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国际刊号:1672-6731
  • 国内刊号:12-1363/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8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4期文献
  •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迂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和椎动脉颅外段(EVA)迂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探讨血管迂曲原因及其诱发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TA测量10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03例非缺血性卒中致头晕和头痛患者EICA和EVA迂曲指数、偏离度、迂曲度和成角个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EICA和EVA迂曲指数与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和其他血管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EICA和EVA迂曲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组患者EICA和EVA迂曲指数(P=0.000,0.000)、偏离度(P=0.000,0.000)、迂曲度(P=0.002,0.000)和成角个数(P=0.019,0.000)均高于对照组.根据梗死灶部位,进一步将脑卒中组分为前循环梗死亚组(73例)和后循环梗死亚组(30例),两亚组内(梗死侧与非梗死侧EICA,左侧与右侧EVA)和两亚组间血管形态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循环梗死亚组EICA迂曲指数(P=0.000)、偏离度(P=0.000)和迂曲度(P=0.045),以及后循环梗死亚组EVA迂曲指数(P=0.000)、偏离度(P=0.000)、迂曲度(P=0.000)和成角个数(P=0.046)均高于对照组.选择二者迂曲指数较高的一侧,相关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迂曲指数与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除外EVA偏离度)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男性呈负相关(rs=-0.253,P=0.010);EVA迂曲指数与年龄、高血压、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男性呈负相关(rs=-0.276,P=0.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EICA∶OR=1.458,95%CI:1.111 ~5.166,P=0.016;EVA∶OR=9.092,95%CI:1.294 ~ 63.872,P=0.026)和年龄(EICA∶OR=1.050,95%CI:1.013 ~ 1.088,P=0.007;EVA:OR=1.084,95%CI:1.003~ 1.138,P=0.001)是EICA和EVA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和EVA迂曲无侧别、前后循环分布的差异.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患者.女性和高龄是EICA和EVA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曹益瑞;吴波;孙家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平山病一例

    患者 男性,28岁,因渐进性右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5年,于2016年2月19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手指无力,寒冷时加重,逐渐出现右手手指活动笨拙、不能并拢,穿针引线等精细活动明显受限,症状持续无明显缓解,伴右手肌萎缩,无明显肉跳感,其他肢体活动正常,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无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尚可,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自诉15~ 18岁身高生长显著(具体不详).

    作者:周丽丽;孟亚轲;蒋珍珍;王文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诊断性经颅磁刺激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性神经电生理学技术,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已广泛应用于运动皮质兴奋性与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传导功能的评价.近年随着对磁刺激原理的深入了解和刺激线圈、刺激模式的不断多样化,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病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不断拓展,逐渐形成更加科学和标准化的运动诱发电位操作流程.本文拟对诊断性经颅磁刺激常规刺激模式研究进展、特殊模式刺激方案,以及经颅磁刺激与脑电图、fMRI的联合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黄蓓;吴惠涓;钱稹颖;王继军;赵忠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是首要病残原因,我国有70%~ 80%脑卒中患者因残疾不能生活自理[1-2].我国脑卒中患者病残率较高,与未开展有效的急性期康复治疗有关.尽管关于缺血性卒中和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未达成共识,但通常认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指发病2周内[1],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指发病4周内[3].脑卒中急性期的定义与《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 1完全版)》[2]中一级康复开始时间相一致,即脑卒中发病14天内.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常伴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恶化,增加康复治疗难度.而且,我国脑卒中急性期康复管理模式与欧美等国家存在诸多不同[4-6],完全照搬国外模式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本文拟对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复管理模式.

