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
  • 国际刊号:1671-2560
  • 国内刊号:11-4706/R
  • 影响因子:0.84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   2006年10期文献
  • 联合血液净化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43例临床分析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人们对它认识不足,报道较少,病死率较高,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增加和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报道逐渐增多.现将我院1997年3月至2006年3月诊治的43例RM-ARF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钟鸿斌;黄硕;陈建;廖爱能;丁珊珊;陈文;王小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国产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细菌学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国产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细菌学疗效.方法 应用Meta分析对24项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 同质性检验:X2=12.02,自由度为22,P=0.96;合并效应量的估计:OR合并=1.19,OR合并95%可信限为0.89~1.59.OR合并的检验Z=1.20,P=0.23.结论 国产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在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细菌学疗效相等.

    作者:李德爱;陈安进;张芳;石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盐酸青藤碱控释微丸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目的 制备盐酸青藤碱控释微丸,并为溶出度的测定建立体外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膜控技术,离心造粒法制备盐酸青藤碱控释微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盐酸青藤碱在10~80μg/ml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良好,C=66.7A+0.002,r=0.9999,精密度和回收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规定.结论 微丸的表面光滑圆整,含量测定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溶出度的测定.

    作者:张丽锋;张淑秋;侯晓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皮肌炎继发干燥综合征及横纹肌溶解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皮肌炎继发干燥综合征及横纹肌溶解症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皮肌炎继发干燥综合征及横纹肌溶解症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48岁女性,以皮疹、关节肿痛、四肢近端肌痛、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肌酸激酶极度升高,血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明显高于正常,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唾液流率、Schirmer试验异常,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确诊为皮肌炎继发干燥综合征及横纹肌溶解症,经血液净化、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肾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改善,随诊半年血清肌酸激酶、血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皮肌炎继发干燥综合征及横纹肌溶解症临床罕见,并且皮肌炎与横纹肌溶解症临床表现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相似,容易把横纹肌溶解症与皮肌炎或多肌炎相混淆而漏诊;横纹肌溶解症合并多肌炎或皮肌炎时,容易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情危重,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作者:张改连;黄烽;张江林;梁东风;郭军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干预研究

    目的 检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和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比较氯沙坦、辛伐他汀以及两药联合治疗对早期DN患者TGF-β1的影响.方法 选取糖尿病伴微白蛋白尿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辛伐他汀组、氯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另选取29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12周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尿液TGF-β1水平.结果 早期DN患者血和尿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且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治疗前基础值相比,两药均能减少UAER以及血和尿中TGF-β1(P<0.05),以联合治疗更为明显.结论 早期DN患者血和尿TGF-β1水平升高,氯沙坦、辛伐他汀以及氯沙坦联合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TGF-β1,血和尿TGF-β1水平可作为DN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较特异指标.

    作者:胡玲;苗芳;柳洁;秦洁;程瑞迎;杨艳兰;邵晋康;薛雪华;康文娟;雷琨;杨平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某医院甲状腺切除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非常普遍,既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又因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为此卫生部于2004年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本文通过对2005年1月至12月本院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发现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订院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加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宫庆月;矫玲;张学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伞形科藁木属植物的根茎,原名芎穷,因其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其药用部分为川芎的干燥根茎.据<本草纲目>记载,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其功效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即川芎是一种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川芎嗪是从川芎中提取一种生物碱单体:4-甲基吡嗪(tertramethylpyrazine),为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抑制自由基产生、提高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化、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等药理活性.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并且取得了很好效果.

    作者:胡国芬;王建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补充胡麻籽油对子代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富含α-亚麻酸(α-LNA)的胡麻籽油(亚麻油)对子代小鼠脑发育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性成熟小鼠45只,雌雄为2:1,将怀孕雌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胡麻籽油2 g(A组)、5 g(B组)、10 g(C组)/kg体重和对照组(0组),连续给孕鼠经口灌胃至仔鼠断乳,母鼠处死,将仔鼠雌雄分笼,雄鼠立即处死进行脑体重量测定并计算脑体比;再将雌鼠C组分为C组和D组,A、B、C组雌鼠继续按母鼠剂量补充胡麻籽油,每天1次,D组不补充胡麻油继续喂养;5周后进行小鼠避暗和水迷宫实验,测定后取脑进行蛋白质(TPRO)、乙酰胆碱脂酶(AChE)及一氧化氮(NO)指标测定.结果 ①子鼠体重随剂量的增加而下降,C组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体比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B组、D组与对照组比较游泳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减少(P<0.05);小鼠避暗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而错误次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TPRO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D组较0组和A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hE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含量A组较C组有明显增高(P<0.05),较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小鼠胚胎期及婴幼期补充胡麻籽油可提高脑内蛋白质含量,促进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可引起脑内NO含量的变化.

    作者:席小平;李学敏;边林秀;赵海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关木通生品及其制品的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

    目的 为评价关木通生品及其制品是否具有利尿作用和其安全性,对二者进行药效学、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的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正常大鼠水负荷的动物模型,观察关木通生品、制品水煎剂的一次性给药和连续3 d(1次/d)给药的利尿作用.结果 关木通生品、制品水煎剂均无明显的利尿作用.关木通生品水煎剂的Ldso为50.32 g/kg,关木通制品的LD50为226.62 g/kg,且该药急性毒性小鼠的死亡时间主要分布于药后48~72 h之间.经过本研究初步拟定的炮制工艺炮制后的关木通制品,对肾脏的毒性明显低于同等剂量的关木通生品.结论 关木通生品及其制品均没有利尿作用,炮制可以达到减毒的目的.

