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分别对平山病(2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30例)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6例)患者进行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及交感皮肤反应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运动传导速度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时限、面积及波形的变化,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记录脑区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颈区肌肉(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第一骨问肌、肱二头肌),胸区肌肉(T10椎旁肌、腹直肌)和腰骶区肌肉(胫骨前肌)的肌电活动.比较3组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的差异性.结果 平山病组患者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患者亦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脑区、颈区、胸区和腰骶区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患者均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颈区和腰骶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平山病组患者神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00,P=0.000);平山病组患者神经源性损害的发生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6.000,P=0.000).结论 平山病组患者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均无异常,无神经传导阻滞,但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
作者: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宣;樊东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共检出25个狭窄病变,其中22个位于椎动脉起始段(左侧13个,右侧9个),1个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个位于基底动脉.共成功植入26枚球囊支架,金属裸支架15枚,药物洗脱支架11枚;基底动脉植入2枚,椎动脉植入24枚.其中1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辅助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结果 23例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40%(50%~95%)降至6.30%(0~15%).20例患者平均持续随访21个月,17例(85%)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5%)部分缓解;2例复发患者中1例再次血管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血管开通良好,1例拒绝接受再次治疗.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药物洗脱支架对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优于金属裸支架,若手术后积极辅以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
作者:李郁芳;蒋初明;李冬华;叶容臻;李宇东;李燕;张静;缪中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超顺磁性氧化铁Ferumoxide和多聚赖氨酸(PLL)联合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及其对体外磁共振成像信号的影响.方法 应用50μg/ml Ferumoxide-PLL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普鲁士蓝、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标记率及活细胞率;磁共振扫描仪计数Ferumoxide-PLL标记及未标记细胞数目,计算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变化,经计算机软件拟合曲线计算弛豫时间和弛豫率.结果 Ferumoxide-PLL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率为96%,活细胞率为97.60%;T2*WI检查显示信号强度平均下降53.45%.经计算机软件拟合曲线,计算得出Ferumoxide-PLL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弛豫时间为15.24 ms,未标记细胞为79.88 ms;Ferumoxide-PLL标记细胞的弛豫率为65.61/s,未标记细胞为12.52/s.标记细胞的弛豫率是未标记细胞的5.20倍.结论 Ferumoxide-PLL可以高效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提高标记细胞的弛豫率,从而提供良好的对比度.
作者:张楠;冯铭;冯晨璐;尹晓明;魏俊吉;卢珊;赵旭娜;王任直;曾庆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对统计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技术的可重复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和27例正常对照者的临床资料,于同期对同一侧正中神经/拇短展肌进行两次统计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测,计算其变化率,根据不同分析方法判断统计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技术的可重复性.结果 肌萎缩侧索硬化组受试者前后两次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测值分别为(47.21±23.50)和(44.84±23.01),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分别为(119.51±9.84)和(120.56±1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测值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肌萎缩侧索硬化组受试者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测值的变化率P50(P25,P75)为9.52%(5.63%,25.00%),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为5.00%(2.34%,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7,P=0.017),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组受试者的可重复性低于正常对照组.肌萎缩侧索硬化组5例(5/19)患者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测值的变化率>25.00%,其正中神经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1.90~3.20mV;14例(14/19)变化率≤25.00%,其正中神经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3.80~12.40mV.结论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统计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测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但是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可重复性低于正常对照者.建议在应用统计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技术进行随访观察时,尽量选择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较高者进行检测.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汤晓芙;李本红;杜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上海市郊区老年人群认知障碍患病情况,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和徐泾镇≥60岁并拥有居住地常住户籍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先拟定的调查同卷进行面对面询问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记录人口一般资料、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并对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依据受试者受教育程度,文盲(未受过教育)、小学文化(受教育≤6年)以及中学及以上文化(受教育>6年)者中MMSE评分≤17分、≤20分及≤24分者均纳入认知障碍组,其余纳入正常对照组.