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西中医杂志

山西中医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山西省中医药学会 山西中医药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0-7156
  • 国内刊号:14-1110/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3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2002-2005年“山西省一级期刊”
  • 中医学
山西中医杂志   2001年2期文献
  •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46例

    胆囊术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胆囊手术后出现与术前类似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或胆道梗阻的症状,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46例,临床有效率达97.8%.

    作者:高泽俊;杨军;张文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8例

    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内服并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8例.结果:经治疗1~5个疗程(1疗程10日),痊愈61例,显效38例,好转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3%.

    作者:王艳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益气养阴方治疗小儿厌食症63例

    采用中药益气养阴方治疗小儿厌食症63例.结果:临床治愈19例,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3%.

    作者:张慧琪;任喜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药抗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疗效观察

    观察中药抗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疗效.方法:以中药治疗达愈合期的十二指肠溃疡40例为A组,以西药治疗达愈合期的66例分为B组36例,C组30例.A、B组用愈疡防溃方为主防治至瘢痕期后,C组用西药.结果:1年后A组治愈37例(92.50%),复发3例(7.50%);B组治愈33例(91.67%),复发3例(8.33%);C组治愈20例(66.67%),复发10例(33.33%).A、B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C组(X2=7.57,P<0.01,X2=6.47,P<0.05),C组的复发率也明显高于A、B组,治愈率在A、B两组间无差异(χ2=0.02,P>0.05).提示:中药抗溃疡复发疗效确切.

    作者:范鲁;葛长江;王玉波;张万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通脉降脂汤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观察

    采用通脉降脂汤治疗脑动脉硬化症54例,与华宝通片治疗54例作对照.结果: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11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u=2.33,P<0.05).两组病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u=2.21,P<0.05).TCD主要参数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作者:胡学军;胡端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采用叶氏养胃汤(沙参、玉竹、麦冬、桑叶、扁豆、天花粉、甘草)为基础方,辨证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结果:治愈20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0%.提示胃阴不足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治疗时宜处处顾护胃阴.

    作者:魏丹蕾;李思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劳淋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65例疗效观察

    采用中药劳淋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65例.结果:临床治愈24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

    作者:杨怀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胰腺炎60例疗效观察

    采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胰腺炎6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45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无显著差异(χ2=0.087,P>0.05),而中药治疗具有简便价廉的特点.

    作者:王如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加味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性神经症35例

    采用加味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性神经症35例.结果:痊愈25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1%.

    作者:金杰;陈海燕;赵铎;郑绍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辨证治疗胃粘膜脱垂症64例

    采用辨证分型治疗胃粘膜脱垂症64例,与单用培土散治疗3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44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0例,全部有效;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采用等级比较法,T=2.97,P<0.01).

    作者:王长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糖尿病3O例

    采用自拟黄连消糖汤配合优降糖治疗Ⅱ型糖尿病30例,并设单用西药治疗3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u=3.44,P<0.05).

    作者:王俊华;王成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流流产106例临床观察

    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合生化汤中西医结合疗法药物流产106例,并与单纯应用西药流产109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完全流产104例,不完全流产2例,阴道出血时间平均为13.23士8.59天;对照组完全流产98例,不完全流产11例,阴道出血时间平均为21.44士14.13天.两组比较,完全流产率(X2=6.368,P<0.05)、阴道出血时间(u=4.955,P<0.05),差异显著.提示:中西医结合药物流产对祛除子宫内残留物、缩短阴道出血时间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佐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3 6例

    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和血方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36例,并设西医常规治疗32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25,P<0.05).

    作者:赵殿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流术后不孕症治验举隅

    人工流产术是一种常用的普通手术,它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一般而言,它是安全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数年来,笔者在妇科临床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成功地治疗了人流术后继发不孕症数例,现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杜岚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皮肤病验案3则

    1导赤散治疗脂溢性皮炎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方)由生地、木通、生甘草梢、竹叶组成,功主清心养阴、利尿通淋.皮肤科常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痤疮、激素性皮炎等病,症见:皮肤起红斑或丘疹、脱屑、瘙痒、皮脂分泌较多,伴口苦,舌红、苔黄,脉细数等. 帝某某,女,30岁,1999年6月1日初诊.

