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国际刊号:1672-6731
  • 国内刊号:12-1363/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8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4期文献
  •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经颅脑实质超声研究

    目的 探讨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经颅脑实质超声改变.方法 符合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2版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标准的15例患者(RBD组)和15例正常对照受试者,于多导睡眠图监测后通过经颅脑实质超声检查并测量中脑黑质高回声、基底节高回声、第三脑室宽度;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结果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学改变.RBD组黑质高回声(6/15)、基底节高回声(7/15)阳性检出率,与正常对照组(1/15和2/1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0.109).RBD组伴与不伴黑质高回声患者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但RBD组伴基底节高回声患者MMSE评分高于不伴基底节高回声患者(P=0.021).结论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作为突触共核蛋白病前驱期,经颅脑实质超声可表现为黑质和基底节高回声,且伴不同结局.经颅脑实质超声可以检测出脑亚临床改变,评价突触共核蛋白病风险.

    作者:李旭东;薛爽;侯春蕾;贾树红;乔亚男;周知;魏坤;郑文静;荣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康复综合疗法治疗小脑共济失调一例

    患者 女性,29岁.主因言语不清、双侧肢体活动失衡3月余,于2014年10月10日人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患者人院前4个月顺产一女婴,产褥期第10天出现发热,体温37.3 ~ 38.6℃,伴乏力,经当地医院退热处理后体温降至37.3 ~ 37.6℃,乏力症状稍有缓解;产褥期第14天体温突然升至41℃,伴寒战和意识不清,遂人外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抢救.考虑为中暑,并可疑颅内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代谢性脑病;脓毒血症;肺炎;双侧胸腔积液;泌尿系统感染;肝功能损害等.

    作者:刘晶;程程;姚宏;石峰;于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多发性硬化伴认知功能障碍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伴发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迄今尚未阐明.越来越多MRI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从神经影像学角度阐述多发性硬化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近年关于多发性硬化伴认知功能障碍的MRI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张晓飞;于生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与脊柱退行性疾病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按照此标准,我国2000年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5×106人,占总人口的10.1%[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增龄性疾病日益受到重视.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以颈椎病为例,50%~75%的50岁以上人群颈椎X线检查可见明显颈椎退行性变或骨质增生,65岁以上人群这一比例高达90%[3].此类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治疗亦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拟就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进行评述.

    作者:陈赞;菅凤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继发垂体增生伴高泌乳素血症

    目的 报告1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继发垂体增生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探讨其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与结果女性患者,29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1年,溢乳3个月,头痛1周.MRI提示垂体瘤可能性大.遂行经鼻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探查术.组织学形态观察,部分腺泡细胞明显增生,呈局灶性结节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增生的腺泡细胞弥漫性表达突触素、促甲状腺激素,部分表达催乳素,不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淋巴细胞散在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1%.病理诊断为垂体增生,终临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持续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100 μg/d,随访13个月,一般状况良好.结论 垂体增生诊断困难,明确诊断须依靠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应注意与垂体腺瘤尤其是垂体微腺瘤相鉴别.

    作者:阎晓玲;张学斌;唐帆;金树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活动节段脊柱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研究进展

    脊索瘤是临床少见的原发性低度恶性骨肿瘤,源自残留的胚胎脊索或迷走的脊索组织,好发于中轴骨,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预后差,以及对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不敏感等特点,使其临床治疗存在巨大挑战.位于活动节段的脊柱脊索瘤由于脊柱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而具有其独特特点,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特点进行概述,以期为脊索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林彦达;王兴文;菅凤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新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退行性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外科不仅专注于病变椎体切除和神经减压,而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和重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脊柱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微创减压技术和微创内固定技术.本文拟对近年来常用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刘进平;冯海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多激素腺瘤

    多激素腺瘤是临床少见的垂体肿瘤,常为大腺瘤,对1种及以上垂体激素产生免疫反应,且难以用正常生理学或发生机制解释.肿瘤一般呈嫌色性或轻微嗜酸性(图1),多形性肿瘤细胞少见,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常呈阴性.其中,静止性第三亚型腺瘤的特征性组织学形态为: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纤维间质构成,可见多形性肿瘤细胞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多种激素联合表达,常见类型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泌乳素(ACTH-PRI)型、卵泡刺激.泌乳素(FSH-PRI)型(图2)、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FSH/LH-ACTH)型.

