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7480
  • 国内刊号:14-1217/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7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53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1998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社被共青团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年2期文献
  • 反义VEGF腺病毒的制备及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VEGF分泌的影响

    目的制备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腺病毒表达载体,为反义VEGF转基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制备高滴度的反义VEGF腺病毒,并将其感染培养的RA滑膜细胞,观察期对RA滑膜细胞分泌VEGF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反义VEGF腺病毒,并观察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反义VEGF腺病毒可以有效抑制RA滑膜细胞分泌VEGF,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结论制备的反义VEGF腺病毒可以高效抑制RA滑膜细胞分泌VEGF,为探索RA的反义VEGF基因疗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建华;吴岳嵩;黄盛东;刘延龄;董书强;李白翎;顾君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活化作用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 type Ⅱ peptide 250270,rhC Ⅱ 250270)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作用,为口服耐受治疗RA提供研究材料和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0.1、1.0、10、100、1 000 μg/ml)的6聚rhCⅡ 250270 体外刺激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等浓度的融合表达的基础蛋白(GST)和磷酸盐缓冲盐水(PBS)作为阴性对照;化学合成CⅡ250270和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PMA)刺激组为阳性对照,体外培养1~6 d.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刺激前后各组培养细胞中T(CD3+)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25的表达、5-溴脱氧尿嘧啶(BrdU)在DNA中的掺入及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分泌,以验证其对RA患者外周血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作用.结果 rhCⅡ250270合适的刺激浓度为100 μg/ml,在此浓度下刺激4 d,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CD25+、BrdU+细胞率分别为(17±4)%、(35±5)%,均显著高于同行对照GST组(P<0.01),而和化学合成CⅡ250270刺激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等条件下rhCⅡ 250-270刺激组T细胞中IL-4、IFN-γ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3.3±4.0)%、(6.0±2.1)%,与GST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略高于化学合成CⅡ 250270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在体外具有活化RA患者T细胞、促使其增生并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的特性,初步具有预期的免疫学活性.

    作者:李学义;朱平;樊春梅;王彦宏;刘玲;史战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 CD8+和CD22+淋巴细胞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 T细胞(CD4+、CD8+)和B细胞(CD22+)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方法应用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和CD22细胞亚群CD69分子;在植物凝集素(PHA)刺激后20 h淋巴细胞亚群CD69分子的表达.结果①SLE患者PBMC的CD69分子活动期高于静止期(P<0.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的表达,SLE静止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CD69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进一步分析CD4+、CD8+和CD22+淋巴细胞亚群的CD69的表达,其中,SLE活动期患者CD4+细胞的CD69表达显著高于静止期(P<0.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的表达,SLE静止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CD69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CD8+细胞活动期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D22+B细胞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③PHA刺激20 h后,CD4+、CD22+B细胞的CD69表达,活动期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CD22+B细胞存在着异常的活化,这种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是SLE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马晶波;李锋;冯树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小板减少症近远期疗效观察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症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9-2001年确诊为SLE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近远期疗效及与疾病活动性、骨髓增生程度、血小板抗体(PAIg)及抗心磷脂抗体(ACLA)水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中、大剂量组(泼尼松0.5~1 mg*kg-1*d-1)与超大剂量激素组(泼尼松≥2 mg*kg-1*d-1)其近期(4~8周)疗效及远期(12~24周)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高活动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低活动性组(P<0.01).骨髓增生活跃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增生低下组的有效率(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ACLA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激素治疗SLE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以相当于泼尼松0.5~1 mg*kg-1*d-1为宜,大剂量激素的主要副作用是增加感染;②活动性高及骨髓增生度好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好.

    作者:臧银善;鲍春德;张巍;顾越英;陈顺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间质血管改建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心肌间质血管改建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用HE染色检测心肌内小动脉内外径比值,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心肌中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并将其与心肌内小动脉内外径比值对比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间质纤维明显增生,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内小动脉内外径比值正常组为0.68±0.15,病变组为0.40±0.04).bFGF、VEGF等细胞生长因子及α-SMA 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且与心肌内小动脉内外径比值呈正相关(bFGF r=0.719,P<0.01,VEGF r=0.538,P<0.05;α-SMA r=0.826,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间质纤维明显增生,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bFGF、VEGF等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中参与了间质血管的改建.