对相关资料进行x2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实际接受调查并获得有效资料者共2809例,占符合研究对象条件者的73.36%(2809/3829),男1010例,女1799例;年龄60~92岁,平均(70.55±6.58)岁,男(70.72±6.36)岁,女(70.45±6.70)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高龄、文盲、离婚和(或)丧偶、吸烟、饮酒、饮茶、饮食偏成、体力活动[(60~)min/d]、记忆障碍及收缩压偏高等因素均与认知障碍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和饮食偏成为老年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OR=2.204,95%CI:1.719~2.827;OR=1.362,95%CI:1.090~1.700).结论 老年期认知障碍与高龄及饮食偏咸有关,而饮酒和饮茶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汤荟冬;姚玉蕙;徐瑞芳;陈生弟;程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由叶酸(FA)修饰的聚酰胺-胺型高聚物(PAMAM)制成的新型超微载体FA-PAMAM介导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siRN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抑制作用.方法 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被分为FA-PAMAM/Htert-siRNA转染组(干涉组)、FA-PAMAM空载对照组(空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利用FA-PAMAM介导Htert-siRNA体外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251,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转染效率、细胞增殖活性、Htert Mrna表达水平、端粒酶活性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FA-PAMAM在体外能够有效地将Htert-siRNA转染导入胶质瘤细胞系U251,转染效率为67.36%;干涉组细胞存活率随转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以转染后48 h低,仅为(68.97±1.19)%,与同一时限空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转染后72h,干涉组Htert Mrna表达水平较空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下调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转染后72h,干涉组端粒酶活性为(52.57±5.34)TPG,与空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转染72h后,干涉组细胞凋亡率为(29.63±2.91)%,高于空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肿瘤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FA-PAMAM作为一种新型超微载体可于体外有效转染Htert-siRNA,具有高效、低细胞毒性之优点;Htert-siRNA可作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靶点.
作者:李瑞;张军霞;石磊;尤永平;傅震;鲁艾林;陈云祥;赵鹏;魏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和术后并发颈内动脉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4例施行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患者均并发颈内动脉损伤,其中颈内动脉破裂出血2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结果 2例颈内动脉破裂出血患者,分别经颈内动脉球囊栓塞术和颈内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完全闭塞破裂口,手术后均未再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余2例患者也分别经颈内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和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术治愈.结论 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并发的颈内动脉损伤是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可通过手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中准确定位加以预防;脑血管造影检查可及时显示颈内动脉损伤的类型和部位,并通过颈内动脉球囊栓塞术和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
作者:王宁;陈革;支兴龙;陈文劲;徐跃峤;凌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麻醉前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的临床价值.方法 37例施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均符合Hunt-Hess分级0~Ⅱ级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Lipo-PGE1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患者手术前1 h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0.20 μg/kg.采用静脉注射咪哒唑仑2.00 mg/kg、芬太尼3.30 μg/kg、维库溴铵0.13 mg/kg和依托咪酯0.30 mg/kg行诱导麻醉;雷米芬太尼0.20 μg/(kg·min)和丙泊酚0.07 mg/(kg·min)静脉滴注及复合静脉注射罗库溴铵30.00μg/(kg·min)维持麻醉.分别监测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氧饱和度;测定手术前和手术后24 h血浆S-100蛋白含量;记录手术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手术后麻醉复苏时间和恶心、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运动神经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中治疗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2例(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9例,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治疗组患者血浆S-100蛋白含量和麻醉复苏时间分别为(0.36±0.08)μg/L和(13.52±1.93)min,低于对照组的(0.89±0.14)μg/L和(16.41±3.72)min(均P<0.01).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对照组患者血浆S-100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根据GOS预后分级,治疗组患者运动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前尽早应用具有靶向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可拮抗继发性脑血管痉挛,促进手术后患者早期复苏,改善预后.
作者:梁禹;张彦;张秀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丹参酮ⅡA小剂量治疗组[小剂量组,15mg/(kg·d)]和丹参酮ⅡA大剂量治疗组[大剂量组,30mg/(kg·d)];线拴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于手术前连续生理盐水灌胃后给予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额顶叶皮质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脑组织含水量及梗死灶体积.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缺血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的血管数为(63.00±4.74)根/5个高倍视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为(0.42±0.04)U/g,与假手术组[0和(0.03±0.01)U/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小剂量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的血管数为(41.20±4.55)根/5个高倍视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为(0.33±0.02)U/g,大剂量组分别为(26.40±3.78)根/5个高倍视野和(0.23±0.03)U/g,均低于缺血组(P<0.01),两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为(92.13±2.62)%,梗死灶体积为(194.10±10.99)mm3,与假手术组[(81.09±1.47)%和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小剂量组脑组织含水量为(87.88±1.86)%,梗死灶体积为(140.86±5.25)mm3大剂量组分别为(83.36±2.90)%和(112.20±10.78)mm3,均低于缺血组(P<0.01),两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受到抑制有关.
