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EP)是常见的神经科临床综合征, 病因相当复杂, 随着CT等检查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EP病人能找出其发病原因, 本文对300例有详细临床资料的EP病例的CT表现作一定的分析.
作者:张强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听觉P300的变化, 及其与脑CT有关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oddball刺激序列检测P300, 靶刺激叠加200~500次, 分析时间1000ms. 结果: 全组病例81例, 对照组96例. 病例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397.3±86.8ms对351.4±22.1ms, P<0.01), P300波幅显著降低(8.2±5.5μv对13.5±7.2μv, P<0.01); 脑CT上伴脑萎缩表现者较不伴者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达有意义水平. 结论: 脑梗死患者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 波幅显著降低, 认为P300测定对评价脑梗患者认知障碍是一个较敏感而客观的指标.
作者:高宗恩;王云生;宋和凤;邹南;王兆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卒中致心脏损害正逐步增多而引起关注. 相比之下, 卒中的结果在心脏方面遗留致命的心脏并发症相对地被忽视. 早在1947年以后的西方文献中, Byer[1]等和Burch[2]等对脑损害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描记心电图有异常改变, Cropp和Manning[3]等描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心电图呈假性心肌梗塞. 来至尸解报告. 大多数病人却无心肌病史. 尸解时也无心脏病改变证据. 统计资料表明大约98%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显示新发作的心律失常[4]和4%表现致命的猝死[5]大约77%脑内出血病人和22%脑梗塞病人同样显示新发作的心律失常. 国外Vladimir和Hachinski等在一组卒中病人看到这样有趣的临床过程. 卒中病人迅速恢复而死于意外的心脏并发症或猝死, 中凤的严重性与死亡性两者没有关系. 27例病人中, 14例功能恢复正常, 突然意外死亡. 此外在30天内遗留猝死的危险[6]. Maclachan卒中协作组对卒中致心脏猝死及心脏并发症感兴趣. 逐步发展脑皮质岛叶在频发心脏并发症中起决定性的角色.
作者:廖志敏;辛明志;吴宣富;田时雨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一、 CT扫描自CT问世以来, 常规CT扫描一直是脑中风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且能及时除外颅内血肿、脑肿瘤等疾病. 随着CT分辨率及影像医生水平的提高, 常规CT扫描有可能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 但准确率不高, 作用有限. 其主要表现为.
作者:林顺发;彭仁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男女各3人; 20~30岁3人, 50~70岁, 3人, 发病前无免疫缺陷病史(先天性或获得性), 无明显吸毒及家禽密切接触史.
作者:郭毅;马可夫;陈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脑肿瘤曾有报道误诊为脑血管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脑炎、脑脓肿等, 而误诊为脑囊虫者报道甚少, 现将我院近2年收住的脑肿瘤误诊为脑囊虫4例分析如下.
作者:陈文利;张金章;马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67例诊断为缺血缺氧脑病HIE患儿均来自1997年6月~1999年6月本院儿科住院病人, 男42例, 女25例. 年龄为生后2~48小时. 第一胎48例, 第二胎19例. 67例患儿有11例在院外分娩, 均系二胎. 其余在本院妇产科分娩. 询问病史中均有宫内窘迫, 产程缺氧或出生时窒息史, 发病时间<12小时47例, 12~48小时20例. 轻度37例, 表现为兴奋性增高, 拥抱反射较活跃. 中度17例, 表现为嗜睡或反应迟钝, 拥抱反射消失, 面部肌群阵阵小抽动. 重度13例, 表现为昏迷, 惊厥, 呼吸节律不规则, 前囱饱满, 原始反射消失. 该组患儿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均在入院后2~3天内.
作者:孙凤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甘露醇为临床常用之渗透性脱水利尿药, 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常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然而随着临床上的应用, 其致肾脏功能损害的报道也日渐增多, 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为此将我院1996年以来四年中临床治疗脑血管病时使用甘露醇的269例中有48例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林康;黄慈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 女, 34岁, 农民, 多食、消瘦、乏力、心悸4年, 左上下肢无力伴言语不清一天于2000年1月8日入院. 既往甲亢病史4年, 一直坚持服他巴唑、心得安、多维丸控制症状, 但平素仍易激动、心悸、手抖、多汗, 近期未复查T3、 T4. 查体: T 36.4℃, P 120次/分, BP 22/12kPa. 神清, 淡漠, 甲状腺Ⅱ度肿大, 无结节, 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李秀玉;赵丽华;刘保萍;杨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 女, 54岁, 因行走欠稳, 行为怪异26天收住神经内科. 患者病前一月到新疆旅游, 回家两周后, 家人发现其注意力, 记忆力, 办事能力下降. 逐渐加重出现声音变调, 饮水呛咳, 行走欠稳, 时有不自主动作和复视出现, 说话莫明其妙, 行为怪异. 既往史, 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李跃林;谈跃;周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央核性肌病由Spiro等1966年首先报告, 其中主要临床特点为儿童期出现肢体肌肉无力, 呈缓慢进行, 组织化学改变特点为具有中心核的Ⅰ型纤维占优势, 由于其结构与肌管相似, 故又称肌管肌病Myotubularmyopathy.
作者:薛平;李春岩;金便芬;郭艳苏;吴东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男, 50岁, 发作性头晕伴左耳鸣已三年, 曾在上海某大医院作头颅CT、 TCD正常, 诊断为神经症, 患者内科与神经科检查正常, 脑干听诱发电位示左侧Ⅲ波Ⅴ波峰潜伏期及Ⅰ-Ⅲ峰间潜伏期均延长, 血脂检查见三酸甘油升高提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再追询在上海作TCD之细节, 发现检查PCA时, 未作压颈试验确认, 因此又重作TCD检查, 结果发现椎基动脉流速正常, 而两侧PCA流速甚低, 左侧更低, 颈部MRI见右椎动脉内径为6mm, 而左椎动脉为3mm, 患者后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作者:孙利亚;何晓峡;陈芷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男2例, 女4例, 年龄23~42岁, 平均28岁, 病程1天~2年.
作者:宋建新;陈芷若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