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4-583X
  • 国内刊号:13-1062/R
  • 影响因子:0.94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23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临床医学
临床荟萃杂志   2018年8期文献
  • A2DS2评分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急诊病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A2DS2评分对SAP的预测效能.方法 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连续纳入2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SAP组(n=103)与非SAP组(n=168),分析SAP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A2DS2评分对SAP的预测作用.结果 急诊病房中SAP发生率为38.0%,两组年龄、吞咽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合并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和脑卒中)、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吞咽障碍、高NIHSS评分和意识障碍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2DS2评分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结论 A2DS2评分能有效预测急诊病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生.

    作者:王娜;李培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16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维持性透析患者提供科学的诊疗依据.方法 对10年中本中心所有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并就死亡组和同期维持期透析的存活组进行临床、实验室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本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总死亡率8.8%(167/1894).随着透析龄的延长,死亡比例逐渐增高(r=0.367,P<0.05).从死亡患者的年龄构成上看,60岁以上者居多,占42.5%(71/167);从原发疾病死亡构成上看,糖尿病肾病居多,占31.7%(53/16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次之,占25.1%(42/167),再次为高血压肾病,占12.6%(21/167).死亡原因包括心血管并发症40.7%(68/167),感染36.5%(61/167)和卒中11.9%(20/167).死亡组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Kt/V值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血磷、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每周透析不足8小时者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平均高收缩压、舒张压,低血清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水平,Kt/V水平、每周透析时间不足8小时、高血磷水平、高PTH水平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并发症.高血压、每周透析时间不足8小时、透析充分性低、营养不良、高血磷、高PTH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周小春;王晓玲;赵鹏鸣;李静晶;舒红;王俭勤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婴儿支气管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婴儿支气管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AHF)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81例支气管肺炎婴儿,其中94例发生AHF,287例未发生AHF,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因素的预测效能,并选取佳截断(Cut-off)值.结果 两组间营养不良、心律失常、N端B型钠尿肽(NT-proBNP)、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中性粒/淋巴细胞比、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T-proBNP、CTNI、CKMB和D-二聚体是婴儿支气管肺炎合并AHF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7、0.855、0831、0.823,佳Cut-off值分别为233.2 pg/ml、0.035 ng/ml、31.15 U/L和1.005 mg/L.结论NT-proBNP、CTNI、CKMB和D-二聚体是婴儿支气管肺炎合并AHF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林翊君;林杉;王世彪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残存SYNTAX评分对311例冠心病 PCI患者长期预后评价

    目的 评价残存SYNTAX评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住院冠心病并行PCI患者311例,收集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血脂、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SYNTAX评分和残存SYNYTAX评分,同时进行2~4年临床随访,随访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卒中、血运重建、心力衰竭.结果 311例患者发生MACCE 48例,其中全因死亡14例;再次血运重建23例;缺血性卒中9例;心力衰竭2例.MACCE组与无MACCE组比较年龄大(64.13±8.45岁vs 60.79±10.12岁,P=0.03)、糖尿病患者比例高(39.58%vs 18.63%,P=0.001)、SYNTAX评分高(15.16±6.53 vs 12.94±7.44,P=0.017)和残存SYNTAX评分高(7.52±6.54 vs 4.23±5.50,P=0.000).SYNTAX评分、残存SYNTAX评分、目测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8(P=0.018)、0.665(P=0.000)、0.668(P=0.000).完全血运重建组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MACCE发生率分别为5.98%和20.42%(P=0.003),两组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85% 和12.37%(P=0.000).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SYNTAX评分为15.09±7.69和12.78±7.17(P=0.026),残存SYNTAX评分为6.15±6.32和4.34±5.57(P=0.016).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27.9%和11.8%(P=0.001),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19.1%和4.9%(P=0.000).结论 ①冠心病PCI患者完全血运重建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残存冠状动脉病变越多MACCE发生率越高.②残存SYNTAX评分、SYNTAX评分和冠状动脉病变均能预测长期预后.③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MACCE发生率高,主要原因是再次血运重建.

