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国际刊号:1672-6731
  • 国内刊号:12-1363/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8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依达拉奉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脑保护作用,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08只健康成年雄性大鼠,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6只)、手术组(SAH组,36只)和依达拉奉组(36只).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榆测大鼠脑组织丙二醛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UNEL法计数大鼠海马CAI区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及Box的表达水平.结果 SAH组大鼠脑组织丙二醛浓度逐渐升高凡各时限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且各时限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以72 h降低为显著(均P<0.05);依达拉奉组丙二醛浓度逐渐降低且各时限均低于SAH组(P<0.05),以72 h降低为显著(均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亦逐渐下降但各时限均高于SAH组(P<0.05).SA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数目逐渐增加,至72 h达峰值水平(均P<0.05),依达拉奉组细胞凋亡数目亦逐渐增加但各时限均低于SAH组(P<0.05).SAH组大鼠海马CAI区Bcl-2和Bax表达水平各时限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依达拉奉组Bcl-2表达水平均高于SAH组(P<0.05),而Bax表达水平则均低于SAH组(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出现继发性腩损害,依达拉奉能够有效地抑制氧自由基,并通过增强Bcl-2表达和抑制Bax表达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蔚;高阳;徐庶;印卫兵;丁新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通过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寒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探讨认知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经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念检查量表(MMSE)、记忆力(包括听觉记忆力和视觉记忆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视空间能力、结构能力、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榆古,全面评价其认知功能.结果 经校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收缩压,血糖和吸烟因素后,狭窄组患者MMSE评分、记忆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视空间能力及结构能力方面的测试成绩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视觉记忆力中的再认、HAMA评分和HAMD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狄窄组中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MMSE评分、听觉记忆力、执行能力中的控制能力、思维灵活性以及结构能力方面的测试成绩均低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单支血管狭窄患者简化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长时延迟同忆以及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中的图片排列测验和数字符号测验成绩均优于多支血管狭窄患者(P<0.05)结论 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且不能用血管性危险因素或腔隙性脑梗死来解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多支血管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严重.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慢性脑组织供血不足密切相关.

    作者:石丹;黄礼媛;周爱红;韩阅;贾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分别采朋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方案3)及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方案4)综合治疗10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观察4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脑循环时间均降至<14 s,颅内压由治疗前的(350.29±80.12)mm H2O降至(247.92±75.53)am H2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0,P=0.000).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0级71例(68.27%),1级26例(25.00%),2级6例(5.77%),3级1例(0.96%),4级0例,5级0例,4种治疗方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0,P=0.065),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颈动脉溶栓与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慢性、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

    作者:李宝民;曹向宇;李生;王君;马玉栋;刘新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以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6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均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结果 16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共发现27个狭窄病变,共成功植入36枚球囊扩张式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16/16).1例于手术后24h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25%(1/16).随访期间,3例(18.75%)发牛支架内再狭窄而致卒中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在技术上可行,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缪中荣;王斌;李慎茂;朱凤水;吉训明;焦立群;凌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回顾性比较Poser标准和McDonald标准