    作者:胡锋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栓性静脉炎治验3例

    血栓性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病,笔者运用中药内服、药渣外敷治疗获较好疗效,现举数例简介如下.例1:周某某,男,57岁,农民,1987年11月3日初诊.

    作者:焦奇峰;任晓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速效救心丸临床应用举隅

    速效救心丸(天津市第六中药厂生产)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良药.十几年来,笔者运用该药治疗内科其它危急症也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报道如下.1病窦综合征

    作者:张富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龙胆泻肝汤合四妙丸加减治愈白塞氏病2例

    白塞氏病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和眼部损害,并常伴有结节性红斑、血栓性静脉炎等皮肤症状.与中医学的狐惑病相类似,其病因尚未明了.笔者近年来用龙胆泻肝汤合四妙丸加减治愈白塞氏病2例,报道如下.

    作者:郭吟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四髎”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

    采用针刺“四髎”(瞳子髎、颧髎、巨髎、禾髎)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结果:痊愈25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作者:侯书伟;谭奇文;尹柱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药并用治疗斑秃82例

    采用针刺配合辨证治疗斑秃82例.结果:痊愈73例,缓解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3%.

    作者:许金秀;师贵良;张毅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采用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结果:治愈72例,显著进步6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5%.

    作者:施海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前瘘管脓肿32例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所形成的脓肿,一般采用全身抗感染及局部切开引流治疗,愈合较慢,通常需要换药7~10天或更长时间才能治愈.1996年5月至2000年5月,笔者采用全身抗炎及局部切开引流的基础上,结合用甲硝唑作瘘管内冲洗和九华膏棉条作脓腔引流治疗该病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邬吉辉;邬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加味二至汤治疗血精12例

    血精是指精液中混有血液而言.多见于精囊炎,少数病例亦可由精囊血管破裂或精囊肿物所引起,属男性生殖系统的非特异性感染疾患.临床症状除血精外尚有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射精痛等.1996年8月至1999年10月,笔者采用加味二至汤治疗血精12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定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38例

    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笔者采用自拟定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邓美玲;王秀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化瘀解毒汤对间质胶原酶mRNA基因表达作用的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的机理.方法:用UUO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予以化瘀解毒汤进行防治.结果: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MMP-1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尤以预防组更佳,且与肾间质I、Ⅲ型胶原变化相反.肾脏组织病理检查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化瘀解毒汤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上调MMP-1 mRNA表达有关.

    作者:陈法根;晏子友;喻济民;高书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甲洋参胶囊对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瘤重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甲洋参胶囊(QYC)对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瘤重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S180肿瘤模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设正常组,治疗组给予全甲洋参胶囊高、中、低3种剂量治疗,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接种肿瘤后第12天,对照组小鼠RBC-C3bR显著下降,RBC-ICR明显上升,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564、4.471,P<0.001).QYC治疗组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高剂量给药组RBC-C3bR和RBC-ICR两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205、3.830,P<0.01);中剂量组RBC-C3bR也有明显改善(t=2.602,P<0.05);低剂量组作用不明显.各给药组小鼠平均瘤重均较对照组小,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甲洋参胶囊对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保护或改善作用.这可能有助于抑制肿瘤的发展恶化.

    作者:任连生;张蕻;汤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现状

    柴胡疏肝散源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该方是在《伤寒论》四逆汤的基础上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具有疏肝理气、和血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疗肝气郁结所致的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近年来,该方被广泛地运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兹将各家之有效经验综述如下.

    作者:黄仕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疏肝煎的临床应用

    疏肝煎,乃家父贾尊益自拟之方,该方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郁金、砂仁组成,临床使用治疗多种病症得心应手,效验甚佳.1药物组成及功效

    作者:贾永毅;贾从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尖锐湿疣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尖锐湿疣(Condyloma A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ovavirus,HPV)所致的以生殖器、会阴、肛门为主要发病部位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目前,多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疗法,但不能控制复发,故多数患者需反复多次治疗.笔者就近年中医对CA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江光明;范瑞强;国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损伤的一种“愈合”反应,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亦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1],而肝硬化则不可逆转.在各种慢性损肝病因导致的肝纤维化中,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而致的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占有重要的地位.HBV的反复或持续复制,病毒抗原持续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及肝损害持续或反复发生是造成乙肝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2].

