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国际刊号:1672-6731
  • 国内刊号:12-1363/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8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期文献
  •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两例分析

    目的 总结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与结果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共2例老年女性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患者,均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白细胞计数大致正常,蛋白定量均升高(988和975 mg/L),1例β-淀粉样蛋白42和40(Aβ42和Aβ40)下降、1例Aβ42下降;1例为ApoE基因型ε3/ε3型、1例为ε3/ε4型;MRI均可见片状融合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见多发皮质和皮质下微出血灶;均诊断为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予甲泼尼龙冲击序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除认知功能障碍外,步态异常也是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改变是T2WI和FLAIR成像融合的白质异常高信号影,伴SWI皮质和皮质下多发微出血灶.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时,明确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无须行脑组织活检术,大多数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有效.

    作者:胡东洋;钱海蓉;戚晓昆;姚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共3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和诱发因素、治疗和预后.结果 36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23例(63.89%),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1例(58.33%),构音障碍19例(52.78%),感觉障碍17例(47.22%),眼震15例(41.67%),共济失调11例(30.56%),Horner征阳性8例(22.22%),呃逆7例(19.44%),面神经麻痹6例(16.67%),偏瘫5例(13.89%),意识障碍5例(13.89%),复视2例(5.56%);12例(33.33%)符合典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MRI均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灶,其中上延髓型为10例(27.78%),中延髓型9例(25%),下延髓型17例(47.22%);CTA可见5例(5/10)椎动脉狭窄,3例(3/10)小脑后下动脉狭窄;椎动脉B超可见11例(11/15)椎动脉细小或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可见5例(5/9)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峰值后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见9例(9/13)椎动脉狭窄,2例(2/13)小脑后下动脉狭窄.6例(16.67%)予静脉溶栓,30例(83.33%)予内科综合治疗;34例(94.44%)明显好转,2例(5.56%)因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仅部分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明确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临床预后与梗死灶部位、面积和并发症等有关.

    作者:胡杰;许瑞卿;吕祥龙;王允琴;高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共126例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和全脑血管造影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颈动脉狭窄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6.47±6.53) μmol/L对(10.53±3.39) μmol/L;t=8.828,P=0.00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61例(48.41%)对6例(6%);x2=48.084,P=0.000]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33±0.15) mm对(0.82±0.11) mm;t=28.462,P=0.000]均高于对照组.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进一步分为颈动脉中度狭窄亚组(10例)和重度狭窄亚组(116例),颈动脉中度狭窄亚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重度狭窄亚组[(13.44±2.83) μmol/L对(16.73±6.69) μmol/L;t=-3.022,P=0.007],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2/10)对59例(50.86%);校正x 2=2.384,P=0.12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610,P=0.032).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作者:于博文;武琛;薛哲;王文鑫;孔东生;程林;邵文博;孙正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呈吉兰-巴雷综合征样表现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一例

    患者 女性,16岁,中学生,因双下肢麻木、无力20 d,于2016年2月25日入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表现为双侧大腿外侧麻木,蹲起困难,逐渐加重至需手撑扶方能站起,无行走不稳,无上肢感觉和运动异常,无“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无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复视、面瘫、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发病前无感冒、腹泻等前驱感染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余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作者:林智;李建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前区肌肉不自主跳动一例

    患者 女性,56岁,行政干部,主因右侧颈前区肌肉不自主跳动4年、加重1年,于2017年5月17日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侧颈前区肌肉轻微不自主跳动,不伴疼痛,未予特殊处理;近1年跳动加重,伴局部疼痛,受凉、搬运重物和活动后加重,平卧时好转,不影响睡眠,上肢运动正常,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无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外院颈椎MRI检查(2017年3月2日)显示,C5-6椎体退行性变,C3-7椎间盘水平黄韧带增厚;C3-4、C4-5、C5-6、C6-7椎间盘轻度突出,硬脊膜囊受压(图1).头部CT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5段局限性钙化伴轻度狭窄(图2).

    作者:高雅芬;马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亦可累及神经系统,甚至部分患者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症状.由于目前缺乏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统一诊断标准,易误诊和漏诊.本文拟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研究进展和常见临床问题进行概述.

