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病例,并对其耐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199例COPD患者检出白色念珠菌137例(68.84%),光滑念珠菌32例(16.08%),热带念珠菌17例(8.54%),克柔念珠菌9例(4.52%),毛霉菌3例(1.51%),清酒假丝酵母菌1例(0.50%);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有下降趋势,热带念珠菌有上升趋势;196例真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3.6%、5.1%、1.0%、8.7%和0;2008年至2010年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耐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耐药率无明显改变.
作者:谭红霞;武晓兰;汪浩;王昌会;范晓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对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生物膜形成的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在聚苯乙烯板上构建生物膜的技术对51株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分离自下呼吸道和无菌体液的各2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研究,然后对新近报道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baI在所有菌株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51株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35株(68.6%)可以形成生物膜,并且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强.50% (10/20)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能够形成生物膜,20株无菌体液中分离的菌株仅有1株可以形成生物膜.78.0% (71/91)鲍曼不动杆菌中abaI基因扩增阳性.结论 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abaI基因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中.临床在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在感染部位形成生物膜的因素,可能在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加入一些对生物膜有穿透性的药物.
作者:孙珊;张莉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双突变(简称BCP双突变)和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关联,分析BCP双突变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233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其中80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5例为LC患者、78例为HCC患者,并系统整理患者的常规检查和病理等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BCP双突,用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扩增确定HBV基因型.用SPSS 11.0分析结果.结果 HBV基因型结果均为B和C型,分别在CHB和LC组,CHB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C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C基因型与LC和HCC发生相关(分别OR=2.73,95% CI=1.29 ~5.82;OR =2.00,95% CI =0.98 ~4.09).BCP双突变也分别在CHB和LC组,CHB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C和HCC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突变与LC和HCC发生相关(分别OR=1.91,95%CI=0.96 ~3.82;OR =2.05,95%CI=1.04 ~4.06).BCP双突变和伴肝硬化的HCC相关(P<0.05).结论 感染HBV C基因型、BCP双突变可能均是LC和HCC发生的危险因素,BCP双突变可作为LC和HCC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
作者:张卫英;陈岳明;项国谦;吴盛海;王贤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以了解本地区男性支原体的感染流行状况并指导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对男性生殖道感染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2194份标本中检出支原体636例,阳性率为28.96%,其中解脲脲原体阳性率为22.59%,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0.96%,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阳性率为5.42%.支原体对抗菌药物药敏结果显示,抗菌活性较高的是多西环素、普拉霉素、四环素和交沙霉素.结论 Uu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普拉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和交沙霉素可作为本地区非淋菌尿道炎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作者:郭远瑜;吕鹏;张国祥;王红旗;雷和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分析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耐药性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老年(≥60岁)和中青年(20~ 59岁)2组;采用API系统进行菌种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定;采用SPSS 13.0进行x2检验.结果 老年组的真菌分离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中青年组的G-杆菌分离率显著高于老年组,以铜绿假单胞菌多;老年组主要致病菌对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比中青年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阳性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结论 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梁文杰;曹希同;张征;高永刚;胡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阳性的胃部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H.pylori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ylori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CD4+ 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者血清中TGF-β1的含量,无H.pylori感染的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H.pylori感染的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及TGF-β1的水平较不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显著升高(P <0.05);H.pylori感染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及CD4+ 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的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也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增加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逐渐升高,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含量和TGF-β1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
作者:王雪梅;杨清峰;方强;焦玉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2007-2010四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迁移情况和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51、blaOXA-23、blaOXA-24和blaOXA-58.结果 2007-2010四年间分离鲍曼不动杆菌811株,耐药率逐年上升,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如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自2007-2010年分别为13.1%、26.0%、44.3%和59.5%.81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IRAB有311株,IRAB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升高,但四年间的耐药率变化并不明显.对IRAB敏感的抗生素以阿米卡星为首,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逐年下降.从311株IRAB中随机抽取140株,检出blaOXA-51基因阳性125株(89.3%),blaOXA-23基因阳性29株(20.7%),blaOXA-24基因阳性3株(2.14%),blaOXA-58基因阳性22株(15.7%).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升高,以阿米卡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产碳青霉烯酶是IRAB的主要耐药机制.
作者:陈利达;黄彬;周晓玲;陈树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商品名:阿泰宁)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酪酸梭菌联合甲硝唑组、酪酸梭菌组和甲硝唑组,进行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肠镜下变化,治疗结束后评价药物的疗效.结果 酪酸梭菌联合甲硝唑组和酪酸梭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39/40)和95% (19/20),且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或副作用.酪酸梭菌联合甲硝唑组和酪酸梭菌组总有效率都高于单用甲硝唑组(P<0.01),酪酸梭菌联合甲硝唑组和酪酸梭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是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生态药品,其疗效优于单用甲硝唑.
