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要点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54例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32例(59.26%)、小脑后下动脉11例(20.37%)、椎动脉5例(9.26%),其中6例(11.11%)为多责任血管,均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5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面肌痉挛治愈46例(85.19%)、明显缓解5例(9.26%)、部分缓解2例(3.70%)、无效1例(1.85%),总有效率为94.44%(51/54).术后出现轻度面瘫4例(7.41%)、听力下降2例(3.70%)、延迟治愈4例(7.41%),无一例发生颅内血肿、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无死亡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熟练的手术技巧、准确的责任血管判定、面神经有效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可以实时判断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许中华;唐炎燊;严耀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胶质瘤对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4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皮质脊髓束区胶质瘤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32例),均不伴运动皮质受累,徒手肌力测定(MTT)测定对侧膝关节肌力,DTI测量患侧和对侧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相对部分各向异性(rFA)值,DTT测量患侧和对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密度指数(FDi)和相对纤维密度指数(rFDi).结果 45例患者MTT分级2级6例(13.33%),3级12例(26.67%),4级21例(46.67%),5级6例(13.33%);均存在不同程度皮质脊髓束损害,1级21例(46.67%)、2级6例(13.33%)、3级18例(40%).不同肌力损害组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H=38.560,P=0.000)、rFA值(F=37.453,P=0.000)和rFDi值(F=6.73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TT分级2级组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高于(Z=-4.088,P=0.000;Z=-3.317,P=0.001)、rFDi值低于(t=-3.850,P=0.000;t=-3.481,P=0.001)MTT分级4级组和MTT分级5级组、rFA值低于MTT分级3级组、MTT分级4级组和MTT分级5级组(t=-8.218,P=0.000;t=8.898,P=0.000;t=-12.028,P=0.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肌力与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呈负相关(r5=-0.840,P=0.000),与内囊后肢患侧和对侧rFA值(r5=0.615,P=0.000)以及患侧和对侧rFDi值(r5=0.567,P=0.000)呈正相关.结论皮质脊髓束区胶质瘤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与运动障碍相关.
作者:申旭东;徐新华;宋敏;邓翔;刘桂娥;廖礼强;沈桂权;高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 女性,47岁,主因右侧面部发作性疼痛10年、进行性加重6个月,于2015年9月1日收入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有明显触发点,数秒后自行缓解,发作不频繁,无加重或缓解因素,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部感觉异常等症状,未予特殊处理;近6个月病情加重,疼痛呈电击样,发作频率增至每日十数次,持续时间延长、长20 s余,严重时不敢洗脸、刷牙,面部有明显触发点,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部感觉异常等症状,遂于2015年8月20日至我院门诊就诊.
作者:宋子豪;宋纯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淡漠系动机减少导致目标导向动作减少的综合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淡漠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是前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损害所致,不同区域前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损害导致不同类型淡漠,其机制与基底神经节及相关皮质区域的解剖学和神经生化学密切相关.
作者:王昊天;杨婷婷;何屹;郑鹏;余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包括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疼痛医学是多学科交汇的学科,慢性疼痛的治疗是多元化的,应根据发病机制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拟对慢性疼痛的治疗现状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贺永进;吕丹;王准;蒋文臣;栾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是躯干、四肢痛觉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具有传输和调节机体感觉、接受和传导伤害性感受的功能,在疼痛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以背根神经节为靶点的介入治疗和神经调节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本文拟就背根神经节的钠离子通道、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在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靖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Wallerian变性系轴索顺行性崩解及其所属髓鞘变性的过程,是继发于神经元胞体和近端轴索损伤的退行性变,常累及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桥束,累及脑桥-小脑通路者并不少见,但鲜为人所熟知.脑桥小脑束起源于对侧脑桥核(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皮质脑桥束的传人,在脑桥上部水平交叉过中线,经小脑中脚达小脑皮质.当损害发生在一侧脑桥时,同侧脑桥核、对侧脑桥小脑束和来自对侧脑桥核穿过该处的纤维束同时受累,故继发于单侧脑干缺血性卒中的Wallerian变性常累及双侧桥臂.
作者:韩彤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lamotrigine、antiepileptic drugs、random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和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关于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癎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观察研究等,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获得英文文献1220篇,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终纳入6篇高质量(Jadad评分≥4分)文献共314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癎患者(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166例,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148例),包括4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2项病例观察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RR=0.540,95%CI:0.320 ~ 0.910;P=0.020),而癫癎发作频率减少>50%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00,95%CI:0.870 ~ 1.650;P=0.260).结论 拉莫三嗪对青少年肌阵挛癫癎安全、有效,且疗效与丙戊酸钠相当、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是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的首选药物,特别是女性患者尤其适用.但与其他抗癫痼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尚待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作者:黄超;刘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联合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18例会阴部疼痛患者于CT引导下行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联合奇神经节毁损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15d、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疼痛障碍指数(PDI)评价功能障碍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计算总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下肢运动和(或)感觉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排尿和(或)排便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和(或)出血等].结果 治疗前后VAS(F=201.421,P=0.023)、PDI(F=178.214,P=0.020)和PSQI(F=168.241,P=0.045)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后1d、15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VAS(t=19.562,P=0.002;t=17.451,P=0.015;t=12.583,P=0.026;t=15.246,P=0.002;t=19.458,P=0.000)、PDI(t=14.265,P=0.004;t=12.356,P=0.000;t=11.235,P=0.032;t=9.254,P=0.024;t=13.265,P=0.003)和PSQI(t=15.213,P=0.021;t=10.235,P=0.003;t=7.450,P=0.000;t=6.352,P=0.002;t=14.521,P=0.012)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总有效率为16/18,无一例发生下肢运动和(或)感觉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排尿和(或)排便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和(或)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下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联合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疼痛安全、有效.
