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成年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3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天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诱导3天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作者:宋玉成;刘永海;张尊胜;沈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进行性变性疾病.它的主要病变发生在中脑黑质等处,由于黑质细胞的变性坏死导致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缺乏,从而引起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PD的发病率在整体人群中为0.1%,在65岁以上人群达1%,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原发性PD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但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作者:顾朱勤;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致残性疾病之一,其病因众多复杂.本文综述了目前脂蛋白(a)[Lp(a)]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报道,并对Lp(a)和脑血管病之间可能发病机制、Lp(a)与脑血管病其他病因之间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病的可能病因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潘满冬;卢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HSE), 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或急性包涵体性脑炎.其病情普遍较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现将本科近期成功救治的2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静;代杰;吕志平;张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白蛋白、镁离子进行检测,了解其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把7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41例)及高血压伴脑梗死组(38例) .对两组血清白蛋白、镁离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比较. 结果:高血压伴脑梗死组血清白蛋白降低,镁离子降低,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白蛋白降低,镁离子降低增加脑梗死危险,它们在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解新荣;陶立新;王易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一金纳多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慢性脑功能不全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眩晕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用金纳多20ml治疗疗程一周,金纳多片1片一日三次共30天,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结果: 52例患者全部出现脑血流量下降,多数分布在左颞,额叶;40%患者的脑缺血程度与健侧相比下降20%以上.60%患者脑血流量减少程度低于20%,39例患者表现为大脑两侧之血流量减低.金纳多治疗后脑血流量灌注显像结果显示大部分脑血流低灌注区恢复或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消失.全部患者脑CT/MRI及TCD检查均正常.结论:金纳多对慢性脑供血不全治疗是十分安全有效的药物,SPECT脑血流量灌注显像有助于眩晕患者的病因学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作者:台立稳;张彦贞;巩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卡马西平(CBZ),为常用广谱抗癫痫药物(AEDs),[1]自60年代初问世以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毒副反应屡有报道.我科自1997年至2004年4月收治340余名癫痫病人,应用CBZ治疗,其中有5例患者抽搐发作明显增加,经分析考虑3例为CBZ中毒,1例为矛盾反应,1例为特异质反应.[2,3]现总结如下:
作者:沈鑫;徐格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传统手术是钻孔冲洗引流术,疗效显著,但可引起脑损伤、颅内血肿、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应用,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不断提高,手术创伤日趋缩小,也易被病人接受.我科自2002年10月~2004年12月采用微创锥孔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2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强;王旭光;李新文;穆春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脊髓-周围神经型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上甚为少见, 国内仅见10余例报告. 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9例, 占同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3.3%, 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少明;王玉春;梁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张某, 女, 22岁. 入院前13天, 无诱因出现头痛、呕吐、全身疲乏、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 4天后出现双下肢无力, 不能行走, 逐渐出现四肢无力,言语不清.
作者:高丽霞;张金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类少见的脑血管病,临床及CT表现均无特异性,过去常常误诊,现在虽然检查技术发展了,但发病率低,大多数非专科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加之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依然很高.现就我院收治的一例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误诊为脑出血报告如下:
作者:刘竹青;樊彩霞;薄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例:患者男性;49岁,农民,主因头胀痛8年,间断抽搐7年,加重3天入院.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以右侧为主,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
作者:王世平;台立稳;姜瑞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是一种发作性的重复性行为,发作形式多样,属正常婴儿发育过程中可以见到的一种行为现象,随年龄增大逐渐消失.临床医生容易将其误诊为癫痫发作及低钙抽搐.为避免滥用补钙及抗癫痫药物,消除家长顾虑,本文将我院2001年至2004年儿科收治的16例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患儿的脑电图结果与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晓红;刘彦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性36岁,主因四肢活动不利、说话缓慢、走路逐渐感到肢体僵硬,症状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进行性加重7年于2005年11月1日入院,曾按神经官能症、重症肌无力治疗无效,近一周来加重,步行3~5分钟下肢即感僵硬,自觉无力出现迈步困难,上肢活动后屈伸困难,手持物脱掉地上.既往体健,其父母健在.
作者:李凤玲;王学明;武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