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4-583X
  • 国内刊号:13-1062/R
  • 影响因子:0.94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23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临床医学
临床荟萃杂志   2005年8期文献
  • 呼吸指数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

    呼吸指数(RI)是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与动脉氧分压之比[P(A-a)O2/PaO2],是反映肺的通气、氧交换功能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指标.我们对106例经血气分析证实为低氧血症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RI研究,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作者:孟德芹;郭玉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多发性骨髓瘤148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骨髓内异常浆细胞或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导致骨质破坏,并且过度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抑制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骨痛、骨折、肾功能不全、贫血、出血、免疫下降继发感染等,表现十分复杂,容易误诊.我们回顾了我院1996~2003年住院治疗的148例初诊MM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误诊等进行分析,旨在讨论MM的特点,提高诊断率.

    作者:张骏;邓宏宇;巫刚;李双庆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联合高分辨率CT对肺间质纤维化早期的诊断价值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治疗手段的致命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肺泡上皮的损伤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并行成纤维细胞灶[1].早期诊断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细胞因子网络的相互作用,在发病机制中备受关注,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肿瘤坏死因子(TNT-α)等因子在肺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是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岳红梅;余勤;张佳宾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小儿脑性瘫痪致病因素与预防分析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它是继脊髓灰质炎之后又一导致小儿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了解导致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减轻其致残程度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住院治疗的16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致病因素作一回顾分析.

    作者:杨花芳;刘晓荣;袁会珍;王静;左月仙;王艳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老年人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压关系的探讨

    我们就831例老年人脂肪肝的检出情况及其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惠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无创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26例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不经治疗的PE病死率为20%~30%,诊断明确并经积极治疗者病死率则仅为2%~8%[1].PE的栓子多见的是血性栓子,即肺血栓栓塞(PTE).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临床怀疑PTE的患者,通过血浆D 二聚体测定、血气分析、胸片、下肢及心脏超声、胸部螺旋CT等检查,确诊PTE 26例,经及时治疗症状得以缓解,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媛;刘淑芹;陈玉凤;任雁宏;郑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62例结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结节病为一种少见病,年发病率在2.1/10万~64/10万之间,多发生于寒冷地区.至1996年底,我国共报道700余例[1].现将我院及笔者进修医院(北京医院)1995年2月至2002年10月收住入院的62例结节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刘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采用非盲随机对照法比较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临床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4例,其中加替沙星组45例,口服加替沙星0.2 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组39例,口服左氧氟沙星0.2 g,每日2次,疗程均为7~14天.结果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痊愈率分别为80.0%和74.4%,有效率分别为95.6%和92.3%,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9.7%和88.6%(P>0.05);两组间临床和细菌学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7%和7.7%.结论加替沙星能安全有效地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董永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20 mg对国人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国人伴高脂血症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的27家医院入选伴有高脂血症的冠心病患者189例,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8周;在基线、4周和8周时分别测定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甘油三酯(TG),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共178例患者完成试验,与基线相比,8周时TC显著下降[(6.26±1.00) mmol/L 比(4.50±0.88) mmol/L,P<0.01],降幅26.51%;LDL C显著下降[(4.17±0.69) mmol/L 比 (2.51±0.72) mmol/L,P<0.01],降幅38.99%;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安全地降低国人伴高脂血症的冠心病患者的TC和LDL C水平.

    作者:李建勇;胡大一;仝其广;史旭波;吴明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同时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疗效.方法19例SAP患者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同时行CVVH,每次至少持续72小时;监测CVVH前后病情及血清淀粉酶的变化,行动脉血气分析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检测血中内毒素水平.结果CVVH治疗后患者发热、心动过速、呼吸窘迫、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APACHEⅡ评分由治疗前(16.16±5.94)降至(14.47±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尿素氮、肌酐明显降低,酸中毒、低氧血症纠正(P<0.05);CVVH治疗4小时后,血中内毒素水平由治疗前的(0.24±0.21) EU/ml降至(0.13±0.07) 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的水平;19例患者中14例痊愈出院,存活率为73.7%.结论在传统治疗SAP的同时行CVVH,能有效减少临床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可成为治疗SAP的重要辅助措施.