作者:王祥;姚太平;韩冲芳;杨文曲;贺建东;郭耀耀;邢瑞雪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其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286例单纯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采用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三叉神经痛分级评价疼痛缓解;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侧面部麻木感、术侧听力下降、脑脊液漏、手术切口愈合欠佳、颅内感染、脑积水;记录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三叉神经痛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6例患者中术后18例(6.29%)出现术侧面部轻度麻木感,13例(4.55%)术侧听力下降,1例(0.35%)脑脊液漏,1例(0.35%)手术切口愈合欠佳,2例(0.70%)颅内感染,1例(0.35%)脑积水.随访期间26例(9.09%)失访,13例(4.55%)术后疼痛无缓解,13例(4.55%)术后疼痛部分缓解,234例(81.82%)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34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患者平均随访31.29个月,1例(0.35%)死于心脏病,28例(9.79%)复发.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术后1年复发率5.4%、术后3年15.2%、术后5年21.2%.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NI分级V级是三叉神经痛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85,95%CI:1.063~5.353;P=0.035).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无死亡或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宋刚;鲍遇海;陈革;郭宏川;李茗初;王旭;梁建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责任血管数目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单责任血管48例、多责任血管32例),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Brisman标准评价疗效并计算总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口角麻木、听力下降、短暂性滑车神经麻痹、手术切口红肿)和术后1年三叉神经痛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71,P=0.000),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2,P=0.318).单责任血管组48例患者中治愈40例(83.33%)、显效4例(8.33%)、有效2例(4.17%),总有效率95.83%(46/48);7例(14.58%)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4例(8.33%)、口角麻木1例(2.08%)、短暂性滑车神经麻痹2例(4.17%);2例(4.17%)复发.多责任血管组32例患者中治愈27例(84.38%)、显效3例(9.38%)、有效1例(3.13%),总有效率96.88%(31/32);6例(18.75%)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4例(12.50%)、听力下降1例(3.13%)、手术切口红肿1例(3.13%);2例(6.25%)复发.两组总有效率(x2=1.863,P=0.48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x2=2.119,P=0.378)和复发率(校正x2=2.075,P=0.3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责任血管和多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志国;夏丹丹;李博;蒋铭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微血管减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133例>75岁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组,80例)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组,53例,包括脉冲射频术38例、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10例、针灸治疗5例),McGill疼痛问卷(MPQ)评价疼痛缓解程度,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价生活质量,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感觉迟钝、头痛、恶心呕吐、肺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完全性面瘫、听力缺失、运动障碍等.结果 MVD组患者79例(98.75%)疼痛完全缓解、1例(1.25%)疼痛部分缓解,非手术治疗组8例(15.09%)疼痛完全缓解、33例(62.26%)疼痛部分缓解、12例(22.64%)疼痛无缓解,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41,P=0.000).随访55.80(35.74,63.48)个月,MVD组复发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8.75%(7/80)对35.85% (19/53);x2=16.558,P=0.000],生活质量优于非手术治疗组[WHOQoL-100评分(27.82±2.10)分对(22.19±7.22)分;t=1.202,P=0.039].两组患者术后面部感觉迟钝、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肺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完全性面瘫、听力缺失、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少见,无一例死亡,其中,MVD组术后面部感觉迟钝发生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8.75%(7/80)对86.79%(46/53);x2=81.005,P=0.000].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因此建议除非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应首选微血管减压术.
作者:王雷波;刘清军;王金环;翟国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有效性.方法 共76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患者,分别采用腰神经后支阻滞术(37例)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3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12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12)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降低(均P=0.000),SF-12量表8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均P=0.000);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降低(P=0.044,0.027),SF-12量表8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P=0.032,0.037,0.028,0.024,0.035,0.047,0.038,0.026,0.029).结论 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新华;夏晶;杨柳怡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上肢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56例以臂丛神经受累为主的上肢癌性疼痛患者分别采用射频热凝术(36例)和神经阻滞术(2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7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记录上肢肌力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射频热凝术组患者VAS评分低于(F=64.406,P=0.000)、肌力高于(F=64.405,P=0.000)神经阻滞术组.与术前相比,射频热凝术组患者术后1、3和7 d VAS评分降低(t=25.931,P=0.000;t=19.600,P=0.000;t=24.817,P=0.000),而肌力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术后1和3 d VAS评分降低(t=19.298,P=0.000;t=14.918,P=0.000)、至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d肌力降低(t=13.069,P=0.000)、至术后3和7d恢复至术前水平(均P>0.05).两组无一例出现感染、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射频热凝术治疗上肢癌性疼痛安全、有效,且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王英峰;李玉英;杨成波;连吉;臧燕;南萍;张小晓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