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水平对评估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肝转移瘤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后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80例接受肝转移瘤MWA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按照MWA术前GGT水平分为两组:高GGT组45例(GGT≥60 U/L),正常GGT组35例(GGT<60 U/L),比较两组的生存状况及预后因素.结果 高GGT组和正常GGT组患者12、18、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62.22%、46.67%、26.67%和82.86%、71.43%、48.57%,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3个月和23.5个月(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GT水平、肝转移灶大小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hild-Pugh分级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术前GGT水平可以作为评估MW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赵广宇;路春晖;刘元水;张学德;赵文华;魏有国;孙玉露;李霄;王晨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依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癌因性疲乏的定义,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肺癌患者进行分组,分析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指标及心理因素对CRF的影响.分析癌因性疲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终纳入肺癌患者242例,疲乏组162人,非疲乏组80人.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家庭月收入、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均与癌因性疲乏有关.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年龄、性别、家庭月收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焦虑情绪为癌因性疲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性别、焦虑情绪是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家庭月收入、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是其保护性因素.
作者:李朝霞;米登海;温志震;余新林;邵鹏;王永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PS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收治83例PSP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排气组(n=41)与延迟排气组(n=42),比较2组住院时间及初始治疗成功率,并分析出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期排气组住院时间短于延迟排气组(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延迟排气方法、大量气胸(气胸压缩面积≥50%)、右侧气胸与住院时间延长有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延迟排气、大量气胸为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P<0.05).大量气胸者,延迟排气较早期排气初始治疗成功率高(P<0.01).少量气胸者,早期排气组住院时间短于延迟排气组(P<0.01);并且7天出院率较延迟排气组高(P<0.01).结论 气胸压缩面积≥50%的稳定型PSP,延迟排气可提高初始治疗成功率,并且不延长住院时间及影响7天出院率.若20%<气胸压缩面积<50%,部分患者可门诊治疗.
作者:蔡志明;黄颂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性肾功能损伤(AKI)患者的发病率,比较脓毒症AKI患者和非脓毒症AK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AKI患者的预后.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纳入335例EICU患者,将AKI患者分为脓毒症AKI组与非脓毒症AKI组,比较两组基础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AKI患者依据KDIGO(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诊断标准进行分级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35例患者中175例发生了AKI.其中脓毒症AKI患者114例,非脓毒症AKI患者61例.与非脓毒症AKI患者比较,脓毒症AKI患者危重病评分更高,更多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通气,AKI分级更差,28天病死率更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利尿剂和合并冠心病是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感染、休克、AKI分级是AKI患者28天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EICU中AK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脓毒症AKI患者比非脓毒症AKI患者的预后更差.AKI的发生及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王娜;李培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对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认识,通过检测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其分子学发病机制.方法 使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儿全基因组,分析其有意义的突变类型,查找数据库进行相应序列对比,再进行一代测序(Sanger法)验证.结果 先证者一存在G6PC3基因存在双重杂合子突变:IVS3+1G>T及c.915(E6):缺失G,先证者二存在CXCR4基因突变:c.1004(exon1)-c.1005(exon1)缺失AA.结论 2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均存在异常的基因突变,基因诊断对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有重大意义,对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乔明吟;刘炜;李彦格;毛彦娜;管玉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1岁以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方法 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病房6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结果 患儿均有咳嗽、气喘、肺部啰音的临床表现,各月龄组性别、机械通气比例、发热比例,住院时间(>10天)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组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同工酶、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月组、4~6月组、7~9月组(或10~12月组)发热高体温(>39℃),发热持续时间(≥11天)比例逐渐升高(P<0.05);随着月龄的增大,患儿出现肺部合并症(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比例逐渐减少,小儿危重评分<80分的比例逐渐减少(P<0.05),各月龄组患儿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0~12月龄组高.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不同.月龄小,可能病情越重,肺部并发症越多,前白蛋白减低明显,月龄大,发热时间超过11天可能性越大.