作者:姚佳;陈星;汪嵘;马瑞军;侯波;原丽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QS)系统与主动外排泵MexAB-OprM系统基因表达水平与抗生素耐药关系.方法 收集苏州市立医院和上海市江湾医院2011年2月至6月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定量分析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MIC法检测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群体感应系统lasI、lasR及主动外排泵系统mexA基因,实时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lasI、lasR和mex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临床样本分离出84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产生物被膜菌58株,占比69%;多重耐药菌共24株,占比28.6%;多重耐药菌株中产生物被膜有11株,占45.8%;多重耐药菌中mexA基因表达上调有18株,占75%;lasI基因表达上调有8株,占33.3%.结论 多重耐药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率显著低于非多重耐药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泵MexAB-OprM系统基因表达出现显著上调,生物被膜菌的lasI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lasR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作者:李美芬;徐卫东;王莹超;解范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对海洋红酵母Y2高产类胡萝卜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在摇瓶条件下,研究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对海洋红酵母Y2生长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影响,同时进行海洋红酵母Y2发酵过程的动态分析.结果 海洋红酵母Y2优化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45 g/L,蔗糖15 g/L,酵母粉5 g/L,蛋白胨2.5 g/L,磷酸二氢钾1 g/L,磷酸二氢钠3 g/L,硫酸镁7.5 g/L,氯化钾3 g/L,氯化钠5 g/L.适培养参数为:温度20℃,培养基初始pH为5,接种量为10%,250 mL摇瓶装液量为10~50 mL.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主要集中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海洋红酵母Y2适收获时间为72 h.种龄以36 h为宜.结论 利用优化培养基,在适条件下培养海洋红酵母Y2,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4.97 mg/L,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60.32%.
作者:梁晓华;杨莺莺;杨铿;陈永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的PC-12细胞模型,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比较两种病毒株致病特点的差别提供工具.方法 将BDV Strain V株和Hu株分别感染PC-12细胞系,并进行传代培养,后通过Real time FQRT-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的检测.结果 在培养传代6代后,两种病毒株感染的PC-12细胞均可检测到BDV核酸及蛋白.结论 BDV Strain V株和Hu株均可在PC-12细胞中复制和表达,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PC-1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
作者:张亮;刘霞;黄荣忠;马丽华;金戈;徐晓艳;邓靖;李文娟;房亮;谢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为摸清市场中出售鲫鱼沙门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以徐州市某市场上出售的鲫鱼为材料,主要采用SS琼脂平板对120份肠道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培养计数.结果 在120份鲫鱼肠道中共检出沙门菌32份,阳性率为26.7% (32/120),菌群数量分布在(0.32 ~9.12)×103 CFU/g.结论 本研究对徐州地区市售鱼类沙门菌检疫及疾病防治等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胡宏晓;胡秀彩;祁越;王艺;吕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腺病毒重组CTLA4Ig/α4β7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BALA/c小鼠32只,分为4组.基础致敏24h后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为预防组;肠道激发4h后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为治疗组;回输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和OVA过敏小鼠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过敏症状缓解情况;HE染色观察空肠形态;甲苯胺兰染色观察小肠固有层肥大细胞聚集及脱颗粒现象;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OVA特异性IgE水平.结果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OVA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降低(0.25±0.05 vs 0.17±0.03) (P <0.05);体重增长明显(3.16 g±0.75 g vs 5.04 g±0.49 g)(P <0.05);腹泻症状减轻;HE染色可见治疗组小肠绒毛中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脱落,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改善;肥大细胞聚集和脱颗粒现象改善.而预防组较阳性对照组过敏症状、小肠形态学及OVA特异性Ig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 CTLA4Ig/Adα4β7修饰的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卵清蛋白过敏小鼠具有治疗作用而无预防作用.
作者:王丽;胡燕;程茜;王永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胰腺应激蛋白PSP/reg对胰腺星状细胞(PSC)合成和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以及RECK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慢性胰腺炎患者纤维化区的PSC,基因重组胰腺应激蛋白PSP/reg,以终浓度为10和100 ng/mL对PSC进行干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MP1/2、TIMP1/2及RECK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测定MMP1/2、TIMP1/2及RECK蛋白,细胞免疫荧光观察细胞膜表面RECK分布.结果 PSP/reg对MMP1/2、TIMP1/2及RECK表达无明显影响;PSP/reg轻度抑制PSC培养上清中MMP2水平(P<0.05),而显著抑制TIMP1/2水平(P <0.01);PSC细胞膜表面发现有RECK蛋白,PSP/reg减少PSC的RECK含量(P<0.01).结论 胰腺应激蛋白PSP/reg能够降低TIMPs:MMPs比率、减少RECK蛋白水平表达,从而解除对MMPs的部分抑制,使MMPs活性相对增高,有利于纤维化的分解消散,促进胰腺损伤后的再生修复.
