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本文回顾分析2例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与结果2例患者分别以脑出血和脑膜瘤术后复发就诊,影像学分别提示左侧额叶血肿和脑膜瘤复发,遂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肿瘤全切除术以及肿瘤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以及CD31、波形蛋白、Fli-1),不表达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1例术后1年随访肿瘤无复发;1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3个月后肿瘤转移.结论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血管性肿瘤,症状与体征多与占位效应相关,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明确诊断困难,难以与其他颅内肿瘤相鉴别,明确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手术全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若肿瘤全切除,可定期随访观察;若肿瘤未全切除,术后应辅助放射治疗或药物化疗.
作者:方军超;苏少波;孙翠云;岳树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 242C/T、-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2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36例正常对照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和-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缺血性卒中患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位点AA型于268 bp处呈现1条电泳条带,GG型于197和71 bp处呈现2条条带,AG型于268、197和71 bp处呈现3条条带;242C/T位点CC型于348 bp处呈现1条电泳条带,TT型于188和160 bp处呈现2条条带,CT型于348、188和160 bp处呈现3条条带;-675A/T位点TT型于158和54 bp处呈现2条电泳条带,AT型于212、158和54 bp处呈现3条条带.对照组与脑缺血组受试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675A/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可能并无直接关联性.
作者:徐玮;傅毅;何明;倪培华;宋永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 男性,56岁,主因双侧足跟疼痛20余年,左下肢疼痛、冰冷感6年,于2014年7月1日就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内科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模糊,烦躁,定向力准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充分,双眼闭目有力;伸舌稍右偏;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下肢减退,双手和双上肢前1/2痛觉减退,双足和双小腿痛觉过敏,双大腿痛觉减退;双下肢Babinski征阳性、右下肢Chaddock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步态不稳,动作僵硬,Romberg征阳性.
作者:杨从敏;金荣疆;李柄佑;郑重;白新刚;郭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例1 女性,49岁.主因突发复视、双侧眼睑下垂6d,于2012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d无诱因出现双眼复视、视物模糊,次日双侧眼睑上抬不能、眼球各向活动受限,无头痛、头晕,无四肢麻木、无力,无晨轻暮重现象,伴恶心、干呕(偶有白色黏液),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时内科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朱洁楠;杨新新;花放;沈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酸敏感离子通道是一种由细胞外质子(H+)激活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属上皮钠离子通道/退化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某些肿瘤组织.不同亚基分别在触觉、味觉、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病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炎症反应、缺血性卒中、疼痛、学习记忆减退、癫(痫)、多发性硬化、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肿瘤等.过去20余年,对偏头痛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炎症反应通路,以及皮质扩散性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中枢和周围疼痛通路敏化等共同发挥作用,但相关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拟对酸敏感离子通道结构、分布及其与偏头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康玉琪;卢祖能;肖哲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利用微电流手段将电极植入体内,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该项外科技术早始于1777年,用于治疗癫(痫)、瘫痪、舞蹈病、失聪、失眠等疾病;1947年,Spiegel等[1]推出电刺激和高频电凝方法,尝试治疗帕金森病(PD)、癫(痫)、精神障碍等.直至1965年,Melzack和Wall[2]采用神经调控技术(neuromodulation)治疗疼痛后,脊髓电刺激术(SCS)、运动皮质电刺激术(MCS)、脑深部电刺激术、外周神经电刺激术(PNS)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等才相继应用于临床[3-5].
作者:凌至培;崔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是近20年来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新方法,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很难用单一机制来解释,目前更倾向于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包括减少脑组织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以控制癫(痫)发作;抑制和减少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减少抗癫(痫)药物耐药基因表达;改变部分组织脑血流分布;参与脑神经保护[1].
作者:徐纪文;刘强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病历摘要患者 男性,51岁,主因双下肢肉跳1年余,于2014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1年余前(2013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小腿肉跳,肉眼可见,呈持续性,睡眠时亦存在,不伴疼痛,不影响行走.2个月后(2013年9月)肉跳逐渐累及双侧大腿和臀部,时轻时重.当地医院行脊椎MRI检查显示,C5-6、C6-7椎间盘略突出,L4-5、L5-S1椎间盘突出,胸椎无异常,未予处理.此后,双下肢肉跳逐渐加重,出现酸困、乏力感,长时间行走后显著,精神紧张和冷热环境改变无加重.
作者:赵静;董立羚;杨荫昌;崔丽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经过20余年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神经调控技术在运动障碍性疾病、疼痛、癫(痫)和精神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以脑深部电刺激器和迷走神经刺激器为代表的神经调控装置的国产化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郝红伟;袁媛;李路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维生素B12是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过程中的辅酶,人体自身无法合成,需经食物等外界途径摄取.各种原因所致维生素B12缺乏将导致造血功能异常(恶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病变,后者可累及脑实质、周围神经或视神经、脊髓后索和侧索.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即为维生素B12缺乏症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致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和痉挛性瘫痪为主,常伴周围性感觉障碍.
