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腹围指数(AGI)对缺血性卒中部位和病因的影响,以判断二者能否预测缺血性卒中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共1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性别、年龄、既往史相匹配的155例正常对照者,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测量腹围并计算腹围指数,进行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TOAST分型.结果 缺血性卒中患者超重(BMI 24.00 ~ 27.90 kg/m2)亚组(t=2.060,P=0.000)和肥胖(BMI≥28 kg/m2)亚组(t=2.315,P=0.000)体重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者,腹围异常(AGI>1 cm/kg)亚组腹围指数高于正常对照者(t=1.021,P=0.000).1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型)10例(5.41%)、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型)81例(43.78%)、腔隙性梗死型(LACI型)56例(30.27%)和后循环梗死型(POCI型)38例(20.54%);不同体重指数患者仅PACI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041,P=0.011),24.00 ~ 27.90 kg/m2亚组PACI型比例高于< 18.50 kg/m2亚组(Z=4.823,P=0.028)、18.50 ~ 23.90 kg/m2亚组(Z=3.157,P=0.026)和≥28 kg/m2亚组(Z=2.076,P=0.015);不同腹围指数患者仅POCI型比例>1 cm/kg亚组高于≤1 cm/kg亚组(x2=6.624,P=0.010).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59例(31.89%)、小动脉闭塞型(SAO型)57例(30.81%)、心源性栓塞型(CE型)32例(17.30%)、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型)17例(9.19%)和不明病因型(SUE型)20例(10.81%);不同体重指数患者LAA型(H=21.597,P=0.000)和SAO型(H=29.908,P=0.000)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8 kg/m2亚组LAA型比例高于<18.50 kg/m2亚组(Z=9.263,P=0.020)、18.50 ~ 23.90 kg/m2亚组(Z=18.780,P=0.000)和24.00~27.90 kg/m2亚组(Z=6.817,P=0.009),18.50 ~ 23.90 kg/m2亚组SAO型比例高于<18.50 kg/m2亚组(Z=7.404,P=0.007)、24.00 ~27.90 kg/m2亚组(Z=22.849,P=0.000)以及≥28 kg/m2亚组(Z=12.025,P=0.001);不同腹围指数患者>1 cm/kg亚组LAA型比例高于(x 2=11.461,P=0.001)、SOE型比例低于(x 2=4.558,P=0.033)≤1 cm/kg亚组.结论 体重指数和腹围指数均可以影响缺血性卒中部位和病因,可以用于预测缺血性卒中病因和发病机制.
作者:郝新宇;于士柱;李华;蔡桂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研究背景 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早期异常行为症状突出,但是由于易与其他精神病混淆、诊断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临床早期诊断困难.本文总结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并结合近年文献进行比较,以期提高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共23例经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国际标准联盟诊断标准诊断的很可能的和可能的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bvFTD组),采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行编制的调查表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包括异常行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其他症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和临床痴呆评价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并与国外相似研究(对照组,66例)进行比较.结果 bvFTD组患者发病年龄[(50.83±11.55)岁对(57.00±10.00)岁;t=3.863,P=0.000]和明确诊断年龄[(53.22±11.55)岁对(61.00±9.00)岁;t=13.423,P=0.000]更小.异常行为方面,bvFTD组患者更多表现为淡漠或懒惰[95.65%(22/23)对65.15% (43/66);x 2=8.057,P=0.005],同情和(或)同理心缺失[95.65%(22/23)对33.33% (22/66);x2=26.499,P=0.000];对照组患者更多表现为脱抑制行为[98.48%(65/66)对52.17%(12/23);x2=27.514,P=0.000],持续、刻板、强迫性和(或)仪式化行为[95.45% (63/66)对30.43% (7/23);校正×2=39.159,P=0.000];认知功能障碍方面,bvFTD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失用[69.56%(16/23)对22.73%(15/66);x2=16.484,P=0.000]和执行功能障碍[82.61%(19/23)对59.09%(39/66);x 2=4.156,P=0.041];精神病性症状方面,对照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幻觉妄想[33.33%(22/66)对4.35%(1/23);x2=7.477,P=0.006].结论 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多样,记忆障碍可能是突出症状之一.与国外相似研究相比,临床症状的构成比不同可能是由于评价者对部分症状的理解存在文化差异.