    目的 比较Poser标准和McDonald标准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差异.方法 对80例新诊断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叫顾性分析,分别应用Poser标准和McDonald标准对其进行诊断分类.结果 80例患者中48例(60.00%)行脊髓MRI检查,阳性率为83.33%(40/48).应用Poser标准,41例(51.25%)为临床确诊,10例(12.50%)为实验室确诊,17例(21.25%)为临床可能,余12例(15.00%)未能进行诊断分类.应用McDonald标准,45例(56.25%)为确诊多发性硬化,35例(43.75%)为可能多发性硬化.经Poser标准临床确诊的41例患者中,除4例不完全符合McDonald标准中确诊多发性硬化条件外,其余37例均符合;实验室确诊的10例患者中,4例符合McDonald标准中确诊多发件硬化条件,其余6例为可能多发性硬化.经McDonald标准确诊的45例患者中,37例符合Poser标准中l临床确诊条件,4例为实验窒确诊,1例为临床可能,余3例为原发进展犁多发性硬化.18例患者(33.33%)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榆测阳性,26例(40.63%)IgG合成率升高.4例患者脑脊液寡克降区带或lgG检测呈阳性反应且MRI病灶≥2个,经McDonald标准诊断为确诊多发性硬化.结论 McDonald标准较Poser标准更为完善,尤其适用于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及临床孤立综合征患者.同时应用脊髓MRI检查以及脑脊液寡克隆医带和IgG检测有利于提高McDonald标准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张薇薇;苗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管性认知障碍不同亚型患者认知功能及MRI检查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型患者之间及其与认知功能正常者之间的认知功能及脑组织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状念检查量表、认知能力筛查量表和简易智能.认知能力联合检查量表对6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34例、血管性痴呆18例、混合性痴呆10例)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磁共振成像分析其容积测量值、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件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呈逐步递减趋势(均P<0.05),但血管性痴呆与混合性痴呆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组患者双侧前额角容积、第三脑室容积测量值以及额叶、颢叶、顶叶、枕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影像学异常改变在进展为痴呆后更为明显.混合性痴呆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为双侧海马容积、内嗅叶皮质容积减小,颢叶萎缩(均P<0.05),但无明显的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像学异常政变可部分反映不同亚型的病理改变,但对认知障碍程度的反映尚缺乏敏感性,能否联合认知功能评分共同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颅测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立宏;黄流清;杨硕;赵忠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宁夏地区回、汉族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SCA3/MJD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通过对宁夏地区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3个家系(2个汉族家系、1个回族家系)进行SCA3/MJD基因检测,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3家系受试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系谱调查,部分行头部MRI和肌电图检查,以及SCA3/MJD基因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数目检测.结果 3家系中共计8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汉族家系1中6例、汉族家系2中1例和回族家系中1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以共济失调与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眼外肌麻痹、眼球震颤、慢跟动、锥体束征等.其中汉族家系1和回族家系明确诊断为SCA3/MJD家系,两家系中7例患者(汉族家系1中6例、回族家系中1例)及2例临床表型正常亲属(两家系中各1例)检测出SCH3/MJD异常等位基因,其CAG重复数目为66~81次.汉族家系2中1例患者及汉族家系1中4例临床表型正常亲属SCA3/MJD基因CAG重复数目为20~33次.正常等位基因与异常等位基因CAC重复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9,P=0.000).结论 宁夏地区回、汉族脊髓小脑商共济失调患者中存在SCA3/MJD基因型,基因检测分析有利于明确诊断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且能够检出症状前患者.

    作者:杨笑;范学文;王进;孔繁元;罗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 观察经颈动脉溶柃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9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抗凝组(12只)和溶栓组(12只),建立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施行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血管造影检查计算脑循环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血管分析方法 检测CD31表达水平,并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后,溶栓组动物脑循环时间[(4.78±0.54)s]低于抗凝组[(6.75±0.46)s]和对照组[(7.00±0.50)s](均P<0.05);溶栓组动物微血管密度[(4.55±0.20)%]明显高于抗凝组[(3.55±0.23)%]和埘照组[(2.28±0.70)%](均JP<0.01).结论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疗效肯定,即使治疗后静脉窦仍呈闭塞状态,仍可使患者脑循环时间明显下降、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作者:曹向宇;李宝民;李生;王君;马玉栋;刘新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目的 探讨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方法 对单纯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脉瘤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真性动脉瘤30例.Hunt-Hess分级I级27例.Ⅱ级2例,Ⅲ级l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果 30例(96.77%)单纯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均获得成功,其中2例采用Jostent覆膜支架,动脉瘤瘤腔完全不显影;6例夹层动脉瘤者4例夹层完全闭塞,2例夹层明显缩小;2例囊状动脉瘤及1例假性动脉瘤瘤腔内对比剂充盈明显减少.手术后随访3~72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手术后3个月肺血管造影检奁血流通畅,动脉瘤闭塞或体积缩小,支架内无明显狭窄;无一例死亡或发生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对于栓塞或手术夹闭困难的颅内动脉瘤,单纯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安全、有效及可行.覆膜支架可直接闭塞动脉瘤,金属裸支架亦可达到闭塞动脉瘤或降低动脉瘤瘤腔内压力的效果.

    作者:李生;李宝民;王君;曹向宇;刘新峰;马玉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表现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冈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导敛的同侧椎动脉反流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其典趔症状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及盗血侧上肢的缺血性改变,临床表现为双侧上肢动脉收缩压相筹>20 mm Hg(1 mm Hg=0.133 kPa),盗血侧脉搏较健侧弱或尢脉,锁骨上窝可闻及血管杂音[1].