    作者:张近宝;王一苇;刘维永;任崇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探讨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明确狼疮带试验(LB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作用及LBT与狼疮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例LBT活检结果.结果 LBT在SLE患者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和82%.LBT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和50%.LBT与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对SLE诊断的敏感性相近(P>0.05).SLE伴肾损害组LBT阳性率为86%,显著高于SLE不伴肾损害组(37%)(P<0.05).28例肾活检中,LBT阳性组弥漫性增生型狼疮肾炎的发生率为69%,显著高于LBT阴性组(17%)(P<0.05).LBT免疫成分分析发现IgG及C1q阳性与肾损害密切相关.结论 LBT是SLE辅助诊断的敏感和特异的指标,而其较高的阳性预测值提示其在SLE疑难病例诊断中有重要价值.LBT与SLE肾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郭群英;叶任高;傅君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Mi-2抗原的制备抗Mi-2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制备Mi-2抗原,测定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CTD)中的抗Mi-2抗体,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制备兔胸腺丙酮粉,提取粗Mi-2抗原,用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抗原.应用免疫双扩散法检测315份CTD和40份正常对照血清中的抗Mi-2抗体.分析抗Mi-2抗体在CTD中的分布,并比较皮肌炎(DM)患者中抗Mi-2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特点.结果自制的Mi-2抗原与标准Mi-2抗血清免疫双扩散出现清晰的沉淀线.经DE52离子交换层析,Mi-2抗原在0.1~0.2 mmol/L NaCl洗脱组分中被检出.抗Mi-2抗体在DM和多发性肌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6.1%(12/46)和4.5%(2/44).在其他CTD和正常人均未检测到抗Mi-2抗体.抗Mi-2抗体对DM的特异性为99.4%.对DM而言,阳性组多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病程中多出现V型或围巾型皮疹;而阴性组常以肌肉症状首发,病程中发热多见,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兔胸腺丙酮粉中含有Mi-2抗原成分.抗Mi-2抗体是一种对DM诊断较为特异的自身抗体,该抗体阳性的DM可能是DM中的另一亚型.

    作者:张国清;唐福林;吴庆军;甘晓丹;邓学新;史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急腹症20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发急腹症(AA)临床多样性的认识,总结治疗此类病例的经验.方法对20例SLE伴发AA的病例做回顾性分析,并复习35年相关文献.结果 AA多数是SLE病情活动的表现(70%),也可能由独立于SLE的其他疾病引起(30%),病变广泛多变,容易误诊,早期确定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结论 SLE伴发AA预示病情危重,应尽早明确AA的原因,恰当选择治疗措施.

    作者:谢其冰;杨南萍;罗泽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深部红斑狼疮30例临床分析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病谱性结缔组织病,其病谱一端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其中间有深部红斑狼疮(LEP)(又称狼疮性脂膜炎)等,其中深部红斑狼疮临床少见.为了探讨其发病原因和诊断方法,现将我院自1970年7月至2002年6月间诊治30例报道如下.

    作者:高影;单立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吲哚美辛使用情况调查及严重副作用分析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又称消炎痛,化学名为1-对氯苯甲酰-5-甲氧-2-甲基吲哚醋酸,是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自1964年问世以来,吲哚美辛几经波折,因其副作用而倍受指责.但其良好的止痛和解热效果终为吲哚美辛赢得比较客观的评价,至今仍常用于风湿病的治疗中,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1],也可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痛经、放环后出血等.近年来随着风湿病的逐渐被认识,患者中吲哚美辛使用有增加的趋势,加之为非处方用药,患者可在无需医生监护的情况下随意使用,其严重副作用屡屡发生[2,3].究竟哪些严重副作用容易出现,具体发生率为多少,目前相关的报道尚少.为了解吲哚美辛在非风湿病专科控制下的使用及副作用发生情况,我们调查了18 024例患者,并结合1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吲哚美辛的认识,合理地用药.

    作者:寿涛;李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约占全部SLE患者的60%~80%,如果进行肾活检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LN也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凋亡与SLE发病有密切的相关性,随着细胞凋亡的增加,产生大量的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又作为一种免疫原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ies,ANuA)的产生,核小体-抗核小体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又在核小体介导下,使抗核小体抗体结合到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引起LN[1].