作者:李玲;孙子林;李凤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碳青霉烯类药物由于其良好的细胞通透性及高度的酶稳定性,是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已出现了对其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且不断有新的耐药基因被发现.本文就其耐药机制、检测方法、常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预防措施等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钟桥石;胡龙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阴道炎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应用病原体培养,显微镜下直接检测等方法,对1860例女性阴道炎患者取分泌物检测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细菌性阴道病(BV)、念珠菌及滴虫等进行病原体感染状况调查.结果 NG阳性检出率为1.08%,CT阳性检出率为16.7%,UU阳性检出率为32.2%,BV阳性检出率为9.2%,念珠菌阳性检出率为35.0%,滴虫阳性检出率为5.8%,同时发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模式.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分泌物病原体检查,只有明确病因,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作者:张绍武;宁洁;张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方法 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1 50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微生态正常830例(55.7%),微生态失调者670例(44.6%).在670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156例(23.3%),细菌性阴道病265例(39.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31例(4.63%),滴虫性阴道炎2例(0.29%),混合感染216例(32.2%).结论 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贺锐;张翀;赵翠生;彭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杆菌活菌制剂联合不同药物治疗阴道混合感染的效果.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阴道混合感染的117例患者,其中,VVC+ AV感染51例(43.59%)、BV+ AV感染49例(41.88%)、TV+AV感染5例(4.27%)、VVC+BV+AV感染5例(4.27%)、TV+BV+ AV感染5例(4.27%)、TV+BV感染3例(2.53%).患者在应用相应抗菌制剂的同时联合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并于下次月经干净后再次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1疗程,巩固治疗.观察首次及巩固治疗后的有效率和复发情况.结果 117例患者首次治疗后痊愈82例,显效21例,有效率为87.18%;巩固治疗后痊愈94例,显效19例,有效率为96.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联合相应药物治疗阴道混合感染临床疗效好,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龙;骆亚平;张少恩;谢红斌;金娟娟;蒋清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金莲花对体外阴道毛滴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金莲花水提物进行体外抗阴道毛滴虫试验,于药物作用后不同时间记录阴道毛滴虫的死亡率.结果 金莲花具有抑制和杀灭阴道毛滴虫的作用,低有效浓度为20.00 mg/mL.结论 金莲花对阴道毛滴虫具有杀灭效果.
作者:陈建芳;闫艳;于桂霞;宋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铍离子(Be2+)对口腔链球菌的生长及粘附性能的影响,探讨口腔修复治疗后牙周损伤的微生物机制.方法 含有不同浓度Be2+(5、10、20和40 mg/L)的培养液厌氧培养口腔链球菌24h.检测不同浓 度Be2作用后细菌形态和菌落形成单位(CFU),以及口腔链球菌在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微粒表面的粘附抑制率.结果 铍离子作用后口腔链球菌长链缩短,菌体出现集结趋势.20 mg/L时,菌体表面出现“触角样”变化.随Be2+浓度增加,CFU值减小(P<0.05),口腔链球菌生长抑制.各实验组口腔链球菌粘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但各Be2+浓度组之间粘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铍离子抑制口腔链球菌的生长和在牙面的粘附,可能会导致修复体周围正常微生态环境失衡,引起牙周疾病.提示临床应尽量选用理化性能稳定的修复材料.
作者:刘劲松;范震;麻健丰;高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居民对甲型Hl 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的认知情况及其疫苗的不良反应,分析相关调查数据为医务人员加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取2010年3月4月温州地区居民888人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温州地区人群对甲流及其疫苗的认知程度平均得分为15.69分,处于中低水平,各年龄段、各职业人群在认知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走访的113名70岁以上的老人在甲型H1N1信息上欠缺认识.调查对象中50.5%人群对甲流疫苗的安全性持质疑观望态度.调查对象中共115人已接种疫苗,13人出现不良反应,占11.3%.结论 甲流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温州地区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了解欠缺,而且群众的信任度不高,因此仍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老年人的预防宣教.
作者:周莲莲;严洪露;陈鹏程;陈孟权;李佩珍;李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