    作者:山峰;孙运波;李坤;苏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血清尿酸水平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研究尿酸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00个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至少一个患者在40岁前被诊断)的249例既往无糖耐量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尿酸(SUA)和肌酐(SCr),测量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评估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评估β细胞胰岛素基础分泌,采用OGTT中空腹和30分钟胰岛素血糖差值的比值(ΔI30/ΔG30)评价胰岛素早期分泌,用ΔI30/ΔG30/ HOMAIR评估处置指数(desposition index,DI).结果①总共50例新诊断糖尿病(DM),58例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减低(IGT),统称糖调节受损(IGR),141例OGTT和HbA1c均正常(NGT);②DM、IGR和NGT组间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M组HOMA β、ΔI30/ΔG30、DI显著低于IGR和NGT组,HOMAIR高于IGR和NGT组;DM和IGR组的BMI、WHR、OGTT 2小时胰岛素显著高于NGT组;DM组的HDL c显著低于而TG显著高于NGT和IGR组;③将141例NGT者按HbA1c中位数(5.4%)分组后比较发现,高HbA1c组与低HbA1c组的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HbA1c组HOMAIR、空腹胰岛素水平、BMI已经显著高于低HbA1c组;④在NGT组,调整年龄、BMI、血压、TG后,男性的尿酸水平仍高于女性; ⑤在所有的个体中,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血尿酸与BMI、WHR、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HOMAIR、和Scr正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SCr、BMI、性别、TG是影响血清尿酸的独立因素.结论本研究没有观察到血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发生的不同阶段显著性变化,尿酸变化并不是2型糖尿病前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它的改变可能发生在体质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下降后,Scr、性别、BMI、TG是影响尿酸水平的独立因素.

    作者:韩学尧;纪立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肥胖症患者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游离脂肪酸(FFA)在肥胖症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肥胖症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19例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和29例非肥胖症(BMI<25 kg/m2)患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血脂和血清瘦素、TNF α、FFA等指标,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上述指标在两组人群间的水平差异,以及瘦素、TNF α、游离脂肪酸与肥胖相关指标,如BMI、腰臀比、血脂间的相关性.结果肥胖者的血浆甘油三酯(1.93±1.06)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2±0.38)mmol/L、FINS(20.48±4.81)mmol/L、瘦素(15.09±13.20)μg/L、TNF α(43.61±31.18)ng/L、FFA(0.12±0.08)mmol/L均显著高于非肥胖者(P<0.05);肥胖者的FFA与血浆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FIN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 0.492、0.610、0.632和0.612,均P<0.05),瘦素与BMI、FIN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 0.673和0.831,P<0.01和<0.001).结论肥胖人群的血清瘦素、TNF α、FF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血清瘦素、FFA与肥胖等项指标之间有相关性;血清瘦素、FFA是衡量肥胖很好的指标,并为肥胖症的防治开拓了新的思路.

    作者:刘玲;胡国平;王佑民;杨明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的变化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例正常人,35例慢性乙型肝炎,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IL-4、IFN-γ的水平.结果IL-18、IL-4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FN-γ在慢性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18、IL-4生存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IFN-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肝炎重症期与康复期比较,IL-18、IL-4、IFN-γ康复后均显著性下降(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IL-4与IL-18呈正相关(r=0.6,P<0.01);IL 4与IFN-γ呈正相关(r=0.54,P<0.01).结论IL-18、IL-4、IFN-γ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及转归过程,在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利华;蒋跃明;谢志萍;蒋祥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检测LAM-IgG、TB-DNA、ADA、CEA、CEA-mRNA鉴别诊断结核性与恶性胸水

    目的评价应用胸水标本检测阿拉伯糖甘露糖脂IgG抗体(LAM-IgG)、结核杆菌DNA(TB DNA)、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和CEA mRNA等项指标诊断结核性与恶性胸水的价值.方法结核性胸水(结核组)和恶性胸水(恶性组)各53例,采集胸水为检测标本,应用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技术检测LAM IgG、酶促反应终点法检测ADA、磁酶免技术检测CE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B DNA和CEA mRNA.结果LAM IgG、TB DNA、ADA、CEA和CEA mRNA的阳性结果分别为:结核组32(60.4%)、38(71.7%)、44(83.0%)、3(5.7%)和4(7.5%),恶性组4(7.5%)、2(3.8%)、8(15.1%)、31(58.5%)和43(8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LAM IgG、TB DNA在诊断结核性胸水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CEA、CEA mRNA在诊断恶性胸水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ADA对两种胸水诊断的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较高.