    作者:王智民;由丽双;李琳;王维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丙酮酸乙酯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复制急性肝损伤(ALI)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LI组、EP干预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鲎实验法检测血清中内毒素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I后24~72 h HMCB1表达显著升高(P<0.01);血清内毒素水平逐渐升高,24 h达到高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6 h和24 h有两个峰值,且24 h峰值高于6 h.与ALI组相比,EP干预组24-72 h HMGB1蛋白表达均显著抑制(P<0.01),内毒素和ALT在24、48、72 h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 EP可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ALI.其机制可能是EP下调了肝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和降低血清中的肠源性内毒素水平.

    作者:赵中夫;张芸;刘明社;韩德五;王锋;许瑞龄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三氯化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库普弗细胞(KCs)功能封闭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只开腹,不做其他任何处理;缺血再灌注(I/R)组:术前24,48 h经鼠尾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pH3.5);三氯化钆(GdCl3)+I/R组:术前24,48 h经鼠尾静脉注射0.5%GdCl3溶液(10 mg/kg).第3天进行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手术(约70%肝血流).缺血45 min后,再灌注3,6 h,乙醚麻醉后,开腹进行无菌无热源腹主动脉采血,肝左叶用10%甲醛溶液固定,肝中叶包裹后置-70℃冰箱保存,制备匀浆用于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肿瘤坏死因子(TNF)-d含量的测定.结果 缺血45 min后,再灌注3,6 h,GdCl3+I/R组血浆丙氨酸转氨酶活性、肝脏MDA及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I/R组(P<0.01),而GSH含量则明显高于肝损伤组(P<0.01).结论 GdCl3可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赵二保;许瑞龄;刘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太子参农药残留量的研究

    近年来,我们发现多批气味特异的中药材,尤以太子参具持续性,故以之为例运用药典方法对其进行有机氯类农药残留检测;同时结合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对药材种植的农药使用情况,药农、药贩和采购站的仓储条件及农村的农药市场进行了考察,发现了长期以来被人们普遍忽视的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祥领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闭塞性血管炎一例

    患者女,20岁.因左侧足趾皮肤青紫半年于2004年11月入院.

    作者:唐宗忠;陈燕;王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氢溴酸山莨菪碱致麻痹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女,38岁.持续性右上腹部隐痛1 d.检查:体温37.5℃,血压120/70 mm Hg,心率80次/min,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墨菲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109/L.B超检查:胆囊大小约7.5 cm×3.8 cm,囊壁毛,未探及强回声及声影.

    作者:刘建英;程红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序列引物检测山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末梢血中HLA-B27基因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原因不明的免疫异常相关的全身性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研究表明HLA-B27与AS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在AS患者中HLA-B27可高达95%,所有HLA-B27(+)的人,有2%~10%终将发展成AS[1].因此,HLA-B27测定对AS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临床AS诊断与鉴别的主要手段.以往检测HLA-B27的方法是血清学方法和细胞学方法[2-4].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型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诊断技术以其特异、灵敏、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逐步取代血清学和细胞学方法,用于HLA抗原的基因测定[5].本文拟利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序列引物(PCR-SSP)检测技术探讨HLA-B27表达水平.我们对门诊及在骨科、中医科、血液科住院的患者利用PCR技术,进行HLA-B27基因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因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却时有发生,为了杜绝临床输液反应,现将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一简述.

    作者:黄晨;诸林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活性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是de Larco与Todaro在小鼠肉瘤病毒转化的细胞条件培养基中鉴定出来,包括TGF-α、TGF-β两个成分.大量研究证实TGF-β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拮抗TGF-β活性对治疗DN有何意义也成为研究热点.TGF-β参与生长发育、创伤修复和病理过程,调节多种细胞功能:调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死亡及凋亡,诱导细胞外基质(ECM)蛋白合成等.

    作者:肖新怀;陈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阴离子间隙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是由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临床表现多样,常因缺氧导致内环境紊乱,加重病情影响预后,我院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对收治的45例HIE新生儿血气、电解质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阴离子间隙(AG)与HIE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娟;陈栋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药物不良反应84例报告分析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它不同程度地损害着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医药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物不良反应(ADR)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药剂工作者的关注.我院自成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来,全体网络成员对院内药物不良反应作及时呈报.现将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6年3月收集的8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金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23例分析

    加替沙星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谱广,除对革兰阴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外,对革兰阳性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均具强抗菌活性.临床上常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相比,其不良反应(ADR)少而轻微,且无光毒性,但由于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文献报道的ADR也日趋增多.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10种医学期刊报道的加替沙星所致的ADR23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警示和参考.

    作者:吴瀛达;戚双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复方细辛鼻用软膏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肥大细胞释放以组胺为主的各种介质其对炎症的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细辛提取物能够稳定肥大细胞膜[1],地塞米松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聚乙二醇可以加快水不溶性药物的溶出度[2].根据临床需要,我们制备了复方细辛鼻用软膏,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良好.

    作者:董根山;杜习智;黄文广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injection)是从甘草中分离、筛选出的α体甘草酸二铵盐.本品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另外本品还具有抗过敏、抑制钙离子内流、免疫调节及抗病毒的作用,主要用于伴有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说明书上静脉滴注的输液只注明用10%葡萄糖注射液,而临床上常用的输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和5%与10%葡萄糖注射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经查国内外文献,未见其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报道.为了考察其能否与其他3种常用输液配伍,及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稳定性如何,我们模拟临床用法对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4种常用输液配伍后24h内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陈敏;孙为民;杨继红;蒲玉花;杨琳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