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国际刊号:1672-6731
  • 国内刊号:12-1363/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8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6期文献
  • 帕金森病131I-间碘苄胍心肌显像初步研究

    研究背景 由于131I-间碘苄胍(131I-MIBG)可被心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摄取,可作为评价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显像剂.本研究采用131I-MIBG心肌显像方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心脏交感神经功能,并初步探讨该项检查方法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共21例帕金森病患者(早期16例、晚期5例)和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和Hoehn-Yahr分级评价病情严重程度,静脉注射131I-MIBG 3 mCi后于不同观察时间点(15 min、4h、24 h)采集胸部前位平面像,计算131I-MIBG心肌摄取率.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患者注射药物后15 min(1.67±0.38)、4 h(1.53±0.47)和24 h(1.35±0.42) 131I-MIBG心肌摄取率均降低(P=0.000,0.000,0.000);且随着时间的推移,131I-MIBG心肌摄取率亦降低(P=0.002,0.000,0.000).(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早期和晚期帕金森病组患者注射药物后15min[(1.73±0.40)和(1.50±0.30)]、4 h[(1.58±0.51)和(1.37±0.31)]、24 h[(1.39±0.46)和(1.24±0.29)]131I-MIBG心肌摄取率均降低(早期:P=0.000,0.000,0.000;晚期:P=0.000,0.000,0.000);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131I-MIBG心肌摄取率亦降低(早期:P=0.012,0.000,0.000;晚期:P=0.039,0.001,0.024).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心脏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且病情早期出现,131I-MIBG心肌显像可能有助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杨团峰;王丽;李原;程敏;焦劲松;王茜;郭淮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并发Takotsubo心肌病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并发Takotsubo心肌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4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并发Takotsubo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B型利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14例患者入院时(初次检查)血清心肌酶谱[CK(591.93±248.78)IU/L、CK-MB(27.07±7.66) IU/L、NT-proBNP(8685.36±3963.44)IU/L]水平即升高,2周复查时下降[CK(137.79±29.93) IU/L、CK-MB(14.36±5.58) IU/L、NT-proBNP(577.14±203.37) IU/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90,P=0.000;t=4.897,P=0.000;t=7.778,P=0.000).入院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QT间期延长,超声心动图呈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36.07±6.15)%,2周复查时升至(56.43±3.18)%(t=13.381,P=0.000),1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可诱发Takotsubo心肌病,患病率约4.58%,患者预后良好.超声心动图对早期筛查至关重要,急性期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

    作者:王玉波;孙梅;任贺成;李贞伟;黄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及单联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2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微栓子信号阳性危险因素,阿司匹林单药或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评价药物疗效和预后.结果 129例患者中42例(32.56%)微栓子信号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是微栓子信号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35,95%CI:0.147 ~ 0.764;P=0.009).经抗血小板治疗后,双抗组患者微栓子信号消失率高于单抗组(x2=16.701,P=0.00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P=0.000),与单抗组相比,双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亦减少(P=0.025),表明抗血小板治疗有效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优于单抗治疗.结论 高脂血症是TCD监测微栓子信号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阻止微栓子信号形成并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作者:许啟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血管外皮细胞瘤窦汇区转移一例

    患者男性,54岁,主因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后10年,枕部肿物6个月并间断性头痛3个月,于2015年1月28日入院.患者10年前因头痛、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首次入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增强扫描显示,上矢状窦中1/3旁占位性病变,呈不均匀强化,周围脑组织水肿不明显(图1a).

    作者:韩煜;黄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后部皮质萎缩研究进展

    后部皮质萎缩是以视觉障碍伴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进展性痴呆.其首发症状、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分别表现为视觉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同的神经炎性斑(亦称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亦有研究发现PS-1基因和ApoEε4等位基因突变可能参与后部皮质萎缩的发病过程),以及以大脑后部右侧为主的顶枕叶萎缩、低灌注和(或)葡萄糖代谢降低.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并延缓病情.无统一诊断标准使得这些研究之间的可比度大为降低.合理应用诊断标准将有助于疾病分型和鉴别诊断.

    作者:彭丽君;钱海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身心痛楚是一体的还是分离的?

    在201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组年会上,针对抑郁障碍躯体不适与情绪症状之间的关系,神经科医师与精神科医师展开了热烈讨论.笔者在会议上进行的关于“身心痛楚是一体的还是分离的”专题报告,引起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讨论与思考.在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关系这一问题上,临床医师应扩大视野、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临床症状与患者感受,以指导实践.

