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重构(airway remodeling)是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认为,其原因是以气道慢性炎症为基础,它的产生是嗜酸粒细胞参与炎症修复和肥大细胞释放化学介质,对气道黏膜继发性损伤,导致气道壁结构改变,引起肺功能异常的过程.近年来,气道重构在轻度无症状哮喘患者大气道中也被发现,从而对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重构的作用提出质疑.目前认为,哮喘气道重构是气道壁结构改变引起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的气流阻塞,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学特点包括气道上皮纤维化,平滑肌增生肥大,黏液腺化生和新血管的生长和增生.此外,气道上皮纤维化、管壁弹性减弱和肺弹性回缩力缺失产生持续呼气的气流限制也是导致哮喘慢性化和难治化的重要原因,其机制仍不清楚[1].现已发现,细胞外基质(ECM),主要是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哮喘气道重构过程中,不仅是在间质中被动的沉积,还是上皮纤维化,包括ECM沉积和气道管壁弹性减弱的主动参与者.本文主要综述了FN在哮喘气道重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FN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
作者:苏苗赏;李昌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是人类的一种古老疾病,但直至上世纪80年代,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这一观念方被大家所公认.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可使疗效显著提高,预后改善.但是,临床上仍有一小部分患者单纯吸入皮质激素难以控制病情,需要辅以全身用药,这促使人们设想病变可能涉及吸入治疗难以到达的小气道及肺组织.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气道和肺组织参与了哮喘的发病,小气道炎症在气道高反应性、夜间哮喘、哮喘症状的自发加重、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严重激素依赖哮喘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茅培英;崔德健;张进川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哮喘是由T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形成.其中Th2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9、IL-13等多种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而Th1分泌的IFN-γ抑制Th2的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CD4+T细胞还包括多种具有调节功能的细胞群体并参与哮喘的免疫调节.另外,NKT细胞和CD8+T细胞在哮喘免疫调节中亦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祖群;沈华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谷胱甘肽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含疏基三肽,所含巯基约占细胞内非蛋白疏基的90%,是细胞内重要的还原性物质,在保护细胞免受亲电子复合物和外源性毒物等氧化性物质所致的氧化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半胱氨酸的贮存及运输形式,还参与免疫及炎症的调节.氧化/抗氧化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气道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谷胱甘肽在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运福;戴爱国;胡瑞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近几十年来,尽管对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不断取得进步,但在美国哮喘的死亡率还是从20年前的0.8人/1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0人/10万人[1].与哮喘死亡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2],然而对于致死性重症哮喘的气道病理变化至今还没有深入研究.
作者:蒋雄斌;殷凯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主要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亦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EOS)、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1].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持续性损伤,进而引起气道的修复和结构异常,出现气道管壁增厚变形,管腔狭窄和气流阻力增加,即气道重构(airwayremodeling),其可能是慢性哮喘反复发作及顽固性哮喘的重要病理基础[2].在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介导了哮喘的非特异性炎症,在炎症细胞向气道聚集、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彩萍;吴世满;赵忠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研究进展,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发现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ngnaling,SOCS)系统,是细胞内JAK-STAT信号途径的负反馈调节蛋白家族.SOCS对JAK-STAT途径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nterleukins,ILs)、干扰素(interferon,IFN)等的作用是否与哮喘发病有关,仍不甚清楚.近年来一些研究提示,SOCS家族中某些成员(如SOCS3)在哮喘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成为揭示哮喘发病机制新途径.
