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表达的变化,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脑缺血2h再灌流后不同时程应激蛋白-热休克蛋白(hsp70)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显示再灌流后早期即可见hsp70mRNA的蛋白表达增加, 以18~24h阳性染色强, HSP7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半暗带区, 提示HSP70蛋白表达增加可抵御缺血性脑损伤, 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孙运娟;孙运芝;王纪佐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特点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1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假肥大型占本病的44%为本病的常见型,约45%有明确遗传史.30%DMD伴有智能减退.DMD及肢带型常伴有心肌损害.血清酶增高(CPK、LDH)以假肥大型明显,肢带型次之.结论临床特点、血清生化检测、肌电图及肌活检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指标.
作者:张为西;张成;盛文利;李洵华;刘焯霖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经各种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因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我们采用伽玛刀(γ-knife)照射患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根部区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岳向勇;赵庆秋;杜亚丽;吴育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复发性脑出血少见,自1989~1996年,我科收治脑出血870例,其中再出血51例(5.9%)报道如下.
作者:郭书英;韩晓芹;林华;母成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病(chronic Progressive radioactive myelopathy,CPRM)是与放射性照射有关的隐匿发病的脊髓病,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并不少见.需与癌性脊髓病或癌转移相鉴别.
作者:王爱华;孙钦建;朱日华;张丽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河豚毒素(TTX)系小分子量非蛋白质神经毒素,河豚毒中毒后,潜伏期短、病死率高,吸收后迅速作用于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传导障碍,首先感觉神经麻痹,后运动神经麻痹,严重的脑干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但河豚毒中毒后脑电图改变的报道极少,我们共观察41例河豚中毒患者就其脑电图改变加以分析如下.
作者:张剑宇;高志强;张华;朱祖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化脑、结脑与病脑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早期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检测三种脑膜炎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脑脊液中sIL-2R的含量,评价其在脑膜炎患儿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王秀霞;枟国军;罗克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痉挛性斜颈为头颈部肌肉不协调过度收缩而致的持续性头位异常,常伴有局部痛疼或压痛.我们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18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斌;李卫红;周盛年;郭丽华;陆伟;王淑贞;陈瑞冬;曹丽丽;迟兆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亦称肿瘤在神经系统的远隔效应,临床上较少见,易误诊,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9例病人进行总结如下:
作者:黄红红;蔡若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儿女性,10岁.自3岁开始发作性楞神,表现为睁眼不动,有时伴有吧哒嘴,历时几秒种自行缓解,几天发作一次.曾服鲁米那能控制发作,但停药后又复发.多次脑电图检查正常.近两月来发作频繁,每天发作2~3次,且发作时间较前延长,于两天前再次来我院就诊.
作者:梁芳;赵举德;田秋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Moyamoya病(MMD)是一种以Willis动脉环的进行性狭窄为特点的慢性闭塞性血管病.本文对23例成年人MM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史三岭;南瑞;冀凤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临床资料:男19例,女18例,50岁以上14例,51岁以上23例;高血压31例.主要表现:头痛15例,呕吐16例(其中为咖啡样物5例).嗜睡5例,昏迷9例.失语15例,面瘫12例,肢体瘫28例.CT检查显示出血灶部位:基底节区13例,丘脑12例,外囊5例,其他7例.血液破入脑室8例.治愈16例,好转15例,死亡6例.
作者:傅宝生;刘瑞春;刘秀玲;母成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本组20例均符合第四界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部分经头颅MRI检查确诊.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3至73岁,平均50.4岁,呃逆发作约每小时20~30次,持续时间2~5天.2病变部位:20例患者中大面积脑梗塞6例;脑干梗塞10例,其中Wallenberg's综合征7例;丘脑出血3例;壳核出血1例.
作者:赵明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53岁,农民.因发热、头痛、多汗20天于1998年4月8日入院.于20天前出现间歇性发热,体温38~39℃,下午明显.伴头痛、头晕、全身多汗,双肩关节及双下肢疼痛.呕吐6次,为胃内容物.既往有长期饲养羊及饮生羊奶史.查体:体温38.6℃,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10kPa,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作者:武永刚;张亮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病例曾有报道,统计我院2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46例,发生脑梗塞者9例,发生率19.4%,低于其它报道的40~50%发生率.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38~66岁,均表现剧烈头痛,频繁恶心、呕吐,其中合并意识障碍3例,抽搐2例,一过性肢体偏瘫2例,血压增高8例(24~26/12~16kPa),双侧瞳孔缩小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7例,9例病人均经脑脊液化验或/和CT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用脱水剂,止血剂及腰脑脊液置换后症状好转.
作者:谢强;李嘉;李秀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脑水肿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各种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既往治疗脑水肿的药物常着重于利尿脱水、清除自由基、拮抗钙离子等方面,但近年来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缺氧等损伤后可引起神经内分泌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如β-内啡肽、精氨酸加压素、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升高,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脑利钠多肽水平下降及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均会促进或加重脑水肿.因此针对这些因素的相应拮抗剂或类似物可起到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作者:刘赛男;李义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因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 of Brainstem;CMBs)组织病理结构特点和在颅内的特殊位置,以往误诊率很高,多是在尸解或术中对该病进行确诊.随着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于本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将有关CMB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更申;张庆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据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协作研究显示,1987~1993年我国脑卒中事件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脑卒中的诊治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此,就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统一认识,更好地提高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张茁;贺建华;黄益兴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