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学梗死类型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MRI所见脑梗死类型共分为区域梗死(30例,34.48%)、皮质下梗死(27例,31.03%)、边缘带梗死(1 8例,20.69%)和弥散小梗死(12例,13.79%),不同脑梗死类型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28);脑梗死类型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5,P=0.010),重度狭窄以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多见(均11/36,30.56%),完全闭塞则以区域梗死常见(17/34,50.00%).脑血流动力学观察显示,不同脑梗死类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健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均P=0.000),其中以区域梗死低,次之为边缘带梗死.结论 ICASO以区域梗死多见,且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存在于各种脑梗死类型中.提示应综合考虑脑梗死类型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
作者:蔡俊秀;班允清;张小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临床与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 视神经脊髓炎多以急性脊髓炎(13例)或视神经炎(7例)为首发症状,复发病程(18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或复视(7例),以及病灶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3例).部分患者眼底呈急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3例),球后视神经炎(5例)或视神经萎缩(4例)变化;视觉诱发电位呈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良(7例).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l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4.44%(8/18)和50.00%(6/12),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27.78%(5/18).8例患者头部MRI检查显示存在颅内病灶,分布于下丘脑、脑桥、中脑、第四脑室周围.结论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三、第四脑室周围和脑桥等病灶分布具有特征性,与脑内水通道蛋白4高表达区域相一致.
作者:张世娟;王飞;卢洁;刘亚欧;段云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静息态fMRI临床应用的优化扫描时间.方法 采用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值观察16例亚急性期脑桥单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静息态fMRI扫描6和12 min时各脑区默认网络,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脑默认网络激活范围和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态fMRI扫描6和12 min时,两组受试者各脑区默认网络均被激活,其中对照组两次扫描的脑区包括扣带回前后部、前楔叶、双侧角回和顶下小叶、前额叶,与以往对照者的脑默认网络研究结果相似;4个经典脑区的默认网络在不同测量时间点(6和12 min)的激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组患者两个测量时间点均获得与对照组相同的默认网络经典脑区,且两个测量时间点的激活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12 min时扫描的头动参数略大于6 min时.结论 脑梗死组患者静息态fMRI以扫描6 min为更优化时间,对临床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赵澄;卢洁;李坤成;王晓怡;王辉;张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脑干梗死患者发病不同阶段的MRI随访研究,结合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揭示梗死灶体积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1例首次发病的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7 d、15 d和1、3、6个月)测量梗死灶体积和ADC值,计算病灶与健侧相应部位的相对ADC(rADC)值;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价,并分析梗死灶体积、rADC值与患者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发病后脑干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F=4.553,P=0.003),rADC值逐渐升高(F=22.991,P=0.000),除发病7 d内的脑干梗死灶体积与同期FMM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86,P=0.02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脑干梗死灶体积和不同时期rADC值均与FMMS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脑干梗死灶体积和rADC值随病程的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但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戎冬冬;卢洁;李坤成;张苗;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经McDonald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 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1 cm为主(62例,75.61%),>5 cm次之(23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1WI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1 cm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5 cm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5 cm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大直径>5 cm(23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例,74.39%).结论 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作者:初曙光;李振新;蒋胜洪;卢家红;吕传真;冯晓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替莫唑胺(TMZ)和甲泼尼龙(MP)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经体外传代培养的U251细胞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放射治疗(R)组、放射治疗+替莫唑胺(R+TMZ)组、放射治疗+甲泼尼龙(R+MP)组、放射治疗+替莫唑胺+甲泼尼龙(R+TMZ+MP)组,分别予以放射治疗(2 Gy/24 h)、替莫唑胺、甲泼尼龙及三者联合治疗.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U251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变化.结果 放射线照射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U251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均P=0.000);但经体外培养24和48 h后,三者联合治疗组(R+TMZ+MP组)U251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组(P=0.000).除对照组外,不同抗肿瘤治疗组U251细胞凋亡率均呈现升高趋势(P=0.000),但放射治疗联合甲泼尼龙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均P=0.000).经放射线照射联合替莫唑胺和三者联合治疗后,U251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0),而放射线照射联合甲泼尼龙和三者联合治疗,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以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组Bax/Bcl-2比值高(P=0.000),放射治疗联合甲泼尼龙组低(P=0.000).结论 甲泼尼龙可以诱导人胶质瘤细胞产生放射抵抗,而替莫唑胺对甲泼尼龙诱导的放射抵抗具有增敏作用.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应用甲泼尼龙减轻放射治疗不良反应过程中所诱导的放射治疗抵抗可通过同时应用替莫唑胺而抵消.
作者:李瑜;杨学军;曹永珍;元大发;王维;王华民;董雪涛;于圣平;张斌;明浩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癎)发作危险因素,并提出初步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6年9月-2009年9月诊断与治疗的91例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癎)发作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5.131,P=0.023)、颅脑创伤分型(x2=6.302,P=0.043)、损伤部位(x2=12.800,P=0.046),以及伴发脑挫裂伤(x2=7.187,P=0.007)、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x2=11.092,P=0.001)、颅内血肿(x2=6.555,P=0.010)和凹陷性骨折(x2=8.463,P=0.043)等项因素与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癎)发作显著相关.进一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仅年龄(OR=7.719,95%CI=1.129~52.777;P=0.037)、脑挫裂伤(OR=28.590,95%CI=2.241~364.734;P=0.010)、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OR=8.244,95%CI=1.259~53.706;P=0.028)和颅内血肿(OR=24.344,95%CI=2.415~ 345.395;P=0.007)为危险因素,且以脑挫裂伤危险度相对较高;而与颅脑创伤分型、损伤部位及凹陷性骨折无关.结论 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癎)发作应及时治疗,对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给予预防性抗癫(癎)药物治疗.