作者:李浩;刘开祥;俸军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脊髓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短脉冲头皮电刺激,应用硬膜外电极于脊髓记录18例脊柱脊髓疾病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运动诱发电位.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以手术中首次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作为参照值,8例脊柱侧弯患者施行脊柱矫形手术过程中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均无异常变化;10例行椎管内及脊髓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改变、波幅降低,改变手术方向或经短暂休息后恢复正常.根据JOA评分,手术后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0.008;Z=-2.828,P=0.005).结论 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及时、客观地反映神经功能,有效避免手术中神经损伤及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头皮电刺激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清晰、稳定,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作者:周晖;赵瑛;周晓闻;卢亦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院自2002-2006年施行去骨瓣减压术的319例患者中34例手术后出现皮瓣下积液,分别采用加压包扎、穿刺放液、置管引流等方法治疗后痊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马法;梁俊君;刘常权;张晓东;杨小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是近年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型无创性技术,较为准确地提供了人脑皮质运动功能区信息.
作者:张爱军;张海东;王增光;张权;杨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院自2000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穿刺抽吸注射尿激酶引流治疗颅脑创伤后硬膜外血肿患者82例,取得较好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新亮;曹雪宾;王文犀;卢进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04年7月-2008年4月应用MRI立体定向小骨窗浅表脑实质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郝彩江;张海东;王增光;毓青;杨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天津市环湖医院作为首批参加卫生部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单位,立即委派5名神经外科医护人员于地震后第2天(2008年5月13日)赶赴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并即刻投入到伤员的救治工作中.
作者:杨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自从1817年英国JamesParkinson医师首次描述以来,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普遍认为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出现路易体(Lewy body)为病理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65岁老年人的患病率约2%,我国约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余万人.
作者:庄俊鹏;王刚;陈生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包括脑电图(EEG)、诱发电位(EP)和肌电图(EMG).前两项技术常规应用表面电极,属于无创性检查技术;后者系应用针电极的有创性检查技术,至今尚无任何可以取代的方法.
作者:崔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脊索瘤样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例脊索瘤样脑膜瘤患者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 脊索瘤样脑膜瘤在临床上可以伴有或不伴有Castleman综合征.以黏液样基质中有呈分叶状或条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为病理学特点,细胞质呈淡染或嗜酸性染色,部分细胞呈液滴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类似脊索瘤样细胞;肿瘤组织中亦可见由典型脑膜皮细胞型脑膜瘤细胞组成的区域.组织化学方法过碘酸雪夫染色呈阳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阳性,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呈灶性阳性反应,癌胚抗原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1%,35%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脊索瘤样脑膜瘤为临床罕见的特殊类型脑膜瘤,通过临床病史、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明确诊断.预后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朱海青;沈静;张巧全;梁为俭;周金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73岁.因左侧眼睑下垂、言语不清、手足麻木无力1年,于2008年3月6日入我院神经科治疗.患者于2007年4月感冒后发热,经当地医院对症治疗症状好转.
作者:倪俊;崔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睡眠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睡眠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Berger教授在人的头皮上记录到脑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黄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系指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的炎性反应.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抽搐、瘫痪等.
作者:朱国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电图(EEG)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癫(癎)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产生动作电位(A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等局部电活动.
作者:王玉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运动障碍为特征,患者预后不良,多于发病后3~5年死亡.
作者:樊东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单纤维肌电图(SFEMG)是20世纪60年代,由瑞典的Stalberg和Ekstedt首先创立的一项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70年代以后,该项技术开始在国外临床应用;90年代引入我国,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研究中.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肌电图(EMG)系临床诊断神经肌肉疾病所必需的检查手段,常用的是针电极肌电图,有时还需进行以下较少使用的特殊方法,如单纤维肌电图(SFEMG),可记录单个肌纤维的电活动,通常可以记录到1~2条肌纤维的动作电位(AP);
作者:黄旭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脊柱脊髓手术过程中存在众多危险因素.随着操作技术难度的不断增加,手术器械的使用和安置均有可能导致神经损害.
作者:周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卒中导致的偏瘫是以单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侧肢体残存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王玉顺;田建立;张明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