作者:韩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自1947年以来,适用于人类的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之初期(1947-1972年)、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之计算机时代(1973年至20世纪末)、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之神经外科导航时代(1987年至今)、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之功能神经外科导航时代(20世纪末期至今),以及立体定向技术与机器人时代(2000年至今).近70年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立体定向技术已覆盖神经外科乃至所有临床医学领域.
作者:汪业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术后佳刺激参数.方法 共7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McHugh分级评价手术疗效,术后行刺激参数调试以达到佳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 ~56个月、中位值22个月,癫(痫)发作频率较术前减少[18(3,92)次/月对30(5,145)次/月;Z=826.500,P=0.000].发作频率减少<50%者20例(28.17%)、≥50%者51例(71.83%),其中27例(38.03%)发作频率减少≥80%,14例(19.72%)发作停止.本组有8例(1 1.27%)使用磁铁后发作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方法.佳刺激参数一般为刺激电流1.00~ 1.75 mA,0.75 mA也是有效刺激电流,同时需综合多个参数调试以达到佳疗效.
作者:刘强强;徐纪文;周洪语;叶晓来;赵晨杰;马军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重建视辐射与术中MRI(iMRI)和显微镜下导航在前颞叶切除术中对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前颞叶切除术治疗24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前采用DTT技术重建视辐射,术中同时行iMRI和显微镜下导航,根据视辐射前缘(Meyer环)至颞极距离切除前颞叶,术后3个月复查静态视野和Engel分级评价癫(痫)发作控制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建视辐射,均行iMRI扫描,无一例发生术区和远隔部位出血.手术切除颞叶1.90~ 5.10 cm,平均3.29 cm.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1.3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静态视野,16例(66.67%)无视野缺损、8例(33.33%)有轻度视野缺损(< 1/4象限),其中1例术前即有轻度视野缺损,术后无加重;Engel分级Ⅰ级19例(79.17%)、Ⅱ级4例(16.67%)、Ⅲ级1例(4.17%).结论 对于诊断明确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DTT技术重建视辐射联合iMRI和显微镜下导航,于视辐射前缘切除颞叶,可以减少视辐射损伤,减轻视野缺损.
作者:崔志强;凌至培;潘隆盛;陈晓雷;王群;张治中;齐叶青;徐欣;毛之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共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行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手术前后记录癫(痫)发作频率、发作类型、抗癫(痫)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及影像学和脑电图结果.结果 例1术后随访28个月,仅在漏服抗癫癫药物情况下出现1次发作,复查视频脑电图,偶见单个棘-慢复合波,发作控制率达100%.例2术后随访24个月,复查视频脑电图,发作间期呈右侧额区-中央区-顶区慢波,发作频率减少25%.例3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视频脑电图,发作间期弥漫性棘-慢复合波减少,双侧枕区棘-慢复合波,发作频率减少55%.3例患者术后抗癫(痫)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变.结论 脑深部电刺激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发作频率或完全控制发作,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徐欣;凌至培;毛之奇;潘隆盛;崔志强;余新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6例未能准确定位致(痫)灶的癫(痫)患者均行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复查CT和MRI,记录电极偏差的大距离和小距离,计算平均值,以评价手术准确性;术中记录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随访时复查CT或MRI记录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手术安全性.结果 6例患者术前计划植入电极37根,术中实际植入37根,成功率达100%.植入电极主要分布于颞叶内侧、海马和岛叶(5例)、顶枕叶(1例).电极尖端大偏差距离为8.79 mm、小偏差距离为1.14 mm,平均(3.65± 1.82) mm.术中无一例发生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复查头部CT和MRI均未见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术后随访3~5个月(平均3.67个月),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电极折断、头皮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简便、快捷,电极植入准确性高、安全性佳.
作者:毛之奇;余新光;凌至培;潘隆盛;崔志强;徐欣;孙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初步建立脑肿瘤患者情感障碍数据库,探索情感功能现状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采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符合临床要求的脑肿瘤患者情感障碍数据库,通过对140例行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进行系统化登记,搭建完善的公共数据平台,成功建立脑肿瘤患者情感障碍数据库登记查询系统,实现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同时可以进行焦虑和抑郁数据的简单和复合查询.结论 初步建立的脑肿瘤患者情感障碍数据库能够提供基础和临床研究数据标本和相关资料来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研究成本.
作者:张红波;穆林森;孙彦辉;曾小君;季玉陈;李杰飞;李梦凯;黄博渊;袁飞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