作者:李冠军;徐俊;梅刚;岳玲;王静华;李华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 男性,17岁,学生,主因头痛、头晕、嗜睡伴高热4d,于2015年12月3日入院.患者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头部胀痛、头晕,持续数小时不能自行缓解,无其他伴随症状,数小时后出现视物模糊、嗜睡、发热(体温38.2℃),予以抗感染治疗(具体方案不详)3d,未见明显好转,病程中体温高达40.2℃,高热前常伴全身发抖、寒战.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睡眠、饮食正常,大便正常,发病前1周出现尿等待现象,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作者:宋丹丹;王晴晴;郭起峰;戚晓昆;邱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变性病,认知功能障碍是其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障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脑白质高信号,且脑白质高信号是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理改变.本文从神经元通路、脑白质体积变化和扩散张量成像方面阐述脑白质高信号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为早期诊断帕金森病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胡方方;张尊胜;杨新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小纤维神经病系指主要累及小直径有髓鞘Aδ类纤维和无髓鞘C类纤维的一组疾病,典型表现为异常疼痛、痛温觉缺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可以检出大纤维(Aα类和Aβ类纤维)病变,而无法评价小纤维功能.本文拟对近年来小纤维神经病的神经病理学、神经电生理学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等筛查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冼凯莉;杜宝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病死或病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血流量(CBF)急剧下降可以引起严重的神经元损伤.若不能在治疗时间窗内恢复脑组织灌注,则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超出治疗时间窗的血管再通,有时不但无法挽救脑组织,还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甚至发生出血性转化(HT)等继发性脑损伤.
作者:张勇;曾现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报道1例垂体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的鞍区碰撞瘤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5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伴头晕首次入院,头部MRI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遂行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部分切除肿瘤.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至失明伴头痛再次入院,头部CT显示鞍区和鞍上占位性病变,遂行开颅鞍区和鞍上肿瘤切除术.两次手术标本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由呈巢团状和梁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弥漫性分布的梭形细胞组成,两种肿瘤成分单独或交错分布,首次手术标本中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罕见,再次手术标本中梭形细胞密度增加,胞核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可见散在分布的胞质红染的横纹肌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垂体腺瘤成分(上皮细胞区域)细胞角蛋白8、嗜铬素A、突触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呈阳性,恶性蝾螈瘤成分(梭形细胞区域)CD56、CD57、钙视网膜蛋白呈阳性,S-100蛋白、结蛋白和肌细胞生成蛋白呈局灶性阳性.超微结构观察,垂体腺瘤区域胞质中粗面内质网丰富,可见圆形分泌颗粒,梭形细胞胞膜外缘可见不连续基膜.终病理学诊断为鞍区碰撞瘤(无功能性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患者再次手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垂体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的鞍区碰撞瘤极为罕见,术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仍依靠对充分取材的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含有恶性蝾螈瘤成分的鞍区碰撞瘤预后较差.
作者:龚静;苏艳艳;雷松;刘晓羽;张尚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脑卒中业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残性疾病、第2位致死性疾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无可争议地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选择中国学者近3年发表在国外杂志的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4项高质量临床研究,重点介绍其研究方法和结果.
作者:刘纪;巫嘉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第3阶段,1990年至今的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和动脉瘤腔内血流阻断装置的广泛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作者: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 ~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 ~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作者:陈晓辉;钟孟飞;杨志杰;吕在刚;刘梦蕙;李海停;陈秀菊;高宗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狭窄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 共36例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单纯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记录入院或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并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36例患者中13例(36.11%)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21例(58.33%)、颅外动脉狭窄15例(41.67%),前循环狭窄16例(44.44%)、后循环狭窄20例(55.56%).25例(69.44%)采用支架取栓装置,11例(30.56%)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2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单纯行球囊扩张,9例植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8例植入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15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36例患者中33例(91.67%)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 ~3级),21例(58.33%)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5.56%)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13.89%)死亡,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颅外动脉狭窄组、前循环狭窄组与后循环狭窄组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 对于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韩红星;朱其义;宫健;王贤军;刘运涌;赵振宇;王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41例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记录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围手术期血管内机械取栓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评价前循环侧支代偿,BATMAN评分标准评价后循环侧支代偿.结果 41例患者中12例(29.27%)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32例(78.05%)术后即刻实现血管再通(mTICI 2b~3级),前循环再通20例(80%,20/25)、后循环再通12例(1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 2=1.424,P=0.706);28例(68.29%)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NIHSS评分下降≥4分),前循环闭塞18例(72%,18/25)、后循环闭塞10例(1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7,P=0.524);11例(26.83%)术后90 d内死亡,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7例(7/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2=2.130,P=0.144),3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8例死于缺血性卒中;14例(34.15%)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前循环闭塞10例(47.62%,10/21)、后循环闭塞4例(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2=0.493,P=0.483);6例(14.63%)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2例(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 2=3.303,P=0.856).33例行侧支代偿评价,20例前循环闭塞患者中14例(70%)侧支代偿良好,其中9例(9/14)术后90 d预后良好,6例(30%)侧支代偿欠佳均预后不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13例后循环闭塞患者中3例(3/13)侧支代偿良好,术后90 d均预后良好,10例(10/13)侧支代偿欠佳,仅1例(1/10)预后良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结论 血管内机械取栓用于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进行术前评估、完善脑卒中救治流程可以提高血管内机械取栓疗效.
