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呼吸杂志

国际呼吸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河北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36X
  • 国内刊号:13-1368/R
  • 影响因子:0.55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12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河北省优秀期刊
  • 呼吸系统疾病
国际呼吸杂志   2011年24期文献
  • PI3K/Akt 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研究进展

    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细胞内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之一,通过影响下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在细胞内发挥抑制凋亡、促进增殖的关键作用,它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有望寻求肿瘤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与功能、调节以及其抗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其抗细胞凋亡作用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作了评述,期待为以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春雨;张捷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结核性胸膜炎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P)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亦无特异性改变,胸水部位及年龄构成对TP诊断也无意义,因此难以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TP.同时胸水病原学检查,包括胸水涂片找抗酸杆菌、胸水结核杆菌培养,则因阳性率低或耗时过长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国内外学者着力于研究新的特异性强与敏感性高的指标,以期提高TP的诊断水平.现就近年来有关TP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邓勇俊;吴斌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sTREM-1在肺部感染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肺部感染与非感染性肺部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于二者在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常常导致抗生素的延误使用或过度使用.sTREM-1是新近发现的重要炎症标志物,作为专一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sTREM-1有望成为肺部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从而起到指导抗生素使用的作用.本文就sTREM-1与肺部感染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鹿杰;刘杜姣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炎症反应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局限,预后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炎症机制包括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复杂的血管效应.本文综述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各种证据,总结炎症反应在各类型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有望通过对该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苏玲;孔辉;解卫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21世纪有前途的组织工程材料之一,研究表明其在脓毒血症、急性肾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中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大量的临床前研究也证实其能减轻急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改善肺部渗出液体的清除,促进受损肺组织的修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移植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前景及存在问题予以综述.

    作者:陈洁;陈良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间4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炎、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控制炎症时间、出现严重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成本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以缩短感染控制时间,降低住院成本.

    作者:俞江月;杨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Caveolin-1在脂多糖致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作用的初探

    目的 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PMVEC)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RPMVEC,分别采用RT-PCR、原位杂交及免疫荧光检测Cav-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LPS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双吲哚基顺丁烯二酰亚胺(bis-indolylmaleimide,BIM)对Cav-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RT-PCR和原位杂交同步检测出RPMVEC表达Cav-1基因;免疫荧光检测出RPMVEC表达Cav-1蛋白;LPS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Car-1 mRNA表达增加:0.1、1、10 mg/L LPS分别孵育RPMVEC 6 h后,Cav-1 mRNA表达量随其浓度增加逐渐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g/LLPS刺激RPMVEC不同时间(1h、2h、3h、6 h)后,RPMVEC中Cav-1 mRNA表达水平呈动态变化:1 h开始上升,2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至6h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10 μmol/L BIM预孵育RPMVEC 1 h后,可显著下调10 mg/L LPS对Cav-1 mRNA表达的诱导效应(P<0.05).结论 RPMVEC表达Cav-1,LPS上调RPMVEC Cav-1基因转录,PKC信号通路参与LPS对RPMVEC Cav-1基因转录的调控.

    作者:高磊;孙耕耘;尤青海;王楠;岳扬;张丹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10例CE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5例,女性5例,合并过敏性鼻炎3例,合并支气管哮喘2例,具有过敏史者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10)、咳嗽(8/10)、咯痰(7/10)、呼吸困难(7/10)和胸痛(2/10),常伴乏力(4/10)、纳差(3/10)和体质量下降(1/10).主要体征为湿性啰音(5/10)、散在哮鸣音(2/10)、呼吸音粗糙(2/10)和爆裂音(1/10).9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平均为(2.8±2.5)×109/L,嗜酸粒细胞比例平均为26.7%±19.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比例为15%~60%,平均38.5%±21.3%.主要影像表现为肺浸润影(8/10),斑片实变影(2/10)和磨玻璃影(1/10).1例病情自发缓解,9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中病情复发2例,出现肺间质纤维化1例.结论 CEP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合并特应质,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嗜酸粒细胞数明显升高,典型影像学改变为周边和胸膜下分布为主的肺浸润影.

    作者:靳建军;施举红;陆慰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气道侵袭性曲霉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气道侵袭性曲霉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气道侵袭性曲霉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49岁,间断咳嗽、咯痰、发热1个月,胸部CT提示左下叶实变,在外院抗炎、抗结核治疗1个月,未见明显好转收入院.入院后行气管镜检查,活检提示曲霉菌感染,抗真菌及气管镜下反复高频电凝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气道侵袭性曲霉病较少见,曲霉在气道管腔内呈团块状生长,导致支气管阻塞、扩张,病情进展快,侵袭性强,早期、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同时气管镜介入局部高频电凝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虹;万毅新;王晓平;魏海东;陶红艳;黄晖蓉;李芳伟;武虹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持续血液滤过对甲型H1N1流感呼吸衰竭患者炎性因子、免疫稳态及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影响