    作者:王毅;邵春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较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照料者负担.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可以表现为轻度认知损害,也可以表现为痴呆.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见于疾病早期,随着病情进展发病率逐渐升高,可进展为帕金森病痴呆.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包括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损害水平判断.非药物治疗如运动锻炼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善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症状,其药物治疗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淑华;陈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多系统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

    随着多系统萎缩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锥体外系症状和小脑共济失调外,还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严重者甚至达痴呆诊断标准.本文就多系统萎缩认知功能障碍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郎森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椎管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

    目的 总结发生于脊髓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儿,12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疼痛,进行性持续性加重,并逐渐进展为不能站立、瘫痪、不能自行翻身.脊椎MRI显示腰骶部椎管内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可见陈旧性出血;部分区域可见细胞体积较小、异型性明显、胞核深染的未分化细胞;部分肿瘤细胞具有横纹肌样细胞特点,胞质红染,胞核偏向一侧、呈空泡状,核仁明显,胞质内可见嗜酸性球形包涵体;并可见间质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部分表达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不表达突触素、嗜铬素A、S-100蛋白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I1)表达缺失;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15%~20%,终病理诊断为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术后辅助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双下肢症状明显好转.共住院23 d(至首次药物化疗结束),出院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发生于脊髓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临床罕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仍依赖于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别是INI1表达缺失为明确诊断的特征性标记.

    作者:姚小红;阎晓初;肖华亮;卞修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右手活动笨拙2年进食障碍步态异常肢体不自主运动1年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2岁,右利手.因右手活动笨拙2年,进食障碍、步态异常、肢体不自主运动1年,于2016年1月4日入院.患者2年余前(2013年冬)出现右手活动笨拙,表现为抓物易掉,抓持瓜子、针等细小物品困难,但不影响梳头等日常活动;3个月后(2014年春)逐渐出现进食障碍(进食时常将食物漏出)、言语含糊不清、乏力、步态异常(行走缓慢伴蹒跚步态,偶被足尖绊倒,遇障碍物时明显)、肢体不自主运动(情绪激动时明显、安静时好转、入睡后消失),并渐进性加重.

    作者:谢欣昱;黄颜;高晶;崔丽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复发性视神经炎静息态低频振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异常神经功能活动脑区的分布差异,探讨基线神经功能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于低频振幅(ALFF)的静息态fMRI技术对35例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进行研究,并与5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并分析mALFF值改变脑区与病程、同步听觉系列加法测验(PASAT)评分和视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发性视神经炎组患者左侧楔叶/楔前叶、左侧颞上回、双侧颞下回、双侧舌回和右侧枕中回mALFF值降低(P<0.01),而双侧额下回和左侧额叶内侧回mALFF值增加(P<0.01).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仅左侧颞上回(r=0.403,P<0.05)和右侧舌回(r=0.472,P<0.05) mALFF值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静息态fMRI可以检出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参与视觉信息处理的颞枕叶神经功能降低,以及与脑默认网络相关的额叶神经功能增强,为早期评价视神经炎患者神经功能和预测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姚新宇;段云云;刘亚欧;任卓琼;黄靖;孙峥;毛贝;吴云清;张晓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氢质子磁共振波谱随访研究

    目的 回顾分析并总结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认知功能转归及脑组织代谢物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点.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75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和17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1H-MRS检测左侧海马和左侧额叶代谢物[包括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肌醇(mI)、谷氨酸复合物(Glx)]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左侧海马和左侧额叶Glx/Cr比值均降低(P=0.030,0.030).至随访结束时,MCI组7例(9.33%)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55例(73.33%)认知功能无变化、13例(17.33%)逆转为认知功能正常;正常对照组13例(13/17)认知功能功能无变化,2例(2/17)进展为轻度认知损害,无一例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不同认知功能转化亚组中仅MCI-MCI组患者Glx/Cr比值高于MCI-AD组(P=0.040).结论 左侧海马和左侧额叶Glx/Cr比值降低可能是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认知功能恶化较敏感的生物学指标,尚待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深入研究.

    作者:赵玫;冯春花;罗铮;毕晓莹;刘振彩;赵梅珍;张蔚;徐晓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抑郁障碍对颅脑创伤患者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抑郁障碍对颅脑创伤患者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104例颅脑创伤患者(伴抑郁障碍54例、不伴抑郁障碍50例)颅脑创伤和抑郁障碍严重程度,刺激-反应相容性试验记录反应抑制任务反应时间.结果 颅脑创伤伴抑郁障碍组HAMD-17(P=0.000,0.000)和ADL(P=0.000,0.000)评分高于颅脑创伤不伴抑郁障碍组和对照组,颅脑创伤不伴抑郁障碍组HAMD-17(P=0.000)和ADL(P=0.000)评分亦高于对照组.无论执行相容性还是不相容性任务,颅脑创伤伴或不伴抑郁障碍组患者反应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00,0.000),颅脑创伤伴抑郁障碍组患者反应时间亦长于颅脑创伤不伴抑郁障碍组(P=0.000).结论 颅脑创伤后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且在伤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仍存在.颅脑创伤伴抑郁障碍可以加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应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

    作者:邵春红;彭毅华;诸索宇;王志阳;施慎逊;孙莉敏;白玉龙;吴雪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