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结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应用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18~42岁,平均29.6岁.左髋6例,右髋4例.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0)分期为ⅡB期~ⅢC期,其中ⅡB期2例、ⅡC期2例、ⅢA期1例、ⅢB期1例、ⅢC期4例.行髋关节外科脱位,软组织瓣延长,充分松解营养股骨头的旋股内动脉深支,自股骨颈基底部截断股骨颈,将股骨头颈向前或向后旋转60°~90°,以三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College,WOMAC)评分及骨盆正位、髋关节侧位X线片评价近期临床结果.结果 术后随访7~36个月,平均16.3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提示6例股骨头无进一步塌陷,术后负重区股骨头完整率平均42.90%±10.07%;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80.00±14.93)分提高至(86.83±6.11)分,其中4例评分明显提高、1例无改变、1例轻度下降;WOMAC评分由术前平均(16.00±14.53)分降低至(9.00±3.85)分,其中1例评分提高、1例无改变、4例下降.另外4例股骨头较术前塌陷变形,术后负重区股骨头完整率平均16.57%±6.57%;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77.75±14.66)分降低至(60.75±17.54)分,其中1例轻度提高、3例下降;WOMAC评分由术前平均(12.75±5.06)分升高至(22.50±8.81)分,4例评分均升高.结论 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可改变股骨头负重区坏死骨位置,改善负重区股骨头完整率.对ARCO分期ⅡB~ⅢB期的病例可缓解症状、提高髋关节功能;对ⅢC期应慎重,术后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新的股骨头塌陷或进一步塌陷.
作者:肖凯;罗殿中;程徽;张振东;张洪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汉族与维吾尔族人群胫骨截骨面的解剖学差异及其与进口假体组件的匹配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非膝关节疾病的门诊患者140例,并招募健康志愿者60名.男86例(172膝),女114例(228膝);年龄21~68岁,平均(44.6±10.8)岁.根据民族分为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每组又按照性别分组.行下肢全长CT扫描,在工作站重建膝关节.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截骨操作(后倾5°,厚度9 mm).测量胫骨截面的横径、内侧平台前后纵深度及外侧平台的前后纵深度,计算截骨面的前后径及纵横比.比较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几何参数的差异,并利用5 mm容差范围法将所得到的截骨面与三种市售进口假体胫骨组件进行涵盖率分析.结果 汉族组胫骨截面横径、内侧平台前后纵深度、外侧平台前后纵深度、截骨面前后径及纵横比分别为(72.3±4.3) mm、(50.7±3.1)mm、(47.8±3.0)mm、(49.3±2.9) mm、0.682±0.021,维吾尔族组分别为(74.5±4.8) mm、(51.4±3.0) mm、(48.6±2.8) mm、(50.0±2.9) mm、0.672±0.020,除纵横比外维吾尔族组各参数平均值均大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性别不同民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纵横比外维吾尔族组均大于汉族组.Depuy 、Link、Zimmer三种假体胫骨组件对汉族受试者截面参数的涵盖率分别为53%、37%、40%,对维吾尔族受试者分别为61.0%、43.0%、42.5%,Depuy假体与维吾尔族人群的匹配性高.结论 汉族与维吾尔族人群胫骨形态学上存在差异.进口胫骨假体组件对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胫骨截骨面的涵盖率均偏低;通过调整假体组件型号参数或增加型号设置可提高假体与截骨面的匹配程度.
作者:张博;刘克敏;曲铁兵;潘江;林源;王志为;任世祥;温亮;陈彤;李军;周磊;马德思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动态机械刺激对体外构建环形取向性丝素蛋白组织工程纤维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环形取向性丝素纤维环支架复合兔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细胞体外培养3、7、14d,对其进行不同幅度(5%形变量、10%形变量、15%形变量、20%形变量)的动态压缩刺激.固定后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和细胞-支架复合物的大体及微观形态.组织学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和分泌情况,并行总DNA定量分析及黏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胶原生化定量分析,检测其机械性能的变化.结果 细胞支架复合物颜色随时间延长而加深.细胞黏附在支架上,且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细胞及胞外基质随时间增多.组织学染色、总DNA定量、蛋白多糖、Ⅰ型胶原生化定量检测显示细胞增殖明显,细胞外基质分泌逐渐增加.压缩模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施加力学刺激后,大体观察见不同形变量组支架细胞复合物颜色均随时间加深.HE染色可见不同形变量组细胞及其分泌物均随时间而增加,番红“0”染色、Ⅰ型胶原染色均可见蛋白多糖和胶原分泌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其中GAG定量在15%形变量组大,Ⅰ型胶原定量在10%形变量组大,总DNA定量在5%形变量组大,压缩弹性模量在15%形变量组大.力学加载前后组织工程椎间盘高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适宜的动态机械刺激能够促进体外构建的环形取向性丝素蛋白组织工程纤维环在生化组成和机械性能方面向天然纤维环靠近,过度的压缩会加速细胞凋亡.