    作者:韩雅君;赵平;朱慧;赵炜祎;王燕芳;刘志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多排螺旋CT心脏收缩期与舒张期对比测量研究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获得心脏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图像,以心脏四心腔分界线为测量基线,对比分析心脏两时相各心腔正常值范围及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健康受检者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CT图像,分别测量并统计得到各心腔的左右径(RL)与前后径(AP)的95%可信区间(95%CI),并对各心腔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左、右心房AP与RL在收缩末期大于舒张末期(P<0.05),左、右心室RL与AP在舒张末期大于收缩末期(P<0.05).左/右心房RL径线比值、左/右心室RL径线比值、左/右心室AP径线比值均大于1,并且收缩末期大于舒张末期(P<0.05).左/右心房AP径线比值小于1,收缩末期小于舒张末期(P<0.05).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对比,左心房RL:AP值两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所测各心腔参数比值变化两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角(β)在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测量心脏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的各径线值及β角大小,利用多排螺旋CT能统计分析其变化规律及95%CI,并初步得出心腔径线的范围与上限值,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利用非增强胸部CT图像观测各心腔大小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徐倩;郭志军;冯文秋;赵宝宏;刘海涛;蔺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上肢神经的超声研究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上肢神经多个位点的横截面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确诊为DPN的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查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多个位点:包括正中神经腕管处、前臂中点、肘窝处及上臂中点的横截面积;尺神经平腕横纹处、前臂中点、肘管处及上臂中点的横截面积;桡神经桡神经沟处、肘窝处的横截面积,对比分析各位点的横截面积及神经的声像图特点并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 DPN组正中神经在腕管处、前臂中点、肘窝处和上臂中点处的横截面积,尺神经在腕横纹处、肘管处和上臂中点处的横截面积,桡神经在桡神经沟的横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可以为DPN的早期发现和评价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陈斌娟;穆晶晶;王媛;王引弟;童明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年后 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复查的行PCI治疗术后1年发生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54例,另选择同期复查未发生再狭窄患者30例作为对照,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肌红蛋白(Myo)、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进行心肌梗死溶栓危险(TIMI)评分;分析介入治疗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UA及MYO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A、TBIL及Myo增高是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增高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UA、TBIL及Myo增高是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增高是其保护因素.

    作者:王莉;于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硫化氢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广泛的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以渗透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 2 S)是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之后的第三种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其在呼吸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生理与病理生理过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H 2 S在ARDS时对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改善内皮细胞通透性及舒张血管的作用机制作以下简要综述.

    作者:张鑫红;田凤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血清PLA2R抗体及THSD7A抗体在特发性膜性 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及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两大主要靶抗原,THSD7A多沉积于PLA2R阴性的膜性肾病患者中肾脏足细胞,但新研究表明,THSD7A可与PLA2R在膜性肾病患者中共存,呈现双阳性.血清学抗体水平对疾病活动有一定指导意义,PLA2R抗体水平检测已应用于临床.本文就PLA2R及THSD7A抗体的结构、作用以及与特发性膜性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文贤;刘茂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疗现状及进展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自身抗体对神经元成分产生异常免疫反应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AE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近记忆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等.近年来随着AE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AE抗体被报道出来,AE在非感染性因素所致的脑炎中占据极高比例,被认为约占所有成人脑炎的20%.本文就本文据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AE文献综述.

    作者:赵则燕;韩玮欣;李晓庆;李青;高瑞平;崔君昭;何俊瑛;卜晖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靶向免疫负调控的药物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及前景

    传统的化学治疗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局限,目前有许多靶向免疫负调控药物及其相关的抗体研究,以求在血液病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几年,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L1)及中药等负性免疫调控因素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靶向免疫负调控药物在血液病中的应用及前景做一综述.