    作者:白宇宁;白兆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正复胜邪”理论指导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疫毒侵犯,正邪相持,正不胜邪,虚实并存,以邪实为主.故其治疗重在祛邪,祛邪一是清热解毒,一是活血凉血;同时佐以扶正,即补脾益肾,升发清阳,据此拟定了祛邪扶正托毒汤.扶正应平补、缓补,不可峻补、大补,以期“正复胜邪”.临证时通过辨病掌握共性,再经辨证认识每个患者的个性,知常达变,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贾静鹏;蒋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易相关新解

    易学和中医学同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以其精深博大的丰富蕴涵,令海内外学者瞩目.在科学高度昌明发达的今天,世界性的《易经》研究热和中医热方兴未艾. 易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之一.《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一部蕴涵着丰富而深奥哲理的筮占书,《易传》是对《易经》经义的阐释和发挥,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不仅其所提出的医学理论至今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其确立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亦为现代中医所继承和发展.《内经》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在于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把它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白东艳;宋强;陆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王肯堂对骨伤科的贡献

    明朝是中国古代骨科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1],著名医学家王肯堂(1549-1613),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为骨伤科的发展和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临床学巨著《证治准绳》卷六损伤门之中.

    作者:单德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程士德教授整体论治外感病经验举隅

    1 感冒虽为触冒六淫邪气,但卫表不和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程士德教授宗《内经》“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之理,强调人体正气(特别是卫表之气)的强弱盛衰对外感六淫邪气是否能造成疾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将感冒分为单纯性感冒和机体状态失常之外感.后类病人多处于机体某些特定的生理、病理活动时期,如妇女更年期,由于“女子七七,肾气衰,天癸竭,地道不通”的生理特点,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均受其影响,外邪易乘机体的失调而侵犯人体.经常感冒,久久不愈是此类感冒的特点,程老临证多用炙黄芪固表阳,健脾阳;同时用二仙汤调节机体的机能状态,使肾气渐盛,正气充实于内,可助祛邪气之功.

    作者:苏晶;郭霞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李映淮辨治老年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其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癌前病变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该病症状隐匿,病情缠绵,痊愈较难.我院名老中医李映淮教授系原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李翰卿先生之长子,行医60余载,早年随父临证多年,深得其传,后潜心研究老年萎缩性胃炎10余年.李老根据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属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嘈杂范畴,认为该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以通补并用,疗效卓著.仅就其辨治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安俊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蟾麝解毒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80例

    采用蟾麝解毒膏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80例,并与应用如意金黄散治疗12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2天治愈85例,3天治愈71例,4~5天治愈24例;对照组2天治愈46例,3天治愈45例,4~5天治愈29例.两组疗效比较,2、3天治愈率有明显差异(X2=14.83、7.46,P均<0.01).

    作者:周恒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 31例不同季节开颅患者围手术期舌象脉象的观察

    观察不同季节231例开颅患者手术前1~3天、手术后1~7天舌象、脉象变化,探讨湿热与季节及手术本身的关系.结果:手术后患者机体湿热化明显,有一定季节特点.舌象、脉象表现为湿热的比例超过60%,与症状频次变化一致,为湿热是术后发热主要病机提供了依据.

    作者:樊永平;胡以明;李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加味苦酒汤治疗慢性咽炎

    临床凡遇属阴虚火旺,证见咽痛,或咽生疮疡、失音者,笔者常应用加味苦酒汤治疗,疗效满意.1药物组成

    作者:郭德晶;谢其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代名医李介鸣

    李介鸣是京华一代名医,30年代拜施今墨先生为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7载.他于1951年调中央卫生部从事中医管理工作,1956年调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参与教学工作,1970年调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工作,1974年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研究工作.1992年7月23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5岁.

    作者:吕景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医学以其特有的理论与实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笔者对未来中医学的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请同道指正.

    作者:贾汉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展望

    中国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医学,人文哲学渗透其中,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

    作者:谢海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乐在杏林勤探索继往开来勇登攀

    1997年11月30日下午,我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于香港回归祖国后,在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会议厅的讲台上宣读医学论文,交流中医学术.当会场上掌声响起时,我禁不住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一个出身太岳山区穷苦农家的孩子,如今面对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思绪万千,无限感慨.

    作者:孙文奇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