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结核是播散性结核的少见表现形式.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发热是常见的症状,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贫血或者血小板减少,可作为重要线索.骨髓组织活检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其病理改变主要有肉芽肿形成、坏死及骨髓纤维化.本文就骨髓结核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进行如下综述,以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李莹;毛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是利用高分辨CT设定到达肺外周病灶的规划路径,引导气管镜对肺外周病变精准活检的导航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导航可联合X线、CT及带鞘支气管超声(EBUS-GS)等设备实现对肺外周病灶更加精确地取材.各种临床研究证实虚拟支气管镜联合以上手段显著提高了肺外周病变诊断率,同时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
作者:王开勤;李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CRISPR-Cas免疫系统在天然状态下保护细菌和古生菌免受外来质粒或噬菌体的入侵.CRISPR-Cas9技术属于Ⅱ型CRISPR-Cas系统,它利用与靶序列互补的向导RNA引导Cas9酶定点切割DNA,该技术具有设计简单、操作方便、特异性强、效率高等优势,成为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本文综述了CRISPR-Cas系统的新分类和作用原理,重点介绍了近几年来CRISPR-Cas9系统应用于细菌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婧;张宗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呼吸支持是目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呼吸支持方法包括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但这些传统的机械通气也常常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临床并发症.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是近年来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另一种无创呼吸支持手段,它通过提供高流量、精确的氧浓度、加温湿化的气体,充分发挥气道保护、气道湿化、无创辅助通气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晓丹;张玉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鉴于当前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病原学诊断的敏感指标缺乏和病情危重程度评估困难,新的标志物的研究成了人们的重点工作对象.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凝血、纤溶功能在肺炎患者体内变化明显,并且与肺炎患者的病情程度呈等级相关.了解肺炎导致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机制,这对我们有针对性治疗肺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国云;张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多耐药及广泛耐药菌不断出现,鲍曼不动杆菌治疗变得尤为困难,亟需寻求新型治疗措施来对抗这种细菌,积极研发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十分必要.现就当今研究开发中的鲍曼不动杆菌疫苗的现状做阐述、分类、分析及前景展望.
作者:邓凯丽;冯旰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0对胸膜间皮细胞(pleural mesothelial cells,PMCs)增殖、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以及分泌一氧化氮(NO)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8周龄C57BL/6雌性野生型小鼠进行试验,通过胰酶消化法提取原代PMCs,加入TGF-β或IL-10刺激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Cs增殖情况,细胞表面表达MHC-Ⅱ、CD86和CD80的变化以及检测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 TGF-β可抑制PMCs增殖并下调MHC-Ⅱ和CD86的表达,对CD80表达及NO分泌无显著影响;IL-10对于PMCs的增殖,MHC-Ⅱ、CD80、CD86表达及分泌NO作用不明显.结论 TGF-β可抑制PMCs的增殖及抗原递呈功能,从而可能参与了胸腔积液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王曜;吴秀芝;石欣雨;王栋;李婷;王雯;裴雪彬;姜帅;施焕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误诊为毛霉菌病病例的分析,增强对MRSA感染及毛霉菌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2016年4月16日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1例误诊为毛霉菌病的MRSA感染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广泛气道感染MRSA较少见,起病急,进展快,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及呼吸困难,而毛霉菌病与其存在高度相似性,二者均易出现在免疫缺陷人群,容易误诊.结论 充分认识MRSA及毛霉菌致病特点,对可疑病例应积极行细菌涂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并及时行支气管镜下检查及治疗.
作者:李志强;陈洁;许欣婷;宋立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640层容积CT低剂量扫描在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我院确诊的160例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并需要复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640层容积CT常规扫描后再行低剂量扫描,同时对两种剂量的扫描图像行薄层重建,观察两种扫描及重建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计算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对两种剂量扫描的效果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结果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扫描图像质量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薄层重建图像质量间的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薄层重建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低剂量组的CTDIvol、DLP和ED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值均<0.01),说明其扫描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640层容积CT低剂量扫描在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复查中可得到与常规CT扫描同样的检查效果,并且能明显降低受检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使肺结核的复查更具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检查成本,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永;崔书君;温翠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并归纳支原体肺炎合并ARDS的临床特征.方法 复习国内外发表的支原体肺炎合并ARDS病例,结合近期北京医院收治的2例支原体肺炎合并ARD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3±26)岁,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咳痰、气短等.血白细胞总数升高10例(50%)、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15例(75%)、8例有C反应蛋白(CRP)记录者均明显升高、3例有降钙素原(PCT)记录者均轻度升高.治愈13例(65%),死亡7例(35%).治愈组与死亡组两组间,病原学确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治疗开始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组第(7±3)d,死亡组第(13±8)d(P<0.05).使用机械通气共16例(80%),其中有创机械通气14例(所有死亡病例均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死亡人数占总有创机械通气人数的50%),无创机械通气2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40%),其中6例治愈(激素有效率75%).死亡组中针对支原体感染所采用的抗生素主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论 支原体感染可导致ARDS,合并ARDS病死率高.目前病原学诊断方法往往滞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CRP、PCT等联合检测有早期区分细菌或支原体感染所致ARDS的意义.在ARDS病例中,早期经验性加用针对支原体的敏感抗生素比寻找病原学依据更有意义.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支原体耐药率较高,氟喹诺酮及四环素目前仍是有效抗生素,支原体肺炎合并ARDS病例中,激素治疗可能对缓解过度的炎症反应有帮助.机械通气对呼吸支持有帮助.因此,早期治疗是决定支原体肺炎合并ARDS预后的关键.