作者:张莉红;徐永健;张珍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气道高反应性增高为特征、Th1/Th2反应失衡并表现为Th2优势应答的疾病.关于淋巴细胞与哮喘的关系大部分研究仅限于αβT细胞,对γδ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关注的.本文就γδT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与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徐美丽;李超乾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以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Eos)和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及其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气道炎症是近年来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是哮喘患者气道可逆性阻塞和非特异性支气管高反应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以糖皮质激素吸入和抗炎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控制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取得了显著性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对这些治疗效果欠佳,提示存在其它的机制参与哮喘的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发展,有关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的研究成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近研究表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递者,参与了对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和多种类型的细胞应激信号的传导,在哮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翠萍;张珍祥;徐永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哮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道阻塞和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涉及一系列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的复杂过程.白三烯(leukotrienes,LTs)是花生四烯酸经5-脂氧酶途径合成代谢的一系列产物,是哮喘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
作者:黄丽萍;方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早年发现,肿瘤患者注射天然细菌制品后可以明显减轻其症状,后来证实是细菌DNA介导了抗瘤作用.随后的多项研究也发现了细菌DNA的免疫刺激作用[1].细菌DNA特定序列中存在非甲基化的CpG二核苷酸序列(几率为1/16)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而哺乳动物DNA中存在此序列的几率仅1/64,且多以甲基化状态为主,因此不会激活自身免疫[2].含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的寡核苷酸链(CpG oligodeoxynuleotides,CpGODN)又称免疫刺激序列(immunostimulatory sequences,ISS)或CpG基序(CpG motifs),是模仿细菌的此DNA序列而合成的,它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及表面黏附分子,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在治疗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疫苗研究等方面有独特价值.
作者:黄静;杨远;林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G蛋白耦联受体(GPCRs)是一组蛋白超家族成员,负责将胞外多种刺激通过细胞膜转导到细胞内不同的信号分子,从而调节多种细胞功能.目前大多数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靶点是气道平滑肌(ASM)上的GPCRs.以往的研究均集中在GPCR调节ASM收缩和气道阻力方面,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GPCRs如果对于ASM收缩状态的影响甚微,那么就可能会调节ASM的生长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作用于间充质细胞和浸润的炎症细胞,在气道炎症、气道重构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1,2].本文综述ASM上各种GPCRs的信号通路与功能,以进一步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
作者:陈亚红;姚婉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Th1/Th2亚群数目和(或)功能比例失衡是哮喘重要的免疫学异常,其中CD4+T细胞在启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的增殖活化需要两个刺激信号:第一信号(识别信号)由T细胞受体(TCR)与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的MHC-抗原肽复合物相结合所产生,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由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对应受体分子相结合产生.目前认为CD28和CTLA-4是一对具有正负调节功能的重要共刺激分子,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性抗原-4(CTLA-4)和CD28竞争性结合B7分子从而下调或终止T细胞反应.CTLA4-Ig能有效抑制哮喘动物模型的气道高反应性、肺部嗜酸粒细胞(EOS)增多等表现,使抗原导致的气道功能紊乱症状明显减轻.但研究表明,T细胞的活化存在非CD28依赖的途径[1],而且CTLA4-Ig阻断CD28/B7共刺激途径诱导的T细胞无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因此,CTLA4-Ig的单独使用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CTLA4-FasL融合蛋白在体外能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效应,且作用比CTLA4-Ig和sFasL联合应用强.设想CTLA-4及其衍生物将为哮喘临床治疗提供广阔前景.本文就该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陈煦艳;季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哮喘以气道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性炎症为特征.EOS包含多种细胞毒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促进气道炎症和组织损伤.也由此产生了EOS驱动细胞外基质(ECM)重构的假说[1].90年代末,肺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在支气管哮喘气道重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FB能产生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参与气道重构,不仅如此,FB还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通过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增强和维持组织炎症反应.国外学者在对EOS广泛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已开始对FB在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兹总结EOS与FB的作用关系,探讨他们在哮喘气道重构中的作用地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哮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苏斌虓;倪殿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在环境因素和基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哮喘的发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球范围内进行了11项大规模的全基因筛选工作,发现了哮喘的一些易感基因,如第11号染色体与特应症基因、11q13的IgE高亲和力受体β亚单位基因(FcεR1-β)、14q11.2-13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第5号染色体与细胞因子簇、5q31-q32上的β2受体基因等.