    作者:杨锦才;李莉娟;郝正栋;郭晓嘉;楚松林;张连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YKL-40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 enzymes protein40,YKL-40)的关系.方法 在CNKI、万方医学、PubMed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血清YKL-40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影响的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1日.筛选出ACI患者(ACI组)与非ACI患者(对照组)血清YKL-40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病例对照研究,包括ACI组649例,对照组290例.结果显示:ACI组血清YKL-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55,95%CI=1.39~1.71,P<0.01);而ACI组斑块稳定的患者YKL-40水平显著低于斑块不稳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60,95%CI=-1.84~-1.35,P<0.01).结论 血清YKL-40水平与我国ACI的发生呈正相关,且血清YKL-40越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越差.

    作者:严雯;孙波;任建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 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和万方、维普、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收集关于埃克替尼联合放疗对比单纯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相关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临床对照研究,包括2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埃克替尼联合放疗组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完全缓解(CR)(OR=2.69,95%CI=1.30~5.58,P=0.008)、部分缓解(PR)(OR=2.28,95%CI=1.40~3.71,P=0.0009)、总有效率(ORR)(OR=4.16,95%CI=2.26~7.67,P=0.00001)和疾病控制率(DCR)(OR=3.97,95%CI=1.70~9.26,P=0.001)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而疾病进展(PD)(OR=0.30,95%CI=0.14~0.62,P=0.001)和病变稳定(SD)(OR=0.39,95%CI=0.22~0.69,P=0.001)低于单纯放疗组.另外,埃克替尼联合放疗组较单纯放疗组增加了皮疹(OR=6.79,95%CI=3.40~13.55,P=0.00001)和腹泻(OR=2.57,95%CI=1.09~6.04,P=0.03)发生风险,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P=0.70)、恶心呕吐(P=0.20)、肝功能损伤(P=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有较好临床疗效,同时,其发生皮疹及腹泻的风险较高,经过对症处理后可缓解,其他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安全性可靠.

    作者:陈本超;李恒;向旭东;李高峰;傅峰;郭琦;范胜亮;王德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营养不良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与IBD疾病活动程度、疾病病程和病变累及的部位有关,也是影响IBD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在IBD人群中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IBD营养支持治疗的机制、适应证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进展,本文就IBD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营养状态变化及评估方法、能量需求、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方面做此综述,旨在完善和提高IB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葛超毅;王化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相关疾病

    炎症性肠病(IBD)中的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都属于病因不清,病情反复发作的以肠道受累为主的炎症性疾病.这样的疾病特点使得大多数患者历经数十年的病痛困扰,在漫长的病史中不论疾病的活动程度如何,甚至在疾病的缓解期营养不良的情况都是十分常见的.营养不良的情况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超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等.与IBD患者的营养不良相关的因素众多,如肠道吸收功能不良、肠道溃疡和炎症引发的营养素丢失、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和饮食限制.营养支持治疗对于IBD患者至关重要,尤其是对维持儿童期IBD患者正常的生长发育、诱导活动期CD患者的临床缓解、减少IBD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田雨;李俊霞;王化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核医学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核医学影像(SPECT及PET/CT)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应用进展,放射性核素标记WBC SPECT及18 F-FDG PET/CT是目前在IBD诊疗中应用广的显像方法,可用于IBD的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价等.

    作者:张建华;李俊霞;刘静;王荣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与营养治疗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消耗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尚不能治愈,病变特征性表现肠道溃疡,腹痛、腹泻、便血是常见的症状,伴随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是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营养治疗是IBD疾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可用于诱导疾病缓解、纠正营养不良状态.

    作者:何欢;郅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的肠内营养治疗与肠道菌群

    在环境因素中,如饮食、地域、抗生素治疗、补充益生菌、肠内营养等对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的学说包罗万千,可以说是对宿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尽管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没有被破译,但是它们可以刺激黏液分泌,抑制致病菌定植,纠正菌群失衡,改善屏障功能,下调先天免疫系统受体的表达,平衡T细胞亚群之间的均衡,改变一些基因的表达.另外免疫调节还产生了短链脂肪酸和其他代谢产物,这些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田雨;李俊霞;王化虹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