    作者:巫嘉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研究背景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是小脑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相对罕见.本文报告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患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34岁,头部MRI显示右侧小脑半球类圆形占位性病变.手术全切除病变,术中可见病变表面脑回增宽,呈黄白色,似脑组织样,质地略软,血供丰富,无包膜,与周围脑组织无粘连.组织学形态,颗粒细胞层和浦肯野细胞层被平行排列的异常有髓纤维和结构紊乱的异常神经元取代,伴血管畸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异常神经元胞质表达神经元核抗原、突触素、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背景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纤维表达神经微丝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1%.终病理诊断为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术后仍呈深昏迷,共住院24 d,出院后失访.结论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临床相对罕见,组织学形态呈良性,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早期诊断并手术治疗十分必要,应注意与节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和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相鉴别.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患者及其家属应进行系统检查,关注有无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或肿瘤.

    作者:丛玉玮;吴鹤;董祥慧;戚基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左上肢疼痛麻木5个月无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和右上肢相继疼痛无力1个月

    病历摘要患者 女性,50岁,主因左上肢疼痛、麻木5个月,无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和右上肢相继疼痛、无力1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臂外侧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可以忍受,伴左前臂外侧及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否认肢体无力,自行服用“止痛片”后疼痛缓解,但左上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外院行颈椎MRI检查显示,C3-4椎间盘轻度突出,C4-5椎间盘膨出,硬脊膜囊轻度受压,予镇痛药和中药(具体方案不详)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并出现左手无名指和小指麻木.3个月前出现左上肢无力,进行性加重,约1周左上臂抬举不能、左手持物不能,并出现右侧臀部、右大腿后侧、右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伴右侧足底麻木、右下肢轻微无力,外院行腰椎MRI检查显示,L4-5和L5-S1椎间盘膨出,椎管囊肿.遂至外院住院治疗,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350 mg/L(150~ 400 mg/L),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和莱姆抗体阴性.肌电图显示,右侧胫前肌神经源性损伤;神经传导速度(NCV)显示,左侧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波幅降低,右侧腓总神经运动波幅降低.

    作者:牛婧雯;关鸿志;杨英麦;刘明生;彭斌;崔丽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和功能恢复的严重并发症,患病率约30%,多发生于脑卒中1年内,尤其是脑卒中3个月内.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脑卒中后病残、脑卒中前抑郁病史、脑卒中严重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焦虑症状等.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其中康复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改善预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机制、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春林;巫嘉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虚拟现实康复技术是计算机模拟真实环境的集成技术,具有沉浸、交互和想象三大特点,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本文简要阐述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冰洁;李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目的 探讨两种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 共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采用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和10m大步行速度(10m MWS)评价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0)、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2)、BBS评分(P=0.000)和10m MWS评分(P=0.000)亦高于对照组.结论 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

    作者:晏小华;熊建忠;李生伟;周永辉;魏文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呼吸功能训练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呼吸功能和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 共27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17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呼吸功能训练(观察组,1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时呼吸机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心率、血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价意识状态.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4周的康复训练,无一例发生窒息、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P=0.006)和pH值(P=0.010)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P=0.001)、氧合指数(P=0.000)和GCS评分(P=0.004,0.017)升高;而训练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各项指标和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并未显著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呼吸功能和意识状态,尚待扩大样本量、对样本进行分层、增加长期预后观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进一步研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呼吸功能监测方法也是今后探索的课题.

    作者:郭鸣;赵军;李冰洁;张通;梅利平;黄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作用

    研究背景躯干作为人体核心部分,在维持身体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移动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 共12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程≤14d)患者随机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宣教和指导(对照组,6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躯体控制训练(观察组,6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2周时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alance)和改良Rivermead移动指数(MRMI)评价平衡功能.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两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00)和MRMI评分(P=0.000)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02)和MRMI评分(P=0.002)亦增加.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平衡功能和移动能力.

    作者:李宝金;李程;李鲸;高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 共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照组,2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运动皮质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2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验(WMF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并分析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UE评分(P=0.006)和WMFT评分(P=0.024)均增加;两组不同时间点FMA-UE评分(P=0.000)和WMFT评分(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亦高于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979)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085)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50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卒中患者健侧运动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宏斌;龙华;袁华;段强;惠楠;王虹;毛利;牟翔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