    作者:钟清;甘华;陈瀑;陈恩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八例分析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是1972年由日本学者Kikuchi和Fujimoto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又称为菊池病、Kikuchi病或Kikuchi-Fujimoto病.本病东方人多见,以青年人为主,女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少数病例临床表现多样,出现多器官系统受累,或病情反复发作,酷似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也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或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临床上风湿科医生有必要认识此病.现将我院近几年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的8例HNL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戴冽;郑东辉;韩智娟;曾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六例诊治体会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风湿病,主要累及耳、鼻、气管支气管等富含软骨部位和内耳、眼等特殊感官器官,部分患者因气管塌陷窒息或感染致死亡.本科自1992年以来诊治6例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现将该6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姜林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的意义

    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常见的受累器官,SLE患者肾功能损害不仅有肾小球损害,而且有肾小管的损害.近年来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损伤对决定肾脏10年存活率的影响甚至远较肾小球病变的影响重要[1].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可靠指标.为了早期了解SLE患者肾小管受损情况,我们检测了SLE患者尿中RBP的含量,以探讨其对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建中;王小磊;武文斌;刘艳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

    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可与多种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上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促使基因的转录的蛋白质总称.NF-κB为NF-κB/Rel家族的一员.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已区分出如下几种核因子-κB的蛋白质:p65,c-Rel,RelB,v-Rel,p50/p105与p52/p100,其中p50与RelA(p65)两亚基形成的异二聚体为常见的形式[1,2].

    作者:王勇;唐福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β2糖蛋白1抗体研究进展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是一族主要针对磷脂结合蛋白的异质性抗体.以β2糖蛋白1(β2GP1)这种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的抗磷脂抗体,则称为抗β2GP1抗体.近年研究表明,抗β2GP1抗体(aβ2GP1)与血栓及妊娠疾病有一定的联系,是导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的主要抗体.现就抗β2GP1抗体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飞;程烽;朱忠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可以出现溶血性贫血,但合并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罕有报道,现将我们工作中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淑菊;袁秀亭;马骥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动脉炎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大动脉炎并发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我们确诊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孔庆福;董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双侧髌腱断裂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骨关节及肌腱亦可受累.我们遇1例SLE致双侧髌腱断裂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芹;张虹;寿涛;郑红梅;林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儿童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大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少见的急性皮损,常由日光促发,为表皮基底层水肿变性和真皮上部严重水肿所致,据推测真皮130 000抗原-抗体反应是导致水疱的直接原因,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刘毅;朱国兴;黄怀球;苏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双侧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常累及血管,但以动脉较多,而发生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较少,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素萍;柴国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视在风湿病治疗中卵巢的功能

    随着细胞毒免疫抑制剂被风湿科医生认识,并成为常用的抗风湿药物,药物导致卵巢功能衰竭的问题亦愈见突出.然而,风湿性疾病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例如红斑狼疮的治疗目标已不只是延长生命,而在于诱导和维持长期缓解,使病人具有高素质生活质量.加上社会的进步,多数人追求的已不只是温饱问题,更多的女性追求的是留驻青春.因此,在抗风湿治疗中,注意保护卵巢功能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杨岫岩;朱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好发于育龄妇女的自身免疫疾病,以往认为妊娠会加重病情,但近年来通过前瞻性或回顾性对比研究发现妊娠并非均加重SLE病情,有关狼疮和妊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仍有争议.

    作者:吕玲;邹和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第18例--发热、结膜炎、关节炎、咯血、无尿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1岁.因发热、结膜炎1个月,多关节肿痛20余天,于2001年12月5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38 ℃左右,伴双眼异物感、发红、咽痛.1周后出现游走性多关节肿痛,先后累及双踝、掌指、跖趾、腕、肩、肘和膝关节.伴阵发性胸闷,X线提示双肺纹理增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予以青霉素、头孢哌酮等治疗,并肌肉注射得宝松7 mg,发热逐渐控制,关节肿痛一度好转.病程中无口腔、外阴溃疡,无皮疹和雷诺现象,无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和尿痛史.起病以来体重下降5 kg.

    作者:韩星海;管剑龙;何宏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关于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作者:唐福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