作者:张磊;于明琨;卢亦成;吴小军;陈怀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壮年重症抑郁障碍患者磁化传递率(MTR)值的改变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选择临床晤谈诊断明确并且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8分的30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利手性、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原则征集的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3.0T MRI扫描仪采集磁化传递成像数据,统计参数图软件对所得MTR参数图进行标准化和平滑等预处理,再行基于体素的分析.MTR值的组间比较行双样本t检验,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在统计参数图中,以团簇水平P<0.05作为统计显著性阈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症抑郁障碍组患者未发现MT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相关分析显示,其在左侧前额叶、顶叶、颞叶部分区域,以及双侧前扣带回等脑区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长病程(>60周)重症抑郁障碍患者MTR值在左侧额中回、双侧中扣带回、右侧小脑前叶低于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而短病程(≤60周)患者,MTR值则在左侧额中回、颞枕交界区、双侧前扣带回及邻近白质较正常对照者升高.结论 不同病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脑MTR值呈现不同改变模式,提示对重症抑郁障碍患者长期纵向随访的必要性,尤其是长期抗抑郁治疗对脑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应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作者:钟婧捷;吴杞柱;龚启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序列出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序列梗死灶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察SWI序列对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显示程度,以及梗死灶以外区域微出血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 20例患者SWI序列均显示梗死灶内出血,两名医师共诊断43个出血灶,其中SWI序列显示42个、T1WI序列25个、DWI序列15个、T2WI序列12个;SWI序列阳性检出率与T1WI、T2WI、DWI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16,P=0.000).T2WI序列梗死灶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为(18.08±12.47)cm2,SWI为(5.02±6.27)cm2,梗死灶面积与出血灶范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10).其中,13例患者SWI序列检出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12例显示梗死灶内小静脉血管分支减少和(或)变细,6例血管增多、增粗和(或)扭曲.结论 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内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和DWI序列,并能显示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变化及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可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作者:苏壮志;卢洁;李坤成;曹燕翔;赵澄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脑干是调节人体体温、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中枢,脑干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心跳停止,病死率极高[1].重症脑干出血系指出血量>5 ml并伴有明显意识障碍,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病死率高达80%~90%.到目前为止,此类患者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2].
作者:李旭;陈君;仲雷;王韶光;傅继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肺炎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病情恶化和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被称为脑卒中相关性肺炎[1].本文通过对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为预防和控制该并发症提供一些依据.
作者:李晨;薛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脑梗死是人类病残和病死的主要危险疾病,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脂、血糖和吸烟等.尿酸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的,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称为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代谢异常的表现.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1].
作者:王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1991-2006年全国共报道梅毒病例75万余例,年平均发病率约3.72/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神经梅毒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Ⅲ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本文回顾分析2009-201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刘彬;昝坤;崔桂云;沈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性症状为特征[1].事实上,帕金森病的非运动性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2].皮脂溢和多汗是帕金森病患者两个常见的非运动性症状,然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总结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就帕金森病皮脂溢和多汗的流行病学,两种症状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其发病机制等内容作简要综述.
作者:桂慧雯;刘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的MRI技术进展主要体现在3.0T设备的不断成熟及超高场强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投入使用.由于MRI的信噪比(SNR)与主磁场强度成正比,与1.5T的设备比较,应用3.0T设备所得信号的信噪比几乎可提高1倍.
作者:李坤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病历摘要患者 女性,46岁.因头痛20余天,发热6 d、呕吐1 d,于2011年2月18日入院.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胀痛,于当地医院就诊,予阿莫西林0.50 g(3次/d)、利巴韦林(病毒唑)0.20 g(3次/d)和脑立清1.10 g(3次/d)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
作者:陈健华;刘秀琴;倪俊;关鸿志;崔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是利用在静磁场中位于不同分子结构中的氢质子所存在的共振频率差异即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特性,用以辨别和检测不同的化合物.
作者:冯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美国韦恩州立大学Haacke教授研制的新型MRI对比技术,初称为高分辨力血氧水平依赖效应静脉成像(HRBV),并于2002年以后正式命名为磁敏感加权成像.
作者:伍建林;张竞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多发性硬化(MS)从首例病例报告至今已有近160年历史[1].然而其病因、病理学机制依然不明.目前,全世界有大批学者从事多发性硬化各方面的研究,仅多发性硬化年会就有4个(美国、欧洲、南美洲和亚洲-大洋洲年会).
作者:初曙光;李振新;冯晓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8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以及损伤和中毒.
作者:高培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与脑神经有关的临床疾病所能采取的诊断方法十分有限,即使是电生理学检测,也很难作出形态学改变与组织学异常的明确诊断.因此,医学影像学在脑神经解剖和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
作者:柳澄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