作者:祁霁舟;徐宝山;杨强;马信龙;张杨;许海委;杜立龙;张春秋;王连永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或截骨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例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51~79岁,平均(58.2±10.3)岁.4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采用截骨术.关节置换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0.5±12.3)岁,截骨手术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1和55岁.在双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术前股骨侧冠状面畸形角、术前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术前和术后髋膝踝角.术前关节置换组股骨侧冠状面畸形角平均为17.0°±7.7°,截骨手术组分别为34°和20°;关节置换组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均在87°±7°范围内,截骨手术组在87°±7°范围外;关节置换组髋膝踝角平均为161.8°±8.0°,截骨手术组分别为155°和160°.以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估膝关节功能.比较采用两种术式患者术后髋膝踝角、膝关节活动度和KSS评分的差异.结果 术后1年,关节置换组平均髋膝踝角增加至176.0°±2.8°,截骨手术组分别增加至177°和175°.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1°±16°增加至113°±5°,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关节置换组膝关节活动度113.0°±6.8°,截骨手术组分别为110°和115°.术后1年KSS评分由术前(46±3)分增加至(88±3)分,功能评分得到明显提高;其中关节置换组KSS为(88.8±3.0)分,截骨手术组分别为85分和82分.2例截骨手术患者均未发生骨不连,截骨处愈合良好.结论 对股骨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或截骨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作者:贺强;孙彩虹;马建兵;肖琳;孙相祥;李辉;张维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打压支撑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长期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打压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54例(64髋),男44例,女10例;年龄20~55岁,平均(35.44±8.86)岁.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包括:创伤性5髋、激素性23髋、酒精性28髋、酒精+激素型4髋、特发性4髋;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Ⅱ期14髋、Ⅲ期50髋;日本骨坏死调查委员会(Japanese Osteonecrosis Investigation Committee,JIC)分型B型6髋、C1型23髋、C2型35髋.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年龄、疼痛时间、ARCO分期、JIC分型对疗效的影响.手术失败定义为术后患髋改行其他手术或Harris髋关节评分为差(<70分),股骨头生存时间定义为患者接受打压支撑植骨术至手术失败的时间.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13~10.84年,平均(8.61±1.45)年.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81.3%(52/64)、术后8年优良率为76.0%(38/50).手术失败10例(12髋),失败率为18.8%(12/64),股骨头8年生存率为92%.不同年龄、病因、疼痛时间、ARCO分期、JIC分型患者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20~30岁组、31~40岁组Harris评分及优良率均高于>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因组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发生时间≤6个月组、7~12个月组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高于>12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a期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高于Ⅲc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IC C1型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高于C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疼痛时间、ARCO分期、JIC分型与股骨头坏死打压支撑植骨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相关.结论 打压支撑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中长期疗效满意,尤其对初次疼痛发生在12个月以内、塌陷程度<2 mm及股骨头外侧壁保留的患者.
作者:陈雷雷;洪志楠;洪郭驹;张庆文;陈镇秋;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经后关节囊切开入路冈盂切迹囊肿减压及肩胛上神经松解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肩胛冈盂切迹囊肿引起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9~56岁,平均(41.5±5.3)岁.左侧3例,右侧8例.所有病例均经肩关节MR检查及肌电图检查确诊.MRI示冈盂切迹处囊肿,直径0.5~2.6 cm,平均(1.5±0.7)cm;其中3例合并上盂唇前后部(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SLAP)损伤,均为Snyder分型Ⅱ型.于肩关节镜监视下,将后上方关节囊沿盂唇外缘分离,显露囊肿外壁并切开,扩大囊肿外壁裂口,使囊液向关节内形成引流,小心分离肩胛上神经血管束,松解肩胛上神经.合并SLAP损伤者以可吸收锚钉缝合固定后上盂唇.术后口服营养神经药物3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美国肩与肘医师协会(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 术中囊肿切开后可见淡黄色液体流出,探查囊肿内壁与肩胛上神经、邻近血管,证实囊肿压迫是引起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原因.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7~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分别为(46.5±3.7)分和(93.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9,P=0.000);术前ASES评分良5例、可4例、差2例,术后全部为优.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47.3±4.2)分和(94.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6,P=0.000);术前良6例、可5例,术后全部为优.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臂丛牵拉或灌洗液外渗造成颈胸背筋膜腔水肿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关节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时肌电图未提示神经损伤,MRI未见囊肿复发.患者均重返伤前工作岗位,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肩关节镜下经后关节囊切开入路行囊肿减压,同时松解肩胛上神经可以有效治疗冈盂切迹囊肿引起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术后短期无复发.