作者:陈玉云;王程毅;吴玲;陈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po)及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将3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经典的TOAST病因分型进行分组,分别为心源性脑栓塞(CE)、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SAO)、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所有患者次日晨抽取静脉血检测ApoA1、ApoB、ApoH及血浆Lp-PLA2.比较各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脂异常的暴露率;分析LAA及SAO发病的危险性因素.结果 5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暴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组及SAO组的Lp-PLA2、ApoB水平均高于CE、SOE及SUE组(P<0.05);LAA组及SAO组的ApoA1水平低于CE、SOE及SUE组(P<0.05);Lp-PLA2、ApoB水平是LAA及SAO患者的危险因素,ApoA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Lp-PLA2及ApoB水平升高是LAA及SAO患者的危险因素,而ApoA1水平升高是保护性因素,血浆Lp-PLA2、ApoB及ApoA1水平检测有助于明确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病因分型.
作者:李灏;蔡勇;黄金波;袁莉;杨职;Yang Zhi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血清中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41例SS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FSTL1表达.结果 SS患者组血清FSTL1表达水平(2.54±0.30)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08±0.82)ng/ml(P=0.0035);血清FSTL1水平与IgG(r=0.332,P=0.039)、IgA水平(r=0.368,P=0.021)呈正相关;血清FSTL1水平与C3水平(r=-0.319,P=0.045)呈负相关.血清FSTL1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IgM、C4、外周血白细胞、外周血血小板、外周血血红蛋白、类风湿因子(RF)无相关性(P>0.05).抗核抗体(ANA)滴度1:160组与ANA滴度1:320组及抗SSB阳性组与抗SSB阴性组FSTL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间质损害、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关节炎与FSTL1无关(P>0.05).结论 血清FSTL1可能成为提示SS疾病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刘茜;陈勇;徐婷;倪苏;李辰凯;吴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26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4 g/d;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3次/d.疗程1个月.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IL)-6、IL-10、血清钙结合蛋白S100A12水平.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ALB及IL-10增高(P<0.05),而hs-CRP、ESR、IL-6、血清S100A12水平均降低.结论 微生态制剂能提高美沙拉嗪治疗UC的有效率,安全可靠.
作者:吴德明;周月红;段庭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高频超声探查双膝关节软骨变化评价昆仙胶囊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KOA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19例),对照组应用盐酸氨基葡萄糖+美洛昔康;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昆仙胶囊.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同时应用超声探查股骨滑车沟(TG)、股骨内侧髁(MFC)和股骨外侧髁(LFC)处软骨,对软骨损伤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3个月MFC超声分级、LFC超声分级无明显变化,TG超声分级、超声分级总分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TG超声分级、MFC超声分级、LFC超声分级及超声分级总分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VA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TG超声分级、超声分级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C超声分级、LFC超声分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昆仙胶囊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和美洛昔康治疗KOA可以缓解疼痛,延缓疾病进展,高频超声评估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可作为KOA疗效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齐晅;孙超;田玉;丁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电休克治疗尤其是无抽搐改良电休克治疗在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相比于药物治疗而言,具有起效时间更快、残留症状更少以及临床缓解率更高等特点,但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相关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过参与神经元的生长、修复及存活,影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参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更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其可能是抗精神障碍的治病机制之一,因此探讨BDNF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及基因修饰在电休克治疗中的作用,可能更有利于明确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的机制并为其策略性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作者:徐国安;李广学;高树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心脏康复从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为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有助于延缓或逆转冠心病患者疾病的进展.目前,心脏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治愈难度较大,为帮助患者实现佳治疗效果,早日回归社会,近年来多种康复模式正日益完善.本文综述了心脏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以期为心脏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谢佳佳;赵书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可引起一系列脏器功能的损伤,目前临床上研究较多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大脑的损伤,且已被证实.