作者:谭政;杨菁菁;许小毛;柯会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菌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66.13%的鲍曼不动杆菌可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csuC、csuD、csuE、bap、bfms及aba I扩增阳性率分别为87.9%、91.1%、79.0%、50.8%、70.2%、60.5%.除csuC、abaI基因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阳性株csuD、csuE、bap、bfms基因阳性率高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阴性株(P<0.0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csuD、csuE、bap、bfms基因密切相关.
作者:冯雁京;刘原;柯蕊;和平;张立然;杨妮;敬蓉;马淑珍;刘聪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纵膈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完成EBUS-TBNA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超声气管镜下表现为纵隔囊性病变的患者,查找肺部CT资料,并追踪病理诊断.结果 14例考虑为纵隔囊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支气管镜引导(EBUS)检查时,超声均提示病灶呈液性暗区;诊断结果:1例诊断为神经鞘瘤囊性变,1例诊断为右中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穿刺液微生物培养示草绿色链球菌,1例穿刺液微生物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诊断为纵隔脓肿;并发症情况:1例纵隔脓肿患者行EBUS-TBNA后出现发热,胸痛,胸腔积液,行穿刺后微生物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考虑与EBUS-TBNA有关;预后及随访:1例纵隔囊肿完全吸收,1例纵隔囊肿明显缩小,1例纵隔囊肿无明显变化;余7例未穿刺者继续随访.结论 EBUS-TBNA对纵隔囊性病变的诊断率优于肺CT影像,鉴于EBUS-TBNA技术可能造成纵隔脓肿播散,甚至继发胸腔感染,不建议对纵隔囊肿或囊性病变进行针吸抽液.故目前尚不能作为纵隔囊肿的首选诊断.
作者:安杨;田庆;王慧霜;奥彦云;陈良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患者特别是老年重症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我科采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方法行气管切开的重症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190例均成功置入气管切开管.有22例切开后24 h血红蛋白下降超过10 g/L,切开后总体血红蛋白降低(P<0.05),体温升高(P<0.05),但切开后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无明显变化(P>0.05).切开长期并发症发生率6.84%.切开后1周病死率7.89%,30 d病死率31.58%.急性心梗患者7d内病死率高(P<0.05).切开前白细胞偏高患者、血小板偏低患者、因呼吸衰竭切开患者或接呼吸机14 d后切开患者30 d病死率高(P值均<0.05).老年患者158例,老年患者切开前贫血、血小板偏低、动脉血氧分压偏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偏高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偏高患者比例高,因呼吸衰竭切开较多(P值均<0.05),与60岁以下7d病死率、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以老年患者为主的重症患者中,成功率较高,出血以外的并发症较低,老年重症患者病死率无增加,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包括老年患者在内的重症患者中.
作者:孙照琨;孙杰;王玲玲;肖莎;郭振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以及胸水、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对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77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科胸腔镜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胸水CEA、血清CEA以及胸水/血清CEA比值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77例胸腔积液患者中,经内科胸腔镜可以明确诊断的有74例(恶性胸腔积液4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27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3例、非特异性炎症1例),诊断率为96.1%.②恶性胸腔积液组的血清CEA、胸水CEA、胸水/血清CEA比值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并且,腺癌性质的胸腔积液中的CE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胸腔积液的CEA水平.③胸水CEA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正确率(80.4%、89.3%、83.7%)均高于血清CEA及胸水/血清CEA比值(分别为56.5%、78.5%、64.9%,93.4%、64.2%、82.4%).结论 内科胸腔镜是一项有效、安全、实用的诊断方法,值得广泛推广;体内CEA水平,尤其是胸水CEA水平对诊断恶性胸腔积液,尤其是腺癌性质的胸腔积液有临床意义,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作者:安蕾;张泽明;李翔云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