    作者:于德林;李伟;王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脑电图与心电图分析及随访

    氟乙酰胺为常用的有机氟灭鼠药,高效剧毒,体内吸收迅速且毒性稳定,中毒后对人体危害极大.人误服或食人后可出现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才可导致脑、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害[1-4].

    作者:赵迎春;李翠玲;宋俊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醒脑静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继发性脑损害疗效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术较高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虽然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疗效较好,但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醒脑静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继发性脑损害,临床疗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曾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

    患者男性,48岁.因头痛、左眼视力减退6个月,伴间断性恶心、呕吐1个月,于2007年10月8日入我院治疗.

    作者:陈大伟;顾卫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抗癫(癎)药物与认知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癫(痫)患病率约为8‰[1],Mac等[2]关于亚洲23个国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回顺性分析显示,癫(痫)患病率约为6‰.

    作者:季伟华;苗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将佳循证医学证据引入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目前,脑血管疾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依然面临巨大挑战.证据与实践、指南与应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作者:陈光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髓母肌母细胞瘤:一例成人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报告1例临床少见的髓母肌母细胞瘤病例,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成人小脑髓母肌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同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头痛,呈阵发性加重.MRI检查显示,病变位于右侧小脯半球及蚓部,呈混杂信号影,病灶边界欠清晰,有水肿改变,第四脑窜明显受压,合并幕上脑室扩张、积水.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肿瘤细胞紧密排列,呈弥漫片状,密度较高,可见两种细胞成分,一种为卵圆形或短梭形小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深染,几无细胞质;另一种为胞体较大的圆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部分呈空泡状,有丰富的嗜伊红颗粒状细胞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突触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蛋白、肌调节蛋白1、波形蛋白及神经元核抗原表达阳性,神经微丝和上皮膜抗原呈局灶性表达,而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白细胞共同抗原表达阴性;其中结蛋白和肌调节蛋白1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经证实为横纹肌分化.结论 髓母肌母细胞瘤为髓母细胞瘤中极为少见的临床亚型,主要由髓母细胞瘤和横纹肌成分共同组成,好发于儿童,成人偶有发生,患者预后差.

    作者:柯昌庶;邓仲端;雷霆;曾令成;吴时敏;万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进行性双侧下肢麻木、无力

    病历摘要患者 男性,39岁.主诉进行性双侧下肢麻木4个月、无力2个月,于2008年3月13日入我院治疗.

    作者:周立新;姚明;崔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防治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循证医学证据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也是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约2/3的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

    作者:段建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对经眶上锁孔人路手术路径的解剖学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对成年国人湿性尸头标本10具共20侧进行局部分层解剖,经眶上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相关解削学结构,测量参数.对4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患者(垂体腺瘤2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前窝底肿瘤3例.颅咽管瘤2例,Langhan结节1例,视神经管减压3例,脑脊液漏修补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 在直径3 cm的骨窗下町观察到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额叶底部、外侧裂内部、前床突、蝶骨嵴、眶顶、视神经管、嗅沟、嗅柬、双侧视神经、同侧视束、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同侧颈内动脉外侧面、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垂体柄和鞍膈、鞍背和后床突、基底动脉顶部、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双侧动眼神经以及脑桥上部等.测量眶上神经主干高点至眶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4.49±0.96)mm.鞍膈中心点至骨窗中心点的距离为(64.57±4.63)mm,至内侧缘骨外板为(67.11±4.91)mm,至外侧缘骨外板为(66.43±4.74)mm;以到骨窗中心点距离短.42例患者,垂体腺瘤完全切除率达81.48%(22/27);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Ⅱ级切除;颅前窝底肿瘤达近全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率为100%;颅咽管瘤、Langhan结节及脑脊液漏修补手术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创伤较小,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显露范围无明显差异,适用于鞍上区和视交叉前区的肿瘤切除,视神经管减压及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等神经外科手术.

    作者:王雷波;侯志华;岳树源;怀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在我国,脑出血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30%~38%,明显高于欧美国家(10%),国内每年新发脑出血约80万例.临床上急需验证并推广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刘红梅;王文志;李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病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包括医院、医师、药剂、康复治疗、间接消费等)>200亿元人民币/年(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提供).

    作者:李坤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动脉到动脉栓塞的直接证据: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血栓一经脱落即会成为栓子,顺血流向接近脑组织的方向流动,终堵塞直径较小的远端动脉,导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作者:高山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