作者:刘炜洁;蔡琰;戚超;于腾波;陈伯华;赵夏;汪健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伴有高度轴移现象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前外侧韧带MRI信号异常的发生率.方法 对2016年1至6月收治的连续164例急性ACL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完全性ACL损伤,受伤机制为非接触性损伤,患者术前均有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膝关节MRI检查结果.依据术前麻醉下轴移试验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轴移试验结果为高度轴移的患者68例,按性别及年龄1:1匹配低度轴移患者68例.比较两组患者MRI冠状面T2WI像上前外侧韧带Ⅰ级扭伤、Ⅱ级部分撕裂及Ⅲ级完全撕裂的发生率.结果 高度轴移组与低度轴移组患者平均年龄均为29.3岁,每组各有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5例.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体重指数及KT-1000侧-侧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共105例出现前外侧韧带MRI信号异常,总体发生率为77.2%(105/136).高度轴移组患者前外侧韧带信号异常发生率为94.1%(64/68),高于低度轴移组的60.3% (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86,P=0.013).高度轴移组分别有15例、19例、30例发生Ⅰ级扭伤、Ⅱ级部分撕裂及Ⅲ级完全撕裂,低度轴移组分别有29例、8例、4例发生Ⅰ级扭伤、Ⅱ级部分撕裂及Ⅲ级完全撕裂.高度轴移组前外侧韧带撕裂(MRI信号Ⅱ级或Ⅲ级)的发生率为76.6%(49/64),高于低度轴移组的29.3%(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52,P=0.009).结论 伴有高度轴移现象的ACL损伤患者大多存在前外侧韧带MRI信号异常.高度轴移与低度轴移的ACL损伤患者前外侧韧带信号异常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高度轴移现象可能是ACL合并前外侧韧带损伤的结果.
作者:宋关阳;张辉;刘心;吴关;薛喆;冯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的计算机自动学习系统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指征和预后的可能性.方法 构建基于CIFAR-10的DCNN模型,从数据库中经筛选复核得到40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例用于分析,包括手术治疗病例300例、非手术治疗病例100例.选取200例术前X线片及其扩增50倍后的10000例图像对DCNN进行训练,再采用经过训练的DCNN对另外200例术前X线片扩增图像的手术指征加以判断.临床标准经过三次复核一致并经过临床疗效验证,作为金标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DCNN判断结果与临床标准的相关性,DCNN内建精度分析用作参考.结果 用于DCNN机器学习的200例与用于判断的200例患者一般情况和治疗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200例学习后,DCNN机器判断结果与临床标准没有相关性(r=0.000,F=0.001,P=0.970).判断的假阳性率为16.8%(1 681/10 000),假阴性率为33.0%(3 296/10 000);扩增10000例后,DCNN机器判断结果与临床标准之间有相关性(r=0.727,F=11 228.735,P=0.000,R2=0.529).软件内建评估的高精度为0.860.结论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自动学习系统有望用于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指征,大样本数据学习后判断准确率将显著提升.
作者:丛锐军;郑龙坡;张瓅韫;陶坤;刘伟;莫向荣;郝有恒;王苗;楼列名;蔡新宇;朱裕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带Gerdy's结节自体髂胫束移植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关节镜下带Gerdy's结节自体髂胫束移植并随访2年以上的16例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患者,男4例,女12例;年龄44~67岁,平均(56.1±6.6)岁.术后采用X线片和MRI评估肩肱间距改善、肩袖愈合情况及移植骨块的转归.临床功能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24~28个月,平均(25.3±1.5)个月.患者术后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和内旋角度分别为159.37°±8.51°、35.31°±8.26°、11.00°±2.52°,与术前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和内旋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的Gerdy's结节骨块与肱骨大结节均获得完全骨性愈合,但末次随访时6例(37.5%,6/16)出现骨块部分或完全吸收.肩袖完全愈合12例、部分愈合4例,无再撕裂病例.术后肩肱间距为(8.37±1.02) mm,与术前[(3.63±1.25)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1.06±0.93)分、(81.75±6.80)分和(77.12±6.72)分,与术前[(6.50±1.41)分、(38.50±8.68)分、(32.50±8.5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块吸收组6例与未吸收组1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分别为(1.83±0.75)分、(0.60±0.70)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ASES及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带Gerdy's结节自体髂胫束移植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术后2年患者肩关节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肩袖均获得完全或部分愈合;但37.5%的患者出现骨块部分或完全吸收,骨块吸收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较差.
作者:卓鸿武;陈会会;钟稀伟;丁其雄;黎晓东;李坚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