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河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6-351X
  • 国内刊号:13-1191/R
  • 影响因子:0.86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23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神经病学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12期文献
  • 己酮可可碱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缓释片对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CI恢复期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己酮可可碱缓释片(0.8g·d-1,餐后口服).每组均随访2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F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可评价115例,对照组可评价112例.两组患者CI患病年限,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无差异(P>0.05),基线均衡.观察组患者NFDS评分、ADL评分及MMSE评分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患者NFDS评分、ADL评分及MMSE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能改善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杨望新;王莉迪;李宁;李建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MBP、NSE、S100B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IA)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0例IA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放组和介入组,各35例.开放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费用以及预后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P、NSE及S100B水平变化.结果 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小于开放组,而住院费用则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介入组治疗后预后良好率为88.57%,显著高于开放组68.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BP、NSE及S100B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介入组患者各血清指标均低于开放组(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介入栓塞可缩短IA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改善预后状况,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具有较高安全性.

    作者:李舜;唐晓平;刘文;段军伟;冯凌;罗仁国;李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口服辅酶Q10改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的研究

    目的 评估抗炎剂辅酶Q10在改善偏头痛症状和血清炎性因子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60例发作性偏头痛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辅酶Q10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给予辅酶Q10胶囊40mg·d-1和安慰剂胶囊(小麦淀粉)40mg·d-1,为期12w.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偏头痛发作频率、偏头痛严重程度(VAS评分)和偏头痛持续时间等,并通过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辅酶Q10、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口服补充辅酶Q10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头痛频率(-5.4±1.3次/每月 vs -1.5±2.2次/每月,P<0.001)、VAS评分(-3.9±1.2分vs -2.0±1.5分,P<0.001)、偏头痛持续时间(-7.1±3.0h vs -4.9±3.9h,P=0.026),并且口服辅酶Q10能够显著提高血清辅酶10水平、并降低血清CGRP、IL-6和TNF-α水平.结论 口服补充辅酶Q10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作者:贾翠娜;李艳彬;任雅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阴性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九例

    目的 探讨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阴性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的发病72h内DWI阴性的急性PCI 9例患者,分析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病因学分类.结果 DWI阴性的急性PCI 9例,男性4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为47~82岁.责任病灶分别位于脑桥(4例)、小脑(3例)、延髓(1例、)和丘脑(1例).NIHSS评分1.33±1.12(0~3)分,6个月后随访NIHSS评分均值为0.44±0.73(0~2)分,与发病时比较明显好转(P=0.009).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TOAST)的分型标准,小动脉闭塞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4例.结论 头颅MRI DWI阴性的急性PCI多为轻型卒中,预后较好.由于DWI在急性PCI早期诊断中存在假阴性,应重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期早期诊断.

    作者:刘荧;刘欣;王红霞;王丽娟;崔世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肥厚性硬脑膜炎与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肥厚性硬脑膜炎(HCP)与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为鉴别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8例HCP患者及10例SIH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并对比分析及根据上述资料进行个体化治疗.结果 在临床表现为两组患者均有头痛症状、均可伴有脑神经受损症状,但SIH以直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HCP头痛与体位改变无关;SIH组脑脊液(CSF)压力均低于正常,而HCP组多为正常或偏高.实验室检查HCP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血IgG4升高,部分患者p-ANCA阳性;SIH组上述指标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HCP和SIH均可出现硬脑膜增厚、硬膜下积液、硬膜下出血、垂体增大等特征,但SIH组往往还有脑通过幕切迹向下移位.结论 HCP与SIH的影像学特异性不强,主要鉴别点在CSF压力及实验室检查,HCP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血IgG4升高,部分患者p-ANCA阳性;SIH组上述指标基本正常.HCP组治疗亦是根据红细胞沉降率、血IgG4等结果 调整糖皮质激素剂量.

    作者:王芳;杨明秀;韦韬;高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PLR、NLR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纳入86例ACI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PLR、NL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PLR、NL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PLR、NL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显示,PLR、NLR与hs-CRP呈正相关(r=0.839,P=0.000 ;r=0.81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PLR、NLR水平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95%CI :0.778~0.939,P=0.000),NLR的AUC值为0.781(95%CI :0.678~0.884,P=0.000).结论 ACI患者PLR、NLR水平明显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作者:黄伟;张仕涛;田慧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阿司匹林对于癫痫大鼠高频振荡脑电特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对于癫痫大鼠高频振荡(HFO)脑电特性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癫痫组(E组)和阿司匹林组(A组).所有大鼠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海马(HP)、丘脑(TH)、运动皮质(MC)和前额叶皮质(PC),放置颅内微电极;定位CA3区,放置套管.套管和电极植入术后7d,经套管注射匹鲁卡品2.4μg制作大鼠癫痫模型.癫痫持续状态(SE)后3h,A组腹腔注射阿司匹林20mg·kg-1·d-1,连续给药24d ;E组则连续24d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SE后4~24 d,对所有大鼠行视频脑电监测,所得数据经由人工判别和小波分析,并对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发作频率、HFO发生率及其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与E组比较,癫痫发作潜伏期显著延长,而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则显著降低(P<0.05);A组总体HFO发生率显著低于E组(P<0.05);E组HFO由HP区先产生,并广泛传播至TH、MC和PC区;而A组的HFO则主要局限于HP区内.结论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痫波经由神经网络向海马外的传播扩散发挥其抗癫痫作用.

