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化疗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但已进入一个平台期.特别对于化疗无效的患者,亟需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研究人员对肿瘤细胞生长、运动、转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深入了解,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现在主要使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及重要的临床试验,并对联合靶向治疗进行了阐述.
作者:谢雨婷;陈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Survivin是近年来发NN一凋亡抑制基因,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家族的新成员.Survivin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高度表达于人类肿瘤组织.其功能复杂,可直接或间接抑制细胞调亡.Sp1是Sp1-like/KLF家NN一员,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参与多种基因的转录调控,在保证管家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和病毒基因正确表达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Sp1与Survivin关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艳;陈余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项新的生物学技术,该技术具有高通量、大规模、高灵敏性等特点,在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就基因芯片技术在肺癌的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转移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钱春花;陈建荣;蔡映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能阻止肿瘤免疫和逃避肿瘤对抗原的有效识别.Foxp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因子,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检测其表达可以作为判定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方法.近,大量研究已经证实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各种肿瘤生存期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靶向治疗和选择性清除成为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作者:余鲜艳;周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抗肿瘤血管生成是近年来出现的倍受关注的一种种肿瘤治疗新方法,并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内皮抑素是胶原蛋白ⅩⅧ的C末端水解片段,是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其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内皮抑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王永春;朱运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检测是一种新的肺部病变诊断技术.通过检测EBC中相关基因.从而寻找早期诊断肺癌的新方法是目前肺癌研究的热点.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肺癌患者EBC中3号染色体短臂上基因的微卫星异常以及p53基因变异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肺癌患者EBC中基因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变异较正常对照者阳性率明显为高.目前对于EBC基因检测尚属探索阶段,但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检测EBC中肺癌的基因标志物是一个较为有希望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的方法.
作者:冯哲敏;陈建荣;蔡映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肺癌是人类高发的恶性肿瘤,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其中,肺腺癌易发生远处转移,而目前肿瘤转移的确切机制不十分明确.近发现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参与细胞迁移和增殖,提示其在肿瘤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多种AQP在不同来源的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及快速转运水分,在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AQP1、3、5在肺腺癌细胞中高表达.深入研究肺腺癌及肺腺癌转移灶中AQP的表达可能给肿瘤细胞转移机制带来新的视角,并为将来用AQP抑制剂治疗肺腺癌、降低它的侵袭能力和远处转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陆华东;陈成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建立在杂交序列基本理论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高度平行性、多样性、微型性和自动化的特点.由于其克服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的缺点,在疾病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综述了基因芯片技术在部分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并简述了其在本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弓瑞芳;杨敬平;孙德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ClinProt系统)是近年开发的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其利用纳米磁珠俘获肿瘤患者与对照者体液中低丰度或低相对分子质量特异蛋白/多肽.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和软件分析,建立由两者差异表达蛋白/多肽组成的质谱图模型,用于预测未知样品的归属.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高通量,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能对所获得的差异蛋白/多肽进行蛋白鉴定,是极具潜力的临床肿瘤早期诊断工具.本文将就目前ClinProt系统在临床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林秀丽;杨拴盈;卜丽娜;王逢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肺癌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因为缺乏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近十几年虽然各种肿瘤的生存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肺癌的5年存活率仍然不到10%.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在肺癌中的应用使得我们对肺癌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寻找肺癌各种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好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雪辉;陈杭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癌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病灶,然后通过各种转移方式,到达另一(些)组织和器官后得以继续繁殖生长,形成性质和原发肿瘤相同或相近的续发肿瘤的全过程.阐明癌症转移的分子机制有益于发现抑制其浸润转移的新途径.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UMO)是一种类泛素化蛋白,可以修饰大量的转录因子和共转录因子.近年来报道了一些SUM()化修饰的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现对这些发现及其在癌症转移中的重要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冯耘;李庆云;万欢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慢性炎症中持续的氧化应激导致DNA损伤并抑制损伤后修复.致使抑癌基因失活;微环境中炎症细胞以及炎症因子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表达;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及其下游产物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等多种方式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其中多个重要环节已得到详细阐述.并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本文就炎症与肿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童岳阳;金美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I临床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以前北京协和医院出院诊断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13例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儿童及青少年8例.成人5例;男性9例,女性4例.临床表现方面,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咳血.11例胸部CT检查主要的征象为双肺弥漫病变或间质改变(9/11).其次为磨玻璃样改变(5/11),双肺弥漫或双下肺为主,也可呈中心性蝶翼状或有游走征象.再次为小结节状或粟粒状致密阴影(5/11),其他征象有细网格状影(3/11),絮状影(1/11)等.5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结果.其中BALF呈暗红色、灰褐色或血性(5/5),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3/5),吞噬含铁血黄素细胞(5/5).8例病理结果主要表现为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7/8),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生(5/8),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聚集(5/8),肺泡间隔增厚(2/8)等.结论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常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起病,男性多于女性.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咳血,胸部CT特征为双肺弥漫病变,磨玻璃样改变和结节状或粟粒状致密阴影.依靠肺组织活检病理进行排他性诊断是诊断该病的关键.
作者:侯小萌;蔡柏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供临床医师提高对Kartagener综合征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3例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彩超、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进行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 Kartagen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症状为:副鼻窦炎一支气管扩张一内脏转位三联征,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咯脓痰、咯血等肺部表现,同时伴副鼻窦炎.结论 在内脏转位的患者中若出现支气管扩张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应想到Kartagener综合征的可能.
作者:顾扬;吴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期蛋白激酶相关蛋白(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和p27蛋白在肺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kp2和p27在60例肺癌(鳞癌25例.腺癌20例,小细胞肺癌15例)和15例经手术证实、病理检测肺良性病变(炎性假瘤、局灶性肺脓肿、包裹性肺霉菌病、错构瘤和支气管腺瘤)正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Skp2仅在肺癌组织中表达,且在吸烟者、鳞癌和低分化患者中过表达,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病理分期无关.p27在正常支气管上皮中均有表达,在肺癌中表达降低,但其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Skp2阳性表达患者中.p27表达降低.结论 Skp2与p27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在肺癌中二者存在某种相互作用机制.
作者:李长栓;王红岩;田建军;张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