    作者:杜新生;卢云涛;陈宇;薛承岩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孟鲁司特钠对儿童哮喘血和痰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及白细胞介素5的影响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对儿童哮喘血和痰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白细胞介素5(IL 5)的影响.方法将60例6~14岁的中度哮喘儿童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每日1次口服5 mg顺尔宁,B组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都保)100 μg,每日2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临床评估和肺功能检查,同步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检测血和痰液ECP和IL 5水平.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哮喘患儿血ECP、IL 5水平和Eos计数均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血Eos计数与血E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血IL 5水平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后血ECP、IL 5水平和Eos计数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液ECP和IL 5含量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顺尔宁降低血和痰液的ECP和IL 5水平,在哮喘的抗炎机制中起重要用.

    作者:谢庆玲;焦伟;温志红;谭颖;胡琼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地榆升白片预防放疗中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评价

    放射治疗(放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放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常因此廷长放疗时间或被迫终止治疗,重度粒细胞减少还可并发全身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配合使用安全、方便、有效的升血药对顺利完成放疗是很重要的.为了评价地榆升白片在肿瘤放疗中的运用价值,笔者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间,对临床资料完整且接受根治性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07例,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观察了地榆升白片对放疗患者血象及疗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新华;李松;薛峰;张小红;汤声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吉西他滨加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晚期肺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但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尤其是肺腺癌,因其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对化疗不敏感,目前多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脱氧胞苷类似物,属抗代谢类抗癌药物,1996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NSCLC.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我们采用吉西他滨加卡铂治疗38例晚期NSCLC,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风玲;许虹;郑毅琳;张乐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地榆升白片治疗干扰素所致白细胞减少症32例

    干扰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的药物,但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常造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常因此而延续或中断治疗,从而不能完成疗程,使疗效大大降低.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刺激骨髓造血虽然效果较好,但因其价格昂贵,应用受到限制[1].我们应用地榆升白片预防和治疗慢性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诚震;邹怀宾;李海;刘建勇;高敏;朱理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临床常见,治疗棘手,加速黄疸消退对预后至关重要.我科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4例

    例1,男性,6个月,因反复呕吐、腹泻5个半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患儿5个半月前,出现呕吐、腹泻.呕吐为胃内容物,进奶后加重,腹泻为稀水便,约5~8次/d,无黏液及脓血.给予阿托品等解痉止泻药物无效,静脉滴注电解质液2天后好转.后每隔20天发作1次,均于静脉滴注电解质液后好转.

    作者:孔美英;戎赞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红皮病为首发表现的肺癌1例

    患者,男,70岁,广州市人,因皮肤瘙痒20多天,咳嗽,痰中带血1周入院.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背部、腋下皮肤瘙痒,红斑,在外院就诊,按过敏性皮炎予皮质激素和氯苯那敏(扑尔敏)治疗后,瘙痒减轻,但停药后仍然瘙痒.

    作者:李丽莎;梁艳菊;沈英森;孟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内镜诊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87例临床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胆囊切除和(或)胆道探查术后患者右上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持续存在或再次发作,其发生率为10%[1],临床比较常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不仅可明确其原因,同时可进行内镜下治疗.我院自1999年以来诊治此类患者8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仲启;付汉中;魏国强;王仲玉;李彩霞;郝沛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磁共振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滑膜先受累,侵犯全身多个关节.此外,还侵犯韧带、肌腱、心包、心内膜、胸膜、骨与软骨等组织.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很多临床表现不典型的RA病例不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延误了病情,造成关节进行性破坏,终致残废.

    作者:周毅;刘新霞;杨学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外周型肺部病变100例的诊断价值

    外周型肺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肺科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怎样通过微创方法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在此我们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100例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活检的组织学诊断和随访结果,评价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外周型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根生;沈华浩;杨光钊;刘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消化内镜检查中异丙酚联合咪唑安定应用观察

    消化道内镜术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疾病常用和可靠的方法,也是某些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咽喉部表面麻醉,在进行检查中常因咽喉不适、呛咳、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使病人难以忍受,往往影响检查和治疗.我院近期使用异丙酚、咪唑安定于消化内镜检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曾庆茂;郑钟铭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临床分析与影像诊断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常见的呼吸系统急性致死性疾病,急性大面积PTE对肺循环、体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和肺的气体交换有巨大的影响[1],PTE导致猝死的患者中大面积PTE约占1/2,熟悉其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意识,选择恰当的检查和治疗方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该病的病死率.

    作者:李树立;郭志芹;刘海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