作者:张广;季智勇;史怀璋;徐善才;亓敬涛;朱仕逸;周配权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对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共73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8例)、大脑中动脉M1段组(11例)、椎动脉颅内段组(27例)和基底动脉组(17例),均行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记录颅内动脉狭窄改善情况,脑血管并发症(包括穿支事件、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远端动脉栓塞和脑组织过度灌注等)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术后3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73例患者共植入支架73个,包括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35例和Wingspan自膨式支架38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应用Apollo支架10例(10/18),Wingspan支架8例(8/18);大脑中动脉M1段组应用Apollo支架5例(5/11),Wingspan支架6例(6/11);椎动脉颅内段组应用Apollo支架16例(59.26%,16/27),Wingspan支架11例(40.74%,11/27);基底动脉组应用Apollo支架4例(4/17),Wingspan支架13例(13/17),4组患者术中应用支架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422,P=0.201).治疗后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0.94±1.99)%对(90.89±7.71)%;t =69.545,P=0.000]、大脑中动脉M1段组[(10.37±2.14)%对(87.64±9.46)%;t=26.000,P=0.000]、椎动脉颅内段组[(1 1.02±1.99)%对(89.11±7.97)%;t 50.726,P=0.000]和基底动脉组[(10.99±3.39)%对(91.35±5.62)%;t=69.545,P=0.000]血管狭窄率均较治疗前改善.73例患者中11例(15.07%)发生脑血管并发症,分别为穿支事件4例、动脉夹层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2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3例(3/18),为动脉夹层2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1例,基底动脉组8例(8/17),为穿支事件4例、动脉夹层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l例,而大脑中动脉M1段组和椎动脉颅内段组无一例发生脑血管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3.134,P=0.000);6例(8.22%)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缺血性卒中2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例(1/18),为缺血性卒中,基底动脉组5例(5/17),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缺血性卒中l例,而大脑中动脉M1段组和椎动脉颅内段组无一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H=65.698,P=0.003).术后30d颈内动脉颅内段组有1例、基底动脉组有1例mRS评分1分,预后良好率为97.26%(71/73).结论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与支架植入部位密切相关,且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孙玉杰;丁健;张贤军;王乃东;张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过程中Solitaire支架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作用,以评价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安全性.方法 共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成功制备血管内机械取栓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只计6侧),对照组仅置入微导管而未释放支架,第一取栓组、第二取栓组和第三取栓组分别于同一部位模拟血管内机械取栓1、3和5次.术后即刻切取双侧颈动脉,行HE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采用半定量分析评价颈动脉损伤程度.结果 动物模型制备过程中,DSA显示血管壁直径2.10~2.90 mm,未见血管痉挛、出血、穿孔和动脉夹层,均模型制备成功.不同处理组颈动脉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108,P=0.000),其中,3个取栓组颈动脉损伤程度均重于对照组(q=3.136,P=0.001;q=7.463,P=0.000;q=10.682,P=0.000),第二取栓组和第三取栓组均重于第一取栓组(q=3.330,P=0.000;q=8.160,P=0.000),第三取栓组亦重于第二取栓组(q=4.830,P=0.000).光学显微镜观察,随着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的增加,颈动脉内膜损伤范围更广泛、损伤后颈动脉内膜反应更严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随着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的增加,颈动脉损伤深度增加.结论 血管内机械取栓过程中Solitaire支架可能损伤血管,且随着取栓次数的增加,血管损伤程度加重.
作者:韩志铁;王秀丽;袁海洪;宋晓东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