    目的 探讨持续血液滤过(CVVH)对甲型H1N1流感呼吸衰竭患者炎性因子、免疫稳态及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入选的10例甲型H1N1流感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CVVH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72 h、120 h的血清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8、IL-10]水平、免疫指标(CD3+、CD4+、CD4+/CD8+和HLA-DR/CD14+)、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外肺水[心率(HR)、平均肺动脉压(mPAP)、外周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心排量(CO)、胸腔液体容积(TFC)],氧代谢指标[氧输送(DO2)、氧摄取率(ERO2)、氧摄取(VO2)]以及APACHEⅡ评分.结果 与CVVH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4 h、48 h、72 h、120 h血液中的TNF-α、IL-6、IL-8均明显下降(P<0.05);免疫指标CD3+、CD4+、CD4+/CD8+和HLA-DR/CD14+在48 h后各组内明显改善(P<0.05);CVVH对甲流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有良好影响,48 h后HR、TFC和72 h的SVR、PVR均明显下降,CO、PAWP及mPAP在120 h后逐渐趋向稳定,与CVVH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FC与治疗前相比,48h后逐渐回落,有统计学差异(P<0.05);氧代谢观察CVVH前DO2、ERO2、VO2均明显增高,同时伴有PaO2的下降,CVVH 72 h后DO2、ERO2、VO2逐渐稳定,同时伴有PaO2的上升,同时APACHEⅡ评分72 h后也降低(P<0.05).结论 CVVH可以清除甲流呼吸衰竭患者部分炎性因子,明显改善患者氧代谢,清除血管外肺水,平衡免疫稳态,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志刚;刘健;刘丽平;李斌;郭鸿;尹超;侯启亮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12例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理、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61±8)岁,男女比例11:1,平均吸烟指数(26±5)包·年,8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表现包括干咳(10/12)、活动后气短(9/12),肺癌发生后可出现咯血(1/12).肺癌病理类型以腺癌(4/12)和鳞癌(5/12)为主,还包括复合癌(2/12)、小细胞肺癌(1/12).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原有间质性疾病基础上新出现的结节团块影,主要在下叶外带(7/12).肺癌的治疗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12)、肺部感染(3/12).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占同期全部特发性肺纤维化住院患者15%(8/54),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组住院病死率(38%)高于单纯特发性肺纤维化组(15%).结论 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不特异,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治疗易引起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慎重选择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

    作者:孙志宏;许文兵;冯瑞娥;张晓彤;田欣伦;朱元珏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肺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肺脂肪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肺脂肪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道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1例经病理确诊支气管脂肪瘤病例并对国内54例肺脂肪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57岁,因“咳嗽、咯痰2个月,发热3周”于2010年8月24日入院,当地医院考虑“肺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转入我院.入院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下叶开口处肿物,后转入胸外科手术治疗,确诊为支气管脂肪瘤.到目前为止,国内能检索到的确诊为肺脂肪瘤的病例共54例.54例患者包括男性4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1.7±11.6)岁,支气管内脂肪瘤44例,肺内脂肪瘤10例,48例患者存在症状,主要症状无特异性,包括咳嗽、咯痰、发热、气促、咯血.50例患者存在异常影像表现,肺不张26例,渗出或实变13例,肿块18例,CT扫描下肿块呈低密度灶,CT值范围在-83~-122 Hu之间.23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但仅有6例(26.1%)得到正确诊断.34例患者描述手术方式,其中3例进行内镜下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肺脂肪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胸部CT发现脂肪密度肿块,需考虑脂肪瘤;硬质支气管镜镜下切除为支气管腔内脂肪瘤首选的治疗方式,肺内脂肪瘤或支气管脂肪瘤已发生肺实质的不可逆损害应手术切除.

    作者:丁群力;曹超;吕丹;舒丽华;周浩杰;周成伟;邓在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气管支气管巨大症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巨大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对气管支气管巨大症的认识.方法 分析气管支气管巨大症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纤维支气管镜特征及临床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反复咳嗽、咳黄脓痰、阵发性胸闷气促为特点,胸部CT检查显示气管、左右主支气管直径明显增大,纤维支气管镜下显示气管、支气管管腔扩张,软骨显露明显,憩室形成.结论 气管支气管巨大症临床罕见,常规X线胸片检查容易漏诊,反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行胸部CT检查协助诊断.

    作者:杨天芸;韩锋锋;宋琳;李惠民;管雯斌;郭雪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早期炎症反应状态变化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

    目的 观察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早期在肺组织局部和血浆中促炎因子白介素1β(IL-1β)、IL-6和抗炎因子IL-10、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以及与肺组织损伤、修复状态的关系.方法 建立LPS诱导的小鼠ALI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以及血浆中IL-1β、IL-6、IL-10、sTREM-1的水平,并观察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和修复状态.结果 LPS诱导的ALI过程中,肺组织局部以及血浆中抗炎因子IL-10和sTREM-1在注射LPS后1h均显著性升高,促炎因子IL-1β和IL-6的升高较前者缓慢,促炎/抗炎因子的比值随时间从低于正常比值到高于正常比值,逐渐升高,且在肺组织局部以及血浆中呈正相关.随时间推移,肺组织湿干重比值和肺组织匀浆液中总蛋白逐渐升高,肺组织损伤也进行性加重.结论 LPS诱导的ALI早期,炎症反应呈现从抗炎到促炎的变化趋势,且通过血浆中促炎/抗炎因子的比值可估计肺组织局部炎症反应状态.依此变化趋势进行治疗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李超然;朱运奎;薛庆亮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