5.01°、17.03°±2.86°和14.22%±5.00%,与术前相比无明显丢失,且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手术组门轴侧颈后肌肉的容积较术前减小,而改良手术组门轴侧颈后肌肉容积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容积变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时共8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评定为“可”4例、“差”4例,改良手术组2例(6%,2/32)、传统手术组6例(26%,6/23);两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保留后伸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能较好地重建颈后生物力学结构,有利于维持颈椎曲度和活动度,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陈超;杨操;杨述华;邵增务;郜勇;张宇坤;吴星火;华文彬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评价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原位固定融合术(single open-doorpos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instrumented in situ fusion,PDF)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MP)治疗K线阴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颈椎后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38例K线阴性OPLL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0例,女8例;年龄48~76岁,平均(56.3±9.7)岁;骨化块椎管占位率38.6%~72.5%,平均58.1%±13.6%.按手术方式进行分组,PDF组26例,LMP组12例.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变化,计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并进行组内及组间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7.0年,平均(3.6±2.1)年.末次随访时PDF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7±1.6)分改善至(11.8±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3,P< 0.05),JOA评分改善率为44.2%±6.7%;LMP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1.5)分改善至(9.1±2.1)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27,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29.5%±5.0%.两组间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 0.05);末次随访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1,P< 0.05);JOA评分改善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741,P< 0.05).末次随访时PDF组C2~C7Cobb角由术前3.8°±1.6°恢复至4.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7,P>0.05);LMP组由术前3.9°±1.2°减少至-2.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4,P< 0.05).两组术后共发生C5神经根麻痹10例(PDF组7例,LMP组3例),切口感染3例(PDF组2例,LMP组1例),PDF组和LMP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3,P>0.05).结论 相较与LMP,PDF治疗K线阴性OPLL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能够维持颈椎矢状位曲度,提高K线阴性OPLL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亚伟;王冰;吕国华;李磊;戴瑜亮;涂志明;李鹏志 刊期: 201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