    作者:崔小丽;山媛;袁婕;蒋锋;赵瑞;王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眩晕分级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根据眩晕分级选择不同的方法 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的137例BPPV患者,根据眩晕分级分为四组,门诊组(第1组:0~Ⅰ级,药物治疗;第2组:Ⅱ~Ⅲ级,门诊复位CRP+药物治疗)和住院组:Ⅳ~Ⅴ级(第3组:药物治疗;第4组:复位+药物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法 的临床效果.结果 4组1w的治愈率分别为25%、96.3%、20.8%和47.7% ;1个月治愈率分别为83.3%、96.3%、87.5%和95.5%.第1组和2、4组1w治愈率有差异性,P<0.05 ;第3、4组间1w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表明,0~Ⅲ级的BPPV患者,门诊治疗疗效肯定;分级较轻的患者即使单纯药物治疗,也可以恢复;对于Ⅳ~Ⅴ级的BPPV患者,通过住院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法复位疗效肯定.通过眩晕分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够节省医疗资源,达到相似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迎梅;程培丽;刘毅;吴敏娅;江玲玲;郭晓静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碳酸氢钠联合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用治疗急诊眩晕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诊眩晕症患者10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研究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予以丁咯地尔治疗,研究组则予以碳酸氢钠与异丙嗪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48/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 (χ2=6.331 ;P=0.012).治疗后2组眩晕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研究组(1.7±1.0)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9)(t=4.247,P=0.000).治疗后2组恶心呕吐(1.96% vs 5.88%)、胃肠道不适(0.00% vs 1.96%)、腹泻发生率(1.96% vs 3.92%)对比均不明显(χ2=1.041,1.010,0.343 ;P=0.308,P=0.315, P=0.558).研究组生理功能(84.2±9.2)分、生理职能(80.8±8.3)分、躯体疼痛(85.2±9.3)分、社会功能(83.9±8.5)分、精力(85.4±9.1)分、情感职能(86.5±8.4)分、精神健康(81.5±8.6)分、总体健康评分(84.7±8.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7.4)分、(69.5±7.3)分、(74.8±8.1)分、(76.5±8.4)分、(72.9±7.2)分、(74.0±7.5)分、(72.3±8.2)分及(73.5±7.5)分(t=7.077,P=7.301,P=6.022,4.422,7.816, 7.927,5.529,7.056 ;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结论 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永;王金福;陈洋;张黎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Tr抗体介导小脑性共济失调一例

    目的 探讨Tr抗体介导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征、血清学及脑脊液(CSF)特点和预后.方法 报道1例Tr抗体相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分析其临床和血清学及CSF特征.结果 患者青年女性,亚急性期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言语不清、持物困难、行走不稳.查体:构音障碍,言语欠清,言语速度减慢,双侧指鼻试验与跟膝胫试验欠稳准,轮替动作右手笨拙,直线行走不能完成.血及CSF的Tr抗体阳性.经营养神经治疗,患者直线行走症状稍有好转.结论 Tr抗体相关性共济失调是免疫介导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一种特殊类型,易合并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吴岩;刘峥;董会卿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以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为基础的T细胞介导和B细胞依赖的自身免疫病.该病的免疫发病机制特征包括遗传倾向、环境因素、T细胞和B细胞的协同作用、辅助性T1(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的失衡、细胞因子和抗体分泌的异常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等;炎症细胞方面,包括B细胞和巨噬细胞,常浸润胸腺.本文综述了MG自身免疫发病机制.

    作者:栗爽;付锦;杨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自噬异常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自噬是细胞吞噬并降解自身蛋白质和细胞器等组分的生物过程,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有发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退行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自噬异常是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早期病理事件之一,可能参与ALS的发病[1].本文将对自噬和ALS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宋彬彬;赵海军;崔贺斌;徐向纯;杨璇;陈艳清;于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延髓内侧梗死三例

    例1 患者男性,61岁,主因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d于2015年8月3日入院.患者3d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行走不利,自觉脚底有踩棉花感.无恶心、呕吐.不伴视物旋转、视物模糊及肢体麻木.未予治疗,休息后未见好转,遂来本院.

    作者:孟彦宏;宋亚雪;韩凝;王建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