    作者:阎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源于未分化神经干细胞的幕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好发于第四脑室顶部和小脑蚓部,易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隙种植转移,亦常累及脊髓尤其是马尾神经,极少数因血行播散发生远隔转移而累及肺部、骨骼等。常发生于儿童,占70%,多为15岁以下,发病高峰年龄为5~8岁;亦有25%~35%发生于成人,发病高峰年龄为26~30岁.男女比例为(1.50~2.00)∶1.儿童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上蚓部近中线处,边界清晰,突入并充满第四脑室,常伴继发性脑积水;成人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半球,边界不清,常伴明显坏死和囊性变,病理学类型多为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

    作者:韩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014年版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指南解读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自2005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发表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第1版指南后,2014年再次发表新版指南.新版指南通过文献分析从腰椎融合术后腰椎功能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影像学评价等16个方面,对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的推荐级别,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通过对新版指南进行概要性解读,以使国内神经外科医师和脊柱外科医师对新版指南有所了解.

    作者:陈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孔狭窄的并发症原因分析与处理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孔狭窄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和相应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86例经X线、CT或MRI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01例)和腰椎间孔狭窄(85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情况、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减少[1.00(0.00,1.50)分对8.50(7.75,9.25)分;Z=2.825,P=0.050];Macnab标准优良率达95.45%(273/286).286患者中神经损伤8例(2.80%)、术区出血和神经根周围血肿形成6例(2.10%)、硬脊膜囊破裂1例(0.35%)、肌肉痉挛3例(1.05%)、感染1例(0.35%)、术后复发4例(1.40%),均予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孔狭窄总体疗效满意,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对症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韩广;汤锋武;张赛;蒋显锋;云晨;陈旭义;苗翠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椎板间人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人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13例、L5-S1椎间盘突出4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3个月、1年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复查腰椎MRI评价髓核摘除情况和有无复发.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6.30%(52/54),其中2例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改为手术显微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平均手术时间58.35 min,中位住院时间3d.出院时52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其中5例患侧小腿外侧麻木感加重.与术前相比,术后1d、3个月和1年时VAS和ODI评分均减少(均P=0.000).术后复查腰椎MRI显示髓核摘除满意,神经根压迫解除,亦未见复发.无一例发生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因髓核脱出椎管内游离较远,术中对神经根牵拉较重,术后出现S1神经根分布区麻木,术后1个月缓解.结论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

    作者:段婉茹;胡岳;齐腾飞;齐猛;菅凤增;陈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ETRx系统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METRx系统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于METRx系统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24例、L5-S1椎间盘突出2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并于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复查腰椎MRI评价椎管减压程度.结果 5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8.04%(50/51),平均手术时间为12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 ml、住院时间5d、术后随访24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P=0.036,0.029)、3个月(P=0.018,0.023)和末次随访时(P=0.007,0.013)VAS和ODI评分均减少;至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35.37%.无手术相关感染、术后脑脊液漏和神经功能缺损加重、手术切口感染病例.术后1例出现附件炎,1例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METRx系统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解除神经根压迫、保护硬脊膜囊和神经根、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新岗;梁聪;王寅千;盖起飞;郭超;赵海军;范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17例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以及X线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前凸角、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X线或CT判断椎体融合率,MRI评价减压程度.结果 17例患者手术融合56个椎体节段(T12~S1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00 min,术中出血量320 ml,住院时间8.21 d,术后随访12.1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均P=0.000)和ODI(均P=0.000)评分均减少,SF-36评分增加(均P=0.000),冠状位Cobb角(均P=0.000)、矢状位前凸角(均P=0.000)、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均P=0.000)均减小.至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86.51±6.02)%,椎体融合率达89.21%,且螺钉位置良好.无一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无一例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裂或Cage移位,无死亡病例.结论 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矫形效果好、疗效确切等优点,尽管存在手术时间和学习曲度较长等缺点,但仍是退行性腰椎侧弯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浩;王曲;林彦达;张璨;菅凤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国脑卒中防控管理模式探索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脑卒中,近年来已居国民疾病死亡原因之首位,然而我国脑卒中防控管理体系仍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建立覆盖全国且行之有效的脑卒中防控管理模式,整体水平较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脑卒中防控管理措施已取得良好成果,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吸取各国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管理新模式.

    作者:闫峰;巢宝华;赵东升;李梅;郝继恒;陈荷红;岳伟;曹雷;王陇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