这些研究由于人种差异、方法学的不同、样本量的差异以及一些假阳性,导致有些结果重复性不高[1].近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哮喘易感基因ADAM33基因,本文对ADAM33基因的发现、结构、功能及其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揭志军;蔡映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吸入疗法由于具有作用点直接、奏效快、药物用量小及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故近年来已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影响吸入疗法疗效的因素有很多,如: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吸气方式、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流速、吸气压、屏气时间、气道口径等,应用不当可对临床疗效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应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吸气流速对吸入疗法疗效的影响.不同的吸入递送装置对吸气流速有着不同的要求,吸入器不同的内部阻力对吸气流速有不同影响,不同的年龄和气道阻塞程度对吸气流速也可能会有不同影响,而即使在相同的吸气流速峰值的前提下,达峰时间的不同对治疗的效果亦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何桦;郑劲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现已明确,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免疫缺陷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Th1和Th2细胞亚群失衡,即Th2型优势应答,这是支气管哮喘病理过程形成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2].鉴于Th1、Th2是由共同的前体细胞(Th0)分化而来,而转录因子T-bet和GATA-3是特异性调控Th0分化、起着Th1/Th2转换开关作用的关键因子,本文就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生物学特征、相互调节以及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卞涛;殷凯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基本病理为慢性炎症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涉及嗜酸粒细胞(EOS),T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EOS浸润引起的气道炎症是哮喘发病的中心环节,EOS活化和释放的颗粒性蛋白是引起哮喘特征性病理改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EOS脱颗粒的多少比EOS总数更重要,EOS颗粒蛋白主要有:嗜酸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MBP),EOS阳离子蛋白(ECP),EOS过氧化物酶(EPO),以及EOS神经毒素(EDN),其中MBP的毒性作用尤其显著.注入MBP至肺组织中,气道高反应性显著增强,诱导支气管痉挛;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促进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破坏膜脂质双分子层,改变组织酶的活性,致细胞损伤,气道上皮脱落.在支气管哮喘和其它EOS相关疾病中,患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MBP的浓度都增高.本文就MBP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面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双洪;罗雅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平喘四号气雾剂(由盐酸克仑特罗、异丙托溴铵、丙酸倍氯米松组成)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度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中度发作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平喘四号气雾剂治疗组和沙丁胺醇气雾剂对照组.二组各30例,进行双盲对比观察.平喘四号组用平喘四号气雾剂,每日三次,每次2吸.沙丁胺醇组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每日三次,每次2吸.两组第一次用药后先观察6小时,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起效时间、达效高峰时间、药效维持时间、肺功能改善状况及疗程结束后的综合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起效时间、达效高峰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维持时间、肺功能改善及综合疗效判断上,平喘四号气雾剂明显优于沙丁胺醇气雾剂,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平喘四号气雾剂是一个安全的、疗效卓越的平喘药物;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明显优于沙丁胺醇气雾剂.
作者:章一平;李苏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体外培养的哮喘小鼠气道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及原癌基因c-myc与c-si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7组,在体外培养的FB中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μmol地塞米松及浓度为0.25μmol/L、0.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的As2O3,在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后用记数法观察FB生长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各组FB增殖的影响及各组FB中c-myc与c-sis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各种实验浓度的As2O3对FB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效应.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随着As2O3浓度的增高,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高,G2/M期细胞比例降低,浓度为2.0μmol/L、4.0 μmol/L的As2O3能显著抑制c-myc与c-sis的表达.结论As2O3能抑制FB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myc与c-sis的表达有关.
作者:郭红荣;韦国桢;俞小卫;殷小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随着实验医学的深入发展,动物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手段,在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COPD、ARDS、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中日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近二十年来利用动物模型研究支气管哮喘方兴未艾.为了使这一手段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学造福于人类.兹对1983年以来国内有关哮喘模型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分析,并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愿以此与大家共同讨论.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治疗地位已勿庸置疑.但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适应证仍缺乏统一的认识,并且对呼吸衰竭的治疗窗口及治疗目标尚有争议,很多医生在使用BiPAP通气时,对治疗效果仍信心不足.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对117例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胡兆秋;寇电波;郑遵梅;王法霞;窦金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