随着对胆红素的研究进一步加深,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的影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该文围绕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细胞的影响进行探讨,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引起心肌损伤,但一般没有达到足以引起严重临床表现的程度.此过程常为轻度、自限性,极少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且损伤心肌随着胆红素水平的下降常可恢复正常.此为临床上监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及是否需要预防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郭兆明;熊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系统评价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首次术后化疗(PAC)的佳时间间隔点,并探讨术后并发症对间隔点的影响.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ience,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数据库.用森林图法系统性分析不同时间起始PAC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联,统计相关的总体存活率(OS),无复发存活率(RFS),并讨论术后并发症对首次PAC时间间隔的影响.结果 共11篇文献纳入研究,总计47775例患者(男26499例;女21276例).发现以8周为分界,PAC时间间隔>8周时OS明显下降(OR=1.75,95%CI=1.35-2.25,P<0.01).以不同的PAC时间间隔为界,OS同样会随着PAC的延长而明显下降(OR=1.55,95%CI=1.23~1.93,P=0.01),但RFS不会随之下降(P=0.10).术后并发症成为起始PAC延期的关键因素之一(OR=2.45,95%CI=1.19~5.01,P=0.01).结论 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首次PAC应在8周内进行.延期PAC会导致不良的OS,而对RFS没有明显影响.对于术后并发症的良好控制,是保证PAC按时进行的必要条件.
作者:肖刘牛;陈颖铭;冯永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在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作用.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2017年9期)、Embase、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所有使用尼可地尔预防CI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9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章质量及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纳入患者805例.Meta分析显示尼可地尔能降低CIN的发生率(P=0.0002).结论 尼可地尔对CIN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刘习建;杜松楣;周敬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血栓形成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急性事件的主要机制,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基石药物之一.研究表明,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近、远期预后,而氯吡格雷则是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措施.由于氯吡格雷是前体药,需要在体内转化成活性成分后才能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因此按照常规方式给药其起效及达到大抗血小板效能的时间较长.为克服氯吡格雷起效较慢的缺陷,目前主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给予负荷剂量.
作者:崔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从传统的角度,责任动脉狭窄程度一直是作为预测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因素.CICAS研究结果发现狭窄程度在50%以下的卒中患者年复发率在0.58%~5.88%之间,表明狭窄程度并不一定能决定患者的危险动脉.因此,关注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更需关注责任动脉血流因素.从心血管领域引入血流储备分数(flow fraction reserve,FFR)的概念,将传统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概念去除,也可引申用于脑血管病的研究.基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相似性,冠状动脉循环可能为脑血管的FFR测量提供了佳的参考选择.造影检查的狭窄程度不能区分出狭窄程度是否已伴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降低了功能评估的价值,不能准确的判断出高风险的斑块.关注血流动力学的状态,可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起到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作用.
作者:刘欣;濮月华;刘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无创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危重症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助于指导疾病诊治,同时避免传统有创监测的风险和不足.目前无创颅内压监测主要通过脑血流监测、颅内压间接传导检测、神经电生理监测、脑代谢监测等方法实现,本质是检测颅内压变化引起的间接表现,如脑血流、组织结构形态、神经元电活动的改变.目前这些方法均无法准确可靠地测量颅内压,更理想的无创监测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哲;濮月华;米东华;魏娜;刘丽萍;温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令人瞠目,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邻域.随着神经重症监护、神经病学及交叉学科技术的革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神经重症监护数据分析,并进行疾病预后评估、重症监测、病情预测、治疗决策成为研究新靶点.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在NICU或ICU中应用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人工智能技术更理想的应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聂曦明;王龙;刘丽萍;杨中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治疗aSAH的外科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颅夹闭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目前根据动脉瘤瘤体形状、直径、位置及瘤颈大小等因素选择具体术式,但临床具体选择尚有争议.本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目前关于aSAH不同治疗方式及其疗效进行综合性阐述.
作者:郑丽娜;刘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