    作者:黄丽玉;郭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正确掌握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

    “前庭性偏头痛”是早已被认识但近方被国际头痛协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认可的诊断概念.明确诊断前庭性偏头痛,首先需要熟悉诊断标准,其次需要掌握临床表现(如前庭症状性质、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后需要与前庭性偏头痛具有相似表现的疾病(如特殊类型偏头痛、良性发作性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和梅尼埃病等)相鉴别.

    作者:李焰生;华驾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周期交替性眼震发病特点与机制

    周期交替性眼震是临床罕见的自发性眼震,了解其不同类型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临床医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大有裨益.

    作者:李斐;陈钢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慢性头晕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认识历史

    20世纪80年代后已知慢性头晕与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并提出“恐惧性姿势性眩晕”、“空间运动不适”、“视觉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晕”和“慢性特发性头晕”等概念和诊断术语,而新诊断术语——“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涵盖上述术语的共同临床特征.关于慢性头晕与精神心理障碍关联性的机制假说包括慢性头晕与精神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关联,认为适应不良是功能性头晕的中枢机制.

    作者:奥通沙·热合买提;李焰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绝经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血清性激素及25-羟胆钙化醇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和25-(OH)-D3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与雌二醇、雌二醇与25-(OH)-D3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BPPV组患者血清雌二醇[15.67(10.96,22.15) pg/ml]和25-(OH)-D3[(24.24±1.05) 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31.78(25.60,39.50) pg/ml,25-(OH)-D3:(27.62±0.76) ng/ml],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68,P=0.000;t=-2.605,P=0.010),而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受试者血清雌二醇与25-(OH)-D3水平无关联性;但对照组年龄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rs=-0.263,P=0.038),BPPV组二者则无关联性.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血清雌二醇和25-(OH)-D3水平降低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雌二醇和25-(OH)-D3水平降低可能是女性绝经后罹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

    作者:顾欢欢;李斐;张照环;杨月嫦;高博;尚辰勇;庄建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共87例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采用Gufoni法复位2次,次日复查,仍存在向地性眼震和眩晕者,再次行Gufoni法复位2次,30 min后复查.结果 87例患者经Gufoni法复位后,次日复查有效率为71.26% (62/87),再次复位后有效率为86.21%(75/87).12例无效患者中8例仍存在向地性眼震,予强迫健侧卧位法治愈;4例转变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予Epley法复位治愈.结论 Gufoni法可以作为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且多次重复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耿娟娟;陈莹华;段燕;赵翠青;陆奇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总结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81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指标、头部影像学和TOAST病因分型.结果 根据眩晕发作类型分为孤立性眩晕组(18例)和非孤立性眩晕组(63例).孤立性眩晕组患者冠心病[8/18对15.87%(10/63);校正x2=5.062,P=0.024]和心房颤动[7/18对14.29%(9/63);校正x2=3.907,P=0.048]比例高于非孤立性眩晕组;眼震发生率高于[10/18对30.16%(19/63);x2=3.929,P=0.047]非孤立性眩晕组;影像学检查,弧立性眩晕组有16/18例病变位于小脑,高于非孤立性眩晕组(Z=-2.289,P=0.022);TOAST病因分型,弧立性眩晕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8/18例、心源性栓塞型占6/18例.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致孤立性眩晕患者冠心病和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病灶主要累及小脑,脑卒中发病机制可能倾向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

    作者:杨晓岚;沈沸;华驾略;秦洁行;周洁茹;李焰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18年发表的《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在广泛征求临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定义和现状、临床表现和特点、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进行总结,推荐临床筛查和评价量表,制定治疗方案.本文基于该病临床诊断与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对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并对一些存有争议而未纳入共识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讨论.

    作者:李艺;彭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写在“头晕与眩晕”专题前的话

    头晕和(或)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亦是患者就医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涉及神经科、耳科、精神心理科和内科等多个学科,且缺乏诊断的“特异性客观标记”,使得许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断,是临床工作的一大挑战.在本期专题中,《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邀请了国内部分擅长头晕和(或)眩晕临床与科研的神经科和耳科专家,以专论、发展史、讲座和论著的形式,分别对临床常见的头晕眩晕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予以介绍.特别是这些专家能够结合个人经验和学识,以独到的角度贴合临床阐述相关内容,娓娓道来,语言生动,逻